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理學概論——心理學的重要概念(5)
-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課
- 楊英 潘靜
- 4837字
- 2016-02-29 10:53:20
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是有組織的知識系統。這種有組織的知識系統對人的學習和行為決策有重要意義。它使人能夠有效地對新信息進行編碼,以便更好地識記,也能使人迅速有效地從頭腦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解決當前的問題。例如,我們知覺事物、理解語言和解決問題等,都需要提取頭腦中各種有關的信息。知識系統的組織程度不同,提取的速度不同,知覺、語言理解和問題解決的速度也就不一樣。
事實證明,這種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系統,對正確的回憶是很有幫助的。這就好比我們在圖書館里查找和提取書籍一樣,圖書擺放得越是有條理,查找起來就越方便,相反,放得越雜亂,提取就越困難。事實上,在記憶貯存中,系統地組織本身就是提取材料的線索。所以記憶是有規律的,掌握這些規律的人就會有好的記憶,反之,記憶的效果就會比較差。
如果有原子筆、橘子、狼、狗、蘋果、鉛筆、貓、鋼筆、梨一組詞,讓你記憶一會,并默寫下來,結果會如何呢?
你肯定會把鉛筆、原子筆、鋼筆放在了一起,橘子、蘋果、梨放在了一起,狼、貓、狗放在了一起……研究表明,即便是記一串彼此毫無聯系的單詞,人們也會試圖對它們進行組織,這證明記憶是一個主動的過程。
各種有意義的信息在長時記憶中可能是以命題或概念網絡的方式組織的。比如,我們都知道鳥這個概念,它屬于脊椎動物。我們還知道自然界中各種鳥的類型。它們構成了網絡上一個個結點,概念與概念間的從屬關系把一個個結點連接起來。于是,知識、日常生活經驗就在長時記憶中以一張張網絡保存下來。當我們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時,結點就被激活了。激活作用也可能借助網絡,沿著結點間的通路,從已經激活的部分向未激活的部分擴散。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常常在回憶起某個人、某件事的一部分信息后,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與這個人、這件事有關的其他信息。
我們知道短時記憶保持的時間是一分鐘以內,而長時記憶是指保持時間超過一分鐘,可能是一小時、一天、一個月甚至一生。有人甚至認為進入長時記憶的內容除非出現特殊事故,如腦損傷,否則是永遠不會忘記的。這一點顯然與我們的經驗有差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不管一個人的記憶力有多好,他總有忘事的時候。按照經驗,這些結論可能會被認為是草率的。其實,臨床實驗的證據表明:當我們在記憶某些事情時,我們的大腦皮層的某一部位或某些相關組織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
一個很著名例子就是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潘菲爾德(Penfield)在1936年給一位十幾歲患癲癇病的女孩打開腦殼,用微電極刺激大腦的不同皮層,當刺激到大腦某一部位時,女孩發出了恐怖的尖叫,手術激發她回想起童年時期發生的一件可怕的事情,而且仿佛又置身于當時的那種情景,女孩忍不住喊叫起來。
關于刺激大腦某部位引發某種體驗的報道很多,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常發生類似的事情。比如,你突然怎么也想不起一件事情,于是你暫時把它擱在一邊不去費那勁了,然而一次你到某個地方,參加了什么活動,碰見了某人,只要這些場合中有某些東西與先前“忘記了”的事件有一定聯系,你可能就會想起來。這些有聯系的東西相當于記憶的線索,忘了的事件就是隱蔽的秘密,你就像是偵探一樣,抓住這些線索,順藤摸瓜揭開秘密。
不要等墻倒塌了再來造墻
人的大腦是一個記憶的寶庫,人腦經歷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和情緒,練習過的動作,都可以成為人們記憶的內容。例如,英語學習中的單詞、短語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內容都是通過記憶完成的。但記憶的保持是非常難的,因為我們的大腦要經歷遺忘。哈佛專家普遍認同這一觀點:遺忘和保持是矛盾的兩個方面。記憶的內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時有困難就是遺忘,如識記過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認和回憶,或者再認和回憶時發生錯誤。
遺忘有各種情況,能再認但不能回憶叫不完全遺忘。在我們讀書時經常有這種感覺,很多內容非常熟悉,但就是回憶不起來。我們讀了大量的書,覺得底蘊很深,結果在考試的時候,發覺見了熟悉,但讓自己默寫下來,卻有些困難。不能再認也不能回憶叫完全遺忘。完全遺忘在患有失憶的人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對自己過去所有的事情都記不起來了,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患有失憶的人連自己的親人是誰都不認得了。一時不能再認或重現叫臨時性遺忘。對于這一點,考試怯場最能說明問題,本來平時學習成績很好,考試時卻突然大腦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來了,結果考砸了,考完后可能又重新回憶起來了。永久不能再認或回憶叫永久性遺忘。永久遺忘在生命里更是經常發生了,比如,小時候的一些事情,我們小的時候可能會記得,但長大以后也許記不得了,也沒有心情去記了,便是永久的遺忘了。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濱浩斯最早研究了遺忘的發展進程,他受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綱要》的啟發,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對記憶進行了實驗研究。
艾濱浩斯創造了一些無意義音節,如zup、rif、bik等,使用這些音節作為記憶材料,就避免了人在記憶過程中過去知識經驗的影響。而且,因為沒有意義,也就避免了聯想記憶的作用。艾濱浩斯將幾個無意義音節排成一列,讓參加實驗的人反復學習這樣一系列的無意義音節,直到能夠按音節的排列順序回憶出這一系列音節為止,記下完全記住所用的學習次數。然后有計劃地讓他們在某段時間后回憶學習過的一系列音節(每次回憶都使用不同的音節系列),看看他們還記住多少。但艾濱浩斯不是簡單地統計還能回憶幾個音節,而是采用一種更巧妙而又準確的方法來計算還記得多少,他讓參加實驗者重新學習不能完全回憶的無意義音節系列,直到能夠再次完全回憶為止,記下重新學習的次數。將第一次學習的次數減去重新學習的次數再除以第一次學習的次數,最終結果就是還保留下來的百分比。
例如,在學習20分鐘之后遺忘就達到了41.8%,而在31天之后遺忘僅達到78.9%。根據這個研究,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
這個規律就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最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
而且,艾濱浩斯還在關于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復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音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死記硬背是費力不討好的。因此,比較容易記憶的是那些有意義的材料,而那些無意義的材料在記憶的時候比較費力氣,在以后回憶起來的時候也很不輕松。因此,艾濱浩斯遺忘曲線是關于遺忘的一種曲線,而且是對無意義的音節而言。對于與其他材料的對比,艾濱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質材料的不同遺忘曲線,不過它們大體上都是一致的。
俄國偉大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不要等墻倒塌了再來造墻。”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遺忘曲線應用的精髓:及時復習。遺忘規律要求我們學習之后要立即進行復習,加強記憶,并且以后還要再復習幾次,但復習的時間間隔可以逐漸增加。比如學習的第一天后進行第一次復習,三天后再復習一次,下一次的復習則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類推。不管間隔時間多長,總之要在發生遺忘的時刻及時復習,克服遺忘。
艾濱浩斯遺忘曲線是艾濱浩斯在實驗室中經過了大量測試后,產生了不同的記憶數據,從而生成的一種曲線,是一個具有共性的群體規律。此遺忘曲線并不考慮接受試驗個人的個性特點,而是尋求一種處于平衡點的記憶規律。
但是記憶規律可以具體到我們每個人,因為我們的生理特點、生活經歷不同,可能導致我們有不同的記憶習慣、記憶方式、記憶特點,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濱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對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為,只能起一個催化的作用,如果與每個人的記憶特點相吻合,那么就如順水揚帆,一日千里;如果與個人記憶特點相悖,記憶效果則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尋找到自己的遺忘規律,在大量遺忘尚未出現時及時復習,就能收到鞏固成績的效果。
第四堂課 解讀人的需要和動機
家有嬌妻,男人為什么還要偷腥
德雷克和朋友道森在酒吧里聊天。
德雷克說:“結婚這么多年了,我也想嘗嘗新鮮刺激的。”
道森說:“那就去吧,我在精神上支持你。”
德雷克說:“萬一我老婆知道了怎么辦?我老婆雖然美得像天使,脾氣卻是暴躁得很,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道森說:“知道了再說。”
沒過多久,德雷克便和公司年輕的女會計經常性地出入于小旅館。10天后,道森打來電話,向他訴說自己不幸的遭遇,原來道森也背著自己的妻子在外面有了情人,但前些天卻被老婆發現了,老婆鬧著要離婚,家里已經是雞飛狗跳。
“喂,我說,你外面找的那個模樣怎樣?”相對于道森的苦處,德雷克對那個女人更感興趣。
道森不屑地答道:“我挑的人怎么會差?不過有一點讓我有些遺憾,她脖子上有個黑痣。”
“黑痣?”德雷克的心突然一陣緊縮,挺直腰板,表情嚴肅地問道,“是不是痣上還有兩根毛?”
道森驚訝地問:“你怎么知道?”
德雷克狠狠地說:“那是我老婆!”
這無疑是一個荒誕劇,兩位想偷腥的朋友互相偷到了對方的頭上。為什么故事中的男人家有貌美如花的嬌妻,也無法阻擋其“偷腥”的 “特殊嗜好”呢?
哈佛專家指出,男人的這一嗜好主要源自人的內心需求。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的那樣,是人在其成長過程中必須得到滿足的需求。馬斯洛認為,在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更高層次的需求會變得強烈。而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讓人們的行為產生更大的驅動力。這就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類的生活首先是生理的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之后才有愛與歸屬的需要。相較于女性,男性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追求更高層次滿足的欲望,比如工作得到表揚,希望新買的衣服受到大家欣賞。只是我們并沒有感覺到它的強烈而已。男人容易出軌,或是說在內心渴望一種激情,期盼能有一段艷遇。
當然,不管心理學分析能對男人偷腥做出怎樣的“合理性解釋”,男人出軌終究不是什么具有道德和良知的行為。事實上,婚姻生活就像坐過山車,有高潮迭起,也有平緩低落,如何保持婚姻生活的新鮮度和默契感,使激情更長久,讓生活更快樂,也是每個男人和女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哈佛心理學家建議,不管有什么重要事務——工作、前途、父母,都必須將配偶擺在首位,將時間和精力首先放在夫妻關系上,然后才顧及其他方面;夫妻間應從為對方做些體貼的小事情開始,不斷培養和鞏固愛戀之情,賦予已趨平淡的生活新的意義;夫妻應了解什么是婚姻生活中破壞性的交流溝通方式,必須避免為惡性爭吵所困擾。要能識別導火點,不去有意觸犯,也避免無意觸犯。
五個玩牌的小孩為何心思各異
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表現。各種動機理論都認為,動機是構成人類大多數行為的基礎。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需要是人積極性的基礎和根源,動機是推動人們活動的直接原因。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是在動機的作用下,向著某一目標進行的。而人的動機又是由于某種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人的動機來源于需要,需要激發人的動機。
葛禮夏、阿尼雁、阿遼夏、索尼雅和廚娘的兒子安德烈,一面等他們回家,一面坐在飯廳里桌子四周玩“運氣”——孩子們在賭錢。賭注是一個戈比。
他們玩得正起勁。就數葛禮夏臉上的神情頂興奮——他打牌完全是為了錢。要是茶碟里沒有戈比,那他早就睡了——擔心贏不成的那份恐懼、嫉妒,他那剪短頭發的腦袋里裝滿的種種金錢上的顧慮,不容他安安靜靜地坐著,安住他的心思。
他妹妹阿尼雁是一個8歲的姑娘——也怕別人會贏——錢不錢,她倒不放在心上。對她來說,賭贏了,是面子問題。
另一個妹妹索尼雅——她是為玩牌而玩牌——不管誰贏了,她總是笑,拍手。
阿遼夏——他既不貪心,也不好面子。只要人家不把他從桌子上趕走,不打發他上床睡覺,他就感激不盡了——他在那兒與其說是為了玩“運氣”,還不如說是為了看人家起糾紛,這在打牌時是免不了的。要是有人打人,或者罵人,他就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