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肢節疼痛。身體 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趙本。作 。沈尤金鑒同。魏作 。案此當作 。脈經。作 瘰。非。)(魏)濕熱在體。風邪乘之。而歷節成矣。于是掣痛之勢如脫。甚不可奈。濕上甚而為熱。熱上甚而引風。風上甚而耗氣沖胸。頭眩短氣。溫溫欲吐。皆風邪熱邪濕邪。合為患者也。主之以桂枝芍藥知母湯。以桂枝防風麻黃生姜之辛燥。治風治濕。白術甘草之甘平。補中。芍藥知母之酸寒苦寒。生血清熱。是風濕熱三邪。并除之法也。其間加附子。走濕邪于經隊中。助麻桂為驅逐。非以溫經也。況此方。乃通治風濕熱三邪之法。非 為瘦人出治也。肥人平日。陽虛于內者多。非扶助其陽氣。則邪之入筋骨間者。難于輕使之出。用附子于肥人。尤所宜也。勿嫌其辛溫。而云不可治血虛內熱之證也。瘦人陰虛?;鹗⒅?。加芍藥。減附子。又可臨時善其化裁矣。
案歷節。即痹論所謂行痹痛痹之類。后世呼為痛風。(丹溪有痛風論。見于格致余論。知是元以降之稱。)三因直指。稱白虎歷節風是也。(白虎病。見于外臺。引近效云。其疾晝靜而夜發。發即徹髓酸疼。乍歇。其疾如虎之嚙。故曰白虎病。此即歷節風也。而別為一證恐非。)蓋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所發。痛久則邪盛正弱。身體即 羸也。痹氣下注。腳腫如脫。上行則頭眩短氣。擾胃則溫溫欲吐。表里上下皆痹。故其治亦雜揉。桂麻防風。發表行痹。甘草生姜。和胃調中。
芍藥知母和陰清熱。而附子用知母之半。行陽除寒。白術合于桂麻。則能祛表里之濕。而生姜多用。以其辛溫。又能使諸藥宣行也。與越婢加術附湯。其意略同。沈氏則謂脾胃肝腎俱虛非也。溫溫。金鑒。改作 。不必然。(詳見于傷寒論證義。)桂枝芍藥知母湯方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兩炮。二兩趙作一枚)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案千金外臺。防風湯七升。作一斗。二升。作三升。)外臺古今錄驗。防風湯。主身體四肢節解。疼痛如墮脫腫。案之皮急。頭眩短氣。溫溫悶亂如欲吐。
即本方。去麻黃。
千金防風湯 主療與外臺同。
于本方。無麻黃附子。有半夏杏仁芎 。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菪瓜嗖C粩嘈?。營氣不通。
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四屬。程作四肢。此條程魏接下烏頭溥為一條。非。)(徐)此論飲食傷陰。致營衛俱痹。足腫脛冷。有類歷節。但當以發熱別之也。謂飲食既傷陰。然味各歸其所喜。政酸為肝之味。過酸則傷筋。筋所以束骨。而利機關。傷則緩漫不收。肝氣不斂。故名曰泄。咸為腎之味。過咸則傷腎。腎所以華發而充骨。傷則髓竭精虛。腎氣痿憊。故名曰枯。肝腎者人之本也。腎不榮。而肝不斂。根銷源斷。故曰斷泄。飲食傷陰。營先受之。乃營氣不通。營衛本相根據。營傷衛不獨治。因循既久。營衛俱微。三焦所以統領內氣。而充貫四肢者也。失營衛之養。而無所恃以為御。御者攝也。
四屬之氣。不相統攝而斷絕。四屬者。四肢也。元氣既憊。身體羸瘦。足尤在下陽氣不及。腫大脛冷。榮中氣郁。則熱而黃汗。然此皆陰分病。非歷節。歷節挾外之濕邪。而重且痛也。唯外邪必發熱。故曰假令發熱。
是表分亦有邪。從肌肉而歷關節。使為歷節。
(尤)虛病不能發熱。歷節則未有不熱者。故曰假令發熱。便為歷節。后水氣篇中又云。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蓋即黃汗歷節。而又致其辨也。
(鑒)名曰斷泄之泄字。當是絕字。始與下文相屬。必是傳寫之訛。
案平脈法。林億注。四屬者。謂皮肉脂髓。成注亦同。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脈經作疼。痛不可屈伸。是。)(沈)此寒濕歷節之方也。經謂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此風少寒濕居多。痹于筋脈關節肌肉之間。以故不可屈伸疼痛。即寒氣勝者。為痛痹是也。所以麻黃通陽出汗散邪。而開痹著。烏頭驅寒而燥風濕。芍藥收陰之正。以蜜潤燥。兼制烏頭之毒。黃 甘草。固表培中。使痹著開而病自愈。謂治腳氣疼痛者。亦風寒濕邪所致也。
烏頭湯方 治香港腳疼痛不可屈節。(尤本治上有亦字。程金鑒刪治以下九字。案此后人所添。今從之。)麻黃 芍藥 黃 (各三兩) 甘草(炙) 川烏(五枚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案甘草原本及趙程魏金鑒并欠兩數俞徐沈尤并云三兩未知何據)上五味。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張氏醫通云。烏頭善走入肝。逐風寒。故筋脈之急者。
必以烏頭治之。然以蜜煎。取緩其性。使之留連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潤。又可益血養筋。兼制烏頭燥熱之毒。千金大棗湯。治歷節疼痛。
于本方。去芍藥附子。加烏頭大棗生姜。
礬石湯 治香港腳沖 心。( 趙作沖。程本金鑒。不載此方。至篇末五方并刪。)礬石(二兩雜療方作半斤)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此方雜療救卒死篇。無漿字。千金翼浸下。有洗字。)(尤)香港腳之病。濕傷于下。而氣沖于上。礬石味酸澀性燥。能卻水收濕解毒。毒解濕收。上沖自止。
案千金論香港腳云。魏周之代。蓋無此疾。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徐王撰錄。未以為意。外臺蘇長史云。晉宋以前。名為緩風。古來無香港腳名。由此觀之。此方亦是宋以前人所附。非仲景原方明矣。程云凡仲景方經。證在前而方在后。未有方在前而證在后者。固然。
附方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诓荒苎浴C懊敛恢刺?。或拘急不得轉側。((原注)姚云與大續命同。兼治婦人產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兒。案外臺風痱門。載古今錄驗。西州續命湯。即是。冒昧下。有不識人三字。千金名大續命湯。而西州續命湯。主療與此同。無人參有黃芩。分兩亦異。主療與姚同。)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兩) 芎 杏仁(四十枚 千金用芎 三兩。外臺麻黃三兩。芎 一兩。余各二兩。杏仁與本方同。俞本芎 一兩五錢。非)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并治但伏不得臥??饶嫔蠚狻C婺扛∧[。(浮。外臺作洪。)(沈)靈樞云。痱之為病。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甚則不能言。不可治。故后人仿此而出方也。
(尤)痱者。廢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氣之擾。亦真氣之衰也。麻黃桂枝。所以散邪。人參當歸。所以養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為復氣之需。乃攻補兼行之法也。
案漢賈誼傳云。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病。師古注。辟足病。痱風病也。圣濟總錄云。痱。字書病痱而發。肉非其肉者以身體無痛。四肢不收。而無所用也。樓氏綱目云。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半身無氣營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蛎颉;蚱珡U。或全廢。皆曰痱也。知是痱。即中風之謂。脈解篇。喑俳。即喑痱也。徐則謂痱者痹之別名。此說本喻氏法律。尤誤矣。外臺本方煎法后云。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數。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兩味。汪為東晉人。而其言如此。正知此亦仲景舊方。原本失載。宋臣因而附之也。
虞氏醫學正傳云。金匱要略本方。有石膏當歸。無附子防風防己。愚案本方。石膏當歸。固不可無。
而附子防風防己。尤不可缺。此恐傳寫者之脫簡耳。簡案續命湯。千金外臺所載。凡數十方。唯外臺。風身體手足不隨門。古今錄驗。小續命湯方中。附子石膏并用。虞氏之言。不可從。
王氏古方選注云。古今錄驗者。其方錄于竹簡。從古至漢。始刊于金匱附方中。續命者。有卻病延年之功。案十六國春秋。有盧循。遺劉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續命湯。又歐陽修有細為續命絲之句。可征二字之謂延年矣。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
惡寒經日。不欲飲食。(千金賊風門云。仲景三黃湯。拘急。作拘攣。三因云。
兼治賊風。偏風。猥退風。半身不遂。失喑不言。)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二分) 黃 (二分) 黃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
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始予槭V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心熱。千金作心中熱。千金翼。一枚下。有此仲景方。神秘不傳。八字。)(魏)亦為中風正治。而少為變通者也。以獨活代桂枝。為風入之深者設也。以細辛代干姜。為邪入于經者設也。以黃 補虛。以熄風也。以黃芩代石膏。清熱。為濕郁于下。熱甚于上者設也。心熱加大黃。以泄熱也。腹滿加枳實。以開郁行氣也。氣逆加人參。以補中益胃也。悸加牡蠣。防水邪也。渴加栝蔞根。以肅肺生津除熱也。大約為虛而有熱者言治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則無熱可知。縱有熱。
亦內真寒外假熱而已。云加附子。則方中之黃芩。亦應斟酌矣。此又為虛而有寒者言治也。
近效方術附湯 治風虛頭重??鄻O。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外臺。此下。載甘草附子湯。主療風濕相搏。骨節疼痛。云云。三十余字。)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上三味。銼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徐)腎氣空虛。風邪乘之。漫無出路。風挾腎中濁陰之氣。厥逆上攻。致頭中??嘀翗O。兼以胃氣亦虛。不知食味。此非輕揚風劑可愈。故用附子暖其水臟。白術甘草。暖其土臟。水土一暖。猶之冬月井中。水土既暖。陽和之氣??梢粤?。而濁陰之氣。不驅自下矣。
案外臺風頭眩門。所載近效白術附子湯。有桂枝而無生姜大棗。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初服得微汗。即解。能食復煩者。將服五合以上愈。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即是甘草附子湯也。而此所載。去桂加術附子湯。且煎法及分兩。宋人所改。不知何以差謬如此。蓋孫奇等失之不檢也。
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腳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尤)腎之脈起于足。而入于腹。腎氣不治。濕寒之氣。隨經上入。聚于少腹。為之不仁。是非驅濕散寒之劑。所可治者。須以腎氣丸。補腎中之氣。以為生陽化濕之用也。
案外臺香港腳不隨門。載崔氏方。凡五條。第四條云。若香港腳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張仲景八味丸。方用澤瀉四兩。附子二兩。桂枝三兩。山茱萸五兩。余并同于本書。舊唐經籍志。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
(新唐藝文志。崔行功撰。)所謂崔氏其人也。不知者或以為仲景收錄崔氏之方。故詳及之。
千金方越婢加術湯 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二兩) 甘草(二兩) 白術(四兩) 大棗(十五枚)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案徐沈以厲風為癩。甚誤矣。外臺引刪繁肉極論曰。凡肉極者。主脾也。脾應肉。肉與脾合。若脾病則肉變色。云云脾風之狀。多汗陰動傷寒。寒則虛。虛則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不欲飲食。食則咳??葎t右脅下痛。隱隱引肩背。不可以動轉。名曰厲風。是也。又案千金肉極門。
不見方云。方見七卷中。而今考之七卷中。香港腳門所載。越婢湯。有附子。故外臺肉極門。引千金。亦有附子。煎法后云。一名起脾湯。而香港腳門越婢湯方后注云。此仲景方。本云。越婢加術湯。又無附子。胡洽云。
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多冷痰者。加白術。蓋孫奇等。彼是湊合所錄。故與外臺有少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