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二兩) 附子(二兩炮) 甘草(一兩炙)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熱頻服之。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肘后痛下。有心下牽急懊痛六字。)(程)心中痞。即胸痹也。諸逆。如脅下逆搶心之類。邪氣獨留于上。則心懸痛。枳實以泄痞。桂枝以下逆。生姜以散氣。
(尤)諸逆。該痰飲客氣而言。心懸痛。謂如懸物動搖而痛。逆氣使然也。
(鑒)心懸而空痛。如空中懸物。動搖而痛也。用桂枝生姜枳實湯。通陽氣破逆氣。痛止痞開矣。
潘氏續焰云。懸者懸閣之義。不在胃。而懸留于腹脅間也。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外臺。載仲景傷寒論。心下懸痛。諸逆大虛者桂心生姜枳實湯。方同。)桂枝 生姜(各三兩) 枳實(五枚徐沈尤枚作兩外臺有炙字)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桂心三物湯 治心下痞諸逆懸痛。
桂心(二兩) 膠飴(半斤) 生姜(二兩)上藥切。以水四升。煮二味。取三升。去滓。內飴。分三服。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鑒)心痛徹背。尚有休止之時。故以栝蔞薤白白酒加半夏湯平劑治之。此條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是連連痛而不休。則為陰寒邪甚。浸浸乎陽光欲熄。非薤白白酒之所能治也。
故以烏頭赤石脂丸主之。方中烏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熱。別無他顧。峻逐陰邪而已。李 曰。心痛在內而徹背。則內而達于外矣。背痛在外而徹心。則外而入于內矣。故既有附子之溫。而復用烏頭之迅。佐干姜行陽。
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氣。大開其郁。恐過于大散大開。故復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澀。而收陽氣也。
赤石脂丸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千金。必效。文仲。范汪。經心錄等同。)蜀椒(一兩一法二分外臺作二分)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外臺作一分) 干姜(一兩一法一分外臺作二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外臺作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不知。稍加服。(千金。名烏頭丸 用烏頭六銖。附子蜀椒各半兩。注云。范汪。
不用附子。崔氏。用桂半兩為六味。)外臺云。此方丹陽有隱士。出山云。得華佗法。若久心痛。每旦服三丸。稍加至十丸。盡一劑。遂終身不發。
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外臺。引千金。名附子丸。徐本。標附方二字。
沈同。程云。非仲景方。并是。)附子(三兩千金用二兩) 生野狼牙(一兩炙香千金用生野狼毒四兩外臺同) 人參干姜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吳茱萸(各一兩千金用干姜二兩)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并冷沖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
皆主之。忌口如常法。(沖。趙本。作腫非。)(程)九痛者。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去來心痛。(案以上。見千金本方主療。)雖分九種。不外積聚痰飲結血蟲注寒冷而成。附子巴豆。
散寒冷而破堅積。野狼牙茱萸。殺蟲注而除痰飲。干姜人參。理中氣而和胃脘。相將治九種之心痛巴豆除邪殺鬼。故治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冷氣上沖。皆宜于辛熱。辛熱能行血破血。落馬墜車。血凝血積者。故并宜之。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三首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 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脈經必下。有下部閉塞大五字。千金同。千金。作此虛寒氣從下向上。趙。脫當字。)(尤)趺陽胃脈也。微弦陰象也。以陰加陽。脾胃受之。則為腹滿。設不滿則陰邪必旁攻 脅。而下閉谷道。為便難為兩 疼痛。然其寒不從外入。而從下上。則病自內生。所謂腎虛則寒動于中也。故不當散而當溫。
(程)若寒實。則用后條溫藥下之也。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玉函病者。作傷寒。去下。有宜大承氣湯五字。)(沈)此以手按。辨腹滿虛實也。按之不痛。內無痰食燥屎壅滯。即知虛寒而滿。當以溫藥。若按之痛。乃以外手。而就內結食痰燥屎。則知內實。是可下之。而又以舌黃驗定虛實。若舌有黃苔。即是濕熱內蒸。為未經下過。必須下之。則黃自去。而脹滿自除。舌無黃苔。是近虛寒。又非下法矣。
(魏)無形之虛氣作痞塞。
則按之無物。何痛之有。倘挾有形之實物為患。如宿食在胃。疝氣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
阻礙于臟腑之側。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否。以決其虛實之法也。
張氏傷寒集注云。中胃按之而痛。世醫便謂有食。夫胃為水谷之海。又為倉廩之官。胃果有食。按必不痛。試將飽食之人按之痛否。惟邪氣內結。正氣不能從膈出入。按之則痛。又胃無谷神。臟氣虛而外浮。按之亦痛。若不審邪正虛實。概謂有食。傷人必多。又按者輕虛平按。若不得法。加以手力。未有不痛者。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脈經。減下。更有減字。)(徐)腹滿有增減。則非臟真粘著之病。所以得陽即減。得陰加滿。故曰此為寒。當溫藥。
(程)腹滿不減。故用承氣下之。此腹滿時減。則寒氣或聚或散。當與溫藥以散其寒。
案金鑒云。此篇無治虛寒腹滿之方。當與溫藥之下。當有宜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十四字。必是脫簡。閱傷寒論太陰篇自知。此說覺未允焉。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徐沈尤金鑒。躁作燥。今從之。)(徐)痿者。黃之黯淡者也。
(尤)痿黃。脾虛而色敗也。氣不至故燥。中無陽故不渴。氣竭陽衰。中上已敗。而復寒結于上。臟脫于下。何恃而可以通之止之乎。故死。
案程魏以躁為陰躁。不可從。本條不言腹滿。而徐注以為虛寒腹滿。未詳然否。脈經以此條。列于嘔吐下利篇似是。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尤)寸口脈弦。亦陰邪加陽之象。故脅下拘急而痛。而寒從外得。與趺陽脈弦之兩 疼痛有別。故彼兼便難。而此有惡寒也。
夫中寒家善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程)云寒則面慘而不和。今發熱色和。則寒郁于肺經。而為熱也。
(鑒)中寒家。謂素有中寒病之人也。
(尤)陽欲上而陰引之則欠。陰欲入而陽拒之則嚏。中寒者。陽氣被抑。
故喜欠清涕出。發熱色和。則邪不能留。故善嚏。
(魏)此諸證俱為外感寒邪者言也。外感寒邪。于脹滿病何與。以脹滿病。其中亦有內外合邪者。故必明辨乎外中寒之證。所以為內中寒之應也。
案千金。此次一條云。凡覘病者。未脈望之。口燥清涕出喜嚏欠。此人中寒。乃接下條。連此條而為一條。知此條為下條欲嚏不能者發耳。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原注)一云。痛。千金。作腹中痛。)(尤)中寒而下利者。里氣素虛。無為捍蔽。邪得直侵中臟也。欲嚏不能者。正為邪逼。既不能卻。又不甘受。于是陽欲動而復止。邪欲去而仍留也。
(沈)陽和則嚏。而欲嚏不能。乃陰寒凝滯于里。所以肚中痛也。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程)瘦人。虛弱人也。若繞臍作痛。必有風冷。有谷氣著而不行。瘦人未可劇下。而反下之。則風冷之氣必上沖。如不上沖。必乘虛而結于心下為痞也。
(尤)此有似里實。而實為虛冷。是宜溫藥以助脾之行者也。乃反下之。谷出而風冷不與俱出。正乃益虛。邪乃無制。勢必上沖。若不沖者。心下則痞。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濃樸七物湯主之。(脈經。千金。以此條為濃樸三物湯主療。而本方主療云。治腹滿氣脹。恐是互誤。)(徐)此有表復有里。但里挾燥邪。故小承氣為主。而合桂甘姜棗。以和其表。蓋腹之滿。初雖因微寒。乃胃素強。故表寒不入。而飲食如故。但腹滿發熱。且脈浮數。相持十日。此表里兩病。故兩解之耳。此即大柴胡之法也。但脈浮數。邪尚在太陽。故用桂枝去芍藥。合小承氣耳。
濃樸七物湯方(外臺。引千金。名濃樸七味湯。主腹滿氣脹方。)濃樸(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姜(五兩)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外臺不用生姜。用干姜。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張氏醫通云。較之桂枝加大黃湯。多枳樸。而少芍藥。以枳樸專泄壅滯之氣。故用之。芍藥專收耗散之陰。此腹但滿。而不痛。與陰血無預。故去之。
三因。七物濃樸湯。治腹滿發熱。以陽并陰。則陽實而陰虛。陽盛生外熱。陰虛生內熱。脈必浮數。浮則為虛。數則為熱。陰虛不能宣導。飲食如故。致脹滿者。為熱脹。(即本方。)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千金。作腹中塞氣。脹滿腸鳴切痛。外臺。引范汪作腹中寒氣脹雷鳴。)(程)靈樞經曰。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蓋脾胃喜溫。而惡寒。寒氣客于中。奔迫于腸胃之間。故作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也。附子粳米湯。散寒止逆。
張氏醫通云。腹中寒氣。奔迫上攻胸脅。以及于胃。而增嘔逆。頃之胃氣空虛。邪無所砥。輒入陽位則殆矣。是以除患之機。所重全在胃氣。乘其邪初犯胃。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溫飽其胃。胃氣溫飽。則土濃而邪難上越。胸脅逆滿之濁陰。得溫無敢留戀。必還從下竅而出矣。
附子粳米湯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外臺。作以水八升煮米取熟。去米內藥。
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飲之。與仲景傷寒論同。集驗。加干姜二兩。案本條煮法。必有脫文。)(程)療寒以熱藥。腹中寒氣。非附子辛熱。不足以溫之。雷鳴切痛。非甘草大棗粳米之甘。不足以和之。逆滿嘔吐。非半夏之辛。不足以散之。五物相需。而為佐使。
外臺。仲景論。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附子粳米湯主之。
方與本條同。(千金同。)又刪繁。附子湯。療肺虛勞損。腹中寒鳴切痛。胸脅逆滿氣喘。
于本方內。加宿姜白術。(粳米。作倉米。)又短劇。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又療心腹痛。困急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痛良。
于本方內。加蜀椒干姜。
三因脹滿門。附子粳米湯。治憂怒相乘。神志不守。思慮兼并擾亂。臟氣不主傳導。使諸陽不舒。反順為逆。中寒氣脹。腸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不食。
即于本方。加干姜。
百一選方。附子粳米湯。補虛生胃氣。逐冷痰和五臟。快胸膈止瀉利。
于本方內。加人參黃 白術川姜木香。去大棗。用陳倉米。(活人事證方。名附子倉廩湯。)證治要訣。翻胃門。若胃寒甚。服藥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湯。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錢。大便秘者。更加枳殼半錢。
又呃逆門。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嘔吐。輕劑不能取效。宜附子粳米湯。加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三十五粒。
痛而閉者。濃樸三物湯主之。(痛而閉。脈經作腹滿痛。)(魏)閉者。即胃脹便難之證也。
(尤)痛而閉。六腑之氣不行矣。濃樸三物湯。與小承氣同。但承氣意在蕩實。故君大黃。三物意在行氣。故君濃樸。
濃樸三物湯方濃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
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三升下。千金。有去滓二字。)千金云。腹中轉動者勿服。不動者更服。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脈經。無宜大柴胡湯五字。接前七物湯三物湯為一條。傷寒論可下編。作病腹中滿痛者。宜下有大承氣三字。)(尤)按之而滿痛者。為有形之實。邪實則可下。而心下滿痛。則結處尚高。與腹中滿痛不同。故不宜大承氣。而宜大柴胡。
(魏)此為邪實。而且挾熱者言也。仲景已敘之傷寒論中太陽篇矣。云。傷寒十余日。
熱結在里者。與大柴胡湯主之。宜下之。而不用大承氣。乃出大柴胡者。正與傷寒論篇中所言相符也。
張氏醫通云。邪從胸脅而入于陽位。合用大柴胡兩解之。與臍腹硬痛。承氣證不同。案數說如是。而金鑒謂滿痛之下。當有有潮熱之三字。若無此三字。則不當與大柴胡湯。此尤有理。然今據脈經。而味經旨。此亦濃樸三物湯之證。宜大柴胡湯五字。恐是衍文。其方亦錯出。
大柴胡湯方柴胡(半斤) 黃芩(二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五兩)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不足言。千金。作不驚人。)(鑒)腹滿時減時滿。虛滿也。腹滿常常而滿。實滿也。腹滿不減。雖減不過稍減。不足言減也。虛滿當溫。實滿當下。故宜大承氣湯下之。
(尤)減不足言。謂雖減。而不足云減。所以形其滿之至也。故宜大下。以上三方。雖緩急不同。而攻泄則一。所謂中滿者。瀉之于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