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本方內。去芎 當歸黃芩生葛芍藥生姜。加干姜茯苓人參附子桂心。(案本方奔豚湯證。而屬虛寒者。宜用此方。)又集驗。奔豚茯苓湯。療短氣五臟不足。寒氣厥逆。腹脹滿。氣奔走沖胸膈。發作氣欲絕。不識人。氣力羸瘦。少腹起騰踴。如豚子走上走下。馳往馳來。寒熱。拘引陰器。手足逆冷。或煩熱者。
于本方內。去黃芩芍藥。加茯苓人參。又療奔豚氣。從下上者湯方。
于本方內。去甘草芎 當歸。加人參桂心。又短劇奔豚湯。療手足逆冷。胸滿氣促。從臍左右起郁冒者。
于本方內。去當歸芍藥半夏生姜。加桂心栝蔞人參。又牡蠣奔豚湯。療奔豚氣。從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
牡蠣(三兩熬) 桂心(八兩) 李根白皮(一斤切) 甘草(三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李根皮。得七升。去滓。內余藥。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
活人李根湯。治氣上沖。正在心端。
于本方內。去芎 生葛。加茯苓桂枝。發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太陽中篇無發汗后三字。心下。有者字。)(鑒)燒針。即溫針也。燒針取汗。亦汗法也。針處宜當避寒。若不知謹。外被寒襲。火郁脈中。血不流行。所以有結核腫赤之患也。夫溫針取汗。其法亦為迅烈矣。既針而營不奉行作解。必其人素寒陰盛也。
故雖有溫針之火。但發核赤。又被寒侵。故不但不解。反召陰邪。而加針之時。心既驚虛。所以腎水陰邪。
得上凌心陽。而發奔豚也。奔豚者。腎水陰邪之氣。從少腹上沖于心。若豚之奔也。先灸核上各一壯者。外祛其寒邪。繼與桂枝加桂湯者。內伐其腎邪也。
(魏)灸后與桂枝加桂湯主之。意取升陽散邪。固衛補中。所以為汗后感寒。陽衰陰乘之奔豚立法也。與前條心動氣馳。氣結熱聚之奔豚。源流大別也。
桂枝加桂湯方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柯氏方論云。更加桂者。益火之陽。而陰自平也。桂枝更加桂。治陰邪上攻。只在一味中加分兩。不于本方外求他味。不即不離之妙如此。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已在里。而奔豚未發。此證尚在表。而奔豚已發。故有不同。
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甘草大棗湯主之。(太陽中篇后下。有其人二字)(鑒)周揚俊曰。汗本心之液。發汗而臍下病悸者。心氣虛而腎氣動也。
(程)汗后臍下悸者。陽氣虛。而腎邪上逆也。臍下為腎氣發源之地。茯苓。泄水以伐腎邪。桂枝。行陽以散逆氣。甘草大棗。甘溫助脾土以制腎水。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全無水性。取其不助腎邪也。
(鑒)欲作奔豚者。有似奔豚之狀。而將作未作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桂枝(四兩)上四味。以甘爛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甘爛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甘爛水法。原文為細注。今據傷寒論大書。爛徐沈金鑒。作瀾。蓋本于玉函。甘爛之義。詳見于傷寒論輯義。)(徐)仲景論證。每合數條。以盡其變。言奔豚由于驚。
又言其從少腹沖至咽喉。又言其兼腹痛。而往來寒熱。又言其兼核起。而無他病。又言汗后臍下悸。欲作奔豚。而未成者。其淺深了然。用和解用伐腎。用桂不用桂。酌治微妙。奔豚一證。病因證治。無復剩義。茍不會仲景立方之意。則峻藥畏用。平劑寡效。豈古方不宜于今哉。
肘后。治卒厥逆上氣。氣支兩脅。心下痛滿。淹淹欲絕。
此謂奔豚病。從卒驚怖憂迫得之。氣從下上。上沖心胸。臍間筑筑發動。有時不療。殺人方。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吳茱萸(一升) 生姜(一斤) 半夏(一升) 桂心(三兩)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名奔氣湯。治大氣上奔胸膈中。諸病發時。迫滿短氣不得臥。劇者便 欲死。腹中冷濕氣。腸鳴相逐成結氣。用桂五兩。
甘草三兩。(外臺。廣濟。療奔豚氣在胸心迫滿支脅方。用半夏四兩。吳茱萸一兩。)圣惠方 治奔豚氣上下沖走。悶亂面青。宜服此方。
甘李根皮(三兩) 生姜(二兩炒干) 吳茱萸(一兩)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案以上二方。蓋奔豚之要藥。品味亦單捷。驗之頗效。故附之備考。)又方 檳榔(三枚搗羅為末) 生姜汁(半合)上以童子小便一大盞微過。入前藥二味。攪令勻。分為三服。如人行五六里。進一服。須臾下利為效。(案此外臺。廣濟療香港腳沖心悶欲死方。今移以治奔豚氣。正見運用之妙。故亦附之。)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論一首、證一首、方十首
師曰。失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過不間。脈經。有與字。)(鑒)脈太過則病。不及亦病。故脈當取太過不及。而候病也。陽微。寸口脈微也。陽得陰脈。為陽不及。上焦陽虛也。陰弦。尺中脈弦也。陰得陰脈。為陰太過。下焦陰實也。凡陰實之邪。皆得以上乘陽虛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輕者。即今之胸滿。重者即今之胸痛也。李 曰。內經云。胃脈平者。不可見太過不及。則病見矣。寸脈為陽。以候上焦。正應胸中部分。若陽脈不及。而微則為陽虛。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尺脈太過。而弦則為陰盛。知在下焦。
故上逆而為痛也。
(尤)陽主開陰主閉。陽虛而陰干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閉也。
案靈本藏篇云。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巢源云。胸痹之候。胸中 如滿。噎塞不利。習習如癢。喉里澀唾燥。甚者心里強否急痛。肌肉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滿短氣。咳唾引痛。煩悶白汗出。或徹背膂。其脈浮而微者是也。不治數日殺人。三因。作胸痞。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平。趙本。作凡。)(尤)平人。素無疾之人也。無寒熱。無新邪也。而仍短氣不足以息。當是里氣暴實。或痰或食或飲。
礙其升降之氣而然。蓋短氣有從素虛宿疾而來者。有從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為里實無疑。此審因察病之法也。
(鑒)平人。無病之人也。無寒熱。無表邪也。平人無故。而有短氣不足以息之證。不可責其虛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礙呼吸。當責其實也。李 曰。上節云責其極虛。此又云實。
何也。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是也。
明理論云。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者是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程)內經曰。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胸中者。心肺之分。
故作喘息咳唾也。諸陽受氣于胸。而轉行于背。氣痹不行。則胸背為痛。
而氣為短也。寸脈沉遲。關脈小緊。皆寒客上焦之脈。數字誤。
案沈云。遲字下。當有一若字。蓋此論當以寸口脈沉而遲。為虛寒之證。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
為寒實之證。另作一節解。否則豈有遲數二脈同見之理哉。此說似有理。然不如程之為誤文之義長矣。
張氏醫通云。寸口脈沉遲者。陽氣衰微也。關上小緊者。胃以上有陰寒結聚。所以胸中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氣。栝蔞性潤。專以滌垢膩之痰。薤白臭穢。用以通穢濁之氣。同氣相求也。白酒熟谷之液。色白上通于胸中。使佐藥力。上行極而下耳。案張不注及數脈。其意蓋與程同。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案薤白。本草。辛苦溫。別錄云。溫中散結氣。杜甫薤詩云。衰年關膈冷。味暖并無憂。可見其以辛溫。
而散胸膈中之結氣也。白酒。注家無解。似指為酒之白者。然靈經筋篇。以白酒和桂云云。且飲美酒。由此觀之。白酒非常酒。千金方。用白 漿一斗。外臺亦引仲景傷寒論載本條云。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而方中。
則用白 酒。程敬通云。 音再。酢漿也。知白酒。即是酢漿。今用米醋極驗。
千金栝蔞湯 主療與本文同。
栝蔞實(一枚) 半夏(半升) 薤白(一斤) 枳實(二兩) 生姜(四兩)上五味 咀。以白 漿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二。仲景肘后。不用生姜枳實半夏。(外臺。引千金同。)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半夏下。有白 漿三字。)(尤)胸痹不得臥。是肺氣上而不下也。心痛徹背。是心氣塞而不和也。其痹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飲以為之援也。故于胸痹藥中。加半夏。以逐痰飲。
張氏醫通云。心痛徹背者。胸中痰垢積滿。循脈而溢于背。背者胸之府。故于前藥。但加半夏。以祛痰積之痹逆也。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外臺作白 漿云古今錄驗范汪同)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圣惠方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方。
栝蔞(一枚) 桂心(三分)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漿水一中盞。入薤白七莖。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熱頻服。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趙本。作心中痞留氣結在胸。徐沈同。外臺作心中痞堅留氣結于胸。逆下。有氣字。)(魏)胸痹自是陽微陰盛矣。心中痞氣。氣結在胸。正胸痹之病狀也。再連脅下之氣。俱逆而搶心。則痰飲水氣。俱乘陰寒之邪。動而上逆。胸胃之陽氣。全難支拒矣。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行陽開郁。溫中降氣。
猶必先后煮治。以融和其氣味。俾緩緩蕩除其結聚之邪也。再或虛寒已甚。無敢恣為開破者。故人參湯亦主之。以溫補其陽。使正氣旺。而邪氣自消。又治胸痹從本治之一法也。
張氏醫通云。二湯。一以治胸中實痰外溢。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一以治胸中虛痰內結。即用人參理中以清理之。一病二治。因人素稟而施。兩不移易之法也。
案千金治中湯。胸痹方。別標為一條。外臺亦引仲景傷寒論。療胸痹理中湯。即并人參湯。方后注云。張仲景曰。胸痹心中痞堅。留氣結于胸。胸滿。脅下逆氣搶心。理中湯亦主之。而引范汪。出枳實薤白桂枝湯方。名枳實湯。方后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枳實(四枚) 濃樸(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栝蔞實(一枚搗)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濃樸。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千金。用濃樸三兩。薤白一斤。)人參湯方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程)此即理中湯也。中氣強則痞氣能散。胸滿能消。脅氣能下。人參白術所以益脾。甘草干姜所以溫胃。脾胃得其和。則上焦之氣開發。而胸痹亦愈。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千金。外臺。無橘枳姜湯亦主之七字。)(鑒)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氣塞。胸痹之輕者也。
(程)膻中為氣之海。痹在胸中。
則氣塞短氣也。神農經曰。茯苓主胸脅逆氣。杏仁主下氣。甘草主寒熱邪氣。為治胸痹之輕劑。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千金。名茯苓湯。外臺。引千金。方后云。仲景傷寒論同。)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枚) 甘草(一兩)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外臺。古今錄驗。療氣忽發滿胸急方。
于本方中。去甘草。加橘皮。
橘皮枳實生姜湯方(千金。無方名。外臺。作橘皮枳實湯。)橘皮(一斤外臺作半斤) 枳實(三兩外臺作四枚) 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斤。煮取二斤。分溫再服。((原注)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 如滿噎塞。習習如癢。喉中澀燥唾沫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主療與肘后千金同。方后云。肘后短劇。文仲。深師。范汪。古今錄驗。經心錄。千金同。)(程)氣塞氣短。非辛溫之藥。不足以行之。橘皮枳實生姜辛溫。同為下氣藥也。內經曰。病有緩急。方有大小。此胸痹之緩者。故用君一臣二之小方也。
胸痹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外臺。引古今錄驗痹下。有偏字。)(程)寒邪客于上焦則痛急。痛急則神歸之。神歸之則氣聚。氣聚則寒邪散。寒邪散則痛緩。此胸痹之所以有緩急者。亦心痛去來之義也。薏苡仁以除痹下氣。大附子以溫中散寒。
(鑒)李 曰。緩急者。或緩而痛暫止。或急而痛復作也。薏苡仁入肺利氣。附子溫中行陽。為散服。則其效更速矣。
案緩急之緩。或謂絞字之訛。此說似是而卻非。外臺。
載胸痹心下堅痞緩急方四首。圣惠亦同。故知程李之解是也。
薏苡仁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案外臺。引古今錄驗。載薏苡仁散二方。初一方。用薏苡仁五百枚。甘草三兩。后一方。與本方同。唯用薏苡仁一千五百枚。云此方出僧深。范汪同。仲景方。用薏苡仁十五兩。
圣惠方 薏苡仁散。治胸痹心下堅痞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