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怎樣對待初離母體的嬰兒(3)
- 卡爾威特的教育,蒙臺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大全集
- (德)卡爾威特等
- 4906字
- 2016-03-15 14:40:25
很顯然,人類不能決定自己的成長軌跡,甚至不能解決之期間出現的許多問題,但這并不妨礙人們研究自身的發展過程。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其中充滿了令人驚奇的變化。不過,這個研究的過程非常困難。人們普遍以為嬰兒的大腦是始終處于沉睡狀態的,其實不然。嬰兒的大腦和我們成人的完全不同,這個大腦似乎更像一個蘊藏著巨大創造了的寶藏,特別是在嬰兒出生到世界的第一個年頭,他們拼命地吸收身體所需要的能力,同時完善自己的發音器官,讓智力和身體同步發展。
和成人相比,嬰兒的這些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況下完成的,而我們成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嬰兒卻不知道。這種無意識其實非常智慧,它幫助嬰兒從環境中吸收知識,然后迅速成長。那么,嬰兒是如何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知識呢?就是上面講的那些無意識的天性,周圍食物喚起了嬰兒的熱情和注意力,嬰兒與環境之間開始進行互動。嬰兒不是在靠思想,而是靠自己的天賦來吸取知識。如果你觀察一下就發現,嬰兒對于語言的學習就很好地展現了這種天賦。有人會說,那是孩子的本能,他們天生就有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這未免有失偏頗,為什么嬰兒周圍有上千種聲音,卻唯獨學會了人類的聲音?很明顯,是因為嬰兒周圍的環境中,人類語言給嬰兒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且極易與嬰兒的內心激起共鳴,這樣促使他們發出相同的聲音。
與此類似的還有,對音樂的感受。人們在聽音樂的時候,臉上的表情不僅隨著旋律而變化,而且他的頭和手也會跟隨節拍活動。當然了,嬰兒對語言的感受要比我們對音樂的感受強烈。嬰兒是在無意識中受到周圍聲音感染的,人們很少看見他們的舌頭、臉頰在動,其實,正是在這種靜默之中,嬰兒的每個器官都在學習發聲。那么嬰兒究竟是如何學習語言呢?語言又怎樣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呢?通常,人們把在嬰兒期學到的語言稱做母語,這種語言與后來學習的語言有明顯的區別,這類似于真牙和假牙的區別。剛開始,嬰兒聽到的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聲音,可是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那么,這些單純的聲音是怎樣被賦予意義的呢?兒童不僅學會了詞語和其中的意思,還掌握了句子和語言結構,因為懂得句子結構是理解語言的前提。比如人們說“玻璃杯在桌子上面”,詞語的排列順序決定了句子的意思,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的上面。如果把語言順序顛倒,說“上面桌子在玻璃杯”,人們就很難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兒童之所以能夠理解語言的含義,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語句的順序。
我們前面講到,嬰兒和成人之間的智慧不同。比如,我們記住東西的話,需要有一定的記憶力,而嬰兒期的孩子顯然是沒有這種能力的。他們怎樣認知事物的?因此,嬰兒對于語言的學習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他們有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通過這種能力直接吸收知識。成人的學習可以通過記憶把知識輸入大腦里面,進行儲存,如同往水瓶里灌水一樣,人與知識之間沒有建立起直接的聯系。相反,嬰兒在學習中經歷了一個轉型過程,通過學習塑造了自身。他們逐漸學會了自己的母語,在幼小的軀體內發生了一種精神十七學反應,知識不僅進入大腦之中,而且促成了大腦的發育。就這樣,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交流,嬰兒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把這時候的心理稱做“具備吸收力的心靈”。
我們無法想象嬰兒到底具有怎樣的心理能力,這種能力的優勢卻是不言而喻的。試想我們每個人都保持這種心理能力的話,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語言溝通的障礙嗎?學習語言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變得再輕松不過了。讓我們暢想一下,浩如煙海的知識一下子涌進了我們的大腦里,這是多么令人心神激蕩的事情啊!如果某個星球上的人們壓根就不需要老師,也沒有什么學校、圖書館,但是人人都掌握了大量豐富的知識,這樣人們就大大減輕了學習的負擔,從此可以更加悠閑地去生活了。但愿這樣的事情不只是發生在童話故事里。不幸的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隨著我們的年齡一點點地在消失殆盡。當我們從無意識變為有意識地去學習的時候,每學到一點知識,便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兒童的動作學習起來依舊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嬰兒出生之后,通常被包在襁褓之內過上大半年,這時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動作的。可是過不了半年,他們就能夠移動,而且還學會許多動作。在這個期間,孩子們只是開心地玩耍,同時還能學習這么多動作,并且語言問題也不再是什么大問題了。嬰兒身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會像錄像一樣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腦海里。我們一定忘記了自己出生后第一個動作是怎樣做出來的,但兒童對動作的學習定然是非常規律的。他們在各個特定學習階段開始之前,大腦已經開始了對周圍環境的學習。嬰兒學習動作的時候,就是從無意識到有意識轉變的一個信號。我們常常見到,一個3歲的孩子會反復地擺弄手中的一些東西,這些游戲活動其實是有意識的,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有意義的工作。人類學會使用雙手,是智慧的象征,兒童的學習也是從手的使用開始的。這些經驗最終形成了兒童的性格,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限制,這是因為經驗的世界要比無意識的世界狹小得多。
這個神秘的學習過程從嬰兒降生就開始了。嬰兒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獲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并將成為他記憶的一部分,從而獲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對于從事兒童教育的人來說,這個過程的最后結果就是,這些6歲大的孩子突然之間有了理解力,并且有耐心聽老老師講話。
近幾年來人們對于嬰幼兒心理的研究,確實讓人們大開眼界。這個神秘的世界有很多是人們無法想象的。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對0~6歲這個兒童階段的學習進行研究,這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做的就是滿足孩子們發展的需要,而不是對他們進行教育。如果我們有一天正確認識到這個階段兒童的心理發育,從而延長這個階段的話,人類恐怕就有可能完全擺脫痛苦的學習過程了,這的確是功德無量啊!
對于兒童心理的發現,本身就是一場教育界的革命。大家都知道嬰兒的心理與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嬰兒的學習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這種無意識讓嬰兒在游戲過程中不斷從周圍的環境吸收知識和經驗,而我們成人學習起來卻是有意識的灌輸。教育理念在此時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知道不要再讓教育介入到兒童這個階段中來。兒童能夠自然地吸收知識,因而性格形成就顯得如此重要。教育此時應該做的就是消除兒童天賦創造力的障礙,使這種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于是,教育不再像過去那樣,是一個灌輸語言和觀點的過程,而是向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幫助的手段。成人應該給兒童以幫助,這并非因為他們幼小,而是因為他們天賦的創造力尚處于萌發階段,非常脆弱,需要成人的呵護。這也應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一個新方向——幫助兒童心理發展,充分發揮兒童自然學習能力。
兒童必須獲得相對的獨立
我們成人身上會有一種叫“主觀意愿”的東西,這種心理在兒童身上也會得到體現。嬰兒身上同樣有一種巨大的能量,它可以讓每個人在脫離母體之后,朝著自身獨立的方向發展。這種力量可以克服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艱難險阻,努力地完善自身。這種力量被生物學家帕西·納恩先生把這種力量稱為“具有目的的行動”。
“具有目的的行動”是兒童成長的源泉,也是生命演進的一種強大的推動力,它可以說是生命的一種本能。假如發育不受任何干擾,兒童身上就顯現出一種“生命的愉悅”,他們會充滿活力,會快樂健康地成長。這種“自然發展”的基本體現,就是兒童對獨立的要求。換句話說,只要成人對兒童的自然發展給予應有的幫助,他們就會實現自身的獨立。在兒童心理發展上是這樣,在他們身體發育方面也如此。因為身體同樣存在發育完備的驅動力,而且非常強烈,只有死亡才能將它阻止。
好了,我們來接著探討兒童的“自然發展”各個階段。首先,新生嬰兒脫離母體而來到這個世界,就是朝著獨立邁進了一大步。同時,出生賦予他認知外在世界的強烈愿望,他通過吸收各種新知識來完善自己,并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從這個角度講,人類的確生來就有“征服世界的欲望”。這是生命發展第一個階段的一個顯著標志,它告訴我們外在環境對兒童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可見,兒童很喜歡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對兒童來說有著豐富多彩的感官刺激。嬰兒首先是靠感官來感知這個世界,如果感官沒有吸收信息的功能,它們還有何意義或者價值呢?
我們環顧四周,能夠看見什么?能夠看見視野之內的所有東西。我們側耳傾聽,能夠聽見什么?能夠聽見可辨聲域內的所有聲音。人的感知范圍很廣闊,但人并非生下來就能分辨這些東西。就拿聲音來說,嬰兒最初聽到的只是一種混合的聲響,后來,隨著與環境經驗交流的積累,才逐漸能夠分辨聲音之間的差別,這個過程恰好符合完全形態的心理學。首先吸取所有能夠感知的東西,然后對它們逐一鑒別,一個正常兒童的心理發展就是這樣。假如情況相反,兒童不能感覺到周圍環境的動人之處,反而對它存在一種恐懼感,這樣外部世界就不再是感官刺激的源泉,而成為恐懼之源。
上述兩種情況千差萬別。研究結果表示,假如一個嬰兒6個月左右的時候開始接觸外面世界的信息和影響,他便會走上人類正常的生長過程。這些都是有科學依據的,也能夠從嬰兒身上找到些許答案。比如說,6個月大的嬰兒開始分泌胃酸,開始長牙,開始身體發育。這樣一來,6個月大的嬰兒不僅可以吃母乳,還能吃一些與母乳混合的食物,在這之前,他們無法消化吸收母乳以外的食物。
顯然,6個月左右的嬰兒已經有著相對獨立的跡象。他們好像在暗示:我們可以離開母體,獨立地生存了。當一個兒童成長為少年的時候,這種跡象還會體現,他們將會因為過度地依賴父母而感到羞愧,并且竭盡所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在6個月左右,幼兒的小嘴終于能夠發音了,這是一個重要標志,表明他們順利完成了語言學習的第一個階段。這以后,兒童的發展將大大加快,直到他們完全獨立。兒童一旦開始說話,就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再依賴別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已經是人類成員之一,因為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兒童掌握了語言,就開始了社會交流。
孩子開始嘗試著與人做一些交流,這就是兒童走向獨立的重要一步。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懵懵懂懂,但現在居然能夠聽懂人話,甚至可以隨意表達一些自己的思想,這真的讓人驚訝不已。就像夢一般的神奇,兒童不知什么時候就已經具有傾聽和語言表達的能力。等孩子到1歲半的時候,就開始用自己的雙腿開始學著走路,他們的跑動也更加隨意。這時如果有陌生人接近他們,這些小家伙就會躲避,他們控制身體行動的能力更強了。因此,人的能力是逐步發展的,并一點點地最終走向獨立。這是大自然的恩賜,是生命發展的必然結果,既然生命被賦予了獨立的使命,就要全力促成這種獨立的實現,把自由和獨立歸還給兒童。
就兒童的成長而言,學會行走非常重要,不僅因為行走是復雜的機體活動,表明兒童體質發育的完善,還由于行走出現在兒童1歲左右,與兒童對語言的學習,對周圍環境的汲取同時進行。在哺乳動物中,只有人需要經歷學習行走的過程,其他哺乳動物一生下來就會走動,幾分鐘后就能奔跑了,人類則不然,剛生下來什么都不會干,需要在襁褓中生存很長時間,逐漸培養這些能力。這是因為兒童在站立之前,需要先完成身體上三個方面的發展。
人的直立行走看起來十分簡單,卻需要身體及部分復雜的神經結構互相配合才能完成。這主要取決于大腦底部的小腦。小腦控制人體的平衡與運動器官。可以說,兒童的行走是小腦發展的結果。當兒童長到6個月時,小腦開始快速發育,這個快速發育的過程持續到14~15個月,然后速度漸漸放慢,到4歲半完成。在這一時期,兒童實際上同時進行兩方面的發展,不僅小腦和神經系統發育成熟,而且行動器官也發育成熟了。一個正常的兒童長到6個月就能夠坐起來,到9個月就可以爬動和打滾,10個月左右就能夠站立,12~13個月開始邁步行走,到15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平穩地走路了。
運動神經系統的發展,也貫穿在人類行走的過程之中,這方面的例子就是人的脊柱神經。行走需要脊柱神經把大腦的指令傳達給腿部肌肉,假如脊柱神經沒有發育成熟,就無法傳遞。這對于控制肌肉是很重要的,因為行走過程是由各種肌肉運動協調完成的。行走必需的第三個因素是骨骼發育。嬰兒剛生下來的時候骨質很軟,腿還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因此開始走路前需要骨骼硬化。另外,在這段時間,嬰兒顱骨上的縫隙也已長滿,即使兒童不慎摔倒,也不會傷及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