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心理學概論——心理學的重要概念(2)

實施測驗時要注意兩個基本要求:即測驗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個測驗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個測驗有效地測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它可以通過對行為的預測來表示。為了保證心理測驗的信度與效度,一方面要對某種心理品質進行深入的研究。如我們對智力或性格的了解越深入,那么相應的量表就會越完善。另一方面,在編制心理量表時要注意嚴謹性和科學性。只有按科學程序嚴謹地編制出來的心理量表,才可能有效而可靠地測量出人們的心理品質。

3.實驗法

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行為或者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稱為實驗法。在實驗法中,研究者可以積極地利用儀器設備干預被試者的心理活動,人為地創設出一些條件,使得被試者做出某些行為,并且這些行為是可以重復出現的。這是實驗法與觀察法的不同之處。

研究者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到三類變量:第一,自變量。即實驗者控制的刺激條件或實驗條件。第二,因變量,即反應變量。它是實驗者所要測定和研究的行為和心理活動,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第三,控制變量。即實驗中除自變量外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為了避免這些變量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需要設法予以控制??傊?,采用實驗法研究個體行為時,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考察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因此,實驗法不但能揭示問題“是什么”,而且還能進一步探求問題的根源“為什么”。

4.調查法

調查法是以提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就某個或某些問題作出回答的方法。調查法可以用來探討被調查者的機體變量(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經濟狀況等)、反應變量(即他對問題的理解、態度、期望、信念、行為等)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做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做調查。

調查法可分為問卷法和談話法兩種方式。問卷法是指采用預先擬定好的問題表,由被試自行填寫來搜集資料進行研究的方法。問卷法可以同時搜集許多人對同類問題的資料,比較節省人力和物力。問卷的發放可以通過郵寄的方式進行。這種方法的潛在問題是:問卷回收率可能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被調查者有時可能不認真合作,而使問卷的真實性受到影響。談話法是指研究者根據預先擬定好的問題向被調查者提出,在面對面的一問一答中搜集資料,然后對群體的心理特點及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和推測。談話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條件和設備,比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訪談對象有限,加上被試可能受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有可能會影響資料的真實性。

5.個案法

個案法是收集單個被試者各方面的資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資料包括個人的生活史、家庭關系、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等。根據需要,也常對被試者做智力和人格測驗,從熟悉被試者的親近者那里了解情況,或從被試者的書信、日記、自傳或他人為被試者寫的資料(如傳記、病歷)等進行分析。

個案法要求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例如,通過個案分析,可以了解電視臺的不同節目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也可以了解家庭破裂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等。個案法有時和其他方法(如觀察法、傳記法、測驗法等)配合使用,這樣可以收集更豐富的個人資料。用個案法研究兒童的心理發展,在現代心理學中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個案法的優點是,能加深對特定個人的了解,從而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個案法的缺點是,所收集到的資料往往缺乏可靠性,而研究的結果也可能只適合于個別情況。因此,個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論或假說,要進一步檢驗理論或假設,則有賴于其他方法。

人的心理活動是非常復雜的,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只采用一種方法,應該根據研究的需要,靈活地選用幾種方法,使之共同發揮作用,以便相互補充,使研究收到更好的效果。

消除誤解,才能學好心理學

心理學能了解大家認為不可知的“心”,這讓許多人覺得心理學很神秘,也因此對心理學產生了種種誤解。哈佛心理學家認為,排除對心理學的誤解是學好心理學的前提,所以這里讓我們看看這些誤解都是哪些。

誤解一:心理學家知道別人在想什么。

很多人覺得心理學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心,認為“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別人的所思所想。

其實,心理活動并不只是人在某種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廣泛的含義,包括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和意志等。心理學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索這些心理活動的規律,心理學家通常是根據人的外顯行為和情緒表現等來研究人的心理,也許他們可以根據你的外在特征或測驗結果來推測你的內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學家也不可能一眼就看穿你的內心,除非他有超感知能力。

誤解二:心理學家會催眠。

很多人對催眠術感興趣,覺得它很玄妙,再加上幾部頗有知名度的“心理電影”的誤導,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讓人們覺得心理學家能催眠。

其實,催眠術只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也不是所有心理學家必然會的“招牌本領”。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在心理治療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誤解三:心理學家的研究對象是變態的人。

很多人都說他們走進心理咨詢室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可能還有過思想斗爭:“去還是不去?人家會不會認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會怎么看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對心理學的看法:去心理咨詢的人都是“心理有問題”的人,心理有問題就是變態;心理學家只研究變態的人,所以與心理學有干系的非專業人士都不正常。

其實,大多數心理學研究都是針對正常人的。有些人把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混淆了。精神病學是醫學的一個分支,精神病學家主要從事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的治療,他們的工作對象是所謂“變態”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而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普遍的人。

誤解四:心理學就是解夢。

這種誤解的產生同樣和弗洛伊德分不開。對于多數了解心理學的人來說,解夢是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最吸引人的部分。這是因為人們總是喜歡挖掘自己和別人內心深處的秘密,而夢被當做透視內心世界的一扇天窗。由于弗洛伊德對于心理學家的“代表性”,許多人把弗洛伊德的理論等同于夢的分析,進而使解夢成為心理學的代名詞。好萊塢的電影與此也是脫不了干系的,例如《最后分析》,是很多人對心理學的最初了解的來源?!稅鄣氯A大夫》是好萊塢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票房成績斐然,使精神分析題材類電影盛行。這部影片的中心內容就是解夢,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也是許多人以為的心理學家的口頭禪:“晚安。做個好夢,明天拿出來分析一下?!?

其實,解夢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療技術之一,僅僅是心理學熱帶雨林中的一株樹木而已,不能等同于整個雨林。

誤解五:心理學知識=一般常識。

有不少人對心理學家所做的事情不屑一顧,認為他們花很長時間而得到的研究結果只不過是一些人盡皆知的常識。我們認為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心理學知識不是一般常識,它所研究的范圍遠遠超出了一般常識所能回答的問題。

誤解六:心理學就是心理咨詢。

很多人將心理咨詢等同于心理學。這是一種誤解。心理咨詢只是心理學的一個應用分支。心理咨詢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認識和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擾,更幸福地生活下去。心理咨詢的對象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對夫婦、一個家庭或一個群體。通常,心理咨詢是面向正常人的,咨詢者雖然有各種心理困擾,但并不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如果是嚴重的精神疾病,那就要交給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病學家來處理了。

第二堂課 打開感知覺的天空

感覺是觸摸世界的通道

感覺是由某種刺激物作用于感覺器官而引起的,感覺器官這種對適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稱為感受性。但是哈佛專家特別指出,并非任何刺激物都能引起感覺。例如,人們無法看到落在皮膚上的灰塵,也無法感覺到它的重量。又例如100克的重量加上1克,是不能引起原來重量感覺的改變的,一定要使重量增加到3克或者更多,才能覺察到重量的改變。感覺所能覺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別量叫做差別感覺閾限。如剛才提到的3克就是感覺閾限,與之相應的感受性,叫做差別感受性。

來看一個關于差別感受性的小故事。

從前有個國王,國王有個小公主,最受國王喜愛。國王總嫌小公主長得太慢。這天,他派人找來了一個醫生,命令醫生:“你給公主一種藥,讓她吃了馬上長大。辦到了,我重重賞賜;辦不到,我就殺了你。”醫生尋思了一陣,說:“這種藥我從前有過,只是年深日久,早已用完。不過,我可以立即去找。只是用這種藥,必須遵守一個條件:在我去找藥期間,你必須同公主分開,相互不能見面,不然,公主就是吃了這種藥,也不見效?!?

國王雖不愿和女兒分開,可他巴望著公主快快長大,也就答應了。醫生到遠方去找藥,一去就是12年。醫生把帶回的藥給公主服了,然后領著她去見國王。大殿里,一個長得高高大大又十分美麗的姑娘站在國王面前。國王拉著公主的手,從頭看到腳,樂得合不攏嘴。國王連聲夸獎醫生有本事,還賞給他很多珍珠寶貝。

故事中的那位國王,因為每天都和心愛的小女兒在一起,小女兒的一點點變化沒有達到他的感受閾限。因此對小公主的成長變化的差別感受性就很小。那位醫生改變了刺激國王視覺的時間和空間模式,使得刺激超過了國王的感覺閾限,隨之差別感受性也增強了。所以12年后,國王感覺公主一下子長大了。試想12年公主一直在國王身邊,也還是正常生長,但國王也還會總感覺自己的孩子長不大。

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歷,離開父母到異地求學,幾個月后父母見了你第一句話往往是:“你長大了。”其實并不是這幾個月我們一下長大了,是長期以來我們都在成長,只不過一直在父母身邊,他們的差別感受性很低。不僅對人,對事物也一樣。在外工作的人們不?;丶遥慨敾丶揖透袊@:“家鄉變化好大??!”這也是時間長差別感受性增強的結果。

感覺的適應,即在同一刺激物對感覺器官的感受性變化的現象。感覺適應可以使感受性降低,任何感覺都會有適應性變化。這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很多,我們人類的嗅覺比較容易發生感覺適應的狀況,譬如房間里一直插著玫瑰百合等香味濃烈的花,時間久了就不覺得有多香了。

除了嗅覺,視覺、聽覺、味覺、觸壓覺等都有適應性。視覺的適應性的集中表現就是暗適應和明適應。生活中,大家都有這種體驗。

譬如你和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你們是陽光強烈的下午去的,剛走進影院,你們先感覺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見,過了片刻,你們漸漸看清了影院里排排的座位,最終可以看清排號找座位了。你可知道,這正是你的視覺現象之一——暗適應。這種身處黑暗中,雙眼對暗照明逐漸應適的過程,就叫暗適應。

反過來,電影結束后,你從黑乎乎的影院走到大街上,一下感覺光線很刺眼,不得不瞇起眼睛,直到幾秒之后才可以慢慢睜開眼睛。這就是所謂的明適應。這種從暗處突然進入亮處,雙眼逐漸對亮光的適應過程,就叫光適應。暗適應是一個較緩慢的過程,大約需要30分鐘,有時甚至需要近一個小時;而光適應則是一個很快速的過程,通常不到一分鐘就可完成。

與視覺相比,聽覺也有適應性。試想這個情節,你在屋內專心看一本小說,屋外突然有人在施工,一開始你覺得很煩,后來卻發現好像又能專心看書了,耳朵好像這外面的聲音不敏感了,這正是聽覺的適應性的表現。

家庭主婦在烹飪過程中由于連續品嘗,到后來做的菜愈來愈咸,這是味覺適應的結果。

觸壓覺的適應也很明顯。當我們安靜地坐著時,覺察不到衣服的接觸和壓力,實驗證明,只要經過3秒鐘左右,觸壓覺的感受性就下降到約為原始值的25%。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適應能力對于我們感知外界事物,調節自身行為,具有積極意義。

感覺剝奪,與世隔絕下的特殊狀態

我們每個正常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感覺,可是一旦感覺消失了會怎樣呢?那就來看看這個感覺剝奪實驗吧。

在一個完全隔音的房間中,有一張狹小的床,被試者遮住眼睛,戴上手套,除了吃飯與廁所之外,全部時間都躺在那些柔軟舒適的床上。被試者每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報酬。當時大學生打工的收入一般是每小時50美分,因此一天20美元對當時的大學生來說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

這些被試者許多都在兩三天后辭職不干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這些參加實驗的人們差不多在半天之后就慢慢開始變得心情低落,開始為了尋求刺激而唱唱歌或是自言自語。隨著實驗繼續進行,他們會開始變得思維遲緩,產生幻覺或幻聽,四天之后則出現手發抖,走路無法走成直線等癥狀。所以他們不得不退出。而且,這些曾經參加過感覺剝奪實驗的人開始對以前完全沒有興趣的股市行情的廣播產生了興趣,而且變得很容易相信那些以前根本不會相信的事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全州县| 福建省| 上栗县| 高陵县| 赣榆县| 营山县| 元氏县| 香河县| 奉新县| 延津县| 丹江口市| 兴和县| 乌拉特前旗| 东莞市| 武宣县| 进贤县| 邵武市| 阿拉善右旗| 云霄县| 清流县| 纳雍县| 双流县| 博罗县| 宾阳县| 杭州市| 天祝| 新营市| 城步| 勐海县| 巴东县| 万全县| 富民县| 淄博市| 门头沟区| 工布江达县| 西乌珠穆沁旗| 石景山区| 泗水县| 阳高县| 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