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怎樣對待初離母體的嬰兒(4)
- 卡爾威特的教育,蒙臺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 (德)卡爾威特等
- 4801字
- 2016-03-15 14:40:25
父母當然需要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才可以教孩子走路,如果太早則有害無異,必須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只有當小腦、脊柱神經和骨骼完全發育成熟之后,才可以讓孩子嘗試著走路。因為行走是一個協調性要求很強的動作,如果各個器官無法協調發展,就不能走路。當身體各個器官發育成熟之后,必然就會發揮作用。這時候,即使我們企圖阻止兒童走路,那也不可能。器官發育成熟之后,就獲得了相應的“環境經驗”,這種經驗充分地實現了器官的功能,否則器官就是發育不完全。同樣地,當兒童學會說話的時候,誰也就別想讓他閉嘴,他們會一直說下去,要知道讓兒童保持沉默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兒童的行走、說話遭到阻止的話,都會大大束縛他們的發展,甚至出現畸形兒。
所以說,兒童獲取行走能力之后,大大提高了獨立性。他們要獲得自身的獨立和發展,需要能夠自由使用這些能力。心理研究表明,人的任何發展都不是必然的,都是有條件的,“任何個體行為都來自環境經驗”。如果我們認為教育就是幫助兒童發展,那么,我們只能為他們獲得的每一點進步而高興,這是因為我們很清楚,無法對兒童的成長提供實質性幫助。可是,我們對兒童的教育卻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環境經驗的缺失,它可能減慢兒童的發展,甚至會使發展出現逆轉。
教育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向兒童提供學習環境,使大自然賦予他們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這不僅是出于我們的愛心,或者讓孩子們高興,還要求我們調整觀念,遵循自然的法則,與自然進程協調一致。
兒童在實現了這個跨越之后,還有更高層次的經驗等著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總是在擴大自己的范圍,總是在發展著自我的獨立性。比如,他們明確提出要這個玩具而不是那個,要穿這件衣服而不是那件。他們還常常做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很顯然,這些都不是大人教他們的,而是他們自己的主張。可是,他們獲取經驗的要求常常被大人無情地阻止。我們也許不知道,自己阻止的不是兒童,而是自然法則的充分實現。因為兒童的行為事實上是受自然支配的。
兒童的個性形成始于自己精神上的獨立,而精神獨立的前提就是徹底擺脫對成人的依賴。這段時間,兒童會對獲取的經驗進行這樣那樣的思考,從而尋找各種事物之間的種種聯系,建立自己的判斷和認識,不再依靠別人。社會必須給兒童全部的自由,讓他們獲得獨立,讓他們正常發揮自身的能力。這已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需要我們馬上去做的事情。我們說,只有通過自由和豐富的環境經驗,人類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這不是一種時髦的理想主義理論,而是基于對生命和自然的科學觀察,在客觀事實上得出的結論。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獨立”和“自由”的概念,不同于我們通常所講的那種流行觀念,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觀念強加給兒童。至于“自由”和“獨立”的確切定義,現如今人們的說法還存在著分歧,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我們通過對兒童發育的研究,認為自由、獨立和生命的真實意義只有在兒童身上才有可能反映出來。
我堅信,大自然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幫助。提供了一個解釋社會生活的新基礎。成長中的兒童似乎毫無保留地將一切都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兒童所表現的是正確的,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現實和真理的指南。每當發現一條自然的真理,真理便驅散疑慮。因此,孩子發育成長所獲得的自由能讓我們進行妙趣橫生、新穎別致的思索。
那么,兒童獲取越來越多的獨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這個目的來自何處呢?很顯然這個目的就是標志生命不斷完善的個性。那么,兒童是怎樣獲得獨立的呢?他是通過不斷活動獲取的。他是怎樣獲得自由的呢?靠不斷的努力。任何生命都不會是靜止不動的,獨立也不是一種靜止狀態,而是一種不斷的獲取。要獲得自由、力量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就必須走這條艱苦不懈之路。
兒童的第一本能是在沒有任何人幫助他的情況下自己完成動作。當他不讓其他人為他完成動作時,他就為獨立作出了最初的努力。為了靠自己獲得成功他堅持不懈地努力。像許多人所想象的那樣,如果最美好的生活是東坐西躺,讓人侍候,無所事事,那么,還有什么比嬰兒出生前所過的生活更理想呢?嬰兒在母體中時母親為他做了所有的事情。我們想過學說話這項艱巨的任務嗎?是這項任務使成人能與其同伴交談。“休息”若是生活的真正理想,那么,兒童不是就可以不學說話,不用使自己適應正常食物了嗎?他不就可以免去行走、動腦的麻煩和認識周圍世界所感到的歡欣鼓舞了嗎?
兒童最終幫我們證明了知識的價值,他還表明自然教育方法完全不同于社會教育方法。兒童可以通過工作獲得他們想要的身體及思維獨立,他們并不關心其他的東西。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當我們向兒童釋放自由和獨立的時候,我們是在向一位已經潛心工作,不工作、不活動便無法生存的人施予自由。這與其他生活形式一樣,阻止它便會使孩子退化。
充滿生機的世界,萬物生機勃勃。生命為這種盎然生機之最。只有通過活動,生命的完善才能追尋,才能獲得。先輩傳給我們的社會期望,向往最少的工作時間、讓別人為我們工作及懶惰思想,變得更完整了,這些暴露了自然在童年留下的退化印記。這些期望是那些在剛出世的日子里沒人幫助他們適應環境,因此對環境,對努力感到反感的人退化的標記。他們是那種希望得到幫助、得到侍候、讓人抱在懷里或放在輪車上的兒童,那種羞于結伴、喜歡長眠的兒童。他們具有科學已認識到的并把它稱為重返母體傾向的特征。出生正常、生長正常的兒童朝著獨立前進。誰要逃避這種獨立,誰便在退化。
這便又出現了新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教育一些不太正常的兒童,如何治療這種扭曲正常生長的退化呢?這種發生偏差的兒童實在不喜歡生活環境,他們看到了太多的苦難和障礙,這令他們心生畏懼。于是,一些兒童心理診所便應運而生。這樣,誤入歧途的孩子們便成為心理診所的研究對象,科學家甚至也參與其中,他們研究出了一些治療方法,游戲就是這方法中的一種。
教育學對我們說,環境一定不能有太大的抵抗力。因此,環境中可以避免的障礙越來越多地被減少了,也許被統統撤除了。今天,尤其是為了那些對環境感到反感的兒童,兒童周圍的一切都安排得盡量迷人。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激起同情和愛,來戰勝冷漠和厭惡。我們還為他們提供愉快的活動,因為我們知道生長發育源于活動。讓興趣促使孩子活動,激勵孩子進行自身經驗的環境動機必須豐富多彩。這些便是生活與大自然頒布的法則。這些法則幫助那些已經沾染了退化特征的孩子從懶惰的傾向向渴望工作轉變,從倦怠和惰性向活動轉變,從某種恐懼狀態向充滿快樂的自由——開始征服生命的自由的轉化。
對于非正常的兒童來說,從倦怠到充滿活力的確是個令人驚訝的轉變過程。這些轉變都是以自然規律為依據而進行的教育。在此我們不做過多的討論,只想對“成熟”這個詞做一點解釋。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這本書的要義。“成熟”是生物學中遺傳和胚胎的概念,指的是受孕胎產生之前,最初的生殖細胞從不成熟到成熟細胞的發展期。這一概念移植到兒童心理學之后,便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他表示一種成長調節機制,這種機制能保障個體生物乃至在生長刺激方面的發展平衡。盡管阿諾德·格塞爾沒有下任何確切的定義,卻發展了這個概念。如果我們領會了他的精髓,便是這樣一種解釋:個體的成長受固定法則的支配。這些法則必須遵循,因為兒童的學習過程受生命本能的支配,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上決定著什么時候學的多半是天生的體格特性和趨勢。格塞爾認為,兒童身上具有部位教育所影響的機能。關于兒童的身體發育,格塞爾的觀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如我們前面所說,在某一個器官尚未成熟之前,我們不能教兒童走路。我們應該把自然教育法則作為教育的基礎。但若是將格塞爾的觀點完全應用于兒童的精神成長上,未免有些牽強附會。根據他的一元論學說,他認為:“由于兒童的發展進程,他的智力水平與身體發展成正比。”但是,這很難說一定正確。假如我們在一個荒無人煙/與世隔絕的地方將孩子養大成人,只給他食物和水,別的什么都沒有,那么這個孩子的身體發育會是正常的,但大腦的發育一定受到嚴重的影響。那個家喻戶曉的“阿維龍的野孩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我們無法制造天才,只能為每個個體提供成為天才的機會,使他們充分發揮身上的潛能。但是我們要討論“生理成熟”的進程,就必須準確認識“心理成熟”的進程。因為在胚胎發育中,這兩者是平衡進行的。
現如今,我們還沒有能力完全認識器官的成長過程,因為器官的發育并不規律,每個器官的發育都是都是圍繞著活動點進行的。這些活動點等器官出現之后就要消失。此外,器官的成長過程還有一些敏感期,這些敏感期對動物行為存在這特別的影響。這是由荷蘭生物學家德·弗雷指出的。我們也發現它與兒童的心理發展非常相似——生命發展的規律和人類的本性基本上是一致的,兩者相互適應。
就生命個體而言,“成熟”過程中不僅有基因功能的作用,還存在環境的影響,在個體的成熟過程中,環境因素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至于心理成熟,這恐怕只有依靠環境經驗才能完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環境經驗也有不同形態,這是因為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目的的行動”不斷更換類型,環境經驗也就展現出了各種不同的面貌。正因為環境經驗的不斷出現,使得人的意識出現了一種特定的模式。這種模式我們當然無法用肉眼觀察到。這些不斷重復的行為與它們所產生的作用沒有任何直接的聯系,并且它們一出現便消失了。與此同時,孩子的注意力也相應地轉移到為另一種功能做準備的其他活動。如果兒童不能這樣連續吸收環境經驗,他就會失去對環境的敏感性,影響他的發育成熟。
心理學的課本這樣定義“成熟”這個詞:“成熟主要包括遺傳的結構變化,即它們源于受精卵細胞的染色體。但是,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通過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
按照我們的調查結果,可以這樣說,人在出生的時候,便有一種吸收的心理普遍存在與我們的大腦結構中,這就是“具有目的的行動”。至于這種力量和功能,我們在“星云”一章中會做詳細討論。
因此,我們總結得出結論,影響個體成長和心理發展機制的有以下幾個方面:具有吸收力的心靈、“星云”、敏感期。這些都是人類的特征,具有遺傳性質。但是,他們必須通過環境進行的自由活動,在獲取經驗之后才能完成。
生命伊始
如果我們想要促進人的精神生活的進步,那么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幼兒的吸收的心理是不斷從環境中攝入營養的。它必須如此,并且必須用攝取營養養來滋養自己。因此,在人生的初期,我們必須盡力使環境變得趣味盎然和富有吸引力。
現在我們都認識到,兒童的發育過程可以分為許多階段,環境在每一個階段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環境在其他任何階段的作用都不能與其在幼兒剛誕生那個階段的作用相提并論。然而,迄今為止,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可說是寥若晨星。因為就在不久以前,人們幾乎連想都不曾想過,在人生的最初兩年里,兒童居然還會有各種心理需求。不過,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它們是非常重要的,決不能有些微忽視,否則,今后會出現極其有害的后果。
過去,科學家們往往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兒童健康的物質方面。在20世紀,為了降低一直居高不下的嬰兒死亡率,在醫學和衛生領域里出現了一種精細繁瑣的方法。但是,他僅僅局限在身體健康方面,心理健康幾乎完全無人問津。即使有人曾涉足該領域,但收獲甚微,難以擺脫自然歷史的空白。他們認為,幼兒期的首要目的是形成一個能適應社會生活的個體。
那么,自然發展是到底向我們展現了什么呢?自然讓我們知道,嬰兒的出生,在精神上要經歷一個逐漸適應外部環境的過程,這一階段對于兒童來說十分重要,即使對于那些哺乳動物也同樣重要。必須明確一點,人和哺乳動物不盡相同,人類沒有天生的那種行為能力。兒童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心理創造,而不是心理喚醒。正因為如此,環境的作用才顯得一場重要。我們必須注意嬰兒周圍的一切環境條件,使他不受排斥,不產生退化行為,要使他降臨其中的世界變得對他有吸引力。這對他完成吸收的重任是很有幫助的。他的進步、成長和發展都依賴著這種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