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理學概論——心理學的重要概念(4)
-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課
- 楊英 潘靜
- 4964字
- 2016-02-29 10:53:20
所謂心理傾向性,是指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興趣、愛好和注意的程度。我們知道,注意是產生記憶的首要條件。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學的東西上,要產生良好的記憶是不可能的。比如,你可能說不出你住的樓房的樓梯有多少級臺階。這是因為我根本就沒去注意它,并不是你記不住。幾個人同時去參觀一個展覽會,回來以后讓他們回憶展覽會的情況,結果可能大不相同。造成這種差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興趣愛好不同,因而注意的指向不同。所以,記憶的內容也就不一樣。有興趣的東西就看得具體,印象深刻,記得詳細,不容易忘記。沒有興趣的東西,就會走馬觀花,甚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心理傾向性對人的記憶活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除了心理傾向性以外,人們對記憶規律的掌握和運用不同,也是造成記憶差別的重要原因。我們知道,人就像一個信息加工器。當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時候,這個加工器就開始工作起來。經過編碼,也就是把刺激物的物理能量轉化成感知和記憶系統所能接受的形式,人就把這個刺激信息貯存在自己的大腦里了。換句話說,就是記住了這個事物。比如,我們讀一首詩,詩句的書面字符作用于我們的眼睛,轉化為神經脈沖,傳到大腦中樞,引起有關字符的感知覺,同時,過去已經貯存在大腦里的一些有關的信息也被激活,跟眼前的詩句建立起聯系,再經過多次的誦讀,多次地刺激,我們就把這首詩記在腦子里了。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剛看過的內容有些能夠長時間地保存在你的頭腦中,有些則很快在腦海中消失。心理學家將能夠長時間保持的記憶稱為長時記憶,而在不到一分鐘就忘了的記憶叫做短時記憶。心理學家還發現有一種記憶的時間更短,不到一秒鐘就會忘記,并把這種記憶叫做瞬時記憶。不到一秒鐘就忘記,這還能稱為記憶嗎?對于這種記憶我們幾乎沒有感覺,但是為了完整地了解記憶的過程,還是有必要介紹一下。而且,在心理學家眼里,記憶是指所有曾在我們腦海中留下的痕跡,而不在乎其長短。
為什么看得清,卻記不住
下班回家的路上,辛迪走在馬路邊上,突然,一輛卡車風馳電掣般從她身邊駛過,竟把她刮倒在公路旁,她的頭部、手腳都摔破了,司機卻沒有發現出了事故。她望了一眼車尾的牌號,可是沒等她記住,卡車已經無影無蹤了。總算萬幸,沒有出什么大問題,只是擦破了點皮。此刻,她想起一部小說曾描寫過類似的情景,一位警察被一輛強行通過的汽車撞倒了,他躺在地上只是抬頭看了一眼遠去的汽車,便一動不動,待其他民警趕到時,他說出了汽車牌號就閉上了眼睛。
一些電影中曾有這樣的情節:賭王向瞬間駛過的一輛距離約5米的巴士只投去匆匆一瞥,就記住了上面密密麻麻的數行廣告語,從而使一旁原本將信將疑的青年心服口服。
這樣的情節當然是荒誕的,如果也給你那么一點時間(不超過1秒),向你出示一份共約4行的材料,你能記住多少呢?4個字?7個字?還是10個字?可以肯定,你記住的不會超過6個字(或符號)。大量的心理學資料證明,無論在一次特定的呈現中共有幾個字,我們一般都只能報告4~5個而已。即使讓你看一輛路過的汽車的車牌號,你可能看得清清楚楚的,但不等你把它們記下來,那輛車就走遠了。
如果不是電影、小說夸張,便是警察、賭王他們確有“特異功能”。哈佛研究者認為,就一般人而論,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是不可能的。前面的事例中,為什么辛迪沒有記住卡車的車牌號呢?她明明已經看到車牌號了啊。
1960年心理學家斯伯林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為我們解開了這一現象的答案,并且確認了一個新的記憶階段——感覺記憶階段。
斯伯林的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同時向被試呈現3,4,6,9等若干個數字,呈現時間是50毫秒,數字呈現后,立即要求被試盡量多地把數字再現出來。實驗結果是,當呈現的數字數低于4個時,被試可以全部正確地報告出來;當數字增加到5個以上時,被試的報告開始出現錯誤,其正確率平均為4.5。這個結果使斯伯林設想,在感覺記憶中所保持的信息可能比報告的多些,只是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檢查出來,于是他設計了另外一種方法。他按4個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向被試呈現如下12個英文字母:
X M R J
C N K P
V F L B
呈現時間仍為50毫秒,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種聲音相聯系,如上排用高音、中排用中音、下排用低音。要求被試在字母呈現后,根據聲音信號,對相應一排的字母作出報告(局部報告法)。由于三種聲音的出現完全是隨機安排的,因此被試在聲音信號出現之前不可能預見要報告的是哪一行。這樣,研究者就可以根據被試對某一行的回憶成績來推斷他對全部項目的記憶情況。
實驗結果表明,當視覺刺激消失后,立即給予聲音信號,被試能報告的項目數平均為9個,這比采用整體報告法幾乎增加了一倍。由此,斯伯林認為,存在一種感覺記憶,它具有相當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時間十分短暫。由于時間短暫,感覺記憶又被稱為瞬時記憶,它是記憶的起始階段。
大家也許已經注意到,我們上面特別指出是視覺的瞬時記憶。瞬時記憶在存儲的時候是以原來的方式存放在我們的感覺器官上,最多在我們的感覺皮層上留下痕跡,還沒來得及加工,所以會受不同感官的性質所影響。比如,視覺的瞬時記憶時間不超過0.5秒,聽覺的瞬時記憶時間則是2秒左右。我們可以同時看到很多東西,但是我們是不能一次聽很多聲音的,所以,聽覺的瞬時記憶容量會比較小。
那么,瞬時記憶到底有什么用處呢?也就是說我們為什么需要瞬時記憶?你現在可能正坐在靠椅上,眼睛不自覺地掃描著每一行字。你知道你正在看什么,同時你也能隱隱約約感覺到周圍的動靜。你聽得見翻書的聲音,你感覺得到靠椅的舒適,你還能估計今天的溫度跟昨天差不多,說不定你還聞到了早上刷牙后留下的清香……所有這些感覺在你看書時都是存在的,只是你在書上投入太多的注意而幾乎沒有意識到它們。但是如果有人突然推門進來,你可能會不自覺地抬起頭,或者你已經從腳步聲中聽出來者是何人,為何事而來,總之你是停下手中的書了。
這說明你確實隨時都意識到周圍的變化的,瞬時記憶的作用就在于它暫時保持了你接受到的所有感官刺激以供你選擇。我們需要它,因為在判斷周圍環境的刺激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并選擇對我們有意義的刺激的過程需要時間,而且這段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我們就可能丟失下面更重要的信息。
打完電話就把剛才的號碼忘了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有過這樣的體會,給陌生人打電話,你先看一下電話號碼,然后再撥電話,等你打完電話后,你已經想不起所打的電話號碼了。這種記憶持續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這段時間剛好可以撥完一個電話。一般來說,你經常撥打的一些電話號碼你都會記住,如家中的電話、辦公室的電話。但是,手機號碼則不同,雖然只多了三四位數字,卻比普通電話號碼難記得多。為什么呢?哈佛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此時你的記憶只進入了短時記憶階段,短時記憶是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之間的一個過度環節。
很早以前人們就注意到類似的現象。19世紀,蘇格蘭的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如果你將一把小圓球向地上扔去,你就會發現你很難立即看清6個以上,最多也不會超過7個”。1871年英國經濟學家和邏輯學家威廉·杰沃斯說,往盆子里擲豆子時,如果擲上3個或4個,他從來沒有數錯過;如果是5個,就可能出錯;如果是10個,判斷的準確率為一半;如果豆子數達到15個,他幾乎每次都數錯。
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找個人做下面這個簡單易行的實驗。一個人讀下面的數字,另一個人努力記住所聽到的數字,聽完后按聽到的順序將數字寫出來,看看最多能正確記住幾個數字。注意,讀數字時聲音不要變調,前后要一致,讀兩個數字的時間間隔控制在一秒鐘左右,如果不能準確控制時間的話,可以在讀完一個數字后默念一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再讀下一個數字。比如,要念469這一串數字,你先讀“四”,然后默念自己的名字,再讀“六”,再默念自己的名字,再讀“九”。念的時候從個數少到個數多的數字,記的人要等念完一串數字后才能動手將自己記住的按順序寫下來。每兩串長度一樣的數字都能記得正確無誤才能進行下一組實驗,直到這個人對某一長度數字不能完全記住為止。這樣,我們就能知道他的短時記憶廣度。
(以下“-”表示間隔一秒)
5-4-1
2-6-3
6-4-8-3
7-5-6-9
6-3-1-2-8
7-8-5-6-2
4-5-6-3-8-1
8-6-3-7-5-2
6-8-9-2-5-2-3
3-9-4-3-5-8-6
7-3-2-7-5-8-9-4
1-4-2-8-6-3-8-5
6-8-9-4-2-4-7-5-6
5-7-4-2-3-7-9-6-4
3-2-6-8-5-9-6-3-1-7
6-1-5-3-8-9-5-6-3-4
4-6-9-7-8-5-2-1-3-5-7
8-6-1-3-6-8-3-5-6-8-2
3-7-6-2-4-3-5-7-9-1-2-5
4-2-6-8-3-5-1-9-6-7-5-3
4-6-2-4-3-8-9-6-5-7-4-3-6
1-7-4-7-9-7-3-2-5-7-6-4-6
試試看,你能記住多少?
假如你的記憶力像一般人那樣,你可能回憶出7個數字或字母,至少能回憶出5個,最多回憶出9個,即7±2個。
這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神奇的7±2效應。這個規律最早是在19世紀中葉,由愛爾蘭哲學家威廉·漢密爾頓觀察到的。他發現,如果將一把彈子撒在地板上,人們很難一下子看到超過7個彈子。1887年,M.H.雅各布斯通過實驗發現,對于無序的數字,被試能夠回憶出數字的最大數量約為7個。而發現遺忘曲線的艾濱浩斯也發現,人在閱讀一次后,可記住約7個字母。這個神奇的“7”引起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興趣,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用字母、音節、字詞等各種不同材料進行過類似的實驗,所得結果都約是“7”,即我們頭腦能同時加工約“7”個單位的信息,也就是說短時記憶的容量約為“7”。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勒教授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神奇的數字7加減2:我們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明確提出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即一般為7,并在5~9之間波動。這就是神奇的7±2效應。
但是實驗中采用的材料都是無序的、隨機的,如果是熟悉的字詞或數字,這樣短時記憶還是只能容納7個嗎?例如“c-o-o-p-e-r-a-t-i-o-n”,這個字母序列已經有11個字母,如果學過英語的人聽到這個序列很快就能明白這是個詞,意思是“合作”,并能很好地回憶出來,這不是違背了短時記憶的“7±2”效應了嗎?不是的,這恰恰是神奇“7±2”中存在的另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短時記憶中信息單位“組塊”本身具有神奇的彈性,一個字母是一個組塊,一個由多個字母組成的字詞也是一個組塊,甚至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把小一些的單位聯合成為熟悉的、較大的單位,而且對知識的熟悉程度還會對它產生影響。
例如“認知心理學”5個字對于不懂心理學的人來說是5個組塊,對稍懂心理學的人來說是兩個組塊(認知、心理學),而對專業心理學學生、心理學家來說這5個字就只有一個組塊。但不論人們儲存的組塊是什么,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個組塊。這就啟示我們,組塊可以把許多個別的信息單位結合成較大單位,組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越短時記憶容量限度的方法,是提高記憶效率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有“永恒的記憶”嗎
短時記憶盡管比瞬時記憶強些,但記憶時間也比較短。顯然,記憶停留在這個階段是用處不大的。那么,短時記憶怎樣才能轉入長時記憶呢?哈佛專家解釋說,這中間有一個媒介,就是復述。如果我們對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不斷復述,就可以使信息進入長時記憶,能夠在頭腦里保存幾分鐘、幾天,甚至終生不忘。長時記憶是指存儲時間在一分鐘以上的記憶,信息的來源大部分是對短時記憶內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獲得的。
哈佛專家指出,長時記憶的信息提取有兩種基本形式,即再認和回憶。
再認是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們再度呈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回憶是人們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重新出現的過程。再認與回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再認比回憶簡單和容易。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再認比回憶出現的時間要早。孩子在出生半年之后便可再認,而回憶的發展卻要晚一些。再認和回憶有時會出現錯誤,發生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接受的信息不準確,對相似的對象不能分辨,有的錯誤則是由于情緒緊張或疾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