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召南(1)

鵲巢

維鵲有巢①,維鳩居之②。之子于歸,百兩御之③。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④。之子于歸,百兩將之⑤。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⑥。之子于歸,百兩成之⑦。

【注釋】

①鵲:喜鵲。有巢:比興男子已造家室。

②鳩:今名布谷鳥,這種鳥自己不筑巢,而是住在喜鵲的巢里。

③百:虛數,指數量多。兩:同“輛”。御(yà):同“迓”,迎接。

④方:并,比。

⑤將:送走。

⑥盈:滿。此處指陪嫁的人眾多。

⑦成:結婚禮成。

【賞析】

詩以鳩居鵲巢起興描寫婚禮。“鳩占鵲巢”現在通常是用來比喻強占別人的住屋或占據別人的位置,含有貶義,但在古時,鳩居鵲巢卻并非貶義。喜鵲喜歡筑巢,鸕鳩要來同住,這是兩種鳥的天性。作者的意思是姑娘出嫁住進夫家,這種男娶女嫁就如鳩居鵲巢一般,是自然屬性,也是人的天性,是值得恭祝和慶賀的。這首詩中,女子嫁人,入住到男家,這是女子的心愿,更是男子樂求之事,他當然不會抱怨女子搶占了自己的家。

詩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起句“維鵲有巢,維鳩方之”,“維鵲有巢,維鳩盈之”都以鳩居鵲巢作比,與第一章“維鵲居之”相較,“方之”、“盈之”含有遞進關系。“居之”是剛婚娶接進家門,“方之”是一枕同眠,親親密密,“盈之”則代表夫妻兩人的孩子已經成群了。從這種遞進的變化中,可見出作者對這場婚事的祝愿。

自古以來,人們對婚禮都給予相當的重視。詩中這場婚禮也舉辦得十分隆重:“百兩御之”,是婚禮的開端,這是新郎家來接親,車輛來了很多;“百兩將之”,接到新娘之后,人群車輛熱熱鬧鬧簇擁著婚車,行走在去新郎家的路上;“百兩成之”,大家送新娘還家,舉行了眾人歡聚矚目、熱烈盛大的婚禮,禮畢而婚即成。

雖然詩中僅“御”、“將”、“成”三個字遞進變換,卻將成婚的整個過程烘托得熱烈而隆重,讓讀者感同身受。百輛的車和眾多的人來接、來送、來保護她成婚,這樣盛大的迎送婚娶,可見其主人一定是貴族。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詩人用“鳩”來比喻新娘,用“鵲”來比喻新郎,這說明成婚的二人,一個必定是勤懇良厚如喜鵲的君子,一個則是溫善德馨如布谷的淑女(古人常以鸕鳩鳥的溫和多子來比喻婦人之德),真是人世間的最佳配偶。也正因為如此,這場婚姻才贏得人們的關注和擁戴,才使得眾多的車輛和人群來恭迎、護送和熱烈祝賀。

喜鵲是世上最愛助人的鳥,傳說中的七月七日鵲橋會,便是喜鵲以身體搭建起連接織女和牛郎的天河之橋,犧牲身體為愛奉獻。鵲巢,恐怕是人間最美好的愛巢了。

【大師導讀】

按此詩之意,其言鵲鳩者,以鳥之異類況人之異類也。其言巢與居者,以鳩之居鵲巢況女之居男室也。其義止此。

——清·方玉潤

采蘩

于以采蘩①?于沼于沚②。于以用之?公侯之事③。

于以采蘩?于澗之中④。于以用之?公侯之宮⑤。

被之僮僮⑥,夙夜在公⑦。被之祁祁⑧,薄言還歸⑨。

【注釋】

①于以:問詞,往哪兒。一說語助詞。蘩(fán):白蒿。葉片形狀很像艾葉,根莖可食,古代常用來祭祀。

②沼:水池。沚(zhǐ):水中小洲。

③事:此指祭祀。

④澗:山夾水曰澗。

⑤宮:大的房子;漢代以后才專指皇宮。

⑥被:首飾,取他人之發編結披戴的發飾,相當于今天的假發。僮(tónɡ)僮:一說首飾很多的樣子,一說光潔不壞的樣子。

⑦夙:早。公:公廟。

⑧祁祁(qí):形容頭發蓬松,或發飾舒散的樣子。

⑨歸:歸寢。

【賞析】

《采蘩》是一首描述采白蒿的勞動者辛苦勞作的詩歌。這首詩自始至終都透露出一種悲涼的感情。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開篇描述了一群忙于“采蘩”的女宮辛苦工作的樣子。《毛詩序》曾經這樣說:“采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矣。”可見先民采蘩的原因是為了祭祀。在古代,貴族們經常要進行祭祀活動,而為了保證各種各樣的祭祀能夠按時完成,就需要有人來采摘、洗煮白蒿。這些勞作自然不是由貴族們去做,而是由那些因連坐之罪成為女宮的人來完成。

為了給貴族們采集足夠的、祭祀所需要的白蒿,這些宮人沒日沒夜地奔走于池沼和山澗之間。這首詩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忙碌的女宮,她“夙夜在公”地忙碌在“公侯之宮”,只為能夠在祭祀場所守候、侍奉貴族們完成祭祀。

詩中語言十分平和,只采用簡單的一問一答方式來進行表述。例如:

問:“哪里采的白蒿?”

答:“水洲中、池塘邊。”

問:“采來做什么?”

答:“公侯之家祭祀用”。

回答得如此簡短,并不是因為女宮不善言辭,而是因為她們太忙碌了,以至于沒有時間去回答提問者的問題。“于以采蘩?于澗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宮。”第二章繼續了第一章的問答形式。這種復沓的結構,更加突出了女宮人的忙碌和辛勞。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第三章與前兩章不同,并未采用問答的形式,所描述的場景也由采摘白蒿轉為忙碌的宗廟供祭。《周禮》中記載,女宮必須在祭祀前三日開始,每天都住在宮中,以便能夠完成洗滌祭器、蒸煮粢盛(盛在祭器內的谷物)等雜務。

因為要參與的是一場莊重的祭祀,所以每個女宮都穿得十分講究,且都梳著一絲不茍的發髻,戴著光潔黑亮的發飾。但是她們的工作實在是太忙碌了,所以光鮮的外貌并不能維持很長時間。很快,她們的頭發就亂了,妝容也黯淡了。就這樣,勞累得無暇自顧的女宮們在辛苦了一天之后,只能拖曳著松散的發辮行走在回去的路上。

短短三行文字,讀來酸澀悲涼。它記錄著女宮們供人驅使的身不由己和辛酸。她們付出辛勞,卻沒有得到任何幸福,她們“夙夜在公”的痛苦和壓抑,通過詩文完整地表現了出來。

【大師導讀】

女子之辭。首章次章言自己采蘩,末章言其丈夫早出遲歸,以從公室之事。

——傅斯年

草蟲

喓喓草蟲①,趯趯阜螽②。未見君子,憂心忡忡③。亦既見止④,亦既覯止⑤,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⑥,言采其蕨⑦。未見君子,憂心惙惙⑧。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⑨。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⑩。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注釋】

①喓喓(yāo):蟲鳴聲。草蟲:蟈蟈。

②趯趯(tì):昆蟲跳躍之狀。阜螽(zhōng):蚱蜢。

③忡忡(chōnɡ):心跳。

④止:之,他。一說語助詞。

⑤覯(ɡòu):遇合。

⑥陟(zhì):升;登。

⑦蕨(jué):植物名,蕨菜,嫩葉可食用。

⑧惙惙(chuò):愁苦的樣子。

⑨說(yuè):通“悅”。

⑩薇:即巢菜,嫩苗可食用。

夷:平。

【賞析】

關于《草蟲》的主旨,雖然有“大夫歸心召公說”、“室家思念南仲說”、“托男女情以寫君臣念說”等多種說法,但其實《草蟲》是一首愛情詩,詩所表現的是思婦對心上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草蟲》的第一章首先描述了一幅草蟲鳴叫、阜螽蹦跳的畫面。“草蟲”和“阜螽”,既可看作實景描寫,也可視為整首詩的起興意象:由兩種昆蟲歡快的鳴叫,引出詩中女主人公懷人的愁緒。在這樣秋高氣爽的天氣,這位女子聽著蟲鳴鳥叫,看著枯萎的秋草,枯黃的樹葉——秋意正濃的悲涼景色,很容易就勾起了她的離情別緒,激起了她心中無限的愁思:“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隨后,這名多情女子的思緒跳躍到了另一個方向,她撇開別離的愁苦、獨處的凄涼、思念的痛苦,開始想象如果心愛的人出現在面前,會是怎樣的一幅景象:“亦既見之,亦既覯之,我心則降。”女子想象著自己和心愛的人相見之后互相依偎、互訴衷情的情景,心中的愁苦和不安逐漸消失。

從第二章開始,詩中的場景開始轉換。女子離開了家,“陟彼南山”,登高望遠,想要尋找心上人的蹤跡,可見她對心上人的思念更加強烈,愛意也更加濃烈了。然而,可憐的女子站在高高的山上,不管怎樣眺望,眼中所看到的也只有生長在山野之中的蕨和薇的嫩苗。

蕨和薇只有在春季才會生發,看到蕨、薇也就表示,此時的時令已經是春夏之間了。第一章中女子思念心上人時,尚是秋季,轉眼間又是一年,而女子仍然沒有見到她的愛人。這份漫長無期的思念使她“憂心惙惙”。女子心情凝重,悲痛無語,如今唯一能慰藉她心靈的,只有想象中與君子的“見”、“覯”。只有在想象中她才能投入情人的懷抱,這種美好的想象已經成了她精神的依托和生活中唯一的快樂。

從“我心則降”到“我心則說”、“我心則夷”,詩中女子的情緒從憂愁到喜悅、再到平靜,這種細微的變化,說明她越來越依賴于“亦既見止,亦既覯止”的想象,這也就從側面體現了她生活的單調和寂寞。整首詩以虛襯實,沒有直接描寫女子的閨怨、孤苦與痛楚,而是借對女子內心想象的描繪來烘托,構思新穎別致。

【大師導讀】

始因秋蟲以寄托,繼歷春景而憂思。既未能見,則更設為既見情形,以自慰其幽思無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

——清·方玉潤

這篇以阜螽形容女子多子孫。蝗蟲生殖力大,故往往以之形容女子。古時重女子多子。這是女子自以螽比,等于說自己是頂好的女子,也就包含有求愛意。

——聞一多

采蘋

于以采蘋①?南澗之濱。于以采藻②?于彼行潦③。

于以盛之?維筐及筥④。于以湘之⑤?維锜及釜⑥。

于以奠之⑦?宗室牖下⑧。誰其尸之⑨?有齊季女⑩。

【注釋】

①蘋:多年生水草,又名大萍,可食用。

②藻:水藻。

③行潦(hánɡ lǎo):溝中積水。行通“衍”,水溝;潦,流水、積水。

④筥(jǔ):圓形的筐。方稱筐,圓稱筥。

⑤湘:烹、煮。

⑥锜(qí):三足鍋。釜(fǔ):無足鍋。

⑦奠:放置。

⑧宗室:宗廟、祠堂。牖(yǒu):天窗。

⑨尸:主持祭祀。

⑩齊(zhāi):美好、恭敬,通“齋”。季:少、小。

【賞析】

關于《采蘋》一詩的主旨,歷史上存在很多種看法。毛傳云:“古之將嫁女者,必先禮之于宗室,牲用魚,芼之以蘋藻。”可見“蘋”是祭祀用品。明代的何楷在《詩經世本古義》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采蘋》中提到的“季女”就是《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季蘭”,也就是周武王的元妃邑姜,這首詩其實就是在贊美邑姜。而現在有些學者則認為,這首詩描寫了為祭祀奔走的女奴們的辛勞。

其實,在閱讀這首詩時,就詩論詩反而會比較恰當。《采蘋》是一篇簡單純摯的詩歌,它通過描寫奴隸們為祭祀忙碌準備的場景,展現了初期禮制社會的風貌。

在先民心中,祭祀是一場無比虔誠、圣潔、莊重的活動。在豐盛的祭品和繁瑣的禮儀之中,飽含著人們對生活的感恩和對未來的美好希冀。商周時代,人們生活中的大小事宜都要進行祭祀,女子出嫁這樣的大事就更不用說。貴族之女在出嫁之前,一定要到宗廟去祭祀祖先。為了讓祭祀能夠順利進行,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奴隸們主要負責采辦祭品、整治祭具、設置祭壇,《采蘋》所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忙碌準備的過程。

在這首詩中,詩人用細致的筆墨,將祭品、祭器、祭地一一展現出來,將這項繁重枯燥的工作描繪得生動而形象。《采蘋》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都是采用兩問兩答的方式來進行敘述。第一章中,詩人點出了采蘋菜、采水藻的地點;第二章寫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最后一章,詩人寫出了祭地和主祭之人。

全詩有五個用“于以”開頭的問句來展開提問,節奏迅捷奔放,氣勢雄偉;五個“于以”的具體含義不完全相同,使得詩意連綿起伏,搖曳多姿。這樣的問句,充分體現出了女奴們的辛勞和盡職盡責。

《采蘋》一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詩中沒有一個華美的形容詞,它在敘述事情時是不加任何修飾的。也正是這樣平常的語言,使這些采蘋、烹煮、設祭的女奴形象躍然紙上。“誰其尸之,有齊季女”,最后這一句輕微的贊嘆,雖未作具體描寫,然而經過前文對祭祀場景的生動描繪,此時只需稍加點染,主祭之人“季女”的美好形象便浮現于讀者眼前了。

全詩語言簡潔平實,于情中敘事,于事中抒情,問答輕松明快,因是為待嫁少女舉辦祭祀,所以字里行間飽含著一種奔放單純的少女之情。這場關于少女祭祀的描寫既莊重又不失真摯、簡誠而不失虔敬,女奴的忙碌歷歷可觀,“季女”的感情和她虔誠有禮的形象也全都蘊含其中。

【大師導讀】

五用‘于以’字,有‘群山萬壑赴荊門’之勢。

——吳闿生

《采蘋》之敘事,不假修飾,乃至通篇不用一個形容之詞,卻是于平淺諧美中寫出了燭照女子生命的一點精神之微光。

——揚之水

甘棠

蔽芾甘棠①,勿翦勿伐②,召伯所茇③。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④,召伯所憩⑤。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⑥,召伯所說⑦。

【注釋】

①蔽芾(fèi):樹木高大茂密。甘棠:棠梨,另一名杜梨,落葉喬木,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

②翦:同“剪”。伐:砍伐。

③召(shào)伯:即召公,名奭(shì),姬姓,封于燕。茇(bá):草舍,此處作動詞用,居住的意思。

④敗:毀壞。

⑤憩(qì):休息。

⑥拜:拔,一說屈、折。

⑦說(shuì):通“稅”,停歇,止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左权县| 灌南县| 兴业县| 兰西县| 镇宁| 新宾| 沙坪坝区| 杭锦后旗| 澎湖县| 大冶市| 普陀区| 策勒县| 襄城县| 高邮市| 通城县| 吉木乃县| 福清市| 东阳市| 荣成市| 昆明市| 乐亭县| 恩平市| 玉屏| 韩城市| 中江县| 兴城市| 永平县| 醴陵市| 临漳县| 洞头县| 凯里市| 太和县| 安丘市| 邵阳市| 鄂托克前旗| 益阳市| 栾城县| 西平县| 田林县|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