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周南(3)

許多民間歌謠都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如《芣苢》這般重疊的卻絕無僅有。通篇“采采”二子重疊最多。第二句“薄言”是語助詞,無實際意義,“采之”與前句相比,意義也相近。第三句重復第一句,第四句較第二句只改動一字。第二章、第三章也只是改動了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也就是說,全詩十二句,只嵌進了采、有、掇、捋、袺、襭六個動詞來變換語義,其余全是重疊。但這種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內在的美好效果:

一是讓人體味到一種自然美。每章中僅更換幾個字,雖然重復,卻使詩有了遞進感和動作美,活現了采摘的場景。作者直接從勞動生活中取材,不添加些許個人的感受,使人讀來感覺清新有泥土味。

二是深蘊著藝術美。句子重重疊疊,隨口而有押韻,和諧的韻律和歡快的節奏從簡潔的語言中自然地流淌,使詩有了動感儀態,成為可以單人獨唱或眾人齊唱的歌詞。

《芣苢》中展現出的情感是喜悅的,這種喜悅不是用喊叫來體現,而是從春光融融的景境中體現出來的輕松收獲的喜悅。雖然詩中也隱含著農人絲絲的苦澀,但喜悅的心情仍通過詠唱自然地流淌著,感染著讀者一同生出愉悅之情。

【大師導讀】

《芣苢》詩沒有多深的意思,是一首民歌,描寫一群女子,當著光天麗日之下,在曠野中采芣苢,一邊采,一邊唱。

——胡適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何等驚心動魄的原始女性的呼聲,如果你真懂了原始女性。

——聞一多

《周南·芣苢》再現了活潑愉快、健康美麗的古代勞動婦女的形象。她們三五成群地在平原曠野上,興高采烈、載歌載舞地采取芣苢。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是精確地適應著采取芣苢勞動的節奏和韻律的。

——程俊英

漢廣

南有喬木①,不可休息②。漢有游女③,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④,不可方思⑤。

翹翹錯薪⑥,言刈其楚⑦。之子于歸⑧,言秣其馬⑨。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⑩。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釋】

①喬木:形容樹木高大筆直。

②息:語助詞;下同。

③漢:漢水,流經陜西、湖北,在武漢匯入長江,為長江最長的支流。游女:游玩的女子。

④江:指長江。永:長。

⑤方:筏子,此處用作動詞,意思是乘木筏渡江。

⑥翹翹:高出。錯薪:叢叢雜生的柴草。

⑦刈(yì):割。楚:荊樹。

⑧于歸:女子出嫁。

⑨秣(mò):用谷草喂馬。

⑩蔞(lóu):蔞蒿,也叫白蒿,一種生在水邊的草。

【賞析】

《漢廣》的開篇已將詩中的畫面和情景勾勒出來:南方有高大的喬木,卻不能夠在它下面歇息,漢水邊有心儀的女子,卻不能夠追求。它將一個可見而不可求的愛情故事陳情。

全詩的第一個場景即為主人公隔著一條漢水遙望對岸心愛的女子,《古詩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便是脫胎于此。該場景描繪得如同牛郎織女,同樣是隔水相望,可望而不可即。但是,比起牛郎織女的心意相通,《漢廣》中的樵夫對河岸另一邊“游女”的相思只是單方面的,所以他的感情則要更寂寞、更辛苦。

整首詩提及“漢之游女”的地方只有一處,不肯多費半點筆墨,因此“游女”的形象和身份更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在過去,講解詩三百的名家中最為著名的有四家——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燕人韓嬰、趙人毛萇。在論及這首《漢廣》時,除毛萇持“德廣所及”的教化美刺說之外,齊、魯、韓三家都認為詩中的“游女”是江漢之濱的神女。如《韓詩外傳》中記載:一個名叫鄭交甫的男子在漢水邊游玩時,遇到兩位女子。鄭交甫上前請求女子贈佩,女子于是解佩贈之。交甫很高興,接過來小心翼翼收入懷中。走出十幾步,他探手入懷,懷中卻已空無一物。回過頭一看,兩名女子亦杳無蹤影。

神女轉瞬即逝,有若驚鴻一現,虛無縹緲,《漢水》的故事也因此平添了一抹人神相戀的神秘色彩。

第二章“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四句,則從縹緲的神仙之境一下子落回煙火人間。“錯薪”、“秣馬”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一個樵夫每日劈柴、喂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則有比興之意,以析薪比喻嫁娶,以秣馬比喻婚禮親迎之禮。樵夫由現實的“不可求”轉入幻想中的“得到”,暗中想象自己迎娶游女。

無論詩中的“游女”是難以觸及的“神女”,還是相隔一條漢水的人間女子,樵夫也只能無可奈何地將目光投向廣闊無垠的漢水,吐出一聲長長的嘆息?!皾h之廣”、“江之永”,豈可輕易逾越?這正如他的感情,無從傾吐,也無從實現。一“廣”,一“永”,用語雖平淡樸實,卻貼切地再現了江水的浩蕩與無邊無際。詩中通過“漢之廣”、“江之永”回環往復的吟詠,使樵夫澎湃的戀情與綿長浩渺的江水合而為一,從而使這一場景具有了更為深廣的感情表現力。

全篇八句“不可”,一氣呵成,契合了樵夫內心不可抑制的滔滔情思,然而每一句末尾的語助詞“思”字,卻給這種滔滔情思畫下了停頓符?!八肌钡钠铰暟l音,給這一組聲勢磅礴的排比留下了一個減速的出口,使詩中樵夫的感情“哀而不傷”。

【大師導讀】

借神女之不可求以喻彼人之不可得,已開《洛神賦》之先聲。

——聞一多

短短的一首小詩,竟浸于一片連接不斷的“不可”聲中。而歌者的那種無可奈何之情,遂亦沛沛然流注于聽者的心田,喚起無限的同情。

——袁行霈

這里似乎用得著“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意思,但它卻與道德倫理無關,而只是一份熱烈、持久、溫暖著人生的精神質素。

——揚之水

汝墳

遵彼汝墳①,伐其條枚②。未見君子③,惄如調饑④。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⑤。既見君子,不我遐棄⑥。

魴魚赪尾⑦,王室如燬⑧。雖則如燬,父母孔邇⑨!

【注釋】

①遵:循,沿。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墳:水涯,大堤。

②條:山楸樹。一說樹干(枝曰條,干曰枚)。

③君子:此處指在外服役或為官的丈夫。

④惄(nì):饑,一說憂愁。調(zhōu):又作“輖”,“朝”,早晨。

⑤肄(yì):樹被砍伐后再生的小枝。

⑥遐:遠。

⑦魴(fánɡ)魚:鳊魚。赬(chēnɡ):赤紅色。

⑧燬(huǐ):火,齊人將火稱為燬。

⑨孔:甚。邇(ěr):近,此處指迫近饑寒之境。

【賞析】

關于《汝墳》的題旨,存在多種說法。有人認為這是文王的教化在汝墳之地施行,使婦人能夠勉勵丈夫行正道的詩。有的則認為這首詩是周南大夫的妻子所作,她擔心丈夫懈于王事,勸其以國事為重,不要多顧忌家人。還有人認為此詩詩旨是婦人因家貧、父母難養,勸丈夫做官賺錢。還有人認為本詩的主題是妻子挽留久役歸來的征夫。從詩的本意來看,最后一種說法比較恰切。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的首二句描述了這樣的畫面:汝河的大堤上長滿了樹木,一名女子沿堤用手中的斧子砍下一棵棵樹干和樹枝。斧子本是重器,伐木也是男人做的活,然而此時這種沉重的勞作卻是一名女子在承擔。此情此景讓人不由得詫異:她家沒有男人嗎?還是她被丈夫虐待?

作者并不賣關子,隨后就告知:“未見君子,惄如調饑”。原來是丈夫在外不歸,這樣的重活只能由妻子來干。春秋時代,男人多在外勤于王事,不是徭役就是兵役。丈夫久久在外行役,妻子當然會“惄如調饑”。這一句是描述女子晨時沒有進食又要伐木,因而又累又饑的模樣?!俺嚒痹谇匾郧耙灿米髂袣g女愛的隱語。此處當是一語雙關,既敘妻子飽受饑餓折磨,又敘妻子想念丈夫的難耐和煎熬。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詩的第二章,畫面仍舊停留在汝河的大堤上,但時序已發生變化。“肄”是指樹木砍伐后新長出的枝條,一字之變,說明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或者數年。時光流轉,妻子仍在孜孜不倦地為家庭辛勤勞作,仍在苦苦等待丈夫的歸來。平淡的詩句下,隱含著深深的怨憤和凄涼。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這兩句在詩意上是一個轉折。盼望已久的丈夫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突然回到家中,女子忍受了這么長時間的思夫、養家、勞作、饑餓之苦,因此丈夫歸來時,她幾乎不相信這是事實。當她從驚喜中醒過來時,便開始擔心丈夫會再次離家遠行。因而她在喜悅之余一再懇求丈夫不要再外出,不要再將自己拋棄。

“魴魚赪尾,王室如毀”,第三章開頭兩句是丈夫對她的回復。以王事為重的丈夫直言不諱地告訴妻子,他有可能還要離家?!棒欞~”就是鳊魚,古代認為鳊魚尾變紅是因勞累而致,此處代指王室不寧,事急如火。“雖則如毀,父母孔邇!”妻子此時一改溫良順從,質問丈夫:“雖然王事急如火,父母窮困誰養活!”

詩到此收結,作者沒有讓丈夫對妻子的質問做出回答,想必也無人可以作答。因為這一質問,可以擴大為整個時代的呼告。詩中妻子的凄苦,正是在當時行將崩潰的西周王朝里所有為人妻者共有的痛楚。

【大師導讀】

婦思其夫行役在外,未見時,“惄如調饑”;既歸則曰“不我遐棄”。卒章歡息時艱,曰“王室如毀”,則已是幽王喪亂后詩。

——傅斯年

《汝墳》一、二章的句法與《草蟲》完全相同,然前人大都誤解“君子”為當時的從政者。其實《汝墳》是亂離時的詩,一家骨肉由離散而團聚,自然喜不自勝,與他人何涉?

——陸侃如

麟之趾

麟之趾①,振振公子②,于嗟麟兮③!

麟之定④,振振公姓⑤,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⑥,于嗟麟兮!

【注釋】

①麟:麒麟,傳說中的動物。趾:足,此處是指麒麟的蹄。

②振振(zhēn):誠實仁厚的樣子。

③于(xū):通“吁”,嘆詞。

④定:額。

⑤公姓:諸侯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孫曰公姓。一說公姓即公子,原詩為協韻,因此變文。

⑥公族:同“公姓”。

【賞析】

“麟之趾”,直譯就是麒麟的蹄子。在炎黃民族的原始崇拜中,有一種靈異之物,它就是麒麟。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蓄養家畜,促進了社會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因此天授神物,麒麟出現。

陸機《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描述麒麟:它長著麋鹿一樣的身體,牛一樣的尾,馬一樣的腳,黃顏色,圓蹄子,一只角,角頂端有肉。它的聲音就如黃鐘大呂一樣,行步端端正正,游走一定要選擇地點,審視清楚而后居處,不踩踏生蟲,不踐踏青草,獨處獨行,不與別的動物同行,不會落入陷阱,更不會遭遇羅網,這種動物只有在國君圣明的時候才會出現。

麒麟是將美行、美德、靈智集中于一身的圣靈,它是仁德厚慈的化身。在先民的生活中,麒麟無處不體現出其特有的珍貴和靈異:民間以麒麟為送子神獸,傳說孔子就是由麒麟所送;麒麟還是主祥瑞之靈,是最著名的瑞獸之一;麒麟含仁懷義,而且有威儀,等等。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關帝王興衰與麒麟相關的傳說很多,古人常把戰將和英雄比作麒麟,可見麒麟在人們心中的崇高位置。

這首詩用麒麟來比喻公侯的子孫,應是極高的贊譽了。詩的首句“麟之趾”一出現,那尊雄威的巨獸仿佛來到眼前。別看它巨大威猛,卻絲毫不必懼怕擔心,因為它是著名的仁獸,只給人們帶來祥瑞和福祉,不會帶來傷害、增添災禍。

慈厚的麒麟出場之后,詩人轉而描寫公子?!罢裾瘛倍郑@示出他的誠實敦厚。到此作者以麒麟比公子之意不言自明,端端麒麟與翩翩公子兩兩相映,均成貴象,讓人生出敬重之感。接下來詩再進一步寫“于嗟麟兮”,對公子極盡嘉許:“你就是高大的麒麟??!”

第二章和第三章,只將“趾”替換為“定”和“角”,將“公子”替換為“公姓”、“公族”,其他語句與第一章相同。如此復沓回旋,使麒麟和公子的形象交替出現,在讀者眼中留下深刻的視覺烙印。再加上“于嗟麟兮”的反復贊美,造成一種復響的聽覺效應,更加深了讀者對公子崇高形象的認同感。

《麟之趾》用麒麟來美喻王侯子孫,實是寄托著民眾對貴族階層德行和操守的期求,寄望他們以仁德安邦,以厚慈殷民,反映的正是先民們對吉祥平安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大師導讀】

稱頌之辭,以麟為喻,頌公姓盛美。

——傅斯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冕宁县| 长沙市| 静海县| 布拖县| 双桥区| 仙居县| 房山区| 岗巴县| 鹤庆县| 宁明县| 定结县| 修水县| 临清市| 镇江市| 普洱| 清苑县| 和平区| 连平县| 锡林郭勒盟| 大城县| 类乌齐县| 大埔县| 娱乐| 崇仁县| 玉屏| 清流县| 银川市| 阿城市| 江安县| 新竹市| 韩城市| 克拉玛依市| 岳阳县| 铜梁县| 嘉峪关市| 壶关县| 铁岭市| 林口县| 扬州市|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