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原注)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案今千金。入。作已。即吐。作即嘔吐。)(鑒)高世 曰。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但吐不嘔。然吐不離乎嘔。故曰胃反。嘔吐者用半夏。助燥氣以消谷。人參補元氣。以安胃。白蜜入水揚之。使甘味散于水中。水得蜜而和緩。蜜得水而淡滲。庶胃反平而嘔吐愈。李升璽曰。嘔家不宜甘味。此用白蜜。何也。不知此胃反。自屬脾虛。經所謂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是也。況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嘔。佐以人參溫氣而補中。胃反自立止矣。

大半夏湯方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千金有白術一升生姜三兩)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

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千金云。揚之二三百下。外臺云。本論。治反胃支飲。水用泉水。)三因痰嘔門。大半夏湯。治心氣不行。郁生涎飲。聚結不散。心下痞硬。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吐。(即本方。)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原注)外臺方。又治吐水。外臺引必效云。療胃反吐水。及吐食。)(鑒)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而吐者火也。以寒性遲。火性急也。故以大黃甘草湯。緩中瀉火。火平自不吐也。王肯堂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

無速于大黃。故取之也。

(尤)東垣通幽湯。治幽門不通。上沖吸門者。亦是此意。但有緩急之分耳。

案食入即吐。名回食。出于龔氏回春。當考。

肘后云。治人胃反不受食。食畢輒吐出。

大黃甘草湯方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肘后作二兩千金外臺同)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千金。味下。有咀二字。外臺云。如得可則隔兩日。更服一劑。神驗。千金不傳。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千金翼云。主脾氣實。其人口中淡甘。臥憒憒痛無常處。嘔吐反胃方。

大黃(六兩)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

并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茯苓澤瀉湯主之。

(尤)豬苓散。治吐后飲水者。所以崇土氣勝水氣也。茯苓澤瀉湯。治吐未已。而渴欲飲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則宜桂枝甘姜。散邪氣。苓術澤瀉。消水氣也。

(鑒)李 云。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虛燥也。飲水則水停心下。茯苓澤瀉降氣行飲。白術補脾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然胃反。因脾氣虛逆。

故加生姜散逆。甘草和脾。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熱。故用桂枝。此胃反無表熱。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于攻表藥也。乃徹上徹下。達表里。為通行津液。和陽治水之劑也。

茯苓澤瀉湯方((原注)外臺治消渴脈絕。胃反吐食者。有小麥一升。案外臺。脈上。有陰字。此本出千金。并用小麥三升。外臺。引千金。出消渴門。)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外臺作茯苓) 甘草(一兩) 桂枝(二兩千金外臺作三兩) 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千金外臺用三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程)此方。乃五苓散。去豬苓。加甘草生姜。以豬苓過于利水。故去之。甘草生姜。長于和胃止吐。故加之。茯苓白術澤瀉桂枝。相須宣導。補脾而利水飲。

(魏)服法。后煮澤瀉。取其陰性以利水。不宜煮之太過也。

蘭臺軌范云。此治蓄飲之吐。內澤瀉再煮。似先煮五味。后煮澤瀉。

外臺。集驗。茯苓小澤瀉湯。療胃反吐而渴者。(千金無方名。)于本方。去白術生姜。加半夏。(千金云。一方入生姜四兩。)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程)此證貪飲。與上證欲飲水。豬苓散之思水不同。夫貪飲者。飲水必多。多則淫溢上焦。必有溢飲之患。故用此湯。以散水飲。方中皆辛甘發散之藥。故亦主微風脈緊頭痛。

(尤)用麻黃杏仁等發表之藥者。必兼有客邪。郁熱于肺不解故也。觀方下云。汗出即愈。可以知矣。

文蛤湯方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姜(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個) 大棗(十一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程)此大青龍湯。去桂枝。蓋文蛤。水停于里。文蛤之咸寒。可以利水而消飲。水溢于外。青龍之辛熱。可以勝濕而解表。此湯與茯苓澤瀉湯。豬苓散。皆預防水飲之劑。

張氏醫通云。是方即大青龍湯。無桂枝。有文蛤。大青龍主發散風寒兩感。今是證初不言外邪。而用取汗。何哉。

蓋因陽明經中有實熱。所以貪飲。故用麻黃杏仁。開發腠理。甘草姜棗。調和營衛。石膏解利郁熱。文蛤直入少陰。散水止渴。為太陽少陰二經散邪滌飲之圣藥。故又主微風脈緊頭痛之疾。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魏)干嘔吐逆。吐涎沫者。亦胃中虛寒。津液變為涎沫。隨逆氣上沖作嘔也。干嘔無物。止有涎沫。

虛邪非實邪可知矣。主之以半夏干姜散方。猶之小半夏湯惟易生姜為干姜。以生姜性僭上而發越。不如干姜之辛溫為度。專功理中也。用意亦甚微也。

(尤)與前干嘔吐涎沫頭痛不同。彼為厥陰陰氣上逆。此是陽明寒涎逆氣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溫中和胃。漿水甘酸調中引氣。止嘔吐也。

半夏干姜散方(千金無方名。)半夏 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千金。作上二味。 咀。以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日三。)(程)脾寒則涎不攝。胃寒則氣上逆。故干嘔吐涎沫也。半夏之辛以散逆。干姜之熱以溫脾。煎以漿水者。藉其酸溫。以通關利膈也。此證與茱萸湯迥別。以不頭痛也。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無奈。外臺作徹無聊賴四字。噦下無徹字。)(沈)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誠不是喘。不是嘔。不是噦也。徹者通也。僅是通心中。憒憒然無奈。即泛泛惡心之義也。

(尤)寒邪搏飲。結于胸中。而不得出。則氣之呼吸往來。出入升降者阻矣。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皆寒飲與氣相搏互擊之證也。且飲水邪也。心陽臟也。

以水邪而逼處心臟。欲卻不能。欲受不可。則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也。生姜半夏湯。即小半夏湯。而生姜用汁。則降逆之力少。而散結之力多。乃正治飲氣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生姜半夏湯方(外臺傷寒嘔噦門。引仲景傷寒論。作生姜汁半夏湯。云兼主天行。)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姜汁。煮取一升。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外臺。作以水三升。煎半夏取一升。內姜汁取一升半。綿漉小冷。分二服。一日一夜服令盡。嘔噦一服得止者。停后服。)(鑒)李 曰。生姜半夏辛溫之氣。足以散水飲。而舒陽氣。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飲固結于中。拒熱藥而不納。反致嘔逆。今熱藥冷凍飲料。下嗌之后。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內經之旨也。此方與前半夏干姜湯略同。但前溫中氣。故用干姜。此散停飲。故用生姜。前因嘔吐上逆。頓服之。則藥力猛峻。

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除。此心中無奈。寒飲內結。難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氣。徐徐散也。

外臺。必效。療香港腳方。

大半夏(三兩凈削去皮) 生姜汁(三升)上二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空腹一服盡。每日一劑。三劑必好。此方梁公家出方。始有本。奇異神效。

又文仲。療香港腳入心。悶絕欲死者。

半夏(三兩洗切) 生姜汁(一升半)上二味。內半夏。煮取一升八合。分四服。極效。

又深師。療傷寒病 不止。半夏散。

半夏(洗焙干)上一味。末之。生姜湯和。服一錢匕。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肘后云。治卒嘔 。又厥逆方。)(程)干嘔噦。則氣逆于胸膈間。而不行于四末。故手足為之厥。橘皮能降逆氣。生姜為嘔家圣藥。

小劑以和之也。然干嘔非反胃。厥非無陽。故下咽氣行即愈。

(尤)未可便認陽虛。而遽投溫補也。

橘皮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名小橘皮湯。云兼主天行。)橘皮(四兩) 生姜(半斤外臺作去皮八兩)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外臺。二味下。有狹長切三字。)外臺。廣濟。橘皮湯。療嘔噦不止。

于本方中。加枇杷葉甘草。

又延年。人參飲。主吐。

于本方中。加人參。

又范汪半夏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療心腹虛冷。游痰氣上。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胸中冷。

于本方中。加半夏。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魏)噦逆者。胃氣虛寒固矣。亦有少挾虛熱作噦者。將何以為治。仲景主之。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行氣清胃。而毫不犯攻伐寒涼之忌。佐以補中益氣。溫胃之品。而胃氣足胃陽生。浮熱不必留意也。上諸方于嘔吐噦家。淺深緩急之治。可謂至詳盡矣。

案噦。說文。氣牾也。楊上善注陰陽應象大論云。氣折也。王氏準繩云。噦于月切。又乙劣切。乙劣之訛。遂為吃逆。亦猶俗呼團為突欒。角為葛洛。其故明矣。而活人書等。

以噦為咳逆。如金鑒。仍襲其說。然樓氏綱目。王氏準繩。張氏類經。辨訂其非尤詳。今不繁引也。

橘皮竹茹湯方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活人。有半夏。)(鑒)李 曰。噦有屬胃寒者。有屬胃熱者。此噦逆因胃中虛熱。氣逆所致。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姜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氣而清胃熱。因以為君。

外臺。深師大橘皮湯。療傷寒嘔噦。胸滿虛煩不安。

于本方。去竹茹大棗。

又廣濟。麥門冬湯。療煩熱嘔逆。不下食。食則吐出。

于本方。去橘皮。加麥門冬茅根。

活人大橘皮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后。服小建中湯。(即本方。)三因橘皮竹茹湯。治咳逆嘔噦。胃中虛冷。每一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至于驚人。(即本方。)夫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于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程)手足寒者。陽不行于四末也。上氣者。宗氣衰微也。平人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

而行呼吸。宗氣衰則奔促上氣也。腳縮者。寒主收引。無陽以伸也。此六腑氣絕于外者如此。下利不禁者。下焦不闔也。脾衰則四臟俱衰。故經曰。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

即不禁之謂也。下甚而至于手足不仁者。四體絕也。此五臟氣絕于內者如此。

(徐)下甚。手足因無陰以維陽。而臟氣不相統攝。則為不仁。不仁者。伸縮皆不能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魏)此滯下之病。非飧泄之病也。沉為陽陷入陰分。沉中見弦。為少陽之氣。不能宣達。故氣隨陽降而下重也。脈沉弦而大者。陽氣陷入之深而且多。故為未止。脈微弱者。陽氣陷入淺而少。更兼見數。陽氣勃勃。欲動于陰。斯易為升達也。故為欲自止。是以雖滯下而發熱。亦不死也。若夫脈沉弦而大。再身見發熱。陽邪入陰而熾盛。陰分受傷而煎耗。可以有死之道也。

汪氏傷寒辨注云。此辨熱利之脈也。脈沉弦者。沉主里。弦主急。故為里急后重。如滯下之證也。脈大者邪熱甚也。經云。大則病進。故為利未止也。脈微弱數者。此陽邪之熱已退。真陰之氣將復。故為利自止也。下利一候。大忌發熱。茲者脈微弱而帶數。所存邪氣有限。故雖發熱不至死耳。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少陰以下。

厥陰篇。玉函成本。分為兩條。)(尤)下利厥冷無脈。陰亡而陽亦絕矣。灸之所以引既絕之陽。乃厥不回脈不還。而反微喘。殘陽上奔。大氣下脫。故死。下利為土負水勝之病。少陰負趺陽者。水負而土勝也。故曰順。(詳傷寒論輯義。以下三條同。)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今。宋板傷寒論。作令。下同。)(尤)微熱而渴者。胃陽復也。脈弱者。邪氣衰也。正復邪衰。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趙本。下利上。有若字。非。)(程)寒則下利。脈數有微熱。則里寒去。汗出則表氣和。表里俱和。故今自愈。設復緊者。知寒邪尚在。是為未解也。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程)脈數而渴。則寒邪去而利當止。經曰。若脈不解。

而下不止。必挾熱而便膿血。此有熱陷于下焦。使血流腐而為膿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程)脈弦為寒。發熱則陽氣復。汗出則寒邪去。故知自愈。

(尤)弦脈陰陽兩屬。若與發熱身汗并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丹凤县| 雅安市| 巴林左旗| 通山县| 玉林市| 永兴县| 车致| 定州市| 合阳县| 马关县| 桦甸市| 田林县| 香河县| 上饶市| 达尔| 丰原市| 莱芜市| 渝中区| 桃园县| 河津市| 宜阳县| 宁乡县| 泸溪县| 红河县| 南平市| 义马市| 广西| 梁河县| 电白县| 商都县| 文登市| 高淳县| 伽师县| 金沙县| 灵宝市| 游戏| 宣汉县| 固安县| 平邑县| 越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