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鄘風(1)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①,實維我儀②。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④,

不諒人只⑤!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⑥。之死矢靡慝⑦。母也天只,

不諒人只!

【注釋】

①髧(dàn):頭發下垂的樣子。兩髦(máo):古代男子未行冠禮前,頭發齊眉,分向兩邊的樣式。

②儀:配偶。

③之:到。矢:誓。靡它:無二心。

④只:語助詞。

⑤諒:相信。

⑥特:與上文的“儀”同義。

⑦慝(tè):改變。

【賞析】

詩經中有很多反映婚戀愛情的詩篇,《鄘風·柏舟》是其中較為有特色的一篇,它反映了《詩經》時代民間婚戀的狀況。在那個年代,人們仍享有一定的愛情自由,原始的婚俗仍占有一定地位;但是,正如《齊風·南山》中所體現出來的那樣:“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繁瑣的禮教已侵入人們的生活。因此青年男女爭取婚戀自由的意識,在《詩經》中已有所體現。

詩的第一章以“柏舟”起興,用女主人公的口吻道出她心底的焦急和顧盼:“那飄蕩的柏舟,就在水中央。舟上垂發的男子,是我心儀的愛人,我對他的感情至死不渝!母親啊,蒼天,為什么你們不能體諒我的心成全我呢?”詩的起始便發出了震人心魄的誓言:“之死矢靡它”,詩意的表達直接而強烈,“母也天只”這一句并不是對娘的斥責,而是情感的迸發。

第二章為重唱,兩章重章疊句,表意相近,稍有不同的是,此時的柏舟已飄到了河的邊緣,這說明時間在改變。而無論時間如何改變,舟上垂發的男子,依然是女主人公心儀的愛人,因此,她再次呼告:“我對他的感情至死不渝!母親啊,蒼天,為什么你們不能體諒我的心成全我呢?”詩至此戛然而止,留白的結局為讀者留下了疑問與回味。

從《柏舟》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婚戀有一定的自由,但父母的意見常常左右著這些年輕人的愛情。詩中的女子對于母親的干涉很不理解,因而采取發誓和呼告的方式表達了抗議,并在詩中告白自己對愛情的至死不渝,以及對禮教束縛和包辦婚姻的不滿。

關于此詩,《毛詩序》有這樣一段解讀:“《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薄睹珎鳌纷鴮嵍抛?,還是有本事可依,尚待考證,但今天的人讀《柏舟》,大可放下那些古老的本事與寓意,單純地將這首詩當作一個年輕女子呼求自由戀愛的心聲。

《柏舟》中最富震撼力的便是女子“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慝”的錚錚誓言,這讓人聯想起漢樂府詩歌《上邪》中“山無棱,江水為竭”的海誓山盟。無論在哪個時代,愛情都有振聾發聵的誓言與吶喊。

在形式上,《柏舟》屬于典型的兩章疊詠:中心意思在第一章表達得已經很完整,但詩人覺得感情還未抒發到極致,所以第二章繼續表達同一種意思,只將韻腳做一些變易。這種重章疊句的形式,便于抒發強烈的感情。

【大師導讀】

舊說女欲嫁所歡而被拒于父母,于是女乃怨其父母。這是《毛傳》的話。但這只是表現《毛傳》時代(漢)的社會情形。其實《詩經》時代父母對兒女壓迫未若如是之甚。時封建社會還相當穩定,每人生活亦相當安定。這詩實非說受壓迫之故事。

——聞一多

墻有茨

墻有茨①,不可埽也②。中冓之言③,不可道也④。所可道也⑤,言之丑也。

墻有茨,不可襄也⑥。中冓之言,不可詳也⑦。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墻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⑧。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注釋】

①茨(cí):蒺藜。

②埽:即“掃”。

③中冓(gòu):內室,宮中隱秘之處。

④道:說。

⑤所:若。

⑥襄:除去。

⑦詳:借作“揚”,傳揚。

⑧讀:說。

【賞析】

一般認為《墻有茨》一詩旨在諷刺衛國的宮廷丑事,衛宣公強娶兒子伋的未婚妻(即衛宣姜),生子惠公。衛宣公死后,年幼的惠公即位。齊、衛兩國素來關系親密,齊人為鞏固惠公的君位,保持兩國親密的姻親關系,強迫衛宣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頑與衛宣姜私通。不久衛國宮廷里的這些秘事丑聞就傳到宮外,人盡皆知。衛人深以為恥,于是作了這首諷刺意味極強的《墻有茨》。

全詩每章均以“墻有茨”起興,引起將諷之事。每章的字句相差不大,只是將“?!?、“道”、“丑”等詞換成了“襄”、“詳”、“長”和“束”、“讀”、“辱”。雖然是在反復敘說一件事,卻不顯嘮叨瑣碎。

“墻有茨”一句不是單純的起興,它與詩中隱含的宮闈秘聞有意義上的聯系。根據《詩經詞典》的解釋,“茨”有兩種意思:一為蒺藜,一為茅草蘆葦蓋的屋頂。這里應是蒺藜之意。墻上爬滿蒺藜草,“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怎么都無法根除。好比宮闈丑事一旦發生,就無法阻止它向外傳播。想堵住人們的嘴,像拔出墻頭根深蒂固的蒺藜草一樣難。

現實中常常有這種情況發生,當一件不為人知的事變得人盡皆知時,人們會達成一種默契:在說到這件事時,誰也不會把它說破,只需從一個眼神或一種語氣中就能領會彼此要表達的意思。這樣一來,雖然人人都知道此事,看上去卻又像人人都不清楚此事,造成一種神秘的氣氛。此之謂“公開的秘密”。

這首詩也籠罩著這樣的神秘氣氛。詩人不停地說“中冓之言,不可道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一副絕對保密的樣子。可是每次這樣說過后,詩人又說“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告訴大家,之所以不能說,是因為說出去讓人感到羞恥。

越不說,讀者就越想探究其中奧秘。如果真是不能告訴別人的秘密,就應該只字不提。而詩人看似在隱瞞秘密,卻有意無意地透露出一些信息。在眾人皆心知肚明的情況下,詩人這種藏頭露尾的敘說無疑比直露的講述更有情趣。

詩的篇幅本來就短,只有六十九個字,根本沒把所諷之事講述出來。而在這僅有的六十多個字中,竟然有十二個“也”字?!耙病毕喈斢诮裉斓摹把健保且环N綿延舒緩的語氣,這就使得此詩有種故意拖長語氣以待聽者作出反應的意味,是作詩之人為表達譏刺意圖而故弄玄虛之態。這種蘊含在調侃幽默中的諷刺,往往比聲色俱厲的諷刺更顯辛辣。

【大師導讀】

《墻有茨》,衛人刺其統治階級荒淫無恥之詩?!缎颉肥拙涫且?。不論所刺為宣姜,為宣公,為其長庶公子頑。要之,衛公室男女生活腐化,淫昏之惡,不堪言說,雖然墻宇高峻,若可自防。而內冓之室,中夜闇昧之言,舉無逃于人民之耳目。

——陳子展

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①,副笄六珈②。委委佗佗③,如山如河。象服是宜④。子之不淑⑤,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⑥,其之翟也⑦。鬒發如云⑧,不屑髢也⑨。玉之瑱也⑩,象之揥也,揚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縐絺,是紲袢也。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注釋】

①君子:指衛宣公。偕老:夫妻相親相愛、白頭到老。

②副:婦人的一種首飾。笄(jī):簪。珈(jiā):飾玉。

③委(wēi)委佗佗(yí),如山如河:一說舉止雍容華貴、落落大方,像山一樣穩重、似河一樣深沉。一說體態輕盈、步履裊娜,如山一般蜿蜒,同河一般曲折。佗同“蛇”、“迤”,或音tuó。

④象服:鑲有珠寶、繪有花紋的禮服。

⑤子:指宣姜。淑:善。

⑥玼(cǐ):花紋絢爛。

⑦翟(dí):繡著山雞彩羽的象服。

⑧鬒(zhěn):黑發。

⑨髢(dí):假發。

⑩瑱(tiàn):冠冕上垂在兩耳旁的玉。

象:象牙。挮(tì):發釵一類的首飾。

揚:額。皙(xī):白。

瑳(cuō):玉色鮮麗潔白。

展:古代夏天穿的一種紗衣。

蒙:覆蓋,罩上。絺(chī):細葛布。

紲袢(xiè pàn):夏天穿的內衣。

清:眼神清秀。揚:眉宇寬廣。

顏:額頭,也可指面容、臉色。

展:的確。

媛:美女。

【賞析】

《君子偕老》歷來頗受爭議,在多種評議中,最重要的是兩種,一褒一貶,針鋒相對。

一說認為它是一首諷刺之詩?!睹娦颉氛f:“刺衛夫人也,淫亂失事君子之道。故陳人君之德,服飾之盛,宜與君子偕老也?!毙臼切l宣公之子伋的未婚妻,不幸被宣公霸占,后來又與庶子頑私通,因此,《毛詩序》認為《君子偕老》實是對宣姜行為的反諷,詩中以美寫丑,美的外貌與丑的靈魂形成強烈的反差,造就深長的諷刺意味。

另一說法認為此乃單純的贊美之辭,是一首在慶頌儀式上歌唱的頌詩。在這首贊美婚姻的詩中,“君子偕老”一句開篇便統領全詩,極力主張美人應與君子美滿偕老,接下來從各個層面突出其美麗,并用服飾之華美象征其品德之高貴。有認同此觀點的人說:“零零星星,不舍一物,綺密回還,變眩百怪,《洛神》《高唐》不足為麗矣?!?

兩種說法迥乎不同,展現出這首詩的隱晦和多義。若單講詩作的亮點,則無論是哪一種主題,作者都以優美的筆觸,對女主人公進行了各種描摹,極盡奢華,宴饗讀者的視聽。

作者從盛大的冊封大典開始,渲染典禮之莊嚴法度,禮服之華美典雅。宣姜身著禮服冠冕,華美儼然,一時震驚四座。次章宣姜身著羽衣,鮮艷明麗,更加姿態妍麗,嬌媚無限,詩人用繁復的文字渲染宣姜的羽衣華服,青絲如云,耳中明月鐺、頭上象牙插,更顯得“面如秋月還白,目似秋水還清”(《紅樓夢》贊賈寶玉語)。末章宣姜身著便服,眉目宛然,風姿如畫。在篇末詩人又大大贊嘆了一番:如此美女,世間少有、地上無雙。

好的鋪陳得益于美的辭藻,亦得益于巧的結構,全詩以七句、九句、八句的格式排列,顯得錯落有致,給人環佩叮當之感。首章揭出通篇綱領,章法巧妙,使得全文連貫圓融,渾然如一。詩作交叉表現宣姜的服飾和儀容,用語華麗工巧,結構上酣暢淋漓,巨細備至,深得《詩經》回環往復之妙,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也許,豐富多樣的解說更利于人們對事由宏觀把握,更方便人們對倫理的深入評說。但是,現代人拿起《詩經》,更多是為了體驗它的詩性和藝術性。本詩用賦法詠嘆宣姜服飾容貌時的精美措辭,讓人禁不住感嘆漢語的魅惑?!昂欢煲?!胡然而帝也”,仿佛天仙降臨,給人諸多飄渺恍惚的幻想?!罢谷缰速?,邦之媛也”,讓今人亦能沉溺于其驚人的傾城之貌中。無怪后人贊說:“后兩章逸艷絕倫,若除去‘也’字,都作七字讀,即為七言之祖。”“此詩為宋玉《神女賦》、曹植《洛神賦》之濫觴?!?

【大師導讀】

《詩·鄘風》“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意謂宣姜本宜與君子偕老,而宣公先卒,則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矣。不斥宣姜之失德,而但言其遭際之不幸,詩人之厚也。

——王國維

聲光朗然,美而不柔,暢而不放,順而不流,寄神韻于瞭亮之中。

——傅斯年

桑中

爰采唐矣①?沫之鄉矣②。云誰之思?美孟姜矣③。期我乎桑中④,要我乎上宮⑤,送我乎淇之上矣⑥。

爰采麥矣?沫之北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⑦?沫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釋】

①爰:于何,在哪里。唐:植物名。即菟絲子,寄生蔓草,秋初開小花,子實入藥。一說當讀為“棠”,梨的一種。

②沫(mèi):衛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縣北。鄉:郊外。

③孟姜:姜家的長女。孟:兄弟姊妹排行第一的人。姜與下文的“弋”、“庸”一樣,都是貴族的姓氏。

④桑中:地名,一說桑林中。

⑤要(yāo):邀約。上宮:宮室。

⑥淇:淇水。

⑦葑(fēng):一種菜名,即蕪菁。

【賞析】

初讀這首詩,會發現其語調舒緩,意境和美,像是一位男性主人公在幽幽地回味自己曾經的戀情。這首愛情詩以短暫的篇章,記述了一對青年男女多次約會的情景。詩篇以男主人公的甜蜜回憶起始,再現女子的主動邀約,最終定格于二人的依依不舍,如此回環往復,細致地勾畫出這段感情的百轉千回。

詩一開篇,“爰采唐矣”,即定下全詩纏綿幽遠的基調,三章的“采唐”、“采麥”、“采葑”皆是比興。“姜”、“弋”、“庸”是姓,也可解釋為對美女的泛稱,類似于后代人稱美女為“西子”,三個姓氏實為一人,都是指那位火熱、浪漫的女主人公。王國維曾指出:“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宮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歡。”男主人公曾與心上人在這幾處夢幻般的地點幽會。

詩作中有很多“設問”手法的應用,“爰采唐矣?沫之鄉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明明可以直接敘述,詩人卻偏要故意提問,如此一來,就顯得敘述曲折起伏,更添情味。全詩三章結構相同,反復詠唱在“桑中”、“上宮”里的情濃時刻以及淇水相送的纏綿,其句式由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體現出情到濃時的欲罷不能,尤其每章句末的四個“矣”字,傷感留戀之情溢于言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丘市| 辽源市| 张北县| 太和县| 晋城| 容城县| 永登县| 北京市| 东山县| 澄城县| 凌云县| 漾濞| 孟连| 莒南县| 西丰县| 什邡市| 平度市| 天水市| 合山市| 南郑县| 黑水县| 万宁市| 洮南市| 于田县| 高邑县| 陕西省| 资中县| 宜川县| 亚东县| 呼图壁县| 盘锦市| 义乌市| 辉县市| 金坛市| 镇赉县| 白城市| 大丰市| 武穴市| 辉县市| 斗六市|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