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7章 浙中王門學案五(3)

  • 明儒學案
  • 黃宗羲
  • 3936字
  • 2015-12-29 09:33:59

動靜者,時也。無動無靜,常翕而不張,常聚而不散者,心也。夫心無動靜,而存心之功,未有不自靜中得之者。初學之士,未能於靜中得其把柄,遽欲以憧憧擾擾之私,而妄意於動靜合一之妙,譬之駕無柁之舟,以浮江、漢,犯波濤,其不至覆且溺者鮮矣。(《寄張洪陽》)

吾兄謂摹擬古人之言行,庶幾可進於忘物,以此為下學而上達。竊謂摹擬古人之言行,一一而求其合,所謂博而寡要,勞而無功也。曷若摹擬於吾一心之為易且簡乎?萬事萬物皆起於心,心無事而貫天下之事,心無物而貫天下之物,此一貫之旨也。故不離於事物言行之間,而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下學上達無二事也。若以摹擬為下學,忘物為上達,是二之矣。(《答田文學》)

人有知覺,禽獸亦有知覺,人之知覺命於理,禽獸之知覺命於氣。今但以知覺言良知,而曰良知不分善惡,不將混人性物性而無別耶?夫所謂良者,自然而然,純粹至善者也。參之以人為,蔽之以私欲,則可以言知,而不得謂之良知矣。謂良知有善無惡,則可;謂良知無善無惡,則不可。致知之功,全在察其善惡之端,方是實學。今人於種種妄念,俱認為良知,則不分善惡之言誤之也。

有不善,未嘗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嘗復行,致良知也。知行合一以成其德,其顏子之學乎?

周子曰:“幾,善惡。善有善幾,惡有惡幾。”於此而慎察之,善必真好,惡必真惡,研幾之學也。吾兄論幾,則曰:“善惡是非,未落對待,而以念上用功為幾淺,非第一義。”竊謂未然。所謂獨者,還是善念初動之時,人不及知,而己獨知之,非無可對待之謂也,無對待則不可以言幾矣。人心之欲,固以先事預防,禁於未發,為不犯手工夫。然豈易言哉!此心即是天理,方其未動,本無人欲,才一萌動,則有天理便有人欲。此危微之訓,堯、舜所為惓惓也。

人心少有無念之時,方其未萌,著一防字,即屬思善一邊,是一念矣。克念作圣,只在一念之間,不分有事無事。此念常存,正是動靜合一之學,恐無淺深先后之可言也。

幾一而已矣。自圣人言,則為神化之幾;自吾人言,則為善惡之幾,其實非有二也。作圣之功,則必由粗以入精,由可知以進於不可知,而知幾之學畢矣。

意者,心之所發。心本無意也,動而后敬,言而后信,此心之本體,有時而息矣。不動而敬,敬以心也;不言而信,信以心也,此心之中,無非敬信,未發已發,純乎天理矣。

釋氏以心為槁木死灰,而盡外聞見,吾儒亦從而宗之,是以吾心為有內也。心無內外,無隱顯,無寂感。不見不聞,此心也;獨見獨聞,此心也;共見共聞,此心也。目之視也,可得而見也,謂視非心也,可乎?耳之聽也,可得而聞也,謂聽非心也,可乎?天之高也,地之廣也,鳶飛魚躍於其間,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則孰非心也?而謂其偏於空虛,可乎?(以上《寄馮緯川》)

楊復所談本體,而諱言功夫,以為識得本體便是功夫。某謂本體本無可說,凡可說者皆工夫也。識得本體,方可用工夫。明道言“識得本體,以誠敬存之”是也。(《寄羅近溪》)

仁之為物,未易名狀,故孔門罕言仁,凡所言者,皆求仁之功而已。其曰“仁者,人也。仁人,心也”。此則直指仁體矣。生生不已者,天地之心也。人之生,以天地之心為心,虛而靈,寂而照,常應而常靜,謂其有物也,而一物不容,謂其無物也,而萬物皆備。無物,無我,無古今,無內外,無始終,謂之無生而實生,謂之有生而實未嘗生,渾然廓然,凝然炯然,仁之體倘若是乎!(《寄查毅齋》)

近世談學者,但知良知本來具足,本來圓通,窺見影響,便以為把柄在手,而不復知有戒慎恐懼之功。以嗜欲為天機,以情識為智慧,自以為寂然不動,而妄動愈多,自以為廓然無我,而有我愈固,名檢蕩然,陽明之良知,果若是乎?一念之動,其正與否,人不及知而己獨知之,即此是獨,即此是良知,於此格之,即是慎獨,即是致良知。物與知無二體,格與致無二功也。但於意念之間,時時省克,自然欲凈理還。來教以則訓格,謂物物皆有定則,一循其則而不違,是為格物也。知體無窮,物則有定,若然,是將以知不足恃,而取則於物矣;是將舍吾心之天則,又索之於外矣;是將歧知與物而二之矣。請就兄之言而反覆之,知體無窮,物之體亦無窮,何也?凡物之理,千變萬化,不可為典要,若云有定,不為子莫之執中乎?物則有定,知之則亦有定,何也?帝降之衷,天然自有,不爽毫發,若曰無窮,則將舍規而為圓,舍矩而為方乎?(《與許敬菴》)

兄嘗問:“相天下當用何術?”對曰:“無私。”兄曰:“無私不足以盡相之道,必加意於知人。知人有法,必令人舉一人,嚴連坐之法,而后舉必得人,人無遺舉,天下可理矣。”弟曰:“固也。獨不曰取人以身乎?自古才相、智相,代不乏人,往往徇私而敗,故無私而后能知人。辟之鑑常空,衡常平,妍媸輕重,自不患其或爽。且人舉一人之法,自昔亦常行之,而卒不能得人,何也?其人君子也,則所舉必多君子,雖舉百十人,亦何不可!其人小人也,則所舉必多小人,雖舉一人,亦安可聽耶?”兄又嘗問“圣學之要”。對曰:“在心。”兄曰:“心不足以盡天下之理,必存心以察天下之理,而后可以入圣。”弟曰:“萬物皆備於我,非心外有理也。孔、孟之學,但曰正心,曰存心,心正則理無不正,心存則理無不存,千古圣賢何曾於心外加得一毫。(《答呂心吾》)

立人達人,畢竟是仁發用處。仁自有體,就如喜怒哀樂是心之發用處,心自有體也。《答孟我疆》。

近時之弊,徒言良知而不言致,徒言悟而不言修。仆獨持議,不但曰良知,而必曰致良知;不但曰理以頓悟,而必曰事以漸修,蓋謂救時之意。(《答周海門》)

心外無道,言心而曰易偏、易恣者,即非心也。道外無心,言道而不本於心者,即非道也。夫惟析心與道而為二,是故舍我喜怒哀樂本然之情性,而求之於難窮之物理,舍我事親敬長本然之知能,而索之於無常之事變,考之愈勤,講之愈徹,而以之應感、酬酢,漠然愈不相關,此則學術之過也。(《與毛文學》)

秋游記

竊疑世儒口口說悟,乃其作用處,殊是未悟者。悟與修分兩途,終未能解。龍溪曰:“狂者志大而行不掩,乃是直心而動,無所掩飾,無所窩藏,時時有過可改,此是入圣真路頭。世人總說修持,終有掩飾窩藏意思在,此去圣學路徑,何啻千里?”定宇曰:“所貴乎不掩藏者,為其覺而能改也,非謂其冥然不顧,而執之以為是也。”

予謂定宇曰:“昨所言天地都不做,得無駭人之聽耶?”定宇笑曰:“畢竟天地也多動了一下。”予曰:“子真出世之學,非予所及也。然嘗謂此體真無而實有,天不得不生,地不得不成,譬如木之有根,而發為枝葉花實,自不容已。天地亦何心哉?佛氏以大地山河為幻妄,此自迷者言之耳。茍自悟者觀之,一切幻相皆是真如,而況於天地乎?”定宇曰:“學在識真,不假斷妄,子言得之矣。”

志學錄

當思父母生我之始,光光凈凈,只有此性命,一切身外物,真如水上漚。奈何拋我之本來,而汲汲營營於身外暫生暫滅之浮漚乎!

吾邑蕭靜菴曰:“目力有余,則當遍讀《六經》,以窺圣賢之心事;足力有余,則當縱游五嶽,以觀天地之形骸。若夫蒔一花卉,畜一奇玩,雖力有余,弗為也。”

有壁立萬仞之節概,乃可以語光風霽月之襟懷。

善樹木者芟其枝葉,則其本盛矣。善為學者斂其英華,則其神凝矣。

眼前一草一木,皆欣欣向榮,一禽一鳥,皆嚶嚶自得,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以禍福得喪付之天,以贊毀予奪付之人,以修身立德責之己,豈不至易至簡乎!

顏子當仰鉆瞻忽時,只是於本體上想像追尋,終不可得。后來得夫子之教,卻於博文約禮用工夫。工夫既到,而后本體卓爾,如有可見,始悟向者想像追尋之為非也。

日之長短有時矣,然意有所營,若促之而短;事無所系,若引之而長,心之無時如此。身之所處有方矣,然神之所主,忽而九天,忽而萬里,心之無方如此。

教諭胡今山先生瀚

胡瀚字川甫,號今山,余姚人。支湖鐸從子也。自幼承家學,動必以禮。年十八,從陽明先生游,論及致良知之學,反覆終日,則躍然起曰:“先生之教,劈破愚蒙矣。”陽明授以《傳習錄》、《博約說》,日歸而思之,蓋有省。支湖召而語之曰:“孺子知學乎?學在心,心以不欺為主。”瀚唯唯。於是日從事於求心,悟“心無內外,無動靜,無寂感,皆心也,即性也。其有內外動靜,寂感之不一也,皆心之不存焉故也”。作《心箴圖》以自課。就質於陽明,陽明面進之。先生益自信,危言篤行,繩簡甚密。陽明歿,諸弟子紛紛互講良知之學,其最盛者山陰王汝中、泰州王汝止、安福劉君亮、永豐聶文蔚,四家各有疏說,駸駸立為門戶,於是海內議者群起。先生曰:“先師標致良知三字,於支離汨沒之后,指點圣真,真所謂滴骨血也。吾黨慧者論證悟,深者研歸寂,達者樂高曠,精者窮主宰流行,俱得其說之一偏。且夫主宰既流行之主宰,流行即主宰之流行,君亮之分別太支。汝中無善無惡之悟,心若無善,知安得良?故言無善不如至善。《天泉證道》其說不無附會,汝止以自然為宗,季明德又矯之以龍惕。龍惕所以為自然也,龍惕而不恰於自然,則為拘束;自然而不本於龍惕,則為放曠。良知本無寂感,即感即寂,即寂即感,不可分別。文蔚曰:‘良知本寂,感於物而后有知,必自其寂者求之,使寂而常定,則感無不通。’似又偏向無處立腳矣。宋儒學尚分別,故勤註疏;明儒學尚渾成,故立宗旨。然明儒厭訓詁支離,而必標宗旨以為的,其弊不減於訓詁。道也者,天下之公道,學也者,天下之公學也,何必列標宗旨哉?”先生之學,則以求心為宗,所註《心箴圖》,列而為五:曰心圖,指本體也;曰存,曰死,曰出入,曰放心。各有箴,而功以存心為主。晚年造詣益深,每提本朝儒者曰:“文清之行,粹然師表,求其卓然之見,一貫之唯,似隔曾、顏一級。文成明睿,學幾上達,若夫動不踰矩,循循善誘,猶非孔氏之家法。白沙煞有曾點之趣,而行徑稍涉於孤高。敬齋慎密,似有子夏規模,而道業未臻於光大。孟子愿學孔子,而於顏、閔猶曰‘姑舍’,吾於四先生亦云。”以恩貢,就華亭訓導,陞崇明教諭。歸家三十年,筑室今山。著有《今山集》一百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洮县| 清苑县| 荔浦县| 买车| 大丰市| 乐安县| 洪雅县| 江安县| 武宣县| 潼关县| 桂林市| 连平县| 黑龙江省| 松滋市| 海阳市| 丽水市| 井陉县| 龙州县| 温州市| 湾仔区| 平塘县| 昆明市| 晋江市| 施甸县| 民权县| 沧州市| 渭南市| 三台县| 互助| 安徽省| 巩义市| 墨竹工卡县| 休宁县| 巧家县| 东城区| 洛宁县| 阳西县| 商南县| 宝坻区| 临江市| 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