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理學概論——心理學的重要概念(1)
- 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課
- 楊英 潘靜
- 4837字
- 2016-02-29 10:53:20
第一堂課 與心理學不期而遇
什么是心理學
說起心理學,一股神秘莫測的感覺便會傳遍人們的全身。人們會想起許多所謂詭異的東西來試圖勾勒心理學的大概模樣:魔術?算命?意念控制?乾坤大挪移?黑洞……哈佛專家告訴我們,這都是對心理學錯誤的理解。
很多人認為,心理學看不見、摸不著,離生活很遙遠。哈佛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其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雖然它看起來很神秘,但我們每天都會用到它,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業余心理學家。當你才三四歲的時候,已經會揣摩別人的心思了,你懂得怎樣把玩具藏起來讓其他小朋友找不到,你甚至還會略施小計,提供錯誤的線索誤導他們。媽媽生氣的時候,你能從她的神情和語氣上判斷出來,而乖乖地停止胡鬧;一旦發現媽媽雨過天晴,你就又提出你的小要求了。作為父母,則知道如何正確地實施獎懲以糾正你的不良行為,使你養成良好的習慣。上述這些現象都是基于對他人心理的觀察和推論。也就是說,每個正常的人都能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思維和行為進行一定程度的推測。
心理學“Psychology”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意即“靈魂之科學”。在希臘文中,“靈魂”也有呼吸的意思。古希臘人認為人的生命依靠呼吸,呼吸一旦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心理探索的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心理學也就變成了心靈哲學。在中國,人們習慣認為思想和感情來源于“心”,又把條理和規則叫做“理”,所以用“心理”來總稱心思、思想、感情等,而心理學是關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規律的學問,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心理學包括的范圍很廣,凡是與人有關的東西統統包含在里面。因此,從人的身體功能、大腦機制、神經結構到人的記憶、思維、決策的制定、語言的發展,都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的技巧,工作壓力,心理機能衰退,大腦機制有病變或人際關系不良,不能適應這個社會,這些行為都屬于心理學范疇。
現代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科學,但一般人對它常有很大的誤解。“你是學心理學的,那你說說我現在在想什么?”當有人得知你是心理學專業的時候,常常會好奇地提出這樣的疑問。其實心理活動并不僅僅是指人當下的所思所想,它包含更豐富的內容,而心理學家也無法一眼看穿你的內心。
哈佛專家指出,人們通常所說的心理學,是指研究人的心理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這樣那樣的主觀活動和行為表現,這就是人的心理活動,或簡稱為心理。心理活動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由客觀事物引起、在頭腦中產生的主觀活動。心理活動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可稱為心理過程。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點,各人的心理過程都表現出或大或小的差異。這種差異既與各人的先天素質有關,也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有關,這就是所說的人格或個性。心理過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心理學還研究人的個體的和社會的、正常的和異常的行為表現。動物心理學研究動物的行為,不僅是為了認識動物心理活動本身,也有助于對人類心理活動的了解。在高度發展的人類社會,人的心理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使他攀上動物進化階梯的頂峰。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
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就有學者開始了對人的心理的探討與研究,但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還是19世紀的事。今天,心理學已是具有100多個分支學科的龐大科學體系了,諸如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商業心理學……都是心理學龐大科學體系中的成員,而且隨著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心理學的分支學科還會繼續增加。
西方心理學的起源
哈佛告訴學子,每個人的心理活動因為時間、地點、情緒、感受等諸多方面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所以才有了千人千面、千面千心的說法。在幾千年前,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就已經意識到了人的內心存在著十分奇特的感受與變化。它因耳朵、眼睛等外在器官獲得信息的不同而產生各異的現象。
進入中世紀,人們對自我心理的感應更多的將其理解為神支配下的行為,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心理學才從宗教附屬品的地位獨立出來,建立了較為科學的方法論體系。這一時期,歐洲各國產生了各種心理學派,諸如英國的聯想主義心理學、法國的理性主義心理學,等等。這些心理學派雖然較中世紀的神學觀點進步了一大截,仍然是以哲學的觀念和理論來解釋心理現象。
最早提出聯想主義心理學的是英國生理學家哈德烈,他認為人的內心和大腦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他看來,人的感覺器官接觸到具體事務便會產生感覺,這時候,如果人的內心能將這種感覺長時間地記憶下來,就會產生新的“感覺觀念”,通過聯想組成較為復雜的情感觀念。為了能更好地解釋聯想心理學產生的生理學基礎,哈德烈還提出了神經振動學說。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是理性主義心理學的鼻祖。他認為人的知識并不取決于外在的經驗,而是來源于個體的理性思想。他主張用理性來審查一切,提出了“普遍懷疑”的口號,對心理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真正使心理學擺脫宗教的束縛,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在學科領域的是德國生理學家馮特。
1858年,馮特成為德國著名生物和生理學家赫爾曼·馮·赫耳姆霍茲的助手。在當助手的這段時間里,馮特為他的學生開設了第一個科學教授心理學的課程。他為這門課程專門寫的講義后來被編輯為《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因為創造性地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心理現象,1864年,他被提升為助理教授。
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實驗心理學研究室,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它的建立標志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正式確立起了自身的地位。
馮特的心理學研究主要著眼于對人類意識的分析。他認為人們之所以有復雜的心理活動,是源自簡單的心理活動,而簡單的心理活動則首先取決于意識的顯現,感覺、感情和意象便是意識的具體表現。
作為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馮特的心理學研究已經從哲學式的探索人的內心情感轉變為大量運用自然科學的手段,采取實驗的方式,對人類心理各個層面的現象進行研究。他從人的感覺、感情和意象入手,進行觀察,加以分析。在心理學里,這種研究方法被稱為“內省法”,后人又稱其為“構造主義心理學”。
馮特將“內省”分為“空想的內省”和“科學的內省”。前者是指“內部知覺”,后者是指“實驗的自我觀察”。馮特認為前者對科學地理解和研究心理學沒有任何幫助,而實驗才是解開人類心理奧秘的終極途徑。他采用實驗的方式對心理分析的結果進行補充和完善,建立起了完整的心理學實驗規范。
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及其領域的擴展,馮特的心理學體系逐漸引發了心理學界的廣泛爭論,隨著這種爭論的持續,由馮特開創的現代心理學開始出現了流派層出的熱鬧現象,心理學世界開始出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心理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那么,心理學與生活到底有無關聯,有什么樣的關聯呢?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的影響和制約,盡管有時候我們覺察不到。說一個人發脾氣、鬧情緒,這就是一種心理活動;說一個人洋洋得意、意氣風發,這就是一種心理狀態;說一個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極,這其實就是在做心理學研究了。
心理學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越是復雜的生活,越要懂得心理學的道理才行。懂得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才有意義,我們的學習、工作才會有所成就,我們和他人才會友好互助地相處。
人的心理和人的生活是相互影響的。人一降生,就是帶著心理能量來的,雖然這種能量是潛在的和不成形的。同時,一定的生活環境便會將這個剛出生的小家伙一下子包圍起來。生活環境的差異對人的早期的心理發展有著深遠的、導向性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出生在一個暴力家庭,他的心理上就會發展不健全,可能會成為一個性格古怪、情緒反常、十分叛逆的人,他可能早早輟學,不愿回家,討厭家庭,討厭社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樣是他,如果出生在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他的心理就會健康地發展,自小懂得關愛和幫助別人,懂得尊敬長者,懂得好好學習,珍惜家庭溫暖——他將來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人不同的心理;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人會選擇不同的生活道路。因而,我們可以說心理學與生活互相影響。
哈佛專家指出,在生活中,心理學有著極其廣闊的應用范圍:
領導者和管理者學習和掌握勞動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知識,能夠有助于企業管理的合理化,改善勞動者的心理狀態和人際關系,加速掌握生產技術,促進生產技術革新,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教師掌握了有關教育心理學知識,就能夠根據人的認識活動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和牢記已學的知識、技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概念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消費心理學能夠有助于營銷人員了解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和動機,了解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的產生及其個性的差異,通過采用適當的促銷手段去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此外,醫學心理學知識有助于醫護人員正確了解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工作,不斷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運動心理學能夠有助于掌握運動員活動的心理特點、運動知覺和運動技巧,培養運動員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從而取得優異的成績;軍事心理學能夠有助于軍事人員的選拔和訓練,加速掌握軍事技術,鍛煉頑強的意志和優秀的性格特征,從而提高軍事素質和戰斗力;藝術心理學能夠有助于培養藝術知覺和表象,陶冶藝術情操和美德,提高藝術創造力和藝術鑒賞力。
心理學知識對個人自我教育也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有助于自己分析和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從而做到自覺地、正確地組織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和各項有益身心的活動,克服消極心理,發展積極的心理品質。
心理學的應用還有很多,此處不一一贅述。
認識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心理學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但主要有五種:觀察法、測驗法、實驗法、調查法和個案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對人的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并記錄,然后對所作記錄進行分析,以期發現心理活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的方法。
觀察法一般適用于下面的條件:對所研究的對象出于多種原因無法進行控制的情況,以及研究對象在控制條件下會發生質的改變,或由于道德倫理等因素不應該對之進行控制的那些行為。
觀察法的缺陷是:在自然條件下,事件很難按我們預想的情形重復出現,因此,對某種現象難以進行重復觀察,而觀察的結果也難以進行檢驗和證實;在自然條件下,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觀察法得到的結果,往往難以進行精確分析;由于對條件未加控制,觀察時可能出現不需要研究的現象,要研究的現象卻沒有出現;觀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觀察的結果容易受到觀察者本人的興趣、愿望、知識經驗和觀察技能的影響。
為了避免觀察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使觀察時能夠獲得正確的資料,在使用觀察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觀察必須要有明確的研究目的,對擬觀察的行為特征要加以明確界定,做好計劃,按計劃進行觀察。
(2)觀察必須是系統的,而不是零星偶然的。
(3)必須隨時如實地做好記錄。嚴格地把“傳聞”與“事實”、“描述”與“解釋”區分開來。如果能用錄音機、錄像機做記錄,則效果更好。
(4)應在被觀察者處于自然狀態的情況下進行觀察。
2.測驗法
測驗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為工具,對個體的心理特征進行間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結論的研究方法。使用測驗法可以了解個體或團體的心理特征,探討心理特征與外界因素的關系,比較不同個體或團體之間的心理差異。
用標準化的量表來測量心理特征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用的測量工具應滿足研究目的的需要。
(2)主持測驗的人應具備使用測驗的基本條件。如口齒清楚、態度鎮靜,了解測驗的實施程序和指導語,有嚴格控制時間的能力,并嚴格按測量手冊上載明的實施程序進行測驗等。
(3)應嚴格按測驗手冊上載明的方法記分和處理結果。
(4)測驗分數的解釋應有一定的依據,不能隨意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