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不抱怨——每個人都是為自己的幸福而工作(5)
- 不抱怨,不折騰,不懈怠:你在為自己的未來工作
- 許鴻琴
- 4957字
- 2016-02-26 10:53:43
這位小伙子的回答讓人很感動,他說正好我離的也很近,客人要貨也要得急。最后他說了一句口頭禪,“It’s good for company!”(只要對公司有好處!)
“It’s good for company!”(只要對公司有好處!)這句話很簡單,聽上去并不是什么豪言壯語,卻代表了一種很可貴的職業精神,即從公司角度而非個人角度來看問題。
“It’s good for company!”應當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工作準則。公司是大家集體的事業,而非個人的事業,因此,“只要對公司有好處”,不僅僅是老板的立場,也應該是每個員工的立場。在公司中,每個人應當以公司為坐標給自己定位,主動去做公司需要的事。只要對公司好,我們就要努力去做。
我們經常聽到公司員工有這樣的說法:
我這么辛苦,但收入卻和我的付出不成比例,我努力工作還有必要嗎?
這又不是我的公司,我這么辛苦是為了什么?
公司推行各式各樣管理我們的政策,這表明公司根本就不信任我們。
公司與員工經常會有沖突,員工常常感到公司沒有給予自己公正的待遇,其實,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你和公司所處的角度不同。公司的老板希望你比現在更努力地工作,更加為公司著想,甚至把公司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奉獻。而你站在員工個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你自認為已經很努力了,工作占用了你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但公司只給了你不相稱的待遇。
你可能感慨自己的付出與受到的肯定和獲得的報酬并不成比例,但是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你是在為自己做事,你的產品就是你自己。
在這里,我們提出的理念是希望員工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問題,換個角度,你得出的結論就會不同。如果你是老板,一定會希望員工能和自己一樣,將公司當成自己的事業,更加努力、更加勤奮、更加積極主動。現在,當你的老板向你提出這樣的要求時,你還會抱怨嗎?還會產生剛才的想法嗎?
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卻必須學會從別人的立場來看待問題,這樣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沖突。
例如,公司之所以不得不推行各式各樣的政策,純粹是為了防患于未然。站在公司的角度,風險防范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業務拓展。經常有員工抱怨公司推行的政策不合理、機制缺乏彈性,然而平心而論,絕大多數員工都只能做到“提出問題”,而沒有能力“解決問題”。
如果看問題只懂得從個人利益和職務的立場去看問題,不能從領導者和企業發展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這樣就會導致本位主義和個人主義流行,為公司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隱患。那些在工作中比較崇尚個人主義,過于看重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的人,實際上是沒有認清自己在公司的位置,他們在觀念和行動上難免就會錯位,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站在老板的立場思考的員工,具有極強的任務意識,而且還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并站在公司的角度,發現公司需要怎樣的員工,進而使自己變得對于公司、上司不可或缺、無可替代。這樣的你不僅自身對于公司更有價值,而且使公司和個人雙贏,這才是優秀員工應有的表現。因此,站在公司的立場,我們要經常問自己下列問題:
1.如果我是老板,我對自己今天所做的工作完全滿意嗎?
2.回顧一天的工作,我是否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
3.我是否完成了企業給自己、自己給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4.我的言行舉止是否代表了企業的利益,是否符合老板的立場?
第五節 讓團隊氛圍因你而不同
相斥原理——沒有人喜歡抱怨者
抱怨的人在抱怨之后不僅讓別人感到難過,自己的心情也往往會更糟,心頭的怨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抱怨的人不見得不善良,但常不受別人歡迎。抱怨的人認為自己經歷了世上最大的不平。
幾乎在每一個公司里,都有所謂的“牢騷族”。他們把“槍口”指向公司里的任何一個角落,埋怨這個、批評那個,從老板到同事,很少有人能幸免。他們的眼中,處處都能看出毛病,因而處處都能看到或聽到他們的批評、發怒或生氣。
湯巖是公司的業務精英。在年終業績評比時,他的業績名列整個集團公司的第五名。按照慣例,業績在公司前六名的員工可獲得2萬元年終獎金。對此,湯巖興奮極了,甚至已經允諾為兒子買個筆記本。
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公司公布的獲獎名單上竟然沒有他的名字!第七名都入圍了,唯獨裁掉了他,憑什么?湯巖怒氣沖沖地去找上司討個說法。上司看到湯巖來找他,一點也不感到奇怪。上司安慰地拍拍湯巖的肩膀,說:“這次績效考核,不僅看業績,而且看平時的表現。很多同事反映你的牢騷太多了,影響了公司的團隊士氣,甚至讓同事間彼此產生很多誤會,甚至導致一些客戶丟失。你自己的業績完成比較好,但你的抱怨卻又從整體上影響了公司的業績。因此,公司決定取消你的獎金資格。”
上司的一番話,像一記炸雷撞擊著湯巖的心。他先是詫異,繼而憤怒,接著感到羞愧。其實湯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剛來這家公司時他就有些不情愿,一進公司就怨天尤人,讓上司和同事都覺得不愉快。再加上他覺得一身才氣沒有受到重用,便不免牢騷滿腹。從上司到同事,他從來都是不合作、不屑與不滿的態度,走到哪里都在發牢騷。雖然他的業績完成得很好,但同事把他的一些行為反映到公司上層那里,于是便有了這樣的結果。
湯巖的抱怨,毀了自己的心情,也毀了自己的前程。實際上,總是抱怨工作的人習慣怪罪別人,認為別人應該為自己的問題負責。然而,他們忘了,光是發牢騷并不能改變現實,只會讓他們更可憐自己——悲傷、憤怒、受害、多疑或自以為是。不停地抱怨,你的想法和話語智慧妨礙和干擾你自己的陣腳,因為沒有人喜歡抱怨者,抱怨的受害者終究還是你自己。
天下有很多東西是毫無價值的。抱怨就是其中一種,所以,我們要學會拒絕抱怨。當我們用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圍的一切,我們將會收獲另外一種心情。
莫里斯是美國奧美廣告公司的一名設計師,有一次被公司總部安排前往日本工作。與美國輕松、自由的工作氛圍相比,日本的工作環境顯得更緊張、嚴肅和緊迫感,這讓莫里斯很不適應。
“這邊簡直糟透了,我就像一條放在死海里的魚,連呼吸都困難!”莫里斯向上司抱怨。上司是一位在日本工作多年的美國人,他完全能理解莫里斯的感受。
“我教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每天至少說40遍‘我很感激’或者‘謝謝你’,記住,要面帶微笑,發自內心。”
莫里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一開始還覺得很別扭,要知道“刻意地發自內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幾天下來,莫里斯覺得周圍的同事似乎友善了許多,而且在說“謝謝你”的時候也越來越自然了,因為感激的心情已經像種子一樣在他心里悄悄發芽。逐漸地,莫里斯發現周圍的事情并不像自己原來想象的那么糟糕。
最后,莫里斯發現在日本工作簡直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情,他甚至舍不得離開日本了。
抱怨只會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不和諧的音符,因此,無論是老板還是同事都不喜歡抱怨的人。喜歡抱怨的人不會為自己爭得發展的空間,只會把自己引入受孤立的境地。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許多事物往往都是雙刃劍,若只看到劍刃的一面,受傷的永遠是你自己。當我們對生活心存感激時,和諧的音符將會圍繞在你左右,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成為無論是老板還是同事眼中的香餑餑。
踢貓理論——不要把怨氣傳染給別人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金字塔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末端,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一般而言,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受到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會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踢貓效應”:
某公司董事長有一次看報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時間,為了不遲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駕駛,結果被警察開了罰單,最后還是誤了時間。這位老董憤怒至極,回到辦公室時,心頭的怨氣仍然是無處發泄,他將銷售經理叫到辦公室訓斥一番。
銷售經理挨訓之后,氣急敗壞地走出董事長的辦公室,將秘書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并對他挑剔一番。秘書無緣無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氣,就故意找接線員的茬。接線員無可奈何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對著自己的兒子大發雷霆。兒子莫名其妙地被父親痛斥之后,滿肚子的怨氣無處可發,便將自己家里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
良好的情緒會讓人有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也就會形成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感染辦公室的每一個人。而抱怨的消極情緒則會造成緊張、煩惱甚至是充滿敵意的氣氛。而這樣的壞情緒又會直接影響和波及你的同事,也極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就像扔進平靜湖面的小石子,漣漪一波一波地擴散。
釋放不良情緒的做法才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過度的情緒化就會給辦公室帶來不和諧因素。情緒化會讓你的老板和同事認為你喜怒無常,不敢委以重任或信賴你,因為你顯得不夠成熟。情緒化還會讓你喪失判斷力,沖動之下說出錯話,做出錯誤的決定。總之,如果你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與輝煌,那么你就要避免情緒化。
當你切開一個橘子并榨干它時,你會得到美味香甜的橘子汁。那么,當擬抱怨他人的時候,你得到的除了生氣,還是生氣。你或許會為自己的生氣找種種借口,唯獨忽略了控制自己的怒火。
低落的情緒是一個連鎖反應,生氣猶如毒藥一樣可以傳染到四面八方。處于情緒低潮當中的人們,容易遷怒周遭所有的人、事、物,結果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性情暴躁之人,遇事不要輕易發火,要學會自制,否則,不利于自己日后的事業的發展。這里有三種制怒的小方法,不妨一試:
1.保持沉默,不和別人發生正面沖突
工作中,誰都難免會遇上難堪的誤解,遭到他人不公正的批評甚至辱罵。不論是卑鄙的、惡毒的、殘酷的,你千萬不要被對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評或難聽的辱罵而變得像對方一樣失去理智。獲勝的唯一戰術就是保持沉默,就連多余的解釋也沒必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相互爭吵、辱罵既不會給任何一方帶來快樂,也不會給任何一方帶來勝利,只會帶來更大的煩惱、更大的怨恨、更大的傷害。
2.對他人要求不要太高
對人對事,不必苛求,常存寬容之心,保持平常之心,少一分戾氣和怨氣,將使我們的人生更加輕松、和諧與美麗。
3.與其想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你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自己,你不可能也不可以去隨便控制別人的情緒。而改變自己的唯一途徑就是努力學習,通過學習可以改造內在的品性與能力,從而改變外在的處境與地位。只有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勝利者、成功者。
雁陣效應——做個出色的“分享者”
雁陣效應,雁群在天空中飛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陣或一字斜陣,并定時交換左右位置。
生物專家們經過研究后得出結論,即雁群這一飛行陣勢是它們飛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為它們在飛行中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夠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產生的空氣動力,使飛行省力,一段時間后,它們交換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側的羽翼也能借助于空氣動力緩解疲勞。管理專家們將這種有趣的雁群飛翔陣勢原理運用于管理學的研究,形象地稱之為:“雁陣效應”。
“雁陣效應”帶給人們這樣的啟示:靠著團結協作精神,才使得候鳥凌空翱翔,完成長途遷徙。雁陣如此,工作亦如此。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分享與協同是團結和信任的紐帶,只有與他人共享資源和機會,才能在團結互助的氛圍下獲得“共贏”。與金錢不一樣,智慧和機會是越分享越多的。這樣我們就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所謂“分享”就是能“分”才能“享”。
俗話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今天你幫助了他人,明天他人也會幫助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聯系、互為因果的,我們誰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更不可能孤立干成一件事。例如,人們常因建設自己而造就別人,又因別人的造就而改變自己。在這種改變中,你如果不讓別人贏,可能你也會輸掉自己。
一汽集團的王洪軍在汽車鈑金整修這個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的行當上成就不凡,憑借勤奮和用心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功夫,行內人稱他為“千手觀音”。他創新不止,王洪軍在發明制作工具的同時,還著手總結快捷有效的鈑金整修方法,創造出了47項123種非常實用而又簡捷的轎車車身鈑金整修方法——“王洪軍轎車快速表面修復法”。他由此成為全國一線工人中登上國家最高科技領獎臺的第一人。
面對個人的成就,王洪軍冷靜地說:“我只有一雙手,應該讓更多的人、更多的手掌握這手功夫,形成一個人人能打硬仗的團隊。那才是我們汽車工業戰線上能真正大展宏圖的‘千手觀音’。”
有一天晚上,王洪軍接到公司的緊急搶修電話,正趕上愛人上夜班,他只好帶著3歲的女兒趕赴車間,一直加了3個多小時班才把工作做完。這件事讓他更深刻地意識到培養過硬技術人才隊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