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嬰兒的成長發育(2)
- 卡爾威特的教育,蒙臺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 (德)卡爾威特等
- 4886字
- 2016-03-15 14:40:25
根據事實,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1歲以前的孩子能夠在他們周圍的環境中獲得足夠的深刻體驗,而且能從一些圖片中認出所熟悉的環境。但隨著我們進一步的注意,這種體驗一旦獲得,他們就再沒有強烈的興趣了。當第二年還在們看到了一些漂亮的物體和顏色時,他們就不再欣喜若狂,也沒有了那種好奇心理。我們注意到,那種激動就是敏感期內的一些特征,但是孩子們對于我們平時不注意的小東西卻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可以說他們開始對那些不起眼的小東西發生了極大的興趣。
我首先在一個只有15個月大的小女孩身上找到了這種敏感性。我聽到她在花園里放聲大笑,對這么一個小孩來講太不尋常了。她自己走出去,坐在平臺的磚頭上,看起來完全沉醉于一種發現的愉悅中。附近有一個美麗的花壇,種著的天竺葵在驕陽下看起來十分嬌艷,但這個小女孩并沒有看著花,而是把眼睛盯在地面上。但地面上沒什么可看的東西,我看到了兒童的一種無法捉摸的奇特興趣。我慢慢地走近她,仔細地看著這些磚頭,卻沒有看到任何好玩的東西。但是這個小女孩卻嚴肅地對我說:“那里有一只會動的小東西。”她指給我看,我看到了一只跟磚頭一樣顏色、小得幾乎看不出來的昆蟲,它正在飛快地跑動著。原來,激起這個小女孩開懷大笑的是一個小生物,它會動,會跑,她在歡樂的叫嚷聲中滿足了好奇心,叫聲遠遠高過她平常的聲音。這種歡樂并不是從太陽來的,不是從花朵來的,也不是從鮮艷的色彩來的。
還有個類似的故事,這里也給大家說一下。同樣是個15個月大小的男孩,給我留下了比較難忘的記憶。他正在把玩著母親的明信片,因為他的母親是個明信片收集者,所以很多明信片看起來十分花哨。這些收藏品似乎引起了這個小孩的興趣,于是他拿來給我看。他用孩子的話對我說:“叭叭。”他用來表示“汽車”。于是我知道他邀請我來看汽車的圖片。他的圖片很多,也很漂亮,很容易看出他母親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既是為了哄他高興,同時也試圖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在這些明信片上畫著長頸鹿、獅子、蜜蜂、猴子、鳥等許多種類的動物;還有一些明信片上畫著討兒童喜歡的家畜綿羊、貓、驢子、馬和母牛等;還有一些明信片則畫著各種景物,比如房子、動物和人。使我覺得奇怪的是,在收藏的這些明信片中——我沒有發現汽車的圖片。我對這個孩子說:“我看不到汽車啊。”當時他看著我并指著一張明信片得意地說:“在這里哦!”這幅圖畫的中央可以看到一只漂亮的獵狗,遠處有一個肩上扛了一把槍的獵人。可以在一個角落里看到一座小屋,還有彎彎曲曲一條線,好像是一條路,在這條線上還可發現一個黑點。這個小男孩指著這黑點說:“叭叭。”這個黑點很小,幾乎看不到,但我看出來這個小黑點確實可以表示一輛汽車。汽車被畫得如此小,簡直很難發現,這小小的汽車卻引起了這個小男孩的關注,所以他覺得有必要指給我看。我想,也許這個小男孩還沒有注意到其他明信片上那些漂亮和實用的圖畫。我挑出一張明信片,上面畫有長頸鹿,對他說:“看這長長的脖子。”這個小男孩臉色很不愉快地說:“長頸鹿。”于是,我繼續講下去的勇氣沒有了。
可以這樣說,大多數兒童在兩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可以依靠天性逐漸引導智力的發展了,這種活動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有一天他們對周圍環境中的東西有了充分的了解。我還記得這樣一個例子。我曾經幫著一個20個月大小的男孩子看一本成人題材的書,封面是完全是那種十分漂亮的風格。這是一本《新約全書》,由多雷配的插圖。書中還嵌入了一些經典的繪畫作品,比如有一幅就是拉斐爾的《主的榮光》。這個小男孩在我的引導下認真地看完了這幅畫,上面正好還有一幅耶穌呼喚小孩到他身邊去的畫面,我便向他解釋道:“耶穌懷里抱著一個小孩子,你看別的小孩子是多么愛他啊!他們都把頭靠在耶穌的身上,并且目不轉睛地仰視著他。”
這個小家伙顯然對這些絲毫沒有興趣。這時候他扭動著自己的身體,像是在暗示我沒有照管他。我翻看著這些圖畫,試圖尋找另一幅圖。這時候,小男孩突然對我說:“看,他在睡覺呢!”我對這個小男孩的話感到詫異:“誰在睡覺?”這個小男孩大聲地說:“是耶穌啊!耶穌在睡覺!”他示意我把書翻回去。我又仔細端詳這幅畫,畫面上的耶穌正站在高處俯視著兒童。他的臉低垂著,看起來的確像是在睡覺。這個細節被小男孩捕捉到了,而我這個成年人卻絲毫沒有注意到,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慚愧。
我想,還是繼續把這個話題講完吧。當我講到一幅耶穌顯現圣榮的圖畫時,我說:“快看啊,耶穌升天了,人們的表情是那么的驚恐。你看這個小男孩眼睛滴溜溜直轉,那個婦女張開雙手,不正是這樣子嗎?”我意識到了,我選的這些圖畫對兒童來說不太合適,這可能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但讓我欣慰的是,我又一次發現了兒童和成人對同一幅畫的不同解讀。這個小男孩漫不經心地嘀咕道:“嗯,繼續往下翻。”但是他的表情上絲毫看不到那種興奮和喜悅,他似乎毫無興趣。我又開始不停地往下翻,這時小男孩突然抓住自己脖子上的那個類似于小兔子的飾物,大聲叫道:“小兔子!”我心想,他可能是被這個飾物的形狀給吸引了吧。突然,他又示意我往回翻。我就按照他的話,把書翻了回去。這時我徹底被震驚了:那幅《主的榮光》畫面的一側還真就是畫著一只小兔子。我顯然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這再一次說明兒童和成年人有著兩種不同的觀察視野。成人總是低估孩子的認知能力,習慣給他們一些再普通不過的東西,認為孩子什么都沒見過。其實這就好比你以為某人是個聾子,然后大聲給他講話,當他特別反感的時候,就對你說:“我不是聾子,你說的話我都能聽清楚!”這個時候,反而是你異常尷尬。
成人可能習慣了自以為是,覺得兒童只是喜歡色彩鮮麗、聲音巨大的事物。強烈的刺激并不能給孩子帶來注意力上的提升,比如歌聲、鐘鳴、飄揚的旗幟、絢爛的燈光等,因為這些強烈的刺激是轉瞬即逝的。我們不妨把這種行為方式和成人做一個直接的比較。比如我們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書,此時有個管弦樂隊正好從樓下經過,這時我們大概會把書放下,然后走到窗口去看看外面究竟發生了什么。因此我們推論出,孩子和大人一樣,也容易被外在的響亮的聲音極大地吸引,但這僅僅是一種附帶產生的結果,與兒童心理生活的發展并沒有重大聯系。兒童相反會全身心地注意那些我們忽略的小東西,這一現象可以被看做是兒童心理生活存在的證明。兒童顯然不是因為這些小東西特別醒目,特別吸引人,而是因為他們這時候更加專注于小的東西,并在全神貫注地看它的時候,顯示著“愛與智慧”。
兒童的心靈對成人來說為什么就那么神秘呢?根源就在于,他們更注重觀察表面現象,而不是從內心深處去挖掘。在兒童活動的背后,有一種可以理解的原因,對此我們必須考慮到。我們總是以為孩子的所有反應都是一時沖動,但是興趣也同樣包含著這樣的因素。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同時必須找到答案,這個過程快樂而充滿著艱辛。成人必須一改以往的傲慢態度,對兒童重新審視,才有可能窺探到謎底。成人需要重新做回一個學習者,端正那種蠻橫專斷的態度,克服狹隘的心理,在與兒童的關系上不再是裁判者或領導者的身份出現。
我曾經和一群婦女們討論過關于兒童書籍的問題,我們就在一間畫室的角落里進行的。我發現一個1歲半左右的小男孩,他在婦女們身邊安靜地玩耍著。我們首先是從理論探討,緊接著談到了一些具體的事情,其中還談到了小孩子的書籍問題。這時,這個小家伙就對他母親說:“我有一本叫做《小黑人薩莫》的書。薩莫是個小黑人,在他生日那天,父母送給他許多禮物,這其中有帽子、長筒襪和顏色鮮艷的外衣。他的父母正在為他準備可口的飯菜,這個小薩莫卻顧不上吃飯,匆匆忙忙地去街上炫耀他的新衣服了。小薩莫在街上碰到許多動物,他想安撫一下他們,就送給每個動物一件東西。他把帽子送給了長頸鹿,把鞋子送給了老虎……最后,他光著身子,流著眼淚回到家。這個故事的結尾是很愉快的,因為父母寬恕了他。這從這本書的最后一幅畫他面前擺著豐盛的飯菜上可以看出來。”
這個母親給其他人建議說,你們可以讓孩子看看這本書,但這個小男孩卻搖著腦袋,一邊插嘴說道:“不,Lola。”眾人不解,什么意思呢?他們猜想這恐怕就是一個童年的謎吧!大家誰都沒有在意,可是這個小男孩不斷地重復說:“不,Lola!”這的確讓人感到很費解。他的母親這時候解釋道:“是這樣的,保管孩子的一個保姆就叫Lola,他可能有點想她了。”小男孩莫名其妙地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大叫著“Lola”,好像是遭受了嚴重的不公平待遇或誤解。直到最后,有一個人把書給他看,小男孩指著封面的背面后的最后一幅圖。這幅圖畫著那個可憐的小黑人正在哭泣。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小家伙所說的“Lo—la”的含義是西班牙語“llora(他在哭)”的意思,只不過是發錯了音。
小男孩顯然是想重申這樣一個事實:這本書的結局并非皆大歡喜,而是一個徹底的悲劇。因為封底的小黑人薩莫正在傷心地哭泣。這個小男孩顯然是對的,不過我們成年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因此,當小男孩的母親說出“這個故事的結尾是很愉快的”時,小男孩試圖去糾正母親所犯的錯誤。他清楚地記著,這本書的結尾是薩莫正在哭泣,顯然小男孩比他的母親看書看得更仔細。雖然他無法完全理解婦女之間的談話,他甚至還不能準確地表達一句話,但卻能夠顯示出來敏銳的觀察力,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震驚。
兒童的性格與成人之間恰恰相反。因為成人知道選擇,兒童卻不明白,反過來認為成人多少有的無知。一個長期專注于細節的兒童,在他的眼中也會多少流露出對成人的輕蔑。由于我們對細節不感興趣,所以兒童往往認為我們有些遲鈍和麻木。如果兒童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肯定會將成人批評的無地自容。這段時期他們不信任我們,就像我們對他們不信任那樣。成人和兒童的思維方式不盡相同,因而出現問題也就在所難免。
孩子如何看待外部秩序
兒童往往是先了解他所處的外部環境,之后才更深入地了解外面世界的秩序,進而思考自身和外面環境的關系。如果說到兒童們最大的一個特點,那必然就是熱愛秩序。他們有的只有一歲半或者兩歲,卻能夠清楚地知名一些東西。值得人們思考的是,孩子們也許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這種能力,可惜大人的引導不到位,致使他們對于外部環境的秩序需求不是那么強烈。一個優秀的家庭婦女甚至都無法和一個熱愛秩序的兒童相提并論。比如,人們常說:“我愛我家,我愛一個整潔的家。”事實上,他們只不過是嘴上那么一說,依舊是那種老樣子。但是孩子卻沒對生活在混亂的環境里面有足夠的耐心,這會使他們感到心煩意亂。他們往往歇斯底里地吶喊或者絕望地尖叫,以此來抗議,最后急出病來。嬰兒顯然能比大人更直接地、更敏銳地感受到外部環境的混亂,他們敏感性地受到外面環境的影響,然而長得越大,敏感性就越差,直至消失。成長過程中生物的敏感性會以周期的方式出現,這種現象我們叫做“敏感時期”。這一時期很神秘,也非常重要。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孩子們考慮到外面秩序的敏感期,常常被人們認為是混亂不堪的。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我想是這個環境無法單獨地被他們所擁有,所以小孩子在這個環境中的位置不太明確;而相同環境里面,比他們強大的還有學校的老師、大一點的同學或者家長,這些人不但不理解,甚至認為他們很任性。小孩子因此會毫不理會就大人們的安慰,仍然無緣無故地大呼小叫。這種情況可以說是很常見,這里面就有很多大人無法抵制的秘密藏在孩子們的心理。
我們在這里必須給大人們一些建議了。否則,你們怎么能夠及時察覺到孩子內心的小秘密呢?怎么覺察到孩子是怎樣用心展現這些小秘密呢?在學校里,我們如果有什么東西沒有放回原處,一個剛滿兩歲的孩子看到了,他也一定會想辦法放回原處的。學校里面要做好清潔工作,把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及時清理掉,這樣有助于孩子養成愛整潔的習慣。兒童只有在自由中,對于秩序的向往才會更加強烈。
我們學校的一些生活圖片在舊金山博覽會中心大廳展出。人們可以在圖片上看到這樣的情形:放學后,所有的桌椅都被一個兩歲的小孩子整齊地放在墻壁的一側。看起來,他是帶著思考完成這樣的工作的。那天,他無法處理靠著的一把椅子,他就開動腦筋,把這個大椅子放在通常擺放的地方,離其他椅子不遠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