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億萬富翁和你想的不一樣(3)
- 你也可以成為億萬富翁
- 宿春禮 柳絮恒
- 4838字
- 2016-02-29 09:59:44
安東尼奧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在沒有錢的情況下,居然連如果3個月不能還錢,就割下自己身上一磅肉作為賠償這樣苛刻的條件也要答應,說明人在貧困的時候,其困難和無助之情,就像落水的人一樣,即使你給他一把刀子他也會毫不猶豫地抓住。幸虧這份合同有漏洞,他才得以保全了性命,否則,一磅肉割下來,不僅自己的生命不能保全,心愛的未婚妻不知道會如何痛心,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過是區(qū)區(qū)3 000美元。這3 000美元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寶貴生命和一個家庭的幸福。可見,金錢的威力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強大。
不論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金錢在社會上的作用是絕不可以低估的。如果沒有金錢。就很少有人會器重你,你也將處于一種孤立的邊緣地帶,處于社會的弱者地位。猶太人這樣說:“富親戚是近親戚,窮親戚是遠親戚。”猶太人的歷史一再地驗證了這個事實,他們沒有金錢的時候,就處于社會的底層,人們都看不起他們,說他們是“猶太鬼”,他們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凌辱和壓迫。而等到他們有了錢,就可以和貴族平起平坐,讓人們對他們欽慕和妒忌不已。
那么,財富即金錢到底都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金錢能給你好心情。
喬·路易曾經說過:“我并不喜歡錢,不過它能使我的心情得到平靜。”這句話很有意思,其間的深意便體現(xiàn)在“平靜”二字之上。富有的人從無家庭日常開支之慮,也不必有欠缺應酬招待親朋好友的鈔票之憂,“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家庭窘狀從來不會干擾自己的心情;諸事順遂,生活之中總是充滿著和美甜蜜的氣氛。顯然,無錢與有錢,心情肯定是大不一樣的。
第二,金錢能夠提高生活質量,提高人的生命價值。
這是現(xiàn)代人普遍關心的問題。當然,提高生活的質量并不是指過度的高消費或者過揮金如土的生活,而是指適度的有高雅情趣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比如參加高雅的休閑娛樂活動:打高爾夫球、保齡球,登山、滑雪等,還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旅游,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參觀名勝古跡,從而陶冶情操、增長見識。諸如此類的活動,沒有錢,自然無法提到日程之上。
第三,金錢能給你帶來健康。
生命是最寶貴的,而健康則是生命的保障。保護生命,就必須保持健康。而隨時進行身體檢測,進行科學合理的養(yǎng)護等保持健康的措施,是需要有“閑錢”來支付的。窮人在感到身體狀況尚屬良好的情況下便去花費一筆不菲的體檢費用,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收入較多的人,要花這筆閑錢,也覺得實在冤枉。富人就不同了,他愿意并有足夠的財力為自己的健康投入一筆保證金。如果真的有病,有錢人可以進最好的醫(yī)院,找最好的醫(yī)生,使用最先進的醫(yī)療器械,服用最好的藥物,享受最好的醫(yī)治和護理,從而使身體盡快康復。財富不能直接等同于健康,但它能夠為你帶來健康。
第四,金錢能為你帶來自信,使你獲得別人的尊重。
有一句話叫人窮志短,是說一個人如果比較清貧的話,他的內心就會不知不覺地缺乏底氣,缺乏信心,從而喪失遠大的志向。這話一點都不假!為什么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會干成大事呢?并不是他的能力就是比他人強,而是他的內心比較有底,即使失敗了他仍然有退路,所以他只要有50%的把握,就敢去努力、去拼搏。
金錢對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使我們的信心得到提高。在社交場合,有錢的人什么場合都敢去,有錢人什么人都敢去見,有錢人什么事情都敢去嘗試。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可以說明這一切。比如一個人很富有,他在酒店里將吃剩的食品打包帶走,他會很自然,人們還會大加贊美,說他珍惜人們的勞動;如果他不打包,他仍然很自然,人們一樣會很隨便地說,反正他家有的是錢,哪里差這一點兒。相反,如果一個人很清貧,他在酒店里吃剩了東西就會很難做。他如果將吃剩的東西打包,別人會說他窮酸氣,那么一點殘羹剩飯還要帶回去;如果他要裝出一副富有的面孔,將吃剩的東西扔在那里,結果他還是不對,認識他的人又會說他浪費,家里過的什么日子誰還不知道,在這里擺闊。富人穿闊氣的衣服,人們會說有錢人就是有身價,一身衣服就幾千塊;如果富人穿得很隨便,人們又會說,你看人家有多少錢都是那么簡樸。窮人穿闊氣的衣服人們說是不自量力,窮人穿簡樸的衣服人們又會說他總是那副窮打扮。就是這樣,沒有錢的人什么都不對,有錢的人什么都對。這樣的結果的確是不公平的,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是這么認為的,這就是現(xiàn)實,這種現(xiàn)實導致沒有錢的人總是缺乏生活的信心。
第五,金錢能為你帶來自由。
我們生活在一個市場經濟的時代,社會的物質還不是極大地豐富,所以對很多稀缺的商品我們在做不到人人有份的情況下,就必須用金錢的杠桿去調節(jié)。越稀缺的商品價格就越昂貴,能夠享受的人就越少。也就是說金錢越多的人就享有越多的自由選擇權,這是市場經濟社會最殘酷的現(xiàn)實。市場經濟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金錢的社會,有些時候你要擁有自由的生活你就必須擁有金錢。很多時候我們的自由都是用金錢買來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有一個認識上的革命,對花錢購買自由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第六,金錢能為你帶來時間。
我們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自己親力親為,在我們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花錢購買別人的時間。比如我們去上課,其實是我們花錢購買了老師的時間。對我們學習的東西而言,如果我們每一個問題都是自己到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去螞蟻啃骨頭一樣地尋找,那么我們用一生的精力也只能明白一點皮毛,我們的時光就會在這種無休無止的學習中終結,那么我們對社會還有什么作用呢?這樣不行。我們的老師用自己的時間去閱讀某一方面的書籍,然后他將這些知識濃縮,在很短的時間里將知識傳授給我們,雖然我們花費了金錢,但是我們節(jié)省了自己的時間。其實我們一生里購買和銷售的物品很多,但是歸根結底無非是購買別人的時間,銷售自己的時間。
生活中有很多人常標榜自己貧窮,好像自己很清高,不會為錢而放下自己高貴的人格。不論有多少贊美貧窮的言論,我們都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沒有強大的財富后盾,一個人無法過上真正幸福而美滿的生活;沒有大量的錢財,人就不可能在天賦和精神方面達到他發(fā)展的頂峰。因為精神和天賦方面的發(fā)展要求他必須做很多事,如果沒有錢,這些事他就沒辦法完成。
其實我們也知道,在現(xiàn)實商品社會中,一個人要想在心智、靈魂和身體方面得到充分、和諧的發(fā)展,就得要充實的物質資源為基礎。否則,畫餅充饑是解決不了任何發(fā)展問題的。我們人類社會是有秩序的商品社會,一切消費都必須靠金錢才能得以實現(xiàn)。
金錢不是萬能的,這話是千真萬確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這話也同樣是至理名言。
在高度發(fā)達的市場經濟社會里,金錢是一切商品的價值尺度,一切商品都可以換成金錢,金錢也可以換成一切商品。所以,離開金錢人就寸步難行。曾有過一些報道,說在街上問路要花錢;在街上忽然內急,上廁所也要花錢;在風景名勝前照張相要花錢;在路邊搭一個順風車還是要花錢;在路邊停一會兒車也是要花錢。總之,現(xiàn)在只要你在外邊轉,就沒有不花錢的地方。像瓊瑤小說中那種“一簫一劍走江湖”的瀟灑和浪漫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
市場經濟社會有市場經濟社會的運行規(guī)則,我們不能老是用計劃經濟的思想來對待眼前的事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錢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市場經濟社會里最基本的原則,相同的金錢辦相同的事情,相同的金錢買相同價值的東西。沒有金錢你就寸步難行,金錢有時候是不相信眼淚的。
再沒有比腰包鼓鼓更能使人放心的了,或者銀行里有存款、保險柜里存放著熱門股票。無論那些對富人持批評態(tài)度的人怎樣辯解,金錢的確能增強憑正當手段來賺錢的人的自信心。想想吧,你只要錢包里有一張支票,或幾扎現(xiàn)鈔,你就可以周游世界,買任何錢能買到的東西。
我們常聽人說:“金錢不能讓你快樂。”盡管它有些道理,但沒錢還是不能讓你快樂的。正如羅伯特·清崎所說:“我總感覺當我有錢時,會比較開心。有一天,我在牛仔褲兜里發(fā)現(xiàn)了10美元。盡管只有10美元,我還是感覺好極了。找到錢的感覺總是比找到一張我欠下的賬單好上許多。至少,這是我自己對金錢的感覺。有錢時我高興,當它離我而去時,我感到傷心。”
實際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告訴我們,隨著一個人財富的增長,他的自信心也會增強,所謂“財大氣粗”就是這個道理。拿破侖·希爾說:“錢,好比人的第六感官,缺少了它,就不能充分調動其他的5個感官。”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金錢對于消除貧窮感的作用。
口袋里有現(xiàn)鈔、銀行里有存款使你更輕松自在,不必為別人怎么看你而過多憂慮。如果有人不喜歡你,沒關系,你可以找到新的朋友。
你不必為幾百塊錢的開銷而操心,可以瀟灑地逛商品市場、自由地出入大酒店。
常常感到拮據(jù)的人往往怕掌握了他收入的人。有的男人怕被解雇,當他為自己的某種嗜好花了好幾塊錢時,就會有一種犯罪感。因為這筆錢對他的家人來說可以買到其他必不可少的東西,因缺錢而產生的壓力會阻止他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的欲望會受到壓抑,他被縛住了手腳。
如果你渴望自由、渴望表現(xiàn)自我,那就把它們作為賺錢的動力吧,這種動力也是強有力的刺激源。有人曾這樣寫道:“讓所有那些有學問的人說他們所能說的吧,是金錢造就了人。”
人們手里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盧梭
把每件事情都做好了,你就成功了一半
窮人和富人的一個重要差別就在于富人會把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做好,而窮人卻不然。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很小,一件事富人能做,窮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差別就在于一些細節(jié)上所下的工夫,決定著事情完成的質量。正因為這些細微的差別才造成窮人和富人生活境遇的天壤之別。
對于細節(jié)的重要性,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了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
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zhàn)馬;
折了一匹戰(zhàn)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zhàn)斗;
輸了一場戰(zhàn)斗,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那么對于一個企業(yè)的發(fā)展來說,他們的“蝴蝶”又存在于哪里?應該說,員工的每一次細微的工作、一個產品的包裝設計、一句廣告語的創(chuàng)意、回訪一個客戶……這些微小的行為都和公司這個大家庭的興盛有內在的邏輯關系。
“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天下的難事都是從易處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日兩個民族的認真精神時曾說: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桌子6次,日本人會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每天都會堅持擦6次;可是如果讓一個中國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6遍,第二天可能擦6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會擦5次、4次、3次,到后來,就不了了之。鑒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只要你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你把該做的工作做得和想做的工作一樣認真,那么,你就一定會成功——有人曾說你該永遠同時從事兩件工作:一件是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另一件則是真正想做的工作。如果你把該做的工作做得和想做的工作一樣認真,那么你也正是為將來而準備。你正在學習一些足以超越目前職位,甚至成為行業(yè)榜樣員工的技巧。
一天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獵人一槍擊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傷的兔子開始拼命地奔跑。獵狗在獵人的指示下也是飛奔而出,去追趕兔子。可是追著追著,兔子不見了,獵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獵人身邊,獵人開始罵獵狗了:“你真沒用,連一只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獵狗聽了很不服氣地回答:“我已經盡力而為了呀。”
兔子帶傷終于跑回洞里,它的兄弟們都圍過來驚訝地問它:“那只獵狗很兇呀,你又帶了傷,怎么跑得過它?”
受傷的兔子回答道:“它是盡力而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沒追上我,最多挨一頓罵,而我若不全力以赴的話,可就真的沒命了!”
人本來是有很多潛能的,但是我們往往會對自己或對別人找借口:“管它呢,我們已盡力而為了。”事實上盡力而為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每一個想成為億萬富翁的人都要時常問問自己:“我今天是盡力而為的獵狗,還是全力以赴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