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嬰兒的成長發育(3)

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只有4歲的孩子從一個容器向另外一個容器里面倒水,他不知道自己不小心已經將水灑在地板上了。有趣的是,一個比他還小的小孩子坐在地板上,拿著一塊抹布已經悄悄地將地板上的水擦干凈了,這個倒水的小男孩還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呢!他停止倒水的時候,更小一點的男孩子問道:“還有嗎?”大一點的男孩子一臉不解:“還有什么呀?”

但是,如果環境不是很適合自己,小孩子發現自己無法表達自己明確的想法,這個時候有趣的事情就會變得很糟糕,沒有任何價值,讓小孩子更加痛苦,也更容易發脾氣。

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我們才能從中窺見孩子剛剛出現的這種敏感性,這種整整被人們后來認定是快樂心情的一種釋放和反應。孩子對于秩序的敏感期就出現在孩子降生后的幾個月之內,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有必要好好讀一下幼兒心理學。一些保姆受過這些訓練,她們就能夠按照我們要求的那樣去做事。這方面我還有一個比較生動的例子:一個保姆整天推著一個坐著5個月大小的嬰兒的童車,緩緩地從房子前面的花園里走過。這個小孩子看見什么東西非常興致勃勃呢?原來是一塊白色的大理石碑。這塊石碑鑲嵌在灰蒙蒙的舊墻上面,花園里到處鮮花盛開,可讓小孩子最高興的確是那個毫不起眼的大理石碑。善解人意的保姆這時候就在大理石碑下面停住了,她要讓孩子仔細地看個夠,好讓孩子能夠得到長時間的快樂。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的挫敗感也常常發生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他們這時候大多暴躁而敏感,常常因為些小事而大發雷霆。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總是能找到很多。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家庭里。被我們提到的嬰兒剛出生幾個月,他總是躺在大床上,那是一張有些傾斜的床,對他俯視四周很有好處。他的房間按照生理科學原理設計,有一個保育室用來盥洗,房間不像一般房間一樣刷成白色。房間安裝了彩色的窗玻璃,擺放著一些小家具,鮮花擺在一張鋪著黃色桌布的桌子上。那天,來她家里做客的一位女客人把自己的雨傘放在那張桌子上,隨后,小女孩看到雨傘便開始哭鬧,看來這把雨傘使她煩惱、難受了。大人不了解孩子的需要,還想:一定是小女孩喜歡這把傘,但是客人把傘放到她面前時,她推開傘,拒絕接受它。大人把傘放回到桌子上。保姆抱起小女孩,放在桌子上,靠近那把傘,可小女孩仍然哭鬧著,不住地掙扎。孩子的母親對小孩子早期的心理預兆了解一些,這時候她走過來,從桌子上拿起傘,把它拿出了房間。小女孩立刻變得老老實實的,不哭也不鬧了。看來,傘放錯了地方使她煩惱,因為這嚴重地違反了小女孩房間平時的秩序,而她把東西擺放的位置記得可清楚了。

講到這里,索性再講一個例子給大家。有一天,我和一群游客一塊兒走過那不勒斯的尼祿洞穴,有位年輕的母親打算帶著她孩子走完地下洞穴,可是這個孩子太小,才一歲半左右,不能自己步行全程。才一小會兒,小孩子就累了,母親只好抱著他走,但她卻力不從心。她渾身熱得不得了,于是,她把外衣脫下,搭放在她的胳膊上。她抱著的孩子卻產生了心理障礙,哭起來了,哭聲越來越響亮。他的母親想盡辦法,想使他安靜,但毫無作用。這位母親太年輕,也是因為疲勞的原因,感到十分苦惱。人們都看到了這種情況,很想真誠地幫助她。她母親把小孩從一只胳膊放到另一只胳膊,小孩仍然又哭又鬧。別的大人和他說話,甚至訓斥他,都無濟于事。

這個小孩的母親想,抱抱他大概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可是改變抱的姿勢好像也沒有用,因為小孩子正在“大發脾氣”。我們一個旅伴站出來說:“我來抱抱就好了。”他用自己強壯的胳膊緊緊地抱著小孩子,顯得很嚴肅。但這個小孩卻不領情,反而哭鬧得更厲害了。我想:這個小孩的反應肯定跟幼年期的秘密有關,我充滿自信地走過去,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幫你穿上外衣,好嗎?”孩子的母親仍然熱得喘不過氣來,驚訝地看著我,雖然很糊涂,還是同意了我的話,她穿好她的外衣。太奇妙了,小孩馬上安安靜靜的,不哭也不鬧了。他說:“媽媽,穿外衣。”他的意思好像是:“媽媽,不管怎樣都要穿上外衣。”或者是感覺到大家終于知道自己的存在了,緊急事件結果變得十分平靜,小家伙的手伸向母親,高興地笑著。原來,這位年輕母親身上的混亂、失去秩序的現象不和諧,給孩子形成了障礙。一定要把外衣穿在身上,而不能像一塊布片一樣擱在胳膊上。

讓我最受啟示的確是另外一個例子。如果不是我親眼見到,很難相信這樣的事情。有位母親身體非常不舒服,于是就靠在沙發上休息。這個時候保姆從房間里拿來兩個靠墊給他靠著,這樣看上去她更舒服一些。就在這時,她21個月大的女兒跑了過來,想讓媽媽給她講故事。雖然自己身體不是很舒服,但是做母親的仍然沒有拒絕孩子的請求。她邊靠著靠墊,邊給小女孩講故事。后來,母親實在支撐不住了,便讓保姆扶她回房休息,只留下小女孩一個人在沙發邊上。保姆順帶著就把那兩個靠墊也拿回房間去了,她覺得太太等一下可能用得著。這時小女孩卻大哭起來。按照我們成年人的思維,一定以為是母親不給孩子講故事,所以孩子哭起來。事實上孩子不是因為這個,而是尖叫道:“不要拿走靠墊,不要拿走靠墊!”她好像在強調:“不管怎么樣,靠墊不能從它的位置上拿走!”保姆當然很耐心地勸她,媽媽也還是強打起精神給她將故事,但是這些都無法讓小女孩的哭泣停下來。她流著眼淚說:“媽媽,看看沙發,看看沙發。”這個小女孩此時已經不再對故事感情去,小女孩的媽媽和靠墊都發生了位移,完全換了一個房間去講故事,這雖然看起來很稀松平常,在這個小女孩內心卻發生了戲劇性的沖突,讓她無法接受。

孩子們對秩序的強烈渴望,在上面的例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但還遠不止這些,他們的早熟程度更讓人感到驚訝。我們甚至都不敢想象,一個兩歲的孩子都懂得熱愛秩序。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學校里的一些有趣的事情還是很多的。如果不小心有人把東西放錯了位置,小孩子看到了一定會將它放回到原來的位置。有些細節成人根本注意不到,可是這些兩歲的孩子卻可以觀察到。比如說,有人把肥皂放在臉盆架上面,卻沒有放到肥皂盒里面去,又或者是把椅子放得東倒西歪,沒有讓它們出現在應該出現的位置,小孩子如果看到了,就會很自然地把他們跑過來,把它們放好。把東西擺放的亂七八糟,似乎在刺激著孩子的神經,他們無法忍受,就是這么一個道理。我們從而可以得知,真正讓孩子快樂的,就是把東西擺放的整整齊齊。我們學校一些三四歲的小孩子,會在完成練習時候,把那些使用的桌椅自覺自愿地放回原處,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對于這些小孩子來說,把東西放在指定的位置,這就是他們頭腦中“秩序”的概念。當小孩子認識到那些東西在自己日常生活環境中所處的位置之后,就會牢牢將他們的位置記住,這樣秩序感便產生了。這樣同樣讓他們更加熟悉和適應自己所處的那個環境。我們其實非常渴望這樣的環境,當我們在這個環境中時,及時閉著眼睛走動,也會知道這些東西都在哪里,那些生活用品變得觸手可及。這樣的環境對于快樂安靜的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兒童對于秩序有著超然的理解,在這個階段是不可或缺的。小孩子認為秩序的混亂是極其痛苦的事情,秩序被破壞對于他們的心靈傷害很大。我耳邊似乎聽到孩子們的呼喊:“沒有了秩序,我們便無法生活,請關心一下我們生活的秩序。”可見,對于孩子來說這個問題至關重要,但對于成年人來說就是快樂不快樂、舒適不舒適的問題。小孩子們試圖了解生活的各個組成部分,并按照自己明確的原則去行動。大自然似乎是沒有感情的,他們總是亙古不變地以一種步調來走下去,那就是生老病死。對于小孩子來說,秩序就像是野獸在大地上奔跑,就像是魚兒在大海里游動,小孩子需要在一個環境中獲得有關的規則,從而在這個環境中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小孩子的游戲中早就表現出這樣對于秩序的熱愛。瑞士有位心理學家按照克拉帕雷教授的理論,對自己的孩子進行了一些實驗,這些實驗的確很有趣。這位心理學家把一些小東西藏在椅子的坐墊下面,這時讓孩子走出房間,然后他把這些東西轉移到另一個椅子的坐墊下面,這位心理學家自然希望孩子可以在第一個坐墊下面找不到的時候,去翻看第二個坐墊。但是孩子進來之后,先去第一個坐墊下面仔細看了一遍,沒有找到,就老老實實地說:“找不到。”孩子似乎根本不到其他地方去找。這位心理學家不甘心,又在孩子面前把剛才的實驗演示了一遍,并且讓孩子看到東西已經從第一個坐墊下面轉移到另一個下面了。令人十分費解地是,孩子依然是只在第一個坐墊下面找了一下,便說:“找不到。”心理學家自然是非常失望,覺得這個孩子的智力是有問題的。于是質問孩子說:“我明明剛才已經把它們轉移到這里了,你難道看不到嗎?”孩子風趣地說:“我看到了啊,但是它們應該放在這里才對!”

顯然這個孩子的智力是沒問題的,他的心思并不在找什么東西上面。即便是他找得到,他也覺得那和他自己沒什么關系。他最關心的是這個東西應該放在原處,而不是父親那樣違反游戲規則地去隨意擺放。心理學家認為這個游戲是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這個中間有個“藏”的過程,孩子顯然誤以為這個東西從一個地方放回原處才是這個游戲本身。在孩子看來,這個東西不放回原處,是非常乏味的游戲。

就在我和這些孩子們一起玩捉迷藏游戲的時候,這些2—3歲的孩子們給了我無限的驚奇。他們在玩游戲的時候通常都很激動,甚至表現得興高采烈的樣子。他們游戲是這樣進行的:有個孩子在其他孩子的面前藏到鋪著長桌布的桌子下,隨后,其他孩子走出房間,他們再次回到房間的時候,立刻掀起桌布。這時,他們看到同伴藏在桌子下面,就高興得尖叫著。孩子們一遍一遍地做這個游戲。他們按照次序一個一個地說:“該我藏起來了。”隨后爬到桌子下面去。還有一次,我看到幾個大一點的孩子和一個很小的孩子一起玩捉迷藏游戲。大一點的孩子知道小孩子藏在一件家具后邊,他們進來時,卻裝作不知道的樣子。他們裝模作樣地找遍了房間里的所有地方,就是不在這件家具后面尋找,他們認為這樣就會讓小孩子覺得更好玩。但是小孩子卻大聲叫著:“我在這里呀!”并且表現出一副非常生氣的樣子大喊道:“你難道看不見我嗎?我就在這里的!”

當我看到這一切的時候,覺得非常有趣,便忍不住和他們一起玩兒。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們歡呼雀躍,他們在門后面找到了那個藏身的小伙伴。他們還擁抱著我,對我說:“請你藏起來,咱們一起玩兒游戲吧!”我接受了他們的邀請,他們就一起跑到門外面,好像他們覺得看到我藏身的地方,是件很不好的事情。我沒有藏在門后,而是藏在一只柜子的后面。幼兒們回來后,一起跑到門背后找我。我藏了一會兒,發現他們找不到我了,就從藏身的地方走出來。他們的表情又失望,又迷惑。他們用責備的口吻問道:“你怎么不和我們玩呢?你干嗎不藏起來?”

這個游戲本身是充滿快樂的,最大的樂趣就在于孩子們愿意在他們指定的地方找到他們要找的東西。我們必須要了解孩子們這個年齡的特性。他們認為把一些東西藏起來就意味著必須認為是看不見這些東西。重新發現這些東西帶來了一種和諧的秩序感,不管是看到還是沒有看到,東西總該放在它被放好的地方。他們就會自言自語道:“你絕不會看到它,只有我知道它在哪兒,我閉上眼睛也能把它找到,因為我確信它放在那兒。”小孩子對秩序的內在敏感性是自然界賦予的天賦,這是通過自我感覺而形成的天性。這種感覺不是物體本身,而是對各種物體之間的關系的區別和認識,所以小孩子有看到一個整體環境的能力,同時認識到在環境的各個部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他們極為需要這樣的一個整體環境,因為只有這樣的環境孩子們才能適應,他們的行動才更具有目的性。以此為基礎,兒童才能認識到組成環境的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假如孩子們所見所聞的周圍環境不能按照秩序組織起來,它們就沒有存在價值了?小孩子覺得這就像光有家具卻沒有建好放家具的房子一樣。如果人們僅僅知道區別一個一個的物體,卻對它們的聯系毫無了解,他會發現一個尷尬局面:他自己處于混亂狀態之中,無法擺脫。明顯地,兒童具有的工作本能是自然界饋贈的一件禮物,這使他在適應環境的同時在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然界在孩子對秩序的敏感期里給他們上了第一堂課,就如一位教師給孩子提供一張學校的教室平面圖,為識別地圖做好了前期的準備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晋中市| 怀仁县| 嘉祥县| 穆棱市| 眉山市| 娱乐| 全州县| 青海省| 利川市| 乐业县| 台南市| 沁水县| 台北县| 凤山市| 密云县| 台江县| 镇沅| 深水埗区| 扎兰屯市| 交城县| 法库县| 岗巴县| 天峨县| 和平区| 碌曲县| 烟台市| 汤原县| 丹巴县| 台山市| 宜阳县| 南部县| 马鞍山市| 高雄县| 罗源县| 哈尔滨市| 巴青县| 昌邑市| 金塔县| 汤阴县|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