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3章 甘泉學(xué)案三(1)

郡守洪覺山先生垣

洪垣字峻之,號覺山,徽之婺源人。嘉靖壬辰進(jìn)士。以永康知縣入為御史,轉(zhuǎn)溫州知府。閑住歸,凡四十六年而后卒,年近九十。先生為弟子時,族叔熹從學(xué)文成歸,而述所得,先生頗致疑與精一博約之說不似。其后執(zhí)贄甘泉,甘泉曰:“是可傳吾釣臺風(fēng)月者。”丁未秋,偕同邑方瓘卒業(yè)東廣,甘泉建二妙樓居之。庚申,甘泉約游武夷,先生至南安,聞甘泉訃,走其家哭之,越兩月而歸。先生謂體認(rèn)天理,是不離根之體認(rèn),蓋以救師門隨處之失,故其工夫全在幾上用。幾有可見,未幾則無見也,以幾為有無接續(xù)之交,此即不睹不聞為未動念時,獨為初動念時之舊說也。不知周子之所為幾者,動而未形有無之間,以其湛然無物,故謂之無;以其炯然不昧,故謂之有。是以有無合言,不以有無分言也。若自無而至有,則仍是離根之體認(rèn)矣。先生調(diào)停王、湛二家之學(xué),以隨處體認(rèn),恐求理於善惡是非之端,未免倚之於顯,是矣。以致良知似倚于微,知以知此理;以無心之知為真知,不原先天,不順帝則,致此空知何用?夫知主無心,所謂不學(xué)不慮,天載也,帝則也,以此知為不足恃,將必求之學(xué)慮,失卻道心之微,則倚之于顯者,可謂得矣。得無自相矛盾乎?

方瓘字時素,號明谷。初從甘泉於南都,甘泉即令其為諸生向?qū)А8嗜鄙霞皻w家,皆從之而往。以學(xué)為急,遂不復(fù)仕。

理學(xué)聞言

學(xué)者,覺也。夷、惠謂之心安則可,謂之悅則不可。蓋悅重知不重行,知通乎行,故悅行亦悅也;行局乎知,則雖知亦未免為障耳。白沙之見端倪,於悅近之。

父母,根也。根孝弟,是不離根發(fā)生處,故生生之謂仁,舍此便是無根之學(xué)。仁義禮樂,何實之有!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非成君子之名也,古人名即是實。仁是體,名是事,安仁利仁是體,處約處樂是事。

萬殊一本是理,理一分殊是功,分殊即在理一中。有感應(yīng),無分合,內(nèi)外兼該,是貫處,蓋一則內(nèi)外兼該也。若云以一理貫萬事,是二之矣。

“忠是體,恕是用否?”曰:“不分體用,皆於感應(yīng)上見之。體則無可言。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行之即忠也。”

天道無名,而忠恕有路,故曰“違道不遠(yuǎn)”。然於命脈則一爾。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心一也,在居處為恭,在執(zhí)事為敬,在與人為忠。日用即此三者,中間更無空閑間斷,便得仁體流通。

下學(xué)上達(dá),至淡至簡,豈人所可與知?惟自知之,惟天知之。天知即於自知中見之。天人二途,中間更無別路去。人所以還天,人所不知者,即天知也。

行不貫徹,恐於事上著了腳,故有礙。子張問行,子貢問行,夫子惟告以忠信與忠恕。忠恕流通,即自無礙腳處。

設(shè)無此身,何意之有?為其有身也,故人己形而好惡之意起焉,是己與人流通之關(guān)鍵也。通則格,不通則不格,通則格乎天地,不通則否塞消亡。知者,察好惡而開意之金鑰也,知則覺而軀殼亡矣,故意有善惡,知則惟有善而無惡。“知善知惡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如何?”曰:“知善知惡,真知也。即真知一路致之以通格乎物,若添為善去惡二字,似又加一轉(zhuǎn)身,致與格二矣!”

慎獨誠意,皆喜怒哀樂上消磨,不落虛見。

戒慎不睹不聞,須從大志愿上,未接物而本體自在,已接物而本體自如,不涉覩聞,乃戒慎也。

戒懼不睹不聞,猛然一爐真火,自然點雪不容。

喜怒皆天性流行,少離體便是遷,便是出位。遷對止而言,觀於未發(fā)之中,不但是怒時忘怒觀理。

從人欲上起念,便踏危機。從天理上起念,便踏安機。機動之初,自以為細(xì)微,可以僥倖無事,故忽忽為之,遂至於不可止,不知害已在其中。智者即觀理欲於毫芒,而利害不與。利害展轉(zhuǎn),則昏塞愈甚。

言顧行,行顧言,顧不在言行,而在體認(rèn)天理,一顧俱得。

經(jīng)綸大經(jīng),其大不在功業(yè),而在此心。心無私,則日用細(xì)微皆大經(jīng)也。

無惡於志,譬如日月著不得纖翳,故能無聲無臭。

志在幾先,工夫則於幾時,原非起念。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本體全功,不分動靜。

孟子不動心,在集義有事上。告子不動心,在不動心上。不得勿求,是欲效廓然而實私也,歸之內(nèi)焉耳矣。彼長我長,彼白我白,是欲效順應(yīng)而實逆也,成之外焉耳矣。是內(nèi)便非外,不得勿求,便彼長彼白,一病也。

勿求於氣,是持志,而志與氣二,故曰志一則動氣,氣動即心動矣。孟子之養(yǎng)氣,是志至,而志與氣一,故曰持其志,毋暴其氣,氣安即心安矣。蓋心志皆氣之所萃,故不動氣者,是不動心之要訣也。

不得勿求,似不動心,而實病心,似物各付物,而實外物。

志氣一舟也,志至氣次,是有舵之舟。運用伸縮,只見舟,不見有舵,氣一動,志斯無舵矣。志一動,氣執(zhí)舵而用之者,非其人也。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於天地絪縕時觀之,無理氣分合處。

孔、孟言敬,言集義,言精一博約,皆是渾流片段工夫,不是逐事逐時照管。有時事者,感應(yīng)耳,常寂常感。

助者無根之謂,集義工夫止于根上著力,則雖奮迅勇果,亦是生意震發(fā),概謂之助不可。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此情字是“繼之者善”善字上來,忽然之間,真情發(fā)見,即繼之之意。若施之事為,離幾已遠(yuǎn),其情不得而見矣。

平旦未與物接,無好惡可見,而何以曰與人相近?只是其氣清明,無所好惡,便是相近。

舍生取義,以生與義并論,是不得已喚醒常人語。若在賢者,則真是生順?biāo)腊玻摿x理不論生死,豈有身與義對者乎?

放者意也,非心也;求之者心也,致知之事也,故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以心使心,非矣。

盡性無工夫,工夫在盡心上。

吾人與萬物為體,身之精靈,萬物之根也。反身而誠,天機流行,發(fā)育萬物,故樂,仁體也。

行之著,是生機露,習(xí)之察,是生機精到神處。

楊氏為我,人自為人,物自為物,牛自為牛,馬自為馬,而不以我與之。是亦物各付物,而實出于意見,故無情。

子莫執(zhí)中,是事上求中,事上豈能有中來?嘗記呂涇野、馬西田、崔后渠過朝廷香案,一曰“下馬”,一曰“虛位”,講論未定,其一曰:“予一腳下馬,一腳不下,如何?”可知執(zhí)中自是無此理。

命之流行,有剛?cè)峒凂g,而生生之本,未嘗不在。故剛?cè)峒凂g可以言偏,而不可以言惡。

道無不在,隨位而在。三百八十四爻,總是一個思不出其位。故曰位當(dāng)、位不當(dāng),古人身無閑也。

問“定性。”曰:“率性之謂道,率性而行,便不消言定。定亦率也,非率而定,雖定未免有病。”

心不入細(xì)微,還從聲色貨利名習(xí)見粗處蔽之。

分殊在理一上流行,如水各滿其器然。

禁止矜持,雖非善學(xué),然亦有可用之時,與截瘧相似,一截則元氣自復(fù)。

天地之塞,吾其體無欠缺處,即是塞。知此,則知帥矣,不必更見有塞體段。

風(fēng)波不起,本體和平自在。

無知而無不知,有無一體。老子恃其不知以為知,其知猶有著處,蓋退以為進(jìn)也,於寂體不似。

變化氣質(zhì),亦須有造命手,從天命上轉(zhuǎn)透。

“思慮不定,何故?”曰:“只為心中有物在爾。吾人居常有思做盜者否?以其無此念也。須廓然坦然,強把著不得。”

問:“視聽為氣,聰明為性,何如?”曰:“視聽氣也,亦性也。視聽之聰明,氣之粹,而性之正者也。以視聽為非性,則形色天性非矣。”

思從意起則滯,思從心體則通。

萬物不能礙天之大,萬事不能礙心之虛。

人處大運中,吉兇悔吝,無一息暫停。圣人只隨地去看道理,亦無停息。所行有滯礙處,必思有以通之,其智益明。

若要撥開頭上路,先須推倒面前墻。面前何墻?墻在吾心耳。心不蔽,則家國天下皆在吾格致中矣。故物格意誠,而心廣體胖。

朱子謂:“儒以理為不生不滅,釋氏以神識為不生不滅。”夫理因神識以發(fā),儒豈能外神識以自存者?但我儒理與神識為一物,而釋之神識,恐理為之障耳。理豈為障?障之者意也。

體認(rèn)天理,是不離根之體認(rèn)。

人只能一心一路,如九河就道,滔滔中行,更無泛思雜念,方是學(xué)問。

未應(yīng)則此知渾然,與物為體,既應(yīng)則此知粲然,物各付物。若云意之所在謂之物,似有無知無物之時。其為物不貳,與萬物載焉,只是一物。

五行相資相濟(jì),一時具備,所以純粹中和,而能為四時之消息流行也。有微著而無彼此,有偏全而無欠缺,若謂春夏秋冬,各以一物自為生克勝負(fù),謬矣。蓋消息即是生克也。

“變化氣質(zhì),不如致良知之直截,何如?”曰:“是當(dāng)下頓悟之說也。人之生質(zhì),各有偏重,如造形之器,亦有志至而氣未從者,譬之六月之冰,安得一照而遽融之?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夫子亦且不敢如此說,故其變化,直至七十方不踰矩。”

東郭嘗云:“古人惜陰,一刻千金。”一年之間,有許多金子,既不賣人,又不受用,不知放在何處,只是花費無存,可惜。

婁一齋高冠佩劍,所至傾仰。至姑蘇,桑悅來訪,引僻書相難,一齋未答。悅曰:“老先生德性工夫有之,道問學(xué)則未也。”一齋遂不與語。

陽明嘗朗誦《孟子》終篇,學(xué)者問之,曰:“如今方會讀書,一讀書去,能不回頭。”尹先生曰:“耳順心得,如誦己言。”

吾人心地常使有余裕,地步常使有余閑,隨吾所往,自然寬博有容,平鋪自在,事變之來,是非亦可照察。不可竭盡心力,彼此俱迫迫窄窄,無展布處。

大事小視之,則可以見大,變事常視之,則可以處變。若小而為大,常而為變,則不惟來叢脞之失,而且有多事之害矣。

人之聰明,各有所從發(fā)之竅,精於此或暗於彼,故圣學(xué)專從全體上,不在聰明。陽明云:“果是調(diào)羹鼎鼐手段,只將空手去應(yīng)付,鹽梅汁米之類,不患其不備也。”

圣人亦何嘗有過人的念慮,有過人的事功?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滿眼生意,竹頭木屑皆家計也。

被事占地步多,只是心狹。

至善無形,何物可止?不動于欲,天則自如,止水無波。

不以軀殼起念,即一念天下歸仁。

學(xué)者無天下之志,即是無為己之志。

念從知轉(zhuǎn),則念正,知從念轉(zhuǎn),則知妄。

明道獵心,原不成念,故謂之過。吾人有過,便連心拔動,故謂之惡。

此心流行之精,而有條理可見者為文。威儀動作,猶文之表末耳,故惟精惟幾為博文。

先輩語言,須虛心細(xì)玩,不可輕忽置去。一擔(dān)黃連通吃了,方說甜語。

“百姓與知,何以謂之日用不知?”曰:“百姓之病,無根之病,百姓之善,亦無根之善,主宰未立,學(xué)問未講故也。”

有起念處,即便有斷念時。

感應(yīng)是有物時見,不是有物時起,起則有生滅矣。真知脫悟,自然必照。

日食之時,以扇作圖圈承之,其地影之圈,亦隨日體盈虧以為偏全,可知本體不足,雖垂照廣遍,終是偏也。

自私者必用智。

明道曰:“性靜者可以為學(xué)。”性靜便近本體,非惡動也。

以公言仁,不足以見仁體,以惺與覺言仁,不足以見仁之全體。惟夫子以愛人言仁,周子以愛言仁,仁之實理自在,不必更說是仁之用,又添出一個心之德,愛之理。

“絕去人欲,須知存理否?”曰:“何者為去?何者為存?理欲只是一念,又何處絕得?只在過與不及之間,故《中庸》不說理欲,夫子亦不說去欲二字,止說非禮。非禮者,不中正之謂也。”

“心之虛處是性否?”曰:“惟真虛,斯能與天地萬物同流。虛即性也,然性無虛實。”

天地?zé)o心,卻有主宰在。牛生牛而不生馬,桃生桃而不生李,要亦天地生生變化,只有此數(shù)而已。

真知流行,即是知行并進(jìn)。

幾乃生機,寂體之流行不已者,感而遂通,妙在遂字,《易》之藏往知來,俱在此中,誠神幾也。生幾須存誠為主。

人生以后,才有功,便是動。靜無功見,立寂求中,皆于感應(yīng)動時,生幾驗之。即寂即感,即感即寂,無先后,無彼此,此圣門求仁慎獨本旨,顧須識獨與仁為何物耳。獨者天理也,慎獨甚微,無容聲臭。惟有善根一路,著察消融,不是到此,容有善惡交勝之病。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即仁也。生親、生義、生序、生別、生信,皆生幾之不可已者。

工夫不難於有事無事,而難於有無接續(xù)之交,於中蓋有訣竅焉。志在幾先,功在幾時,言志則不分有事無事,而真幾自貫。如《大學(xué)》所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皆真幾也。善幾著察,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此顏子知幾先天之學(xué)。今之學(xué)者,止於意氣作為上論志,不於天行乾乾主宰上論志。非志則幾不神,非志非幾,而欲立未發(fā)之中,于未應(yīng)之先,以為應(yīng)事主,而應(yīng)之者無心焉,非影響即虛見。所謂體天理者,豈是事物上推求?豈是意念上展轉(zhuǎn)?只從生幾上時時照察。幾是,則通體皆是;幾非,則通體皆非。蓋幾者,性情之流行,通乎知行而無息者也。

學(xué)者每言無知。知是虛靈,開天闢地,生生不死底物事。窮神知化,過此以往,未之或知,是到無聲臭無可言處。未至于此,豈可便說無知?恐不免於信心妄用耳。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類,天無偏而地氣有偏。然天至於生時,即已入地氣矣。天氣須從未生時觀來。

人之過,各於其黨。黨生於性之偏,豈惟食色?雖佛老、楊墨,皆於吾人虛體仁義上偏重之,亦不是性外突來物事。無形,安有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乡县| 普安县| 边坝县| 永年县| 台南市| 镇赉县| 定兴县| 黔东| 东丰县| 长治市| 比如县| 通榆县| 莫力| 大荔县| 芦山县| 丹东市| 白玉县| 沂南县| 奇台县| 平江县| 泽库县| 逊克县| 岳普湖县| 盐津县| 林甸县| 灌云县| 富顺县| 中超| 抚顺市| 高密市| 通海县| 太谷县| 白山市| 勃利县| 新泰市| 黔东| 朝阳区| 梅河口市| 衡东县| 济宁市| 清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