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怎樣對待初離母體的嬰兒(5)
- 卡爾威特的教育,蒙臺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 (德)卡爾威特等
- 5102字
- 2016-03-15 14:40:25
談到生命的第一年,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而且每一個時期都應該引起特別的重視。第一個時期主要是嬰兒的出生,當然這個階段非常短暫。在嬰兒出生最初的幾天,作為家長要讓嬰兒多與母親保持接觸,溫度、光線、聲響等與誕生前各種條件對比度不能太大,因為母親的子宮非常寧靜、黑暗和溫暖。在現代兒科診所里,母嬰被安置在一間四壁皆為玻璃的房間里,室內的溫度是可控的,因此很穩定,可以緩慢地改變它,使其與室外的常溫一致。玻璃是藍色的,因此光線很柔和。對觸摸和移動嬰兒也有嚴格的規定。這與先前的做法大相徑庭。那時候,人們往往把嬰兒扔進地上的浴盆里,讓他受到了嚴重的驚嚇。而今,科學告訴我們,應盡量少觸摸嬰兒,不應給他穿任何衣服,應該把他放在一間沒有穿堂風的房間里,室內必須有充足的熱量,使他感到溫暖,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根本不考慮他的感覺,手忙腳亂地給他穿戴一番,就好像他是一個沒有知覺的物體一樣。現在移動嬰兒的方法也不同了。應先將他輕輕地放在一張類似吊床的鴨絨墊上,然后再抱起他。千萬不能突然抱起或放下,動作一定要溫柔,就像我們在對待傷員時那樣。這么做當然都是出于對孩子健康的考慮。我們還要求護士一定要佩戴口罩,以防那些細菌傳播到空氣中。母親和嬰兒應該同時被照料好,這樣孩子與母親就不會存在隔閡,母親像是一個磁石,緊緊地吸著自己的孩子,母嬰之間的聯系特殊而密切。
以上的這種方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不過這些方法并不適應整個嬰兒期。嬰兒在出生一段時間后,就可擺脫母嬰之間的孤獨感,重新回到人群中去,參與社會生活。
兒童所遇到的各種社會問題與成年人有所不同。成年人或許因為社會不公平等問題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比如貧窮等。然而貧窮對孩子卻未必是什么壞事,相反兒童卻會在富人中遭遇不幸。比如一個有錢的太太,生完孩子之后就養尊處優起來,盡管給了孩子許多禮物,卻將孩子交給了保姆來代養。窮人雖然物質生活上沒有那么充裕,但是母親會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這種做法更符合自然的要求。
母子相依之后,兒童就能夠輕而易舉地適應新環境了。他開始大踏步地走上了我們前面雖所說的獨立之路。他迫不及待地去擁抱這個環境,并吸收各種知識,將它融為自己的東西。孩子們明眸善睞,對環境充滿著熱切的希望。科學研究發現,兒童的雙眸并不僅僅受光線的影響。他壓根兒不是消極被動的。在兼容并蓄各種印象的同時,他還在世界中積極尋覓各種印象。這和動物的眼睛有著本質的區別,雖然二者從結構上看并無二致。動物的眼睛也像一個照相機,但是它們似乎更專注于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食物,所以他們吸收的信息量非常的有限。比如貓,它的眼睛就只適合在夜間活動。其他的夜間捕食動物也差不多,雖然比較適應黑暗,卻只在乎那些運動中的東西,只要黑暗中一有動靜,它就會迅速地撲上去,對于靜止的事物往往視而不見。依此類推,某些昆蟲只為某種特殊顏色的花叢所吸引,因為它們是在這種顏色的花簇中采集其感興趣的食物。不過從蛹殼里出來的幼蟲就不一樣。它享受本能的驅使,眼睛幫助它進行適當的活動。
與動物不一樣的是,兒童的感覺器官卻遵循著另外一種規律。貓只對移動的動物感興趣,兒童則完全可以擺脫這樣的限制,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出現在他的視線里面,他還可以從這些東西里面吸取經驗。兒童的觀察卻不是那么死板,他們在吸收環境信息的同時更能獲得某種心理反應,這有助于兒童人格的形成。經過對比之后,我們可以確定,如果一個人要是像動物那樣,只受本能的驅使,那這個人的心理發育肯定不健全,必然出現性格上的缺陷。這樣的人恐怕只是一個活著的機器,是感官局限的犧牲品。因此,注重兒童發展過程所表現出來的深刻規律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動物與人的感官能力之間做一個比較,有助于了解兒童對環境吸收能力。有的昆蟲非常像是植物的葉子,有的則看起來像是植物的莖。他們在植物的葉和莖上面走完其生命的全部,它們與植物的莖和葉是如此相似,幾乎難分彼此。正如昆蟲依賴植物一樣,兒童對于環境的兼收并蓄使得他與環境也融為一體。兒童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一直會產生一種生物或心理化學反應,結果他的心靈與環境本身如出一轍。兒童會變得熱愛或喜愛所有的東西。我們發現,所有生命都存在一種天然的吸收和模仿能力,只不過在昆蟲和動物中,這是一種生理的能量,而到兒童身上,這是一種心理能量。
兒童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與成年人截然不同,我們看到美好事物的時候會說一聲:“太美了!”之后走馬觀花地去看其他的事物,結果只能留下一種模糊的印象。兒童就不一樣,他們會將這種印象建造在自己心靈的深處,在其生命的初期更是如此。他們通過這些經驗塑造自我,憑借其幼稚的能力,獲得其獨特的個性特征,像語言、宗教、種族等。這些都是兒童通過特有的內在能力獲取的,并且將伴隨人一生。他們以這樣的方式來適應世界,并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我,這一過程非常愉悅,其心靈也日漸成熟。
兒童有著驚人的自我調節能力,這樣可以讓他適應各類環境,并很快與之融為一體。因此,我們要幫助兒童就要首先就要弄明白給他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嬰兒顯然無法告之我們他真正需要什么,也沒有這種表達能力和意識。他們尚處于無意識的階段,但是一個3歲的孩子完全可以知道他們想要什么。因此我們不要急著去給嬰兒提供各式各樣花哨的玩具,而是給他找出能夠激發他們發揮成長潛力的行為條件。
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給新生兒準備環境呢?這個問題現在很難有準確的答案,這時因為嬰兒總是在他所遇到的環境中成長,至少到目前為止是這樣。兒童如果離群索居,顯然就不能有一個適宜的語言環境,這樣便無法學習語言。相應的,要獲得某種精神素質,一樣要跟有這樣素質的人生活在一起。簡言之,構成人生活的行為方式/習慣和傳統,都是來自相應的群體性生活。
很難想象,人們過去對待嬰兒的方式是如此的簡單粗暴。他們為了讓初生嬰兒獲得一個安靜的環境,就把嬰兒單獨放在一個房間里,盡量讓他睡覺去。這無異于對待病人一樣,可見那時人們還只是集中研究嬰兒身體和衛生方面。現在對嬰幼兒心理發育的研究,徹底改變了過去人們那種不科學的做法。人們知道,那樣做對嬰兒的精神是一種極大的損害。試想一下,把嬰兒和母親隔離開來,單獨放在育嬰房,由保育員看管,這樣的孩子等于生下來就沒有了母愛,每天只能面對單調乏味的保育員。他們每天都被放進嬰兒車里,甚至看不到周圍的環境,這樣嬰兒的內心深處肯定會出現強烈的渴望和不滿,進而阻礙他們身心的正常發展。
記得在“二戰”之前,好多家庭富有的歐美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初生的嬰兒。不過還好,現在的情況沒有以前那么糟糕,尤其是貧困家庭的父母,他們能夠讓兒童回到自己的身邊。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反思他們對待兒童方式,并且已經把這個當成一個社會問題來探討。科學地講,兒童只要有走出家里大門的能力,就應該被領到外面,去接觸外面世界的一切,去觀察周圍的環境。可喜的是,嬰兒的車子和育嬰房也得到了大大的改觀,他們的為什標準很高,并且不再像以往那么單調,而是張貼了許多色彩各異的圖片,這樣就使得嬰兒在斜躺著的時候,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東西,而不是眼巴巴地盯著天花板發呆。但嬰兒的語言學習依舊是個大難題,因為照顧他們的保姆大多屬于社會底層的人員,他們也許并沒有太多的耐心完成兒童語言的教育工作。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困惑,到底父母與人交談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讓孩子呆在身邊?答案是肯定的,盡管帶著孩子去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會有這樣那樣的麻煩,但這的確有必要。因為孩子的潛意識會吸收很多東西,他們可以觀察到你們在做什么,說什么,盡管不一定完全理解,可這些東西依然能夠促進他們的成長。我們沒有人知道外在的世界到底孩子們對哪些事物感興趣,但是卻一定要讓孩子走出來。然后認真觀察他,看看究竟是哪些事物吸引了他,然后把孩子抱到這些事物跟前,讓孩子盡情地去觀察,這時我們會發現,孩子的臉上會出現一種充滿好奇的神情,并且有著滿意的微笑。
成年人如果想要保證兒童的發展,那么必須摒棄自己那些陳規陋習,給自己來一次徹底的思想“大掃除”,不要給孩子樹立反面的典型。要明白的是:孩子的人格大多數是在兒童時期通過與環境的充分接觸,逐步建立起來的。這時候就要保證讓孩子有足夠多的機會去接觸周圍的環境,不然的話,這個孩子將來便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很難有大的作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歸根究底是個人無法在道德層面上適應社會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兒童的態度上,照顧兒童的方式上,盡量以一個文明社會所需要的那種方式去進行。
有人可能會提出異議,這么明顯的事實我們怎么會不明白?還有一些思想頑固的家伙可能會說,老祖先們并不明白這些事實,不一樣這樣活過來了嗎?還有的會反問我:“人類歷史悠久而漫長,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成千上萬,他們不見得都懂這方面的知識啊,可不是同樣學會了說話嗎,他們不也能夠適應當時的社會習慣嗎?”
那么,請我們睜開雙眼,看看世界上其他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們吧!那些民族對待兒童的方式顯然比我們更合理,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其實對待兒童的是嚴重違背自然規律的。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兒童是與母親緊密相連的,他們總是與母親形影不離,一起出門,一起購置家庭用品,可以看著母親與商家討價還價。孩子把這些生活中的常識記得一清二楚,這不僅加強了孩子與母親的關系,更加強化了孩子們生活的本能。
如果不是現代文明加以破壞,這種習慣還會延續下去,母親絕不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他人去養育,因為這種做法本身就不符合自然規律。在這種傳統的養育關系中,孩子可以充分享受母親的生活,母親言傳身教,孩子是一個忠實的聽眾,接受母親的教誨和指導。母親可能會經常跟孩子滔滔不絕地講話,這時候母親變得更加健談了,孩子們也因此受益。當他們看到大人的言行舉止的時候,雖然還無法徹底理解,卻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逐漸地體會其中的意思。
至于怎樣攜帶孩子,這個問題真的是非常有趣。據我所知,各個社會群體和民族之間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很多人還專門研究過這一問題。研究的結果顯示,很多地方的婦女是不習慣用胳膊直接抱孩子的,她們更習慣將孩子放在一個小床上,甚至是袋子里面。有的地方的人,母親要是出去的話,會用繩子將孩子捆綁在木板上面,然后搭在肩膀上,有的母親喜歡將孩子吊在脖子上,有的習慣裝在筐子里。盡管這樣方式各異,但是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注意著孩子們的呼吸問題。比如,把孩子背在身前的那個民族,他們會讓兒童臉朝前方,日本的母親也是這樣,他們把孩子綁在身后,但是要保證孩子的頭部高出肩膀,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呼吸順暢。日本人也因此被賦予一個美妙的綽號“雙頭民族”。印度的婦女則更喜歡將孩子放在臀部上方的位置。北美的印第安人可不同,她們會想辦法將嬰兒放進一個類似于搖籃的東西里面,這樣孩子就被背在身后,背靠背地貼著母親。雖然方式多種多樣,但絕對不能把孩子丟下不管,這種方法是極其錯誤的。人們常常會在非洲的某個部落里看到,女王即使是在加冕那一刻,也始終不忘將孩子抱在自己懷里。
關于延長嬰兒哺乳期的問題,我們這里再做一次討論。母親對嬰兒的哺乳期有的到了一歲半,有的是兩歲,還有的延長到了三歲。這都不盡相同。不過可以預見,這不是營養問題,事實上孩子到了2~3歲就已經能夠吸收其他的食物了。延長嬰兒哺乳期的另外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增加母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這對于兒童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只要孩子和母親相處在一起,他們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即使媽媽有家務纏身,沒有時間打理孩子,可孩子們也可以跟周圍的世界進行交流。他們跟著母親上街,可以聽到人們之間的交談,可以觀察到車輛、行人、動物等等。這些東西都可以在兒童的腦海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記。我們如果留心的話,就會看到:一個母親背著孩子在跟小商小販討價還價的時候,母親背上那個小家伙聽的是多么專注啊!母親的語言和行動引起了孩子極大的興趣。
我觀察到,只要孩子身體完全健康的情況下,他們跟母親一起出門時不會哭泣的。他們有時候可能還在呼呼大睡,但從來不哭。常聽人說,西方的小孩子愛哭。好多朋友跟我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很愛哭。他們也常常一起討論這樣幾個問題:如何哄孩子,如何讓孩子別再哭泣而保持安靜,如何逗孩子開心。他們大概不清楚,如果孩子愛哭或者說情緒反復無常,脾氣暴躁,那只能說明這個孩子的精神處于極度饑餓的狀態。
因此,不管出于什么一種考慮,都不應該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哪怕你是為了他們的安全、衛生、健康著想,也不能那樣做。別讓兒童生活在一種類似于囚犯的生活狀態中。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去撫養孩子,他們卻無意識地采用了正確的方法。而至于西方人,我們必須明白這個道理,并想方設法去改變這種不良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