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論一首、脈證九條、方九首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fēng)。

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guān)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因。趙本。作困。臥上。脈經(jīng)。有起字。加作如。關(guān)上下。沈本有尺中二字。千金。但上。有形如風(fēng)狀四字。緊上無小字。脈經(jīng)并同。)(鑒)歷節(jié)。屬傷氣也。氣傷痛。故疼痛也。血痹。屬傷血也。血傷腫。故麻木也。前以明邪氣聚于氣分。此以明邪氣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尊榮人。謂膏粱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膚盛重。是以不任疲勞。則汗出。汗出則腠理開。亦不勝久臥。臥則不時動搖。動搖即加被微風(fēng)。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粱之人。外盛內(nèi)虛。雖微風(fēng)小邪。易為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體不仁。脈自微澀。則知邪凝于血故也。寸口關(guān)上小緊。亦風(fēng)寒微邪。應(yīng)得之脈也。針能導(dǎo)引經(jīng)絡(luò)。取諸痹。故宜針引氣血。以瀉其邪。令脈不澀而和。緊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醫(yī)通云。血痹者。寒濕之邪。痹著于血分也。辛苦勞 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堅強(qiáng)。雖有風(fēng)寒濕邪。莫之能客。惟尊榮奉養(yǎng)之人。肌肉豐滿。筋骨柔脆。素常不勝疲勞。行臥動搖。或遇微風(fēng)。則能痹著為患。不必風(fēng)寒濕之氣雜至。而為病也。夫血痹者。即內(nèi)經(jīng)所謂在脈則血凝不流。仲景直發(fā)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

脈自微澀。然或寸或關(guān)或尺。其脈見小急之處。即風(fēng)入之處也。故其針?biāo)幩=砸L(fēng)外出之法也。

案五臟生成篇曰。臥出而風(fēng)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王注。痹。謂 痹也。(廣韻。 音頑。巢源千金。間有頑痹之文。知頑麻之頑。原是 字。)此即血痹也。而易通卦驗曰。太陽脈虛。多病血痹。

鄭玄注。痹者氣不達(dá)。未當(dāng)至為病。蓋血痹之稱。 見于此。千金云。風(fēng)痹游走無定處。名曰血痹。后世呼麻木者。即是。活人書云。痹者。閉也。閉而不仁。故曰痹也。本出于中藏經(jīng)。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fēng)痹狀。黃 桂枝五物湯主之。(千金。作如風(fēng)狀。脈經(jīng)作如風(fēng)落狀。并非。)(鑒)此承上條。互詳脈證。以明其治也。上條言六脈微澀。寸口關(guān)上小緊。此條言陰陽。寸口關(guān)上俱微。尺中亦小緊。合而觀之。可知血痹之脈。浮沉寸口關(guān)上尺中。俱微俱澀俱小緊也。微者。虛也。澀者。滯也。小緊者。邪也。故血痹應(yīng)有如是之診也。血痹外證。亦身體頑麻。不知痛癢。故曰如風(fēng)痹狀。

(沈)血痹。乃陰陽營衛(wèi)俱微。邪入血分。而成血痹。中上二焦陽微。所以寸口關(guān)上脈。亦見微。微邪下連營血主病。

故尺中小緊。是因氣虛受邪而成血痹也。用桂芍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而宣陽氣。雖然。邪痹于血。因表陽失護(hù)而受邪。故以黃 。補(bǔ)其衛(wèi)外之陽。陰陽平補(bǔ)。俾微邪去。而痹自開矣。

(尤)不仁者。肌體頑痹。痛癢不覺。如風(fēng)痹狀。而實非風(fēng)也。以脈陰陽俱微。故不可針。而可藥。經(jīng)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勿刺以針。而調(diào)以甘藥也。

案血氣形志篇王注。不仁。謂不應(yīng)用則 痹矣。巢源血痹候云。血痹者。由體虛邪入于陰經(jīng)故也。血為陰。邪入于血。而痹。故為血痹也。其狀形體如被微風(fēng)所吹。此形容頑痹之狀也。風(fēng)痹諸家不注。唯金鑒云。不似風(fēng)痹歷關(guān)節(jié)流走疼痛也。此以風(fēng)痹。為歷節(jié)。恐誤也。巢源風(fēng)痹候云。痹者風(fēng)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狀肌肉頑濃。或疼痛。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fēng)邪也。據(jù)此則風(fēng)痹。乃頑麻疼痛兼有。而血痹。則唯頑麻而無疼痛。歷節(jié)則唯疼痛。而不頑麻。三病各異。豈可混同乎。

黃 桂枝五物湯方黃 (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趙本作十一枚非)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原注)一方。有人參。案千金。用人參三兩。凡六味。故單名黃 湯。無五物二字。)案據(jù)桂枝湯法。生姜當(dāng)用三兩。而多至六兩者何。生姜味辛。專行痹之津液。而和營衛(wèi)藥中用之。不獨專于發(fā)散也。成氏嘗論之。其意蓋亦在于此耶。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尤本極上。有脈字。)(魏)虛勞者。因勞而虛。因虛而病也。人之氣通于呼吸。根于臟腑。靜則生陰。動則生陽。陰陽本氣之動靜所生。而動靜能生氣之陰陽。此二神兩化之道也。故一靜一動。互為其根。在天在人。俱貴和平。而無取于偏勝。偏則在天之陽愆陰伏。而化育乖。在人則陽亢陰獨。而疾病作。然則虛勞者過于動。而陽煩。失于靜而陰擾。陰日益耗。而陽日益盛也。是為因勞而虛。因虛而病之由然也。(虛勞必起于內(nèi)熱。終于骨蒸。有熱者十有七八。其一二虛寒者。必邪熱先見。而其后日久。隨正氣俱衰也。)夫脈大者。邪氣盛也。極虛者。精氣奪也。以二句揭虛勞之總。而未嘗言其大在何脈。虛則何經(jīng)。是在主治者。隨五勞七傷之故。而諦審之。豈數(shù)言可盡者乎。

(鑒)李 曰。平人者。形如無病之人。經(jīng)云。脈病患不病者是也。勞則體疲于外。氣耗于中。脈大非氣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余。而內(nèi)不足之象。脈極虛則精氣耗矣。蓋大者。勞脈之外暴者也。極虛者。勞脈之內(nèi)衰者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重虛也。

(魏)仲景再為驗辨之于色于證于脈以決之。男子面色薄即不澤也。此五臟之精奪。而面色失其光潤也。

然光必在面皮內(nèi)蘊(yùn)。潤必在面皮內(nèi)敷。方為至濃。若夫見呈耀。則亦非正濃色矣。今言薄。則就無光潤者言也。其人必患消渴。及諸失亡其血之疾。因而喘于胸。而悸于心。卒者。忽見忽已之謂。

(沈)陰血虛。而陽氣則盛。虛火上潛。津液不充則渴。氣傷而不攝血。則亡血。虛陽上逆。沖肺卒喘。心營虛而真氣不斂。則悸。

(尤)脈浮為里虛。以勞則真陰失守。孤陽無根。氣散于外。而精奪于內(nèi)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jié)M。此為勞使之然。(脈經(jīng)。作時時目瞑。)(鑒)此復(fù)申虛極為勞。以詳其證之義也。脈虛沉弦。陰陽俱不足也。無寒熱。是陰陽雖不足。而不相乘也。短氣面白時瞑兼衄。乃上焦虛。而血不榮也。里急小便不利少腹?jié)M。乃下焦虛而氣不行也。凡此脈證。

皆因勞而病也。故曰。此為勞使之然。

(程)白為肺色。鼻為肺竅。氣既不能下化。則上逆于頭。故目為之瞑。迫于血而鼻為之衄也。內(nèi)經(jīng)曰。勞則氣耗。其類是歟。

案本篇。標(biāo)男子二字者。凡五條。未詳其意。諸家亦置而無說。蓋婦人有帶下諸病。產(chǎn)乳眾疾。其證似虛勞而否者。不能與男子無異。故殊以男子二字別之歟。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脈經(jīng)。酸上有足字。行下有少陰虛滿四字。酸削。巢源作 。外臺作 削。)(徐)脈大既為勞矣。而更加浮。其證則手足煩。蓋陰既不足。而陽必盛也。

(魏)邪本陰虧陽亢。內(nèi)生之焰也。然亦隨天時為衰旺。春夏者陽時也。陰虛之病必劇。秋冬者陰時也。陰虛之病稍瘥。火盛于上。則必陽衰于下。邪火熾于上焦。邪寒凝于下焦。陰寒即內(nèi)迫。陽精自外出。為白濁。為遺精。為鬼交。皆上盛下虛之必致也。精既出奪。必益虛寒。腿腳酸軟。肌肉瘦削。遂不可行立。而骨痿不能起于床矣。

案陰寒。程云。寒字作虛字看。金鑒直以為傳寫之訛。誤甚矣。陰寒者。陰冷也。乃七傷之一。巢源云。

腎主精。髓開竅于陰。今陰虛陽弱。血氣不能相榮。故使陰冷也。久不已。則陰痿弱。是也。魏為陰寒之氣。

亦非。酸削。巢源作 。周禮。 首疾。注云。 。酸削也。疏云。人患頭痛。則有酸嘶而痛。千金婦人門。酸 恍惚。不能起居。劉熙釋名云。酸。遜也。遜遁在后也。言腳疼力少。行遁在后。以遜遁者也。消。弱也。如見割消。筋力弱也。即酸削。 。酸嘶。酸 。與酸削同。

朱氏格致余論云。內(nèi)經(jīng)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若于此時。縱嗜欲。至春升之際。必有溫?zé)岵 =袢硕啻耗┫某酢;碱^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正俗所謂注夏病也。案本條所說。與注夏病不相干。此恐非也。

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原注)一作泠浮。脈經(jīng)巢源。作微。案泠。水名。作泠為是。)(沈)此以脈斷無子也。男精女血。盛而成胎。然精盛脈亦當(dāng)盛。若浮弱而澀者。浮乃陰虛。弱為真陽不足。澀為精衰。陰陽精氣皆為不足。故為精氣清冷。則知不能成胎。謂無子也。蓋有生而不育者。亦是精氣清冷所致。乏嗣者可不知之而守養(yǎng)精氣者乎。

(尤)精氣交虧。而清冷不溫。此得之天稟薄弱。故當(dāng)無子。

巢源。虛勞無子候云。丈夫無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鐵。皆為無子之候。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原注)一作目眶痛。)發(fā)落。脈極虛芤遲。清谷亡血失精。(目眩。脈經(jīng)。作目眶痛。案此條原本。連下桂枝龍蠣湯。今根據(jù)程本。分作二條。)(魏)失精家。腎陽大泄。陰寒凝閉。小腹必急。小腹中之筋。必如弦之緊。而不能和緩。陰頭必寒。

下真寒如是。上假熱可征矣。火浮則目眩。血枯則發(fā)落。診其脈必極虛。或浮大。或弱澀。不待言矣。更兼芤遲。芤則中虛。胃陽不治。遲則里寒。腎陽無根。或便清谷。中焦無陽也。或吐衄亡血。上焦浮熱也。或夢交遺精。下焦無陽也。此虛勞之所以成而精失血亡。陰陽俱盡也。

巢源虛勞失精候云。腎氣虛損。不能藏精。故精漏失。

其病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眶痛。發(fā)落。令其脈數(shù)而散者。失精脈也。凡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也。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脈經(jīng)。桂枝下。有加字。)(尤)脈得諸芤動微緊者。陰陽并乖。而傷及其神與精也。故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沈氏所謂勞傷心氣。

火浮不斂。則為心腎不交。陽泛于上。精孤于下。火不攝水不交自泄。故病失精。或精虛心相內(nèi)浮。擾精而出。則成夢交者是也。徐氏曰。桂枝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去邪氣。內(nèi)證得之。能補(bǔ)虛調(diào)陰陽。加龍骨牡蠣者。以失精夢交。為神情間病。非此不足以收斂其浮越也。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原注)短劇云。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案短劇之文。出于外臺虛勞夢泄精門云。短劇龍骨湯。療夢失精。諸脈浮動心悸少急。隱處寒。目眶疼。頭發(fā)脫者。常七日許一劑。至良。方同。煮法后云。虛羸浮熱汗出云云。

又深師桂心湯。療虛喜夢與女邪交接。精為自出方。一名喜湯。亦與本方同。(本草。白薇。益陰清熱。)天雄散方(程氏金鑒。并刪此方。)天雄(三兩炮) 白術(shù)(八兩) 桂枝(六兩) 龍骨(三兩)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徐)恐失精家。有中焦陽虛。變上方。而加天雄白術(shù)。

(尤)案此疑亦后人所附。為補(bǔ)陽攝陰之用也。

案外臺。載范汪療男子虛失精。三物天雄散。即本方。無龍骨。云。張仲景方。有龍骨。文仲同。知是非宋人所附也。

案天雄。本草大明云。助陽道暖水臟。補(bǔ)腰膝益精。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xì)微者。喜盜汗也。(喜。趙本。作善。汗下。脈經(jīng)。有出字。)(魏)男子平人。為形若無病者言也。其形雖不病。而其脈之虛而弱。則陽已損也。細(xì)而微。則陰已消也。陽損必馴至于失精。陰耗必馴至于亡血也。驗其外證。必喜盜汗。陽損斯表不固。陰損而熱自發(fā)。皆盜汗之由。而即虛勞之由也。

巢源。虛勞盜汗候云。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

此由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診其脈。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xì)。皆為盜汗脈也。

案金鑒云。此節(jié)脈證不合。必有脫簡。未知其意如何。蓋虛勞盜汗。脈多虛數(shù)。故有此說乎。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挾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脈下。程有浮字。若。趙作苦。)(尤)人年五六十。精氣衰矣。而病脈反大者。是其人當(dāng)有風(fēng)氣也。痹俠背行。痹之俠背者。由陽氣不足。

而邪氣從之也。若腸鳴。馬刀俠癭者。陽氣以勞而外張。火熱以勞而上逆。陽外張。則寒動于中。而為腸鳴。

火上逆。則與痰相搏。而為馬刀俠癭。李氏曰。癭生乳腋下。曰馬刀。又夾生頸之兩旁者為俠癭。俠者挾也。

馬刀。蠣蛤之屬。瘡形似之。故名馬刀。癭一作纓。發(fā)于結(jié)纓之處。二瘡一在頸。一在腋下。常相聯(lián)系。故俗名 串。

案金鑒云。若腸鳴三字。與上下文不屬。必是錯簡。俠癭之癭字。當(dāng)是瘰字。每經(jīng)此證。先勞后瘰。先瘰后勞者有之。從未見勞癭先后病也。必是傳寫之訛。此一偏之見。不可憑也。靈經(jīng)脈篇。少陽所生病云。腋下腫馬刀俠癭。而癰疽篇云。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纓。潘氏醫(yī)燈續(xù)焰釋之云。馬刀蛤蠣之屬。癰形似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冶市| 亳州市| 雷波县| 安岳县| 根河市| 齐齐哈尔市| 双桥区| 肇州县| 上栗县| 遵义县| 河东区| 万安县| 石嘴山市| 本溪市| 子长县| 内丘县| 辽阳县| 平度市| 连州市| 宜川县| 甘德县| 依兰县| 巨野县| 迭部县| 石楼县| 乌恰县| 綦江县| 横山县| 嵊泗县| 儋州市| 桃园市| 安乡县| 浙江省| 二手房| 平乡县| 全南县| 临夏市| 宁夏| 呼图壁县| 南陵县| 永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