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嬰兒的成長發育(4)
- 卡爾威特的教育,蒙臺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 (德)卡爾威特等
- 4857字
- 2016-03-15 14:40:25
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大自然是給孩子們上得最生動的一堂課。它仿佛是指南針,確切地告訴孩子們應該找尋的方向。同時,它還教會了孩子們使用語言的技能,隨著年齡的發展,孩子們的語言能力也將逐步提高。我們必須知道,人的心理變化一步步實現的,因為有些基礎是在敏感期就一點點發展起來的,絕非一蹴而就。
內部秩序
兒童的秩序感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即內部秩序和外部秩序。我們都知道,兒童對于自身與周圍環境關系的認知可以稱為外部秩序。而自己身體與他們每一部分相應位置的認識,便是所謂的“內部秩序”。
很多實驗心理學家熱衷于對于人體內部秩序的長期研究。通過研究他們認為,這存在一種使人們能夠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的肌覺。這種肌覺需要有一種特殊的記憶,可以叫它為“肌肉記憶功能”。這種機械的解釋完全是基于意識活動的經驗做出的。比如,假如我們伸手拿到了某樣東西,這個動作能夠被感知到,還可以保存于我們的記憶中,而且可以重現。由于人們具有運用自如的經驗,因此我們能夠隨意活動自己的兩只胳膊,向著不同方向轉動。但實際上,兒童顯然已經經歷過了對于自己身體各種姿勢的高度敏感期,這個時期遠在他能自由地到處走動和具有任何經驗前面。也就是說,兒童具有的與他的身體的各種姿勢和位置有關的特殊敏感性早已經被自然賜予了。
那些理論是以神經系統的機制為基礎,敏感期卻是與心理活動息息相關的。敏銳的觀察力和心理沖動為意識活動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它們是自發的產生一些基本原則的源泉,同時,這些基本原則構成為心理發展的基本條件,這樣很自然的為心理的發展所需的潛意識和經驗提供了條件。相反的,正是由于周圍環境對于孩子這種創造性的阻撓,才更加清晰地說明了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于他本身所具有的敏感性。兒童在這種情況發生時會變得非常的不耐煩,就像預示著一種疾病的到來。假如這種不良的情況持續下去的話,就有可能給治愈這種疾病的嘗試造成障礙。說來簡單,障礙排除掉,脾氣沒了,疾病也好了,這不是很明顯地揭示了產生這種反常現象的根源嗎?
記得有一位保姆曾經告訴我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她是一個善良且賢惠的英國婦女。她找到了一位能干的替代者,因為她要暫時離開她為其工作的那一家人。這位替代者對這份工作掉以輕心了,于是她在照料小孩洗澡時碰到了麻煩。只要她一給這個小孩洗澡,他就不安和絕望地哭起來,而且想離替代保姆遠遠的,還把她推開,想逃開。這位保姆為孩子做了她所能想到的一切,但是這個小孩仍然厭惡她。后來那位英國保姆回來了,這個孩子立刻就老老實實地高高興興地洗澡了。這位英國保姆以前在我們的一所學校里受過相關的訓練,發現兒童厭惡的心理原因是她的興趣所在,對已發生的這個現象她很容易得知謎底。對于如此年幼的兒童所說的那種不完整的語言,她具有很大的耐心試圖去解讀謎底。這個小孩把第二個保姆當成了壞人,這又是為什么呢?我們通過對比才發現,這兩個人給孩子洗澡的方式截然不同。第一位保姆用右手洗孩子的頭,用左手洗孩子的腳;第二位保姆的動作正好相反。
說到這里,又讓我想起了一個比這件事更為嚴重的例子。這個小孩子的經歷看起來似乎是一種無法確診的疾病,我目睹這件事純屬偶然。案例中的這個小孩子只有一歲,他和家人進行了一次長途旅行。孩子的父母都以為小孩只是太年幼了,所以不能忍受這種路途的疲勞。然而一路上孩子的母親發現路途中沒有發生意外事件,旅途相當的順利。到晚上的時候他們都睡在高級旅館里,那里有現成的圍著欄桿的幼兒床,還為小孩子準備了美味的食品?;丶乙院?,他們住在一個房間很大、家具很簡單的公寓房間里。因為再沒有圍著欄桿的幼兒床,小孩和母親一起睡在一張大床上。
接下來卻出現了意外,小孩子像是病了一樣,每天晚上都不停地哭,而且有失眠和反胃的癥狀出現。孩子的母親于是不得不整夜抱著孩子,母親和孩子都感到疲憊不堪。無奈之下,家人請來了專業的兒科醫生來檢查這小孩的身體,并給這小孩買來了很多好吃的,給他進行日光浴,散步,等等。但是這些行動無濟于事,結果,夜晚成了全家很痛苦的時候,這個小孩竟然清醒起來,可憐地抽搐著,還在床上打著滾。每天要發生二三次類似的情況。這個小孩年紀太小了,當然不能說出自己的煩惱,所以大家都應該了解對他來說最大的難于解決的煩惱。于是,他的家人請來一位著名的兒童精神病專家為他診治。
那一次我正好也在其中,這個小孩看上去并沒什么嚴重的病癥。父母也告訴我們孩子的身體在旅行的時候非常健康。為什么回到家里就病了呢?顯然,他的變化可能是精神失調的結果。我看到這個小孩躺在床上忍受著病痛和苦惱,這時候我忽然來了靈感。我拿來兩只枕頭平行鋪開,它們的邊角垂直起來像一張圍著欄桿的幼兒床的樣子。我隨后為他蓋上床單和毯子,默默無語地把這張臨時湊成的幼兒床緊靠在小孩的床角。小家伙看見它,立刻停止了哭泣,打著滾兒,滾到這床沿邊上,睡在里面,并說:“咖亞,咖亞!”“咖亞”是小家伙用來表示“搖籃”的詞。孩子馬上就睡著了。從此,他的病癥再也沒有發作過。這個小孩不滿成人把他抱離睡慣的床而放到一張沒有圍欄的大床上,采用了他的獨特辦法表示對不招人喜歡的混亂的抗議。
很顯然,睡在一個沒有圍欄的大床上讓孩子感受不到那種安全感,所以他整夜不停地哭泣。由于沒有了圍欄,直接導致他內部秩序的混亂,內心非常掙扎,這不是生理上的病痛,兒科醫生顯得束手無策。這個例子說明了敏感期內精神的力量,在敏感期里他具有天然的創造力。我們有時候太過于相信所謂的經驗,而正是這些經驗讓我們變得麻木和愚蠢。要知道,孩子的秩序感和我們并不相同。他們處在獲得感知印象的貧乏期中,他一無所有的同時又感到創造的艱辛。在他們心目中我們就像他的繼承人,但我們就像靠艱苦勞動發家的人的兒子,一點都不顧及他所承受的勞動的艱辛。我們已擁有的社會地位和擁有的一切都使我們冷淡而且遲鈍。認識到這些我們可以充分運用兒童給我們的啟示了。兒童的優勢是經過不斷訓練的意志,以及日漸發達起來的肌肉。今天我們能適應這個世界,這和兒童時期培養的敏感性是有著密切關系的。我們的生活會豐富多彩,那是因為我們是兒童的繼承人的緣故。
兒童起初是一無所有的,但正是這樣讓他們變得更有創造力,也讓我們可以創造未來的生活。從無到有,以至于絢爛至極,兒童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得見。孩子們在一點點地接近生命的本源,并且勇于付出行動,而他們的創造方式我們始終無法感知,并且永遠無法挽回。
心靈的構建
假如我們試圖更詳盡地了解心靈和智慧的秘密,我們不妨就生產前的胎兒做進一步的研究。生物學研究往往都是這樣,如果要研究動物或者植物,他們采集的標本大都是成熟的個體,對于人類的研究也是如此。但是現在,科學家們卻要獨辟蹊徑,針對幼小的或初始生命進行取樣研究,因此,胚胎學開始受到重視,它告訴我們受精卵是兩個成人的細胞結合后的產物。孩子的生命初始于成人,也結束于成年,這就是生命的旅程。
孩子們都是在愛的氛圍中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這大概是造物主的一種恩賜。他們本來就是父母愛的結晶,一出生就被父母的愛所包圍著。這種愛不是人工的,也不是出于理性的考慮,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感情,它與慈善家、傳道士或社會活動家所倡導的愛不一樣。只有孩子在成長中所經歷的愛,才是人類之愛的理想境界,這是一種無私、無悔的奉獻。父母為孩子所做出的犧牲來自于他們的天性,犧牲越多他們就越快樂。實際上,這種付出對做父母的來說恰恰是一種收獲,生命的本性即是如此。這種生命的相互關系比“適者生存”的競爭關系要高尚得多,這是一種特殊的本能。因此,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在解釋物種延續的原因時指出:這不僅是由于它們有天賦的自衛能力,更由于它們有一種偉大的母性,低等動物在保護幼小的下一代時所顯示出的智慧就證明了這一點。
由于認識的局限性,19世紀的科學家們普遍認為人的每一個胚胎細胞都是成人的一個微縮品,他們都在逐漸長大成人。有趣的是,他們還就這個“迷你小人”是男是女作了激烈的爭論,這一爭論的終止是在顯微鏡的出現之后。最后,人們盡管不情愿,但是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胚胎內并不先天存在人的雛形,而是由受精卵一分為二,再由二變四,這樣不斷地分裂繁殖,形成了人的胚胎。胚胎學的研究截至目前的結論是:如同建造一棟房屋必先積累許多磚塊一樣,當細胞分裂到一定數目時,就筑成了三道墻,然后在墻內開始構筑器官。這種構筑器官的方式十分特別。它開始于一個細胞,然后環繞這個細胞進行瘋狂的、快速的分裂,當這種猛烈的活動停止時,身體器官就產生了??茖W家對于這一現象給予了充分的解釋,每個細胞原來都是獨立發展的,好像它們有著各自的目的。而當它們密集活動時,就圍繞著一個中心,顯得十分團結,又像充滿著幻想。它們不斷地變化著,與周圍其他細胞的差異越來越大,慢慢呈現出將要形成的器官的樣子。當不同的器官依次形成時,就出現一種力量使它們相互吸引并結合在一起,它們互相依存,一個也不可少。
一個幼小的生命就這樣誕生了,看起來是那么神奇。首先是循環系統把全身的器官聯系起來,然后是神經系統將它們更完美地聯結,在這里所顯示的構筑過程都起始于一個基本點,由這個點出發完成一個個器官的創造工作,一旦各個器官形成,它們必然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所有的高等動物都遵循著這一原則構筑器官,自然界中也只有這一種構筑規則。
那么人類的心靈是怎樣構建的呢?人類的心靈似乎也是循著這樣的路徑發展的,它從虛無中開始,在新生兒的內部,也就是在他的心理層面,一開始并沒有任何現成的東西,靈魂圍繞著一個基本點產生,在此之前,新生兒的身體也是在不斷地搜集材料,經過心智吸收,當這些材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出現了許多基本點,其熱烈的程度是人們無法想象的,語言功能的出現就是一例。由基本點所獲得的可不是心靈的發展,而是心靈活動所需要的器官。同樣,心靈器官也是各自獨立發展的,例如說話、四肢的動作、辨認方向以及其他協調運動的能力都是如此,它們都圍繞著一種趣味發展,吸引著孩子對某類活動著迷。當所有的器官齊備,它們就結合起來成為心靈的組成部分。
可以想象,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這個過程以及先后發生的順序,就無法很好地把握孩子心靈的構建。也許有人會說,以前的人不懂這些,不是一樣可以養育出健康的后代嗎?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大自然所賦予母親的本能大大地受到了壓抑,甚至于消失。過去做母親的可以依靠本能幫助孩子在嬰幼時期發展,走到哪里都把孩子帶著,時刻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所需要的環境,并且用母愛保護著他。如今的媽媽已經失去了這種本能,人性也趨向于退化。所以,研究母性的本能與研究孩子的自然發展是同樣重要的,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還是想想辦法,讓母愛回歸自然吧!事實上,母愛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自然力量,科學家們應該把這件事重視起來,應該協助這些母親恢復她們失去已久的本能。我們還應該教母親學會這種知識,讓她們在孩子一出生就給予心靈的保護,沒有必要把嬰兒交給受過訓練的護士,那種護理盡管十分合理和衛生,但那只能在表面上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事實上,過分依賴護士護理的孩子,很可能會受困于心靈的匱乏。
大家如果再一起來關注一下這個發生在荷蘭的事情,這件事足以讓大家感到大吃一驚。有一個機構試圖教導一些低收入的母親對孩子實施衛生保健,他們將一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安置在一個自詡很完善、管理很科學的地方。那里有著豐富的營養品,并且還有經受過專業訓練的護士,她們用全新的理念去照料這些孩子。不幸的是,這些孩子不久便得了疾病,波及的范圍很廣,直接導致了有些孩子的死亡。那些由收入父母照顧的孩子反而沒有患病,而且比那些被照顧得完善的孩子更健康。
后來,這些機構的醫生恍然大悟,察覺到了這些孩子們大量死亡是因為缺乏某種條件,那就是最真誠的母愛。他們立即采取了補救措施,讓護士們也開始學著母親對待自己孩子的樣子,經常親親孩子,與他們玩耍。這些對照顧嬰兒一無所知的護士媽媽,被發自內心的愛所引導,并結合科學的養育方法,才使這些孩子重新挽回了生命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