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 佚名
- 4904字
- 2015-12-29 09:28:31
昨閱東瀛郵報云:風聞日廷征召琉球國主前往東京,其因何事則不得而知云云。按琉球一國,在中國人以為向隸外藩,他國不得過問;而據泰西諸國人言,則琉球之隸中國者其名、而隸日廷者其實也。然歟,否歟?
六月二十三日(公歷七月二十二日——即禮拜一)
閩撫接印
得福州信息云:新任閩撫吳中丞,于十一日進城;不日內當擇吉接篆耳。
六月二十七日(公歷七月二十六日——即禮拜五)
恭錄上諭
六月十六日,奉上諭:『何璟等奏:「本年四月間,臺灣府城突被風災,巡撫行署及北城垛口暨內外民房等處多有坍塌傾折情形并傷斃兵民」等語。此次臺灣遭風,究竟吹倒房屋、傷斃人口實在若干?禾稼民房及此外各屬有無被風之處?各澳師船并商漁船只有無失事?著何璟、葆亨督飭臺灣道夏獻綸確切查明,妥為撫恤,毋令失所!欽此』。
七月十五日(公歷八月十三日——即禮拜二)
閩浙督何(璟)奏臺灣府城突遭風災情形片(七月初一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臺灣府城于本年四月二十一日酉刻突遭怪風,黑氣彌漫,莫辨形質;狹口而來,直撲郡城。由西門穿入巡撫行署,經頭、二門掠過內廳等處,從署后西北隅圍墻出,越北城而去。一路屋瓦齊飛,古樹為拔。署前照壁坍頹、旗桿倒折,悉成平地。署內房屋吹倒大半,其未倒者亦桁柱欹斜,片瓦無存。西、北兩面圍墻,盡皆傾倒。署東箭道內兵房倒塌及半,壓傷左翼練兵十六名。北城垛口,摧坍十余丈。城內外民房當風過處,多有倒壞;壓傷數十人,壓斃二人。其余文武大小衙署,或瓦片微有吹損,俱各尚無大礙等情:由縣稟經臺灣府張夢元轉報前來。
臣等查臺郡面臨大海,屏蔽毫無。遭此風異,究竟于何起止?共倒房屋、傷斃人口實在各有若干?四鄉禾稼、民房及此外各屬有無被風?各澳師艇并商漁船只有無失事?行詳是否成災?除飛飭臺灣道夏獻綸就近遴派妥員分別查明察看情形酌量撫恤據實稟辦,再行詳晰續陳外,合將臺郡突遭怪風大概情形謹先附片具奏,伏乞圣鑒!謹奏。
奉旨已錄。
發抄旨二道(七月初二日京報)
何璟等奏「請以都司劉志慶補臺灣游擊」,奉旨:『兵部該奏。欽此』。
又,「請以徐正邦等補臺灣左、右營都司」,奉旨:『兵部該奏。欽此』。
八月初八日(公歷九月初四日——即禮拜三)
閩浙督何(璟)奏覆查風災據情陳奏片(七月二十五日京報)
何璟等片:
再,本年四月二十一日臺灣府城突遭怪風大概情形,臣等已附片奏明在案。茲據臺灣道夏獻綸查明:『府城內被風倒塌各處房屋、傷斃人口,與府、縣所稟情形相符。此外,文武衙署以及義倉、書院等處暨非當風之處民房,均無損壞。彰化縣于二十一日夜中,有雨無風。惟該縣南投縣丞所轄,是日午刻風雨交作、山水奔注,縣丞衙署圍墻、房屋俱被沖壞;由南投入埔里社新開道路,均有沖坍。臺北府于二十一日薄暮亦有大風,尚不為害。嘉義縣城于二十二日寅刻大風陡至縣署,大門暨署內房屋悉為平地,余皆欹斜。察看臺北、彰化、南投等處雖先后俱遭風雨,情形較輕;即臺、嘉二屬亦系一線經過,四鄉民房俱無傷損。各口船只,亦無擊壞:均幸不至成災。其壓傷兵丁,已由營醫痊;傷斃人口,并經官紳酌量撫恤。各處坍榻衙署,并飭府、縣分別趕緊查勘修復』等情,具詳前來。并據各該府、縣具報相同,臣等覆查無異。理合據情陳奏,仰慰慈廑。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附片具陳!伏乞圣鑒!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揀員請補海外知縣折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調任山西布政使臣葆亨跪奏:為海外知縣員缺緊要,揀員請補以資治理;恭折仰祈圣鑒事。
竊照本任臺灣縣知縣白鸞卿于光緒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在臺病故,經臣恭疏具題開缺,照例以病故本日作為出缺日期,歸于四年正月分截缺案內補行咨部在案。所遺臺灣縣知縣系海外沖、繁、難兼三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該縣為臺灣府附郭首邑,民俗獷猂、政務殷煩,必須精明干練、熟悉情形之員方克勝任。且現在辟境撫番,該邑地當首要,為庶務會萃之區;非曾歷臺境之員,難期得力。臣等與藩、臬兩司在于內地現任知縣內逐加遴選,非現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時實無堪調之員。惟查有候補知縣藩慶辰,年四十二歲,漸江蕭山縣監生;遵籌餉事例,在閩報捐未入流,指發福建補用。續赴京銅局捐指項典史,同治三年二月到省;辦理局務出力,奉旨「俟補缺后以府經歷、縣丞補用」,咨補南平縣典史。調往臺灣剿匪著績,七年四月十七奉旨「俟補缺后以知縣留于福建補用」。七年九月,到南平縣典史任;八年五月卸事,準補漳浦縣佛曇橋縣丞。援例報捐離任,順差赴部引見;十一年正月回省,委署沙縣知縣。十二年七月十九日到任、三年八月初六日卸事,考列三等。辦理甘捐出力,保舉補缺后以同知補用,先換頂戴。該員勤能穩練、辦事實心,在閩年久,熟悉海外風土民情;以之請補臺灣縣知縣,洵堪勝任。惟調缺請補,與例稍有未符,而人地實在相需。合無仰懇天恩,俯準以候補知縣潘慶辰補授臺灣縣知縣,實于海外要缺有裨。如蒙俞允,該員系候補知縣請補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據藩司李明墀、臬司盧士杰會詳前來。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揀員調補海外知縣折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調補山西布政司臣葆亨跪奏:為揀員調補海外要缺知縣,以資治理;恭折具奏,仰祈圣鑒事。
竊照準調嘉義縣知縣斌敏于光緒二年四月初二日在省寓病故,所遺嘉義縣缺,當經請以候補知縣鄧厚成補授;接準部覆:核與章程不符,咨令另行揀選等因。
查嘉義縣知縣系屬臺灣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該處山海交錯,政務殷繁,且有稽查口岸之責,必須精明強干熟悉之員,方足以資治理。臣等與藩、臬兩司于現任知縣內詳加遴選,查有大田縣知縣史映奎,年五十一歲,順天大興縣舉人,祖籍江蘇溧陽縣;由考取囗錄,同治五年囗纂「皇清奏該」、「文武大臣年表」告成該敘,以知縣選用。投效河南軍營,捻匪肅清案內奉旨「賞加同知銜」;選授大田縣知縣,光緒元年二月初六日到任。該員老成練達、辦事認真,于一切風土民情甚為熟悉;以之調補嘉義縣知縣,洵堪勝任。合無仰懇天恩,俯準以大田縣知縣史映奎調補嘉義縣知縣,俾海外要缺治理得人。如蒙俞允,該員系現任知縣初次請調知縣,銜缺相當;毋庸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所遺大田縣選缺,閩省現有應補人員應請留閩,俟部覆準另行遴員請補。據藩司李明墀、臬司盧士杰會詳前來。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敕部核覆施行;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欽此』。
八月十一日(公歷九月初七日——即禮拜六)
閩浙督何(璟)奏揀員升補知縣折(七月二十八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暑理福建巡撫調補山西布政使臣葆亨跪奏:為揀員升補海外要缺知縣,以資治理;恭折具奏,仰祈圣鑒事。
竊準吏部咨:「福建彰化縣知縣楊寶囗革職,二年八月初八日奉旨」等因。按后五日行文閩省,照限八十日減半計算,扣至光緒二年九月二十三日作為出缺日期,應勒歸九月分截缺。所遺彰化縣系海外要缺,例應在外揀選調補。該縣遠隔重洋,地方遼闊、民番雜處,政務殷煩;非精明強干熟悉情形之員,弗克勝任。臣等據藩、臬兩司在于通省現任候補知縣內逐加遴選,一時實無人地相宜、堪調堪補之員。茲于卓異應升人員內,查有淡水縣艋舺縣丞傅端銓,年四十二歲,浙江山陰縣監生;遵例在京銅局報捐囗囗縣丞,指發福建,并免捐試用、赴部驗看,領照到省,委署建安縣迪口縣丞。捐輸該敘,加布政司理問銜。防堵出力保奏,奉旨「俟補缺后以應升之缺囗用。囗署建寧府經歷、代理浦城縣知縣,準補建陽麻河縣丞;調補淡水廳艋舺縣丞,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同治十三年分大計,保薦卓異。該員勤能干練、熟悉情形,本任內并無欠解錢糧及承緝盜案未獲有關降調參革處分。以之升調彰化縣知縣,洵堪勝任。惟調缺請升,與例稍有未符,第人地實在相需。合無仰懇天恩,俯念海外員缺緊要,準以淡水廳艋舺縣丞傅端銓升補彰化縣知縣,庶期得人而理,實于地方有俾。如蒙俞允,俟接準部覆,給咨送部引見,并免核計參罰。其卓異應升之案,照例查銷。所遺縣丞調缺,俟部覆準,另行揀員請調。據藩司李明墀、臬司盧士杰會詳請奏前來。除咨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敕部核覆施行!
再,此案先行遴員未定,是以請補有稽;合并陳明。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吏部該奏。欽此』。
八月十三日(公歷九月初九日——即禮拜一)
發抄旨一道(七月二十九日京報)
何璟等奏「同知林桂芬等期滿」,奉旨:『吏部知道。欽此』。
八月十四日(公歷九月初十日——即禮拜二)
臺番復叛
臺灣后山之新城,五月初一日陳得勝副戎統帶福銳營練兵五百名馳往妥為布置,生番頗各畏服。惟沿海土番加里宛七社欺陳副戎在新城后路不通、兵少糧乏,又挾去年在阿眉社打仗殺傷土番之恨,倡該報復;于六月十八日截住官兵之請糧文書,十九寅初糾合土番二千余名劫營塞井。幸陳副戎早已列陣,先往迎擊,土番退去。追奔二十余里,奈左肩忽受鏢傷、右腕又受炮子;先鋒楊玉貴參戎正運西瓜大炮追來,亦中途遇伏被害,大炮盡被奪去。查土番之叛首陳輝煌,本內地奸民;同治十年,曾在道署領牌充土番通事,娶加里宛番女作妻。此次叛逆謀踞后山,蓋冀作海外扶余也。現聞吳春帆中丞定于八月初十日帶兵東渡,想跳梁小丑,不難指日蕩平。但聞后山番類本有二種:一曰土番、二曰生番。土番沿海而居,嘉慶年間海賊蔡牽踞蘇澳為窟穴,經李提督剿平后,其余黨遂散處于新城、花連港、秀孤巒一帶。今已孳生十數萬,有社三十五,延袤三百余里;與內山生番爭地、爭獵,永為世仇。同治十三年,提督羅大春督兵開山,自蘇澳開出臨海山路一百八十里,筑碉堡、建棧道,扎兵十二營;木拔道通,至新城方見平地。丁雨生中丞去年三月將防兵撤去,遂棄此路;亦失策也。由新城遵海而南至璞石角、卑南覓五百余里,皆土番所居;叛服不常。自光緒元年征至去年十二月十九日,阿眉社、納納社之戰始告成功,作為后山沿海土番皆已征服;兩鎮道已得黃馬褂及三代一品封典。然各社不肯繳軍器,非心服也;故有今夏六月十八日之叛耳。
八月十七日(公歷九月十三日——即禮拜五)
閩浙督何(璟)奏籌解山西賑款分晣臚陳折(八月初六日京報)
閩浙總督臣何璟、署理福建巡撫調補山西布政使臣葆亨跪奏:為山西賑務緊要,閩省籌措匯解各款,謹分晰臚陳,仰祈圣鑒事。
竊山西省連年亢旱,恩旨軫念災黎有加無已,各省疆臣靡不竭力輸將,冀登斯民于衽席;閩省雖承凋敝之余,理應救災恤鄰,何敢稍存漠視!是以臣先于去冬奏撥淮捐閩賑銀二萬兩解晉協濟。
旋準部咨籌提積欠協餉四萬兩,當又先行設措銀一萬兩,由〔銀〕號匯解。嗣又欽奉諭旨定數撥協六萬兩,即擬全數趕解;特以濱海枯瘠之區,加以連年水災之后,苦思力索,僅先解銀二萬兩。其余四萬兩,一面多方羅掘,如數解在,以副朝廷子愛元元之至意。其奉文之先撥解淮捐銀二萬兩,并請作為協款:此閩省協濟晉賑已解之銀數也。
臺紳林維源兄弟捐輸,原屬海防要款;因災民延息待賑,又不得不移緩就急,權資濟用。前經兩次奏明,借撥番銀二十六萬元解交天津賑局折合紋銀,由直隸督臣李鴻章奏撥晉省銀三萬兩、豫省銀一十五萬余兩;并準李鴻章函稱:于該兩省地丁項下,分作三年歸款。至林維源尚應續繳番銀十九萬元,一俟解到,趕即解津聽候李鴻章分解助賑:此閩省借給賑款之銀數也。
至捐輸一項,臣璟倡捐番銀二千元、臣葆亨捐番銀一千元、藩司李明墀捐番銀六百元、臬司盧士杰捐番銀四百元,先商由銀號墊足銀一萬兩,于去冬運晉;續收之捐,墊款歸清,即行匯解。惟閩所收捐數,臺灣較多;經前撫臣丁日昌自粵勻撥部照,并由汕頭匯臬臺捐番銀六萬元,已由丁日昌匯案另報。其內地閩捐,除臣等不敢仰邀獎敘外,余仍飭令開送履歷,先發藩司印收,以憑匯獎。至此次勸捐,雖經諭以圣慈感應之誠,警以天災代有之義;無如限于物力,未能頓集大批。除已解捐項三萬兩外,仍飭各員紳上緊催收;集有成數,續行趕解:此閩省晉捐之大概情形也。
所有已解賑務銀數暨現在辦理情形,除分咨查照外,臣等謹合詞分款臚陳,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訓示!謹奏。
軍機大臣奉旨:『知道了。何璟等所捐銀兩,均著照各省賑捐章程請獎。該部知道。欽此』。
閩浙督何(璟)奏倉儲被水耗折設法趕籌補足片
何璟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