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昌齡(公元698-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蒼涼遒勁,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昂揚向上的精神。王昌齡中年中進士,但早有詩名,被稱為“詩家天子王昌齡”。他尤以七絕見長,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唐人殷璠的唐詩選集《河岳英靈集》認為王昌齡是 “風骨”的代表,稱贊他的詩是“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最多。
·采蓮曲二首·其二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賞析】
《采蓮曲》是樂府舊題,也作《采蓮女》或《湖邊采蓮婦》。詩中描寫了一群采蓮少女在湖中嬉戲采蓮的圖畫,極富生活氣息。
首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沒有直接寫采蓮少女,而是以“羅裙”代之。荷花盛開的季節,幾位亭亭玉立的妙齡少女,乘著小船徜徉在花叢中,她們綠色的羅裙和碧綠的荷葉融為一體,仿佛少女們就是荷花仙子,而荷花正是為她們而開放。她們嬌嫩的臉龐,嬌艷欲滴的荷花交相輝映。少女在荷花的掩映中時隱時現,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畫卷。
詩人構思巧妙,獨具匠心,他寫少女卻不沾染任何艷色,只以荷花荷葉相襯托,高雅靈動,又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他開篇就將讀者置于一個充滿遐想的童話世界中,優美的境界使人人意猶未盡。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寫的是動態的景象,一“亂”一“始”使詩情起伏有致。“亂”寫出了少女的活潑。亂花迷人眼,美麗的少女在翠綠的荷葉和粉嫩的花朵中難分難辨,稍不留神就看不到她們的身影。她們在荷塘中融入了荷花中,似有似無,疑惑之時,荷塘中歌聲四起,聽到了她們歡快的歌聲,這才明白原來她們確實在其中。
詩人只用荷花和歌聲來側面描寫采蓮少女,直到詩歌的最后少女們仍然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讀者雖然未見“廬山真面目”,卻可以感受到少女們的歡樂、活潑,聽到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和天籟般的歌聲。
王昌齡的詩歌精巧活潑,富有生活情趣,洋溢著青春的歡樂,展現了采蓮少女的天真爛漫、朝氣蓬勃。與此同時,他塑造了聽歌者聞歌神往、駐足張望的形象。
【大師導讀】
“向臉”二字卻妙,似花亦有情。亂入不見,聞歌使覺,極清麗。
——黃叔燦《唐詩箋注》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賞析】
班婕妤在漢代頗具才名,曾寫過一首五言詩《怨歌行》,亦稱《團扇歌》。她在詩中以團扇在秋季被棄比喻自己失寵于漢成帝。王昌齡作《長信秋詞》五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本詩是他在班婕妤《怨歌行》的基礎上進行生發。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寫早晨旭日東升,陽光從富麗堂皇的金殿上照下來,流光溢彩的殿門徐徐打開。女主人公捧了掃帚進去打掃。班婕妤失寵后,主動請愿到長信宮侍候太后起居生活,持掃灑之事。她一只手拿著掃帚,另一只手拿著團扇。秋天來了,炎炎夏日中常用的器物——團扇也用不上了??墒?,她還將它拿在手中,遲疑著是否要將它當做垃圾一樣丟棄。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仍用班婕妤的故事。“昭陽”是昭陽宮,漢成帝新寵妃趙飛燕的宮殿。班婕妤看到從昭陽宮飛過來的寒鴉,心中竟然羨慕起它來。在詩歌中太陽常常是君王的象征,而太陽光自然就是君王恩寵的象征。“玉顏”是指班婕妤。寒鴉從昭陽宮飛來仿佛還帶著“日影”,深一層的意思是說昭陽宮的寒鴉都能夠獲得漢成帝的些許恩寵,可是仍舊顏色含玉的班婕妤反倒不如渾身黑灰的寒鴉?!安患啊薄蔼q帶”表達委婉含蓄,可見女主人公愁腸百轉卻難以傾訴。
王昌齡這首詩就班婕妤的《怨歌行》之中的寓意生發,進一步渲染女主人公的怨愁和苦悶,同時也借長信宮的故事諷喻了唐代宮廷女子的苦悶與幽怨。
【大師導讀】
宮詞細于毫發,不推為第一婉麗手不可。
——譚元春《唐詩歸》
“玉顏不及寒鴉色, 猶帶昭陽日影來。”上句四入聲相接,抑之太過;下句一入聲,歌則疾徐有節矣。
——謝榛《四溟詩話》
優柔婉麗,意味無窮。風骨內含,精芒外隱,如清廟朱弦,一唱三嘆。
——胡應麟《詩藪》
·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①度陰山②。
【注釋】
①胡馬:泛指敵人的騎兵。
②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賞析】
《出塞》為樂府舊題,也是唐代詩人寫邊塞常用的題目。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寫有《出塞》二首,本篇為其中一首。詩中描寫了遼闊的邊塞景象,表達了詩人任用良將,平息戰事的希望。
起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寫景,氣勢雄渾,聲調高昂,統攝全篇。本句為互文手法,意思是秦漢時期的明月,秦漢時期的關。本句更深一層意思是,由秦漢至唐,明月時時照著這片土地,沒有改變過,與此同時,從秦漢以來這里的戰事也從來沒有停歇過。
詩人匠心獨運,在“明月”和“關”的前面加上了“秦”、“漢”作為時間上的限定,這樣就把整個詩歌的意境放在了一個較長跨度的歷史時間背景上,起義高遠,給人以悲壯雄渾的感覺。歷史變換,征戰未斷,自古以來戰爭頻繁,為下句做鋪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明月”和“關”又緊扣了樂府主題,樂府中常有《關山月》曲子,表現的是離別的哀愁,它們已經成為了蒼涼、哀傷的標志,因而以樂府為題的詩歌常常出現“關”和“月”的字眼。
“萬里長征人未還”句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反對和悲憤的心情。“萬里”給人遼闊的空間感,形容遠征距離之遠,行程之艱辛?!叭宋催€”三字突顯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生離死別之痛。
聯系上一句詩人所塑造的宏遠時間背景,“萬里長征人未還”就成為了對千古以來戰事給人民帶來災難的批判,這不僅是唐人的悲劇更是秦漢以來所有人民的悲劇。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句表達了期望戰火平息的愿望?!褒埑恰笔侵副R龍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帮w將”指的是漢朝名將,人稱“飛將軍”的李廣,他戎馬一生,身經百戰,智勇雙全,在出征匈奴的戰爭中屢傳捷報,也多次看虎口逃生,匈奴聞風喪膽,深受漢朝人民的愛戴。詩人希望在唐代也能有像漢朝李廣一樣所向披靡的將軍率軍出征,取得勝利,給人民創造一個和平的生活環境。
全詩氣勢雄渾、格調高遠、語言流暢、鏗鏘有力,一氣呵成,被認為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大師導讀】
“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將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無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息,即高常待《燕歌行》歸生“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筑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沈德潛《說詩晬語》
他從許多邊塞形象中選出了“明月”和“關防”,再用“秦漢”來增加它們的歷史意義。從這一句開始(起),一個“塞”字就勾勒出來了?!娙擞谩扒貪h”二字是活用,也是形象用法。
——施蟄存
·塞下曲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賞析】
《塞下曲》是古時邊塞地區的一種軍歌,唐朝很多詩人尤其是邊塞詩人用過此題寫詩。這首詩作于王昌齡早年漫游隴右之時,據內容,當是追憶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將薛訥等大破吐蕃一事。詩中描繪白骨成丘的慘烈場面,觸目驚心,反映了詩人的反戰思想。
一、二句“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描繪了邊疆塞外,廣袤凄涼的深秋景色?!帮嬹R”者乃是軍士,首句描寫軍士飲馬的情景,為下文中的戰爭描寫埋下伏筆?!扒锼倍贮c明當時正值深秋時節,渲染凄清悲涼的氣氛。第二句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帮L似刀”三字用比喻的手法來形容北風的凜冽刺骨。這兩句詩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事物來渲染塞上深秋的苦寒景象,筆墨經濟,表達效果極強。
三、四句“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描寫遠望臨洮看到的景象。茫茫沙漠,一望無垠,夕陽西照,即將沒入地平線。黃沙之中,隱隱約約可望見臨洮城。這兩句詩意境雄渾,氣勢恢宏,在詩人的匠心之下,營造出了一種行軍緊迫、前景黯淡的凄涼氛圍。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描寫了臨洮的戰爭場面。“長城”一作“龍城”,此處指臨洮。詩人來到古戰場,聯想到到歷史上此處發生的眾多戰爭。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中,“足”是充滿的意思。“白骨”是戰死者的尸骨?!敖窆拧辈粌H指從古到今,而且還包括一年四季,每日每夜。臨洮這一帶黃沙漫天,見證了無數戰爭,戰死者的白骨,被雜亂地拋露在蓬蒿間。這兩句詩用生動的景色描寫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出,震撼人心。
全詩格調蒼涼悲壯,流露出詩人濃厚的反戰情緒,尤其是白骨亂蓬蒿的場景,令人印象極為深刻。
【大師導讀】
前四句敘塞外晚秋時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后四句是說古今多少戰役,死于沙場的無人收斂,只見白骨雜在蓬蒿之中,寫得何等觸目驚心。
——喻守真
·從軍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