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弦亦陽也。與脈數有微熱汗出正同。故愈。按上數條。皆是傷寒邪氣入里之候。故或熱。或渴。或汗出。或脈數。陽氣既復。邪氣得達則愈。若雜病濕熱下利之證。則發熱口渴脈數。均非美證。內經云。下利身熱者死。仲景云。下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蓋內經所言者。雜病濕熱下利之證。仲景所言者。傷寒陰邪內入之證。二者不可不分也。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氣。脈經。作熱。)(尤)下利氣者。氣隨利失。即所謂氣利是也。小便得利。
則氣行于陽。不行于陰而愈。故曰當利其小便。喻氏所謂急開支河者。是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徐)下利果屬寒。脈應沉遲。反浮數。其陽勝可知。而尺中自澀。澀為陽邪入陰。此亦熱多。故曰必圊膿血。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以下四條同。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程)寒不殺谷。寒勝則下利清谷也。若發其表汗出。則胃中之陽益虛。其寒益勝。故作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案厥。趙本。作熱非。)汪氏傷寒論辨注云。下利脈沉而遲。里寒也。所下者清谷。里寒甚也。面少赤身微熱。下焦虛寒。無根失守之火。浮于上越于表也。以少赤微熱之故。其人陽氣雖虛。猶能與陰寒相爭。必作郁冒汗出而解。郁冒者。
頭目之際。郁然昏冒。乃真陽之氣。能勝寒邪。里陽回而表和順。故能解也。病患必微厥者。此指未汗出郁冒之時而言。面戴陽。系下虛。此申言面少赤之故。下虛。即下焦元氣虛。按仲景雖云汗出而解。然于未解之時。當用何藥。郭白云云。不解。宜通脈四逆湯。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尤)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者。陰先竭而陽后脫也。是必俟其 時經氣一周。其脈當還。其手足當溫。設脈不還。其手足亦必不溫。則死之事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尤)下利腹脹滿。里有寒也。身體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溫其里。而后攻其表。所以然者。里氣不充。則外攻無力。陽氣外泄。則里寒轉增。自然之勢也。而四逆用生附。則寓發散于溫補之中。桂枝有甘芍。則兼固里于散邪之內。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四逆湯方(方見上。)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趙本作二兩案據太陽篇當作二兩)生姜(三兩案據太陽篇脫切字) 大棗(十二枚案據太陽篇脫擘字)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淋漓。太陽篇。作流離。)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利下。脈經有后字。似是。
(沈)三部脈皆平。下利而按之心下堅者。脈證不符。是非風寒所屬。當責食填胃中。未傷血氣。而不形于脈也。故用大承氣湯。峻攻有形之滯。則下利自止。經謂土郁奪之。通因通用之法也。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沈)此亦食滯之利也。食壅于胃。氣道不利。故脈來遲。然脈雖遲。而非虛寒之比。但遲為氣壅。滑為血實。血實氣壅。水谷為病。故為實也。內滯中氣不和。利未欲止。但恐成停擱之患。故宜大承氣湯。急奪其邪也。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程)經曰。滑為有宿食。故當下去之。而利自愈。
(鑒)趙良曰。下利。虛證也。脈滑。實脈也。以下利之虛證。而反見滑實之脈。故當有所去也。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沉)此舊積之邪復病也。下利瘥后。至期年月日時復發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隱僻腸間。今值臟腑司令之期。觸動舊邪而復發。然隱僻之根未除。終不能愈。故當大承氣迅除之耳。
案程尤并云。脾主信。故按期復發。鑿甚。許氏本事方云。有人因憂愁中傷食。結積在腸胃。故發吐利。自冬后至暑月。稍傷則發暴下。數日不已。玉函云。下利至隔年月日。不期而發者。此為有積。宜下之。止用溫脾湯。(濃樸。干姜。甘草。桂心。附子。大黃。)尤佳。如難取。可佐以干姜丸。(即備急丸。
加人參。)后服白術散。(即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干姜。加木香生姜大棗。)戴氏證治要訣云。瀉已愈。隔年及后期復瀉。古論云。病有期年而發者。有積故也。宜感應丸。并本條之義也。
大承氣湯(見 病中。)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鑒)下利。里虛證也。譫語。里實證也。何以決其有燥屎也。若脈滑數。知有宿食也。其利穢粘。
知有積熱也。然必脈證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氣湯。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
(尤)譫語者。胃實之征。為有燥屎也。與心下堅。脈滑者大同。然前用大承氣者。以因實而致利去之。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氣者。以病成而適實攻之。恐傷及其正也。(見厥陰篇。當參考。)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 濃樸(三兩炙趙本作二兩) 枳實(大者三枚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尤)此治濕寒內淫。臟氣不固。膿血不止者之法。赤石脂理血固脫。干姜溫胃驅寒。粳米安中益氣。
崔氏去粳米。加黃連當歸。用治熱利。乃桃花湯之變法也。(案崔氏方。名黃連丸。
出外臺傷寒門。)(鑒)初病下利。便膿血者。大承氣湯。或芍藥湯下之。熱盛者。白頭翁湯清之。若日久滑脫。則當以桃花湯。養腸固脫可也。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銼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張氏傷寒宗印云。石脂色如桃花。故名桃花湯。或曰。即桃花石。徐氏傷寒類方云。兼末服。取其留滯收澀。
外臺。崔氏療傷寒后。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華湯方。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 粳米(一升) 干姜(四兩冷多白滯加四兩切)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復作。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傷寒論。千金。范汪同。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千金桃花丸 治下冷臍下攪痛。
干姜 赤石脂(各十兩)上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和劑局方。桃花丸。治腸胃虛弱。冷氣乘之。臍腹攪痛。
下痢純白。或冷熱相搏。赤白相雜。腸滑不禁。日夜無度。(方同上。只面和為丸為異。)肘后方。赤石脂湯。療傷寒若下膿血者。
于本方中。去粳米。加附子。
外臺。文仲久下痢膿血方。
于本方中。加烏梅。
千金。大桃花湯。治冷白滯痢腹痛。
于本方。去粳米。加當歸。龍骨。牡蠣。附子。白術。人參。甘草。芍藥。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趙本。作重下。)(程)熱利下重。則熱客于腸胃。非寒不足以除熱。非苦不足以堅下焦。故加一熱字。別以上之寒利。
(魏)滯下之病多熱。不同于瀉泄下利之證多寒也。故名之曰熱利。而以下重別之。
白頭翁湯方(外臺。引千金翼云。此張仲景傷寒論方。)白頭翁(三兩趙本及傷寒論作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錢氏溯源集云。白頭翁。神農本經。言其能逐血止腹痛。陶弘景謂其能止毒痢。故以治厥陰熱痢。黃連苦寒。能清濕熱濃腸胃。黃柏瀉下焦之火。秦皮亦屬苦寒。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
外臺。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方。
本方。去黃柏。加干姜。甘草。當歸。石榴皮。
證類本草。阿膠條。引續傳信方。張仲景調氣方。治赤白痢。無問遠近。小腹 痛不可忍。出入無常。下重疼悶。每發面青。手足俱變者。黃連。一兩。去毛。好膠。手許大碎。蠟。如彈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
先煎膠令散。次下蠟。又煎令散。即下黃連末。攪相和分為三服。惟須熱吃。冷即難吃。神效。案此方。亦見玉函經附遺。名調氣飲。用三味。各三錢。知卻是系于后人改定。并附備考。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程)更煩。言本有煩。不為利除而轉甚也。
(尤)熱邪不從下減。而復上動也。按之心下濡。則中無阻滯可知。故曰虛煩。
(鑒)此利后。熱遺于胸中也。按之心下濡。雖熱而非實熱。故用此以清其虛煩。
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趙本綿作絹非)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下同。)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尤)挾熱下利者。久則必傷脾陰。中寒清谷者。甚則并傷腎陽。里寒外熱。汗出而厥。有陰內盛而陽外亡之象。通脈四逆湯。即四逆加干姜一倍。所謂進而求陽。以收散亡之氣也。(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通脈四逆湯方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程)厥甚者。脈必絕。附子辛熱。用以復脈回陽。下清谷者。胃必寒。干姜辛溫。用以溫胃止利。甘草甘平。用以佐姜附之熱。而回厥逆。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本草圖經肺痛二字。作者一字。)(程)肺痛未詳。或云肺痛。當是腹痛。本草云。紫參。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
(鑒)按此文脫簡。不釋。
紫參湯方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原注)疑非仲景方。)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尤)氣利。氣與屎俱失也。訶黎勒。澀腸而利氣。粥飲。安中益腸胃。頓服者。補下治下制以急也。
(鑒)氣利。所下之氣穢臭。所利之物稠粘。則為氣滯不宣。或下之。或利之。
皆可也。若所利之氣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則謂氣陷腸滑。故用訶黎勒散。以固腸。或用補中益氣。以舉陷亦可。
訶黎勒散方訶黎勒(十枚煨)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原注)疑非仲景方。)(程)寇宗 曰。訶黎勒。能澀便而又寬腸。澀能治利。寬腸能治氣。故氣利宜之。調以粥飲者。藉谷氣以助腸胃也。論曰。仲景治氣利。用訶黎勒散。詳其主治。不知其義。及后讀杜壬方。言氣利。里急后重。
始知訶黎勒。用以調氣。蓋有形之傷。則便垢而后重。無形之傷。則氣墜而后重。便腸垢者。得諸實。氣下墜者。得諸虛。故用詞藜勒。溫澀之劑也。唐貞觀中。太宗苦氣利。眾醫不效。金吾長張寶藏以牛乳。煎蓽茇。
進服之立瘥。(案此見劉禹錫隋唐嘉話。)蓽茇。溫脾藥也。劉禹錫傳信方。治氣利。用礬石。礬石亦澀氣藥也。大都氣利。得之虛寒。氣下陷者。多其用溫澀之藥可見矣。
案楊氏直指方。牛乳湯。治氣痢泄如蟹渤。蓽茇末二錢。牛乳半升。同煎減半。空腹服。今驗之。氣墜而后重。氣與屎俱失者。其所泄多如蟹渤。程注得直指。而義尤明顯。
外臺廣濟。療嘔逆不能多食方。
訶黎勒(三兩去核煨)上一味。搗為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為度。利多減服。無所忌。
附方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上案千金翼。用枳實五枚。)案尤氏云。即前下利譫語有燥屎之法。雖不贅可也。誤。本文主下利。而此條示噦用小承氣之法。
即上文噦而腹滿后部不利者。丹溪醫案。載超越陳氏二十余載。因飽后奔走數里。遂患噦病。但食物則連噦百余聲。半日不止。
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如此者二月。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污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此亦以攻下治噦之一格也。
外臺。黃芩湯。治干嘔下利。(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出篇十六卷。)黃芩 人參 干姜(各三兩) 桂枝(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尤)此與前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治同。而無芍藥甘草生姜。有人參桂枝干姜。則溫里益氣之意居多。
凡中寒氣少者。可于此取法焉。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六首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辨脈法。無反字。處下。有飲食如常者五字。當發其癰。作蓄積有膿也。)(尤)浮數脈。皆陽也。陽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者。衛氣有所遏。而不出也。夫衛主行榮氣者也。
而榮過實者。反能阻遏其衛。若有痛處。則榮之實者已兆。故曰當發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膿無間。脈經。有與字。)(程)靈樞經曰。榮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澀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腐則為膿。故知熱聚者則作膿。熱未聚者但腫。而未作膿也。皆以手掩知之。
巢源云。凡癰經久不復可消者。若按之都牢硬者。未有膿也。按之半硬半軟者。有膿也。又以手掩腫上不熱者為無膿。若熱甚者為有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