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曰中風使然者。謂痹病亦是風病。但以在陽者則為風。而在陰者則為痹耳。

案字匯。遂。從志也。不遂。即不從志之謂。

案脈微而數(shù)可疑。今驗風病。多脈浮大而滑。而或數(shù)或不數(shù)。

醫(yī)通云。此即內(nèi)經(jīng)風論。所謂各入其門戶。所中者之一證也。千金補金匱之不逮。立附子散。治中風手臂不仁。口面 僻。專以開痹舒筋為務也。(方附于下。)千金附子散附子(炮) 桂心(各五兩) 細辛 防風 人參 干姜(各六兩) 上六味。搗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jīng)。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脈經(jīng)。作淤涎。案以上四字句。此似是。)(尤)寒虛相搏者。正不足而邪乘之。為風寒初感之診也。浮為血虛者。氣行脈外而血行脈中。脈浮者沉不足。為血虛也。血虛則無以充灌皮膚。而絡脈空虛。并無以捍御外氣。而賊邪不瀉。由是或左或右。隨其空處而留著矣。邪氣反緩。正氣即急者。受邪之處。筋脈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正氣獨治而急。緩者為急者所引。則口目為僻。而肢體不遂。是以左 者。邪反在右。右 者。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則有邪正緩急之殊。而為表為里。亦有經(jīng)絡臟腑之別。經(jīng)云經(jīng)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小者為孫。是則絡淺而經(jīng)深。絡小而經(jīng)大。故絡邪病于肌膚。而經(jīng)邪病連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臟。則邪遞深矣。蓋神藏于臟。而通于腑。腑病則神窒于內(nèi)。故不識人。諸陰皆連舌本。臟氣厥不至舌下。則機息于上。故舌難言。

而涎自出也。

(沈) 僻者。邪犯陽明少陽經(jīng)絡。口眼歪斜是也。不遂者。半身手足不用也。周身之絡。皆在肌肉皮膚之間。風邪痹于絡脈。氣血不行則為不仁。羈持經(jīng)氣。不能周行通暢。則重不勝。邪入于腑。堵塞胸間。神機不能出入鑒照。則不識人。入于五臟。并湊于心。臟真不能溉灌于舌。舌即難言。

(魏) 僻不遂。口 眼僻。心有所使。而能給。則心遂。今舉手。手不應。舉足。足不應。故謂之不遂也。

(程)不識人者。經(jīng)所謂 昧暴喑。此邪入腑。則 昧不識人。入臟。則舌難言。而為喑矣。舌難言。

則唇吻不收。而涎下也。

案 僻不遂。內(nèi)經(jīng)。所謂偏風偏枯。巢源。有風口 候。又有風偏枯。風身體手足不隨。風半身不隨等候。即外臺以降所謂癱瘓風也。肌膚不仁。巢源。有風不仁候云。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重不勝。巢源。有風 腿候云。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骨節(jié)懈怠。腰腳緩弱。不自覺知。又有風 曳候云。筋肉懈惰。肢體弛緩不收攝。蓋此之類也。不識人。內(nèi)經(jīng)。所謂擊仆。巢源。有風 候云。其狀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聲。即卒中急風是也。(詳見于醫(yī)說劉子儀論。)舌難言。內(nèi)經(jīng)。所謂喑痱。巢源。有風舌強不得語候云。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由以上數(shù)義觀之。正知此條。乃是中風諸證之一大綱領也。張璐則以侯氏黑散主之。誤甚。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原注)外臺治風癲。)菊花(四十分) 白術(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三分) 干姜(三分) 芎 (三分) 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diào)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曰能助藥力。(六十日止即藥積七字。趙本作自能助藥力五字。非。食下。曰字。趙本作自。是。)(徐)大風。概指涎 卒倒之后也。

(沈)直侵肌肉臟腑。故為大風。邪困于脾。則四肢煩重。陽氣虛而風未化熱。則心中惡寒不足。故用參術茯苓。健脾安土。同干姜溫中補氣。以菊花防風。能驅(qū)表里之風。

芎宣血養(yǎng)血為助。桂枝導引諸藥。而開痹著。以礬石化痰除濕。牡蠣收陰養(yǎng)正。桔梗開提邪氣。而使大氣得轉(zhuǎn)。風邪得去。黃芩專清風化之熱。細辛祛風。而通心腎之氣相交。以酒引群藥。至周身經(jīng)絡為使也。

案此方主療文法。與前后諸條異。先揭方名。而后治云云者。全似后世經(jīng)方之例。故程氏尤氏金鑒并云。宋人所附。

然巢源。寒食散發(fā)候云。仲景經(jīng)有侯氏黑散。外臺風癲門。載本方。引古今錄驗。無桔梗。有鐘乳礬石。方后云。張仲景此方。更有桔梗八分。無鐘乳礬石。乃知此方隋唐之人。以為仲景方。則非宋人所附較然矣。

又案根據(jù)外臺。方中有礬石鐘乳。而后方云。冷食自能助藥力。后人因謂仲景始制五石散。信乎。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wèi)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jīng)。則身癢而癮疹。

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中經(jīng)。沈本作入經(jīng)。)(尤)遲者行之不及。緩者至而無力。不及為寒。而無力為虛也。沉而緩者為營不足。浮而緩者為衛(wèi)中風。衛(wèi)在表而營在里也。經(jīng)不足而風入之。血為風動。則身癢而癮疹。心不足而風中之。陽用不布。則胸滿而短氣。經(jīng)行肌中。而心處胸間也。

(沈)營衛(wèi)未致大虛。邪氣不能內(nèi)入。持于經(jīng)絡。風血相搏。風邪主病。則發(fā)身癢癮疹。邪機外出之征。若心氣不足。正不御邪。進而擾亂于胸。大氣不轉(zhuǎn)。津液化為痰涎。則胸滿短氣。蓋賊風內(nèi)入。最怕入心乘胃。而成死證。

案遲者數(shù)之反。緩者急之反。金鑒改遲作浮云。遲緩二脈。不能并見。必是傳寫之訛。此卻非也。醫(yī)方集成云。有中之輕者。在皮膚之間。言語微蹇。眉角牽引。遍身瘡癬。

狀如蟲行。目旋耳鳴。亦謂邪氣中經(jīng)也。

風引湯 除熱癱癇。

大黃 干姜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三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原注)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螈 日數(shù)十發(fā)。醫(y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經(jīng)宜風引湯。案巢源。腳經(jīng)候云。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尤)此下熱清熱之劑。孫奇以中風多從熱起。故特附于此歟。中有姜桂石脂龍蠣者。蓋以澀馭泄。以熱監(jiān)寒也。然亦猛劑。用者審之。

案此方。亦非宋人所附。外臺風癇門引崔氏甚詳。云。療大人風引。少小驚癇螈 。日數(shù)十發(fā)。醫(yī)所不能療。除熱鎮(zhèn)心。紫石湯。(方。與本方同。)上十二味。搗篩。盛以韋囊。置于高涼處。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兩沸。便納藥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濾去滓。頓服之。少小未滿百日。服一合。熱多者。

日二三服。每以意消息之。永嘉二年。大人小兒。頻行風癇之病。得發(fā)例不能言。或發(fā)熱。半身掣縮。

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張思惟合此散。所療皆愈。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古今錄驗。范汪同。(千金風癲門。紫石散。即本方。主療服法并同。)由此觀之。風引。即風癇掣引之謂。而為仲景之方甚明。程氏尤氏輩亦何不考也。但除熱癱癇四字。義未允。劉氏幼幼新書。作除熱去癱癇。樓氏綱目。作除熱癲癇。(王氏準繩同。)其改癱作癲。于理為得矣。

汪氏醫(yī)方集解云。侯氏黑散風引湯。喻氏雖深贊之。亦未知其果當。以此治風而獲實驗乎。抑亦門外之揣摩云爾也。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風(三分) 甘草(一分趙本。分并作錢。非。)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尤)趙氏云。狂走譫語。身熱脈大者。屬陽明也。此無寒熱。其脈浮者。乃血虛生熱。邪并于陽而然。桂枝防風防己甘草。酒浸取汁。用是輕清。歸之于陽。以散其邪。用生地黃之甘寒。熟蒸使歸于陰。以養(yǎng)血除熱。蓋藥生則散表。熟則補衰。此煎煮法。亦表里法也。

蘭臺軌范云。此方他藥輕。而生地獨重。乃治血中之風也。此等法最宜細玩。

案此方程氏金鑒。并不載。蓋以為宋人所附也。未知果然否。千金風眩門所收。卻似古之制。

今錄于下以備考。

防己地黃湯 治言語狂錯。眼目霍霍。或言見鬼。精神昏亂。

防己 甘草(各二兩) 桂心 防風(各三兩) 生地黃(五斤別切勿合藥漬疾小輕用二斤)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漬一宿。絞汁著一面。取滓著竹簀上。以地黃。著藥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

以銅器承取汁。飯熟。以向前藥汁。合絞取之。分再服。

頭風摩散方(千金。作頭風散方。)大附子(一枚炮千金云中形者炮裂) 鹽(等分千金作如附子大)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 上。令藥力行。(已。徐沈作以。尤本無。 。趙本作疾。千金無已字。 作頂。)案本草藏器云。鹽去皮膚風。此方外臺。引千金。程氏金鑒。并為宋人附方。是。

三因附子摩頭散 治因沐頭中風。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而病甚。頭痛不可以出。至日則少愈。名曰首風。(即本方。)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jié)黃汗出。故曰歷節(jié)。

(程)圣濟總錄曰。歷節(jié)風者。由血氣衰弱。為風寒所侵。血氣凝澀。不得流通。關節(jié)諸筋。無以滋養(yǎng)。

真邪相搏。所歷之節(jié)。悉皆疼痛。或晝靜夜發(fā)。痛徹骨髓。謂之歷節(jié)風也。

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十二筋。皆結(jié)于骨節(jié)之間。筋骨為肝腎所主。今肝腎并虛。則脈沉弱。風邪乘虛。淫于骨節(jié)之間。致腠理疏。而汗易出。汗者心之液。汗出而入水浴。則水氣傷心。又從流于關節(jié)交會之處。風與濕相搏。故令歷節(jié)黃汗。而疼痛也。

(鑒)趙良曰。腎主水。

骨與之合。故脈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與之合。血虛則脈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為水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濕。久變?yōu)闊帷駸嵯嗾簟J且詺v節(jié)發(fā)出黃汗也。

(尤)案后水氣篇中云。黃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合觀二條。知歷節(jié)黃汗。為同源異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則為黃汗。其并傷筋骨者。則為歷節(jié)也。

案寸口脈沉以下。止即為肝二十二字。脈經(jīng)。移于下文味酸則傷筋之首。文脈貫通。旨趣明顯。蓋古本當如是矣。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

(沈)此診趺陽。則知胃家內(nèi)濕招風為病也。趺陽脈浮。浮為風邪入胃。滑為水谷為病。此顯脈浮而滑者。乃素積酒谷濕熱招風。為谷氣實。然內(nèi)濕外風相蒸。風熱外越。津液隨之。故汗自出也。

(程)亦歷節(jié)之脈。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程)少陰腎脈也。胗在太溪。若脈浮而弱。弱則血虛。虛則邪從之。故令浮弱。風血相搏。則邪正交爭于筋骨之間。則疼痛如掣。

(尤)趺陽少陰二條合看。知陽明谷氣盛者。風入必與汗偕出。少陰血不足者。風入遂著而成病也。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jié)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自。原本作血。今根據(jù)諸本改之。)(魏)盛人者。肥盛而豐濃之人也。外盛者中必虛。所以肥人多氣虛也。氣虛必短氣。氣虛必多汗。汗出而風入筋骨之間。遂歷節(jié)疼痛之證見矣。

(尤)緣酒客濕本內(nèi)積。而汗出當風。則濕復外郁。內(nèi)外相召。流入關節(jié)。故歷節(jié)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條觀之。汗出入水者。熱為濕郁也。風血相搏者。血為風動也。飲酒汗出當風者。風濕相合也。歷節(jié)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為從虛所得。則一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八宿县| 蒙自县| 咸丰县| 惠州市| 蓝田县| 云龙县| 图们市| 通榆县| 吉林市| 梨树县| 安顺市| 大邑县| 蒙城县| 静宁县| 边坝县| 修水县| 福州市| 工布江达县| 封开县| 蓬溪县| 宜兰县| 合作市| 平舆县| 扎鲁特旗| 罗山县| 普定县| 万年县| 额尔古纳市| 娱乐| 平昌县| 天全县| 化隆| 乐东| 洪洞县| 德江县| 青岛市| 东乡县| 汽车| 图片| 宜阳县|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