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文事務處理中,一般不用談家常的語氣和口吻;在親人促膝談心時,則不適宜用公文程式,宣傳科學理論,要在理智上使人信服,不適宜用過分的文藝腔調;描寫文藝形象要在感情上打動人心,不宜用過多的說理口吻。面對千百群眾的公開演說,不宜輕聲緩語;親友個別交談則不宜大聲疾呼。對一般群眾說話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對專家說話則可使用專門術語,言簡意賅。”他倆都強調語境不同,表達的方式、語氣就應有所區別,力求切情切境,入旨入理。
三、高度概括問題本質
概括是人們進行抽象思維的一種基本能力。它是認識真理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使語言表達更加精確的一種技巧和藝術。
人們在交流思想、介紹情況、陳述觀點、發表意見時,為了使對方能夠很快了解自己的講話意圖,領會要領,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練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把問題的本質特征表達出來。不少講話者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勢,抓住問題的癥結,且能用準確恰當的語言加以概括表達。所以,一個講話者的講話,應該具備概括性,要時刻把握概括的要領。
概括具有如下三個作用:
(1)“篩選”作用,就是丟掉事物中的無關部分,選取具有本質屬性的內容;
(2)“歸結”作用,即是將事物的共同點歸結在一起,減少“水分”和避免繁復;
(3)擴大作用,即從認識個別事物進而擴大到認識一般事物,有利于逐步接近真理和掌握真理。
相應地,根據概括的作用,可將概括的形式歸納為如下三類:
1.事理概括
事理概括,是指講話者在講話中常常要列舉一些典型事例。從這些事例中選取盡量能說明觀點的有用部分,摒棄其他非本質部分,并沿著這些典型事例進行分析、論證、推理,得出一個具有指導意義的結論。
2.濃縮概括
濃縮概括,是指講話者在即席講話過程中,對一些具有結論性的內容,或者能獨立存在的內容單元,通過集中提煉,濃縮成為極簡單的句子、詞或整齊的短語,在聽眾記憶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3.擴大概括
擴大概括,是指把某一單獨事物的本質屬性,推廣到它所屬的全體上去,從而把全性概括在一起的推理方法。
齊威王二十四年,魏惠王與齊威王一起在郊外打獵。魏惠王帶著幾分夸耀的語氣說:“齊國可有什么奇珍異寶嗎?我們魏國雖不算大,尚且有10枚直徑為一寸的珠寶,這些珠寶晶瑩滑潤,玲瓏剔透,到了夜間,亮光閃閃,光華四射,能夠把前后12輛車子照得通亮,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寶。貴國這樣的堂堂大國,怎么連件像樣的國寶都沒有呢?遺憾!遺憾!”
齊威王微微一笑說:“我們所說的國寶與你們看重的國寶迥然不同,我有一個名叫檀子的大臣,現在鎮守在南城,他恪盡職守,愛兵如子,夜不卸甲,使得強悍的楚國人不敢騷擾我國的南部邊疆;我有一個名叫盼子的大臣,帶兵在高唐駐防,他辦事異常精細,防范特別嚴密,使得趙國人不敢在我國的河流里撒網捕魚,為國家贏得了一大筆漁業收入;我有一個名叫黔夫的大臣,被派去治理徐州,他文武并用,恩威并施,使得燕國、越國的老百姓自愿遷移過來的多達7 000余家;我還有一位叫種首的大臣,負責維護秩序,緝拿盜賊,他向各地發布告示,曉以利害,讓老百姓群起監督,結果歹徒盜賊自首,形成了夜不閉門、路不拾遺的太平局面。要講國寶,以上4位出類拔萃的賢才,就是我們的國寶。他們思想和業績所反射的光輝,連千里以外的地方都照耀到了,哪里是那些僅僅可以照亮12輛車子的寶珠所能比的呢!”
魏惠王一聽,臉羞得通紅。
齊威王將自己的“國寶”與魏惠王的國寶作了一番比較,對方的只能照亮12輛車子,而他的卻可以照耀到千里以外,使天下太平。從而揭示了一條真理——真正的國寶是人才。在這里,齊威王正是用了擴大概括的方式,讓魏惠王認識到“國寶”的本質。由于這種概括令講話者的放言更加接近事物或問題的本質,因此也更能顯示出講話者的內涵與深度。
四、嚴格遵循形式邏輯
講話首先要嚴格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形式邏輯是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思維形式是指人們思考問題時所用的概念、判斷、推理。思維規律是講話者在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進行思維活動時必須遵守的規律。有同一思維規律、矛盾思維規律、排中思維規律、充足理由規律。這些思維規律要求人們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時,要保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模棱兩可,要有充足的理由等。遵循這四個基本規律,是講話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總體表現和要求,必須貫穿于講話的全過程,體現在講話的每一個環節中。
1.中心明確
求同去異是同一思維規律在講話中的具體運用。同一思維規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同一思想必須與其自身保持同一性。所以,一篇講話中必須有一個確定的思想,這個思想是貫穿整篇講話的中心,不準有另外的中心,否則就違犯了同一思維規律。
講話中運用同一思維規律要注意如下三個問題:
(1)概念必須明確。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所用概念要有確定的內容,也就是要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如果概念保持了確定性,那么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也就可以保持確定性。相反,如果概念內容不確定,內涵和外延不明確,語言表述就難以做到準確、具體,就容易造成思想混亂。
下面兩個例子就犯了邏輯錯誤。
例1:某領導在一次會議上,要求領導干部要切實加強學習。他說:“領導干部要切實加強對社會科學、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學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
例2:有人說:“管理很重要,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業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條件。”
上述例1中,對社會科學、經濟學的概念不明確。經濟學、哲學、歷史等都包含在社會科學的外延內,不能并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也包含在政治經濟學的外延之內,也不能并用。正確的表述方法應該是:“領導干部要切實加強對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學等社會科學的學習,尤其要加強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
例2的錯誤在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條件。就是說無論管理水平高還是低,都能取得好效益。這顯然是不對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提高管理水平,是企業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條件。”
(2)不能隨意轉移講話主題
在一篇講話中必須要有貫穿整篇講話的中心,不準有另外的中心,也不準隨意轉移中心。否則,一篇講話有好幾個中心,聽眾就不知道你在講什么,你在表述什么思想;隨意轉移中心話題,容易給人造成錯覺,分散聽眾注意力。
一些講話者在講話時經常犯的錯誤就是脫離主題,任意發揮,想到哪里說到哪里,讓聽眾如墜云霧。
因此,就要要求講話者在講話時,一定要心中裝著主題、想著主題,緊緊圍繞主題講。在圍繞某一具體問題展開講解時,也不能偏離大主題,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
(3)講話中不要轉移論題,偷換概念
概念和判斷的確定性,是指在同一時間、同一關系下對同一對象來說的。講話中不要轉移論題,偷換概念,否則就會犯詭辯論的錯誤。
古希臘的一個詭辯論者對他的朋友說:“你沒有失掉的東西,那么你就有這件東西,是不是這樣?”
對方回答說:“是這樣。”這個詭辯論者接著說:“你沒有失掉頭上的角吧?那么你頭上就有角了。”
“沒有失掉的東西”應指原來就有現在還沒有失掉的東西,不是指從來就沒有的東西。詭辯論者在第一句話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后一句“沒有失掉的東西”則變成了從來就沒有的東西。前后兩句“沒有失掉的東西”概念不同,從而得出了荒謬的結論。
還有一個例子,說的是當有人說歐諦德謨說謊時,他狡辯地說:“誰說謊,誰就是說不存在的東西;不存在的東西是無法說的,因此沒有人說謊。”
歐諦德謨在這里是故意混淆了概念。他講“誰說謊,誰就是說不存在的東西”,這個“不存在的東西”是指說謊者所說的話不符合事實,同實際的東西不相符合;而他講“不存在的東西是無法說的,因此沒有人說謊”。這里所說的“不存在的東西”則是指那種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因而在思維中也根本想象不到,當然也就無法加以述說的東西。前后兩個“不存在的東西”所表達的涵義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2.前后一致
矛盾思維規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反對或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都真,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假的,或兩個都是假的。如果同時為真,則是自相矛盾。矛盾思維規律,而是要求在一篇講話中所確定的思想必須首尾一貫,前后一致。現實生活中,某些講話者在講話中經常犯自相矛盾的錯誤。
例1:“如果大家都動手大搞衛生,那么我們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
例2:“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見。”
在例1中,“健康”與“疾病”是兩個涵義相反的概念,不可能同時都有保障,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
在例2中,“基本上”與“完全”是兩個有著不同邏輯意義的詞語。“基本上”具有“絕大部分但不完全”的涵義。這句話表達了“我既不完全、但又完全同意他的意見”的意思,這就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作出了兩個互相矛盾的斷定。
還有,大家都知道的“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說的是就一個賣矛和盾的人,鼓吹自己的矛和盾是如何的好,說“我的矛無比鋒利,什么樣的盾都能戳穿。”“我的盾十分堅硬,什么樣的矛都戳不穿它。”旁邊的人就問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么樣?”賣者頓時啞口無言。賣者的話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違反了矛盾思維規律的規則。
3.觀點鮮明
在講話中表述的思想觀點必須鮮明,是什么就是什么,肯定什么,反對什么,贊成什么,批評什么,必須旗幟鮮明,不能含糊其辭。
4.有理有據
講話者講話貴在有理有據,提出一個觀點后,要有大量的、翔實的材料來論證,聽后讓人覺得很有說服力。這就要求以大量的事實為論據來為講話主題服務。特別是運用的例子要真實、準確,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和推敲,不能引用差不多、大概、可能之類的資料,特別是數據更要核準。
只有所用材料準確可靠,講話才能做到事真、情真、理真,才能令人信服。如果你引用的資料被聽眾發現有失實或錯誤之處,那么你所使用的全部資料都將被聽眾懷疑,整個講話也將被大打折扣。
有些講話者講話無內容、無觀點、無新意,從根本上說是掌握材料少的緣故。沒有翔實的材料,即使有華麗的辭藻,也會讓人感到蒼白無力。
講話者講話只有和群眾有共鳴點,才能被群眾所理解和接受。與群眾產生共鳴點的關鍵就是:觀點正確,論據充分,論證有力。給人一種樸素實在、無可辯駁的感覺。其實,共鳴點就蘊藏在實實在在的材料中。這就要求講話者平時注意多收集實踐中的活材料,豐富講話論據,增強講話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