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3章

白芍藥 黃柏 當歸(以上各等分)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煎甘草湯送下。(案濕毒臟毒。即遠血近血也。故附載以備考。)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千金心臟門。不足。作不定。)(尤)心氣不足者。心中之陰氣不足也。陰不足則陽獨盛。血為熱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黃黃連黃芩。

瀉其心之熱。而血自寧??苁显啤H粜臍猹毑蛔?。則當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案出本草衍義。)此說亦通。濟眾方。用大黃生地汁。治衄血。其下熱涼血。亦瀉心湯類耳。(案金鑒。改不足二字。作有余二字。非。)瀉心湯方((原注)亦治霍亂。案程沈尤金鑒。刪去四字。是。)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程)心主血。心氣不足。而邪熱乘之。則迫血妄行。故有吐衄之患。夫炎上作苦。故內經曰??嘞热胄?。三黃之苦。以泄心之邪熱。

千金。巴郡太守奏三黃丸。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方。

春三月黃芩(四兩) 大黃(三兩) 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七兩)秋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二兩)上三味。隨時加減。和搗以蜜為丸。如大豆。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

又三黃散。治黃膽身體面目盡黃。(外臺。集驗。大黃散同。)本方三味。各四兩。治下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

和劑局方。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沖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 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蛳迈r血。小兒積熱。

本方三味。各十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下。如臟腑壅實。加服丸數。

本事方。三黃散。治衄血無時。

本方三味。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蜜水亦得。

直指方。川芎三黃散。治實熱衄血。

于本方。加川芎。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后井水調服。

拔萃方。犀角地黃湯。治熱甚血積胸中。

于本方。加犀角地黃。

神效名方。黃連散。治黃膽。大小便秘澀壅熱。

于本方。用黃連三兩。加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溫水調下。一日三服。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鑒)嘔家嘔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令嘔而有膿。此內有癰。膿潰而嘔。非嘔病也。故曰。不可治。嘔膿盡自愈。趙良曰。此癰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過半中。在肺之下者。膿則不從嘔出。而從大便出矣。(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令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此屬飲家四字。千金作小半夏湯主之。嘔家本渴以下。見飲病篇。此屬支飲。飲病篇。作小半夏湯主之。)(尤)嘔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陽將復也。故曰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致。故曰此屬飲家。嘔家本渴。水從嘔去故也。今反不渴者。

以宿有支飲。在心下。愈動而愈出也。故曰此屬支飲。

外臺。載嘔家本渴以下。而注云。張仲景雜方。此證當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在支飲門中。

問曰。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

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于上。醫反下之。

今脈反弦。故名曰虛。(太陽中篇。陽微作陽氣微。故也之間有吐字。無問曰及何也師曰字。)(尤)脈數為熱。乃不能消谷引飲。而反吐。以發汗過多。陽微膈虛所致。則其數為客熱上浮之數。而非胃實氣熱之數矣??蜔崛缈椭?。不久即散。故不能消谷也。脈弦為寒。乃不曰寒。而曰虛者。以寒在于上。而醫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陰寒外加之弦。而為胃虛生寒之弦矣。胃虛且寒。陽氣無余。則朝食暮吐。而變為胃反也。讀此知數脈弦脈。均有虛候。曰熱曰寒。蓋淺之乎言脈者耳。

(鑒)問曰病患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傷寒論陽明篇內。錯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巢源云。夫榮衛俱虛。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于胃管。則臟冷。臟冷而脾不磨。脾不磨則宿谷不化。

其氣逆而成胃反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 。往來寒熱。甚者食已則吐。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則吐。名為反胃也。圣惠論云。夫反胃者。為食物嘔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則有因飲酒過傷所致。則有因憂悒怏。蓄怒腸結。胃翻所致。則有宿滯痼癖。積聚冷痰。久不全除。致成茲疾。其中有才食便吐。有食久乃翻。

不可一概用方。切在仔細體認也。案反翻同。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鑒)按此條文義不屬。必是錯簡。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虛則。脈經。千金。趙本尤本。并作澀則。千金。脈緊上。有趺陽二字。案金鑒云。虛則傷脾之虛字當是澀字。是傳寫之訛。未考諸本也。)(程)經曰。趺陽脈浮而澀。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夫浮為虛。澀為血不足。趺陽得之。必知脾氣不治。華佗曰。脾主消磨水谷。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今胃能納。而脾不能磨。則胃中之谷。必不能消。是以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為胃反之證也。

(尤)胃為陽。脾為陰。浮則為虛者。

胃之陽虛也。澀則傷脾者。脾之陰傷也。谷入于胃。而運于脾。脾傷則不能磨。脾不磨。則谷不化。而朝食者暮當下。暮食者朝當下。若谷不化。則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

(魏)緊者。寒盛也。澀者。

津亡也。胃中因虛而寒。因寒而燥。因燥而津枯。正不足而邪有余。反胃之病。難治可決矣。欲補陽而津枯。

有妨于補陽。欲生津而陽衰。有礙于補陰。棘手難下者。要在乎失治于早而已。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尤)病患欲吐者。邪在上而氣方逆。若遽下之。病氣必與藥氣相爭。而正乃蒙其禍矣。否則里虛邪入。

病氣轉深?;蚱蚶N纯芍病9试徊豢上轮?

(程)欲字。作吐而未吐之義。使人溫溫欲吐也。

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徐云。噦??謬I字。案厥陰篇。亦作噦。)(沈)此明實噦之治也。噦者。俗謂呃也。

(鑒)趙良曰。腹滿為實。實則氣上逆。而作噦。故必視其前后。何部不利。而利之則滿去。而噦止。

(魏)胃氣上逆。沖而為噦。治法當視其前后。審大小便調不調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當利其小便。而噦愈。后部不利者。熱邪實也。當利其大便。而噦愈。

活人書云。前部不利。豬苓湯。后部不利。調胃承氣湯。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尤)胸中。陽也。嘔而胸滿。陽不治而陰乘之也。故以吳茱萸。散陰降逆。人參姜棗。補中益陽氣。

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詳傷寒輯義陽明篇。)肘后方云。治人食畢噫醋。及醋心。(即本方。外臺。引延年。作食訖醋咽多噫。)三因方云。病者心膈脹滿。氣逆于胸間。食入即嘔。嘔盡卻快。名曰氣嘔。胃者足陽明合。榮于足。今隨氣上逆。結于胃口。故生嘔病也。茱萸人參湯。治氣嘔胸滿不納食。嘔吐涎沫。頭疼。(即本方。)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上。)(徐)干嘔者。有聲無物也。物雖無。而吐涎沫。仲景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寒為陰邪。格陽在上。故頭痛。比胸滿而嘔。似有輕重表里不同。然邪必乘虛。故亦用茱萸湯。兼補以驅濁陰。謂嘔有不同。寒則一也。(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尤)邪氣乘虛。陷入心中。中氣則痞。中氣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陽獨上逆而嘔。陰獨下走而腸鳴。

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嘁越店?。半夏干姜。辛以升陰。陰升陽降。痞將自解。人參甘草。則補養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

(徐)親見一乳母。吐嘔五日。百藥不能止。后服干姜黃連二味。立止。即此方之意也。

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下編。)外臺。刪繁。半夏瀉心湯。療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

于本方。去大棗。加桂心三兩。(出霍亂門。)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徐)傷寒論。芩甘棗芍四味。為黃芩湯。治太陽少陽合病。蓋太少之邪合。而內入則協熱而利。

故以黃芩為主也。然邪既內入?;蛴袕筒嬚邍I多。此其明證矣。故加半夏生姜。

(程)干嘔者。無物嘔出也。中焦不和。則氣逆于上。而作嘔。迫于下而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以止嘔。甘草大棗入中焦以和脾。黃芩芍藥。入下焦以止利。如是則正氣安。而邪氣去。三焦和。而嘔利止。

巢源云。干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干嘔也。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個)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鑒)趙良曰。嘔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熱。不可概論也。

食入即吐。熱也。朝食暮吐。寒也。此則非寒非熱。由中焦停飲氣結而逆。故用小半夏湯。

外臺。傷寒嘔噦門。仲景傷寒論。嘔噦。心下悸痞硬不能食。小半夏湯。又嘔噦。心下痞硬者。以膈間有水。頭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外臺無而字解字。)(程)上章言先嘔卻渴。此為欲解。今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亦與上證不殊。故急與之。以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貪飲。則胃中熱少。不能消水更與人作病。故思水者。用豬苓。以散水飲。

(尤)嘔吐之余。中氣未復。不能勝水。設過與之。則舊飲方去。新飲復生。故宜豬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蘭臺軌范云。傷飲惡飲。此乃常理。若胸中有水。則津液下流。反口干思水。但不能多飲耳。

豬苓散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豬苓 茯苓 白術(各等分千金云各三兩)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豬苓散。治嘔而膈上寒。(即本方。)外臺。服法后云。欲飲水者。極與之。本虛與水。則噦。攻其熱亦噦。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魏)嘔而脈弱者。胃氣虛也。小便復利。氣不足以統攝之。脫而下泄也。身有微熱見厥。內積陰寒。

外越虛陽。陽衰陰盛。其嘔為陽浮欲越之機也。見此知為難治。非尋常火邪痰飲之嘔也。主之以四逆湯。益陽安胃。溫中止逆。亦大不同于尋常寒熱錯雜治嘔之方也。附子辛熱。干姜辛溫。甘草甘平。強人倍用。以急回其陽。勿令飛越。則嘔可止也。(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四逆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程)神農經曰。療寒者。以熱藥。內經云。寒淫于內。

治以甘熱。四逆湯者。辛甘大熱之劑也。故用附子以回陽散厥。干姜以去寒止嘔。甘草以調和血脈。

三因方。四逆湯。治寒厥?;虮頍崂锖?。下利清谷。食入則吐?;蚋蓢I。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后。四肢冰冷。五內拘急。舉體疼痛不渴。脈沉伏。(即本方。)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亦見厥陰篇。)(魏)嘔而皮膚發熱者。傷寒病。少陽經證也。合以口苦咽干目眩。而少陽病全。但見嘔而發熱。雖非傷寒正病。亦少陽經之屬也。主之以小柴胡。表解里和而病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源县| 彭泽县| 临朐县| 阳东县| 娄烦县| 分宜县| 南江县| 柳州市| 颍上县| 苗栗市| 蒲城县| 千阳县| 罗江县| 调兵山市| 宁晋县| 上林县| 墨脱县| 吉水县| 天祝| 郓城县| 泰顺县| 谢通门县| 德格县| 精河县| 铜川市| 赤壁市| 长岛县| 武平县| 海城市| 福海县| 崇礼县| 江川县| 普格县| 交城县| 黄平县| 平湖市| 渝北区| 北票市| 瑞昌市| 浠水县|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