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大中祥符元年,知制誥路振所作《乘軺錄》云:
十二月四日,過白溝河,即巨馬河也。
五日,自白溝河北行至新城縣四十里。新城屬涿州,地平無邱陵。
六日,自新城縣北行至涿州六十里,地下。十五里過橫溝河,三十五里過桑河。涿州城南有亭曰“修睦”。是夕宿于永寧館,城北有亭曰“望云”。
七日,自涿州北行至良鄉(xiāng)縣六十里,道微險,有邱陵。出涿州北門,過涿河。河源出太行山,與巨馬河合流。五里過胡梁河,十里過〈氵劦〉河,四十里過琉璃河,又云“劉李河”。西見太行山隱隱然。太行東至薊門,北至虎口,接奚界,凡八百里。山之秀拔者有六屏山,屬涿州,山多蘭若。國業(yè)寺石經(jīng)院,唐舊寺也。五天梵文,咸刻石于東峰之上(太行山已下事,順州刺史梁炳言)。
八日,自良鄉(xiāng)縣北行至幽州六十里,地平無邱陵。十里過百和河,三十里過鹿孤河,五十里過石子橋,六十里過桑根河,河繞幽州城,桑干河訛而曰“根”也。是夕,宿于永和館。幽州城周二十五里,東南曰水窗門,南曰開陽門,西曰清音門,北曰內(nèi)城。三門不開,止從宣和門出入。城中凡二十六坊,坊有門樓,有罽賓、肅慎、廬龍等坊,并唐時舊名。府曰幽都府。
十日,自幽州北行至孫侯館五十里,地平無邱陵。出北安門十里過高梁河,三十里過孤溝河,三十五里過長城。
十一日,自孫侯館北行至順州三十里,地平。二里過溫渝河,順州古城周約七里。
十二日,自順州東北行至檀州八十里,路險有丘陵。二十五里過白絮河,河源出太行山。七十里道東有寨,柵門崖壁斗絕,此天所以限戎虜也。虜置榷場于虎北口而收地征。
十五日,自虎北館東北行至新館六十里,下虎北口山即入奚界。五里有關(guān),虜率十余人守之。澗水西南流至虎北口南,名朝里河。五十里過大山,名摘星嶺,高五里,人謂之辭鄉(xiāng)嶺。
十六日,自新館行至臥如館四十里,七里過編廂嶺。
十七日,自臥如館東北行至柳河館六十里,五里過石子嶺,道險。三十里過鑾河,四十里過纏斗嶺,又行十余里至平州路,六十里過柳河。
十八日,過柳河館東北行至部落館八十里,十里過小山,六十里過契丹嶺。
十九日,自部落館東北行至牛山館五十里,山勢平漫。
二十日,自牛山館東北行至鹿兒館六十里,地勢微險。
二十一日,自鹿兒館東北行至鐵漿館八十里,山勢平遠(yuǎn)。
二十二日,自鐵漿館東北行至富谷(音浴)館八十里,山勢嚴(yán)遠(yuǎn)。
二十三日,自富谷館東北行至通天館八十里,山口路平。
二十四日,自通天館東北行至契丹國三十里,山遠(yuǎn)路平。契丹國外城高丈余,幅員三十里,南曰朱夏門。三里至第二重門城,城南門曰陽德門,城幅員約七里。自陽德一里至內(nèi)城,門曰閶闔門,東西掖門去閶闔門三百步,東西角樓相去約二里。是夕宿于大同驛,驛在陽德門外。
二十六日,持國信自東掖門入至第三門,名曰武功門。見虜主于武功殿,飲凡三爵而已。
二十七日,自西掖門入至第三門,名曰文化門。見國母于文化殿。
二十八日,復(fù)宴武功殿,即虜主生之日也。
正月一日,復(fù)宴文化殿。
四日,又宴于文化。
五日,又宴于武功。
七日,宴于南園,園在朱夏門外。
八日,辭國母于文化殿。
九日,辭虜主于武功殿。
虜名其國曰中京,府曰大定,府無屬縣。中京南至幽州九百二十五里,至雄州白溝河界一千一百四十五里,東至靈河五百里。沿靈河有靈、錦、顯、霸四州,地生桑麻。又東至黃龍府一千五百里,為東京。又東至高麗、女貞四千里(自靈河已下,接伴副使李詢言。詢嘗使高麗,經(jīng)女貞,涉靈河,凡五十程)。東北至遼海二千里,遼海,即遼東也,樂浪、玄菟之地,皆隸焉(遼海已下事,館伴使劉經(jīng)言)。北至上國一千里,即林胡舊地,本名林荒,虜更其名曰“林潢府”。國之南有潢水故也。西至炭山七里,山北有涼殿。西北至刑頭五百里,虜小暑即往涼殿,大熱即往刑頭(亦劉經(jīng)言)。東北百余里有鴨池,鶩之所聚。西南至山后八軍八百余里。虜之兵欲南牧,皆集于幽州。兵入幽州有四路,一曰榆關(guān)路,二曰嵩亭路,三曰虎北口路,四曰石門關(guān)路。榆關(guān)在薊州北百余里,嵩亭關(guān)在幽州東一百六十里,虎北口在幽州北三百里,石門關(guān)在幽州西一百八十里。虎北口東三十余里又有奚關(guān)(榆關(guān)路,涿州刺史李質(zhì)言。嵩亭、石門、奚關(guān)路,幽州客司牛營言)。自白溝至契丹國,凡二十驛。近歲以來,中路又添頓館,奚民守館者皆給土田,俾營養(yǎng)焉。國信所至,則蕃官具芻,漢官排頓,置大閹執(zhí)棑案,舍利勸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