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嬰兒的成長發育(5)

精神胚胎的發育

初生的嬰兒雖然身體已經長成了人形,但是他們的精神層面上還是處于一種“成形期”。這項工作是他們必須做得,與胚胎期生理領域里所做的工作非常相似。在他面前存在著一個既不同于他在子宮里的生活,又不同于他成為真正的人的生活的時期。出生后的工作是一種在被稱為“形成期”里進行的建構活動。這使嬰兒進入了一個“精神胚胎期”。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要經歷兩個胚胎期:一個是在出生以前,與動物相同;另一個時期是在出生以后,只有人才有。漫長的人類童年使人與動物完全區別開來。這是我們必須給予的含義。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屏障,因此人被看做是與所有的生命不同的生命。他的能力既不是動物能力的延續,也不是動物能力的派生。他在地球上的出現是生命的一個飛躍;是新的命運的起點。我們區別物種總是根據它們的不同點,而不是相似點。每一種新物種總是具有某些獨特的新特征。它更多的不是舊的派生而是獨特性的顯現,它帶有先前從未有過的特征。一種新的沖力已出現在生物王國。

正因為如此,哺乳動物與鳥類一出現,動物世界的狀況就大為改觀。不是早期動物的復制、自然的變異或繼續。當恐龍絕跡時,鳥類就顯露出其新的特征;它溫情地保護著產下的蛋,建筑鳥窩,照顧到小鳥會飛并勇敢地保護它們。遲鈍的爬行動物恰恰相反,總是丟棄所產的蛋。而哺乳動物在保護其種類方面甚至要超過鳥類。它們不建筑巢穴而是讓幼仔在其體內長大,并用自己的血喂養它們。

這些都是非常新奇的生物特征。然而人類另具新的特征。人類具有一種雙重胚胎生活,這種生活是采用一種新的設計建筑而成,與其他動物相比具有一種新的命運。我們必須就此停止而重新開始對兒童的發展及對人的心理方面進行全面的研究。如果人在地球上的工作與其精神,與其創造智能有關,那么他的精神與智能必須是其存在的支撐點。圍繞著這個支撐點,人的行為甚至包括其生理系統就被組織起來了。整個的人就在一種精神的光輪中發展起來。今天,這種在印度哲學中曾一度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甚至也為我們西方觀念所接受。經驗本身已迫使我們注意到生理障礙常常是由心理狀態,即精神控制失靈引起的。

如果人的本質是由“環繞著他的精神光輪”所控制,如果人須依賴于此并且人的所有行為都由此派生出來,那么應給予兒童的最最重要的關懷應該是精神生活的關懷,而不是像今天那樣僅僅從生活上關懷肌體。

所謂兒童的發展,就是指他所構建的生命正在適應其周圍世界的條件,不單是指獲得人的官能、力量、智能和語言。這就使他們與成人的心理截然不同的特殊形式的心理產生功效。兒童與他們環境的關系不同于我們與環境的關系。成人羨慕他們的環境;可以記住環境并對其進行思考,而兒童卻是吸收環境。他對所看到的事物不僅能記住,而且使它們成為其心靈的一部分。他能將其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周圍的整個世界具體化。相同的東西在使用時不會發生變化,但卻能引起兒童的變化。沛西·能爵士給這種極為重要的不需要自覺地去記憶而是將映象吸收進個體的生命中的記憶力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他把它叫做“記憶基質”。

證實這種特殊記憶類型最好的例子,就是嬰兒對語言的學習。兒童學習語言,并不“記住”聲音,而是將其具體化然后使其達到完善。兒童能根據復雜的規則使用語言,這并非由于他曾經學習過,也不是通過正常地運用記憶。也許在其記憶中從未保持過什么語言,但這種語言最后卻形成了他的精神生活和他本身的一部分。毫無疑問我們正在討論著一種與純粹的記憶過程不同的現象,即幼兒心理的一個最不可思議的方面。兒童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性引導他去吸收其周圍的一切,而且正是這種觀察和吸收使他能夠使自己適應生活。他做這項工作是憑著一種只存在于兒童身上的無意識力量。

我們說,生命的第一個階段應該是一個適應的過程。這里就需要我們正確把握“適應”一詞的真實內涵,而且要把這種“適應”同成人的那種適應區別開來。正是兒童的這種特殊的適應能力使其出生的那個國家成為他愿意永遠生活的地方,就像他講的最完美的語言是他的母語一樣。一個生長在國外的成人永遠不會以同樣的方式適應生活并達到同樣的程度。以傳教士為例,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到遙遠的國家去履行其天職,但是如果你問他們,他們會說:“我們生活在這里是在犧牲我們的生命。”這種表白顯示了成人適應能力的局限性。

兒童顯然不是這樣,即便他們出生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可總是能夠與之建立密切聯系,不管生活多么艱難,不管他的家在芬蘭的冰凍平原還是荷蘭的沙灘,他們總會從中找到無窮的樂趣。每個人從兒童時代起就已適應這種生活,就已產生了對這個國家的愛。產生這種感情的是兒童,而成人不知不覺地擁有了它。然后他會感覺到他是屬于這個國家;真誠地熱愛她,覺得她是這樣地富有魅力,沒有任何其他的地方會使他感到如此安寧、幸福。

在意大利歷史上某個時期,那些生長在農村的人們,從出生那一刻起直到去世,從來沒有離開過故土半步。意大利統一之后,大批農民走出自己的家鄉,到其他省份去謀生,這些人在外地找到了工作,在那里結了婚,定居下來。但是后來他們常常染上一種奇特的病:臉色蒼白,心情抑郁,身體虛弱,貧血。他們多方治療,最后醫生總是建議患者返回家鄉,呼吸一下故鄉的空氣。而且這一建議幾乎總是取得最佳效果;病人的氣色和健康得到了恢復。人們過去常說“家鄉的空氣可以治百病”,即使家鄉的氣候比我們離開的地方的氣候惡劣得多。這些患者真正需要的是他們幼年所生活過的樸素而幽靜的環境在他們的潛意識心理中形成的平靜之感。

對我們來說沒有什么比這種吸收的心理更為重要,這種心理塑造了成人并使其適應各種社會秩序、氣候和區域。我們的整個研究必須以此為基礎。任何聲稱“我愛我的家鄉”的人并非是在嘩眾取寵或沽名釣譽,而是顯示了其本人或其生活的基本部分。這是上述事實的恰當反應。由此我們懂得兒童由于其特殊的心靈是如何吸收他所生活的地方的風俗習慣,直到形成其當時當地的典型個體。地方習慣是成人在童年期建筑起的另一個神秘的形成物。習慣、特殊心理與其所住地區是密切聯系的,這一點是再清楚不過了,因為這些都不可能是自然形成或遺傳性的。因此我們已經開始對兒童活動有一個更加廣泛的理解。兒童發展起來的行為不僅適合其時代和地區,而且適合于其地方心理。

我們都知道,印度人是非常尊重生命的。由于對于生命的敬重,他們甚至非常崇敬動物。這種對生命的熱愛之情,是難以在成人身上培養的。盡管人們口頭上說“要尊重生命”,但是做起來卻遠遠不夠。對于歐洲人來說,他們可能會想,印度人做得對,我們是應該尊重動物。但是歐洲人從未體驗過的,在土生土長的印度人心中,這種情感早已根深蒂固。這些心理特征好像是遺傳性的;實際上這是從嬰兒的環境中派生出來的嬰兒期的形成物。有一次在一個附屬于當地的蒙臺梭利學校的一個園子里,我們看到一個2歲大小的印度孩子正在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地面,他好像正在用手在地上畫一條線。旁邊有一個已斷了兩條腿的螞蟻在艱難地爬行。這個孩子注意到螞蟻所處的困境,便用手指為它畫了一條線,試圖幫助它。也許人們會猜測說這個印度孩子一定具有一種“遺傳性的”對動物的喜好。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種感情有歷史傳承因素,但就個體發育而言,這種心理特征卻不是來自遺傳,而是嬰兒時期從環境中學習的結果。如何對待一只受傷的螞蟻,不同國家的小孩會有不同的態度。有的孩子可能會一腳把螞蟻踩死,有的可能視而不見,漠不關心。大多數人可能會原諒這種行為,因為他們對動物沒有感情,認為動物無法和人相提并論。

在這個世界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人們都生活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但是彼此都非常尊重各自的信仰。但是即使當人們的心理拋棄一個古老的信條,心里都會覺得有一種莫名的不安。這些信仰和情感便構成我們心理的一部分,正如我們歐洲人所說的:“這些是與生俱來的。”社會和道德習慣形成一個人的個性、等級情感以及各種各樣的情感,并使一個人成為典型的印度人、典型的意大利人或典型的英國人。而所有的社會和道德習慣都是在幼兒期通過那種神秘的心理力量形成的。心理學家稱這種心理力量為“記憶基質”。這同樣非常適用于通過習慣姿勢、行為舉止、走路步法來辨別許許多多的種族類型。非洲土著人具有一種適用于捕捉野獸的特殊的體格。另一些人則本能地進行各種適應的練習以使其聽力變得敏捷,因此聽覺敏捷就成為他們部落的一個顯著特點。每個人在兒童時期吸收的個性特征固若磐石,即使理性后來加以否定,某些特征也會保持在其潛意識中。幼兒期形成的一切都不可能全部根除掉。這種“記憶基質”(我們可以將其看做一種優勢記憶)不僅創造了個體的特殊特征,并使其與個性共存。兒童所吸收的一切成為其個性中的決定性成分,而且這些同樣作用于他的四肢及各個器官,由此每個成人都具有一種幼年時期所銘刻的不可磨滅的個性。

所以說,任何一種試圖改變成人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也沒有任何意義。當我們說“這個人缺乏教養”,或者談論另一個人邋里邋遢時我們可能很容易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或使他們感到受到羞辱,也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缺點。但是這些缺點依然存在,因為這已根深蒂固,無法改變了。以此同樣可以解釋人對各種時代的適應能力(我們稱其為各種歷史時代),因為雖然古人不能在今天的世界上生活,但兒童能夠適應他進入這個世界時文明所已達到的水平。不管達到什么樣的水平兒童都能夠成功地形成與他所生活的時代的風俗相符合的人。這就表明在人的個體發育中幼兒的功能是具有適應性的;能夠建筑一個行為模式并使他能夠在其周圍的世界中自由行動并影響其周圍世界。因此,在今天我們必須把兒童看作是一個聯合點,一個連接不同時代、不同文明水平的環節。幼兒期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當我們想注入新的思想以改善一個人的行為和習慣或者向其民族特征注入新的生機時我們必須把兒童作為我們的工具;因為成人對此是無能為力的。如果我們真的渴望在大眾中更為廣泛地傳播文明之光,那么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求助于兒童。

上個世紀,當英國即將結束對于印度殖民統治的時候,一個英國官員經常讓保姆帶著孩子到印度飯店吃手抓飯,這時為了讓孩子生活在沒有種族歧視的環境里。當然,印度人這種獨特的飲食方式也吸引了歐洲人。不幸的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這種日常生活的差別,往往引發敵對的情緒,從而成為相互摩擦的根源。這個官員的做法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要想影響社會我們必須將注意力轉向兒童。幼兒學校的重要性就由此產生,因此是兒童在建筑著人類,他們只能按照我們所給予的材料來進行工作。教育對兒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是依靠環境作為手段,因為兒童吸收環境,從環境中吸收一切并將其具體化。由于兒童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就像他是人類的創造者一樣也完全能夠成為人類的改造者。兒童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和新的前景。

這就是說兒童從出生起就必須被看做一個具有重要心理生活的生命,而且我們必須給予相應的對待。今天新生兒的心理生活實際上已引起人們很大的注意。心理學家對此有很大興趣,很有可能建立一門新的學科——目前我們已經看到的事實就是為兒童的體能生活而建立了衛生學和兒科學。

但是如果心理生活也存在于新生兒,那么必定是生來就有的,否則就不可能存在。實際上這也是必定存在于胚胎中,而當這一思想最初被人們接受時,自然會被提出胚胎期的心理生活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這一問題。就我們所知,有的孩子是7個月出生而不是9個月,而且在7個月時他完全可以活下來。因此他的心靈,像9個月的兒童一樣,必定能夠起作用。這個例子無需贅述,它已足以證明我的觀點:生命即精神。每一種生物都被賦予幾分精神能力和某種心理,不管這種生物是多么低級。如果我們觀察一下單細胞生物,我們會看到它們好像具有直覺性;它們能夠逃離危險、尋找食物等。

然而直到不久以前,人們還認為嬰兒沒有心理生活,只是近來嬰兒的這種原先不被注意的心理特征才被科學所承認。某些事實已得到證明并在成人的意識中形成新的光點。它們使我們產生了種種責任感。出生這件事本身突然引起人們的想象,我們不僅可以在心理療法中,而且在文學中看到結果。心理學家現在所說的“出生的冒險”,不是指母親而是指兒童;指那些忍受著難言之苦而且只有當痛苦與掙扎結束后才能哭出聲來的兒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昌县| 阳信县| 苏尼特左旗| 平乐县| 洪洞县| 申扎县| 怀安县| 贵溪市| 青川县| 康保县| 南京市| 靖安县| 富宁县| 依兰县| 吉林省| 龙口市| 仁怀市| 西乡县| 滦平县| 宜兰县| 运城市| 麻栗坡县| 郧西县| 通城县| 开化县| 萝北县| 台东市| 呈贡县| 射洪县| 东至县| 邢台市| 墨江| 东方市| 瑞金市| 马关县| 盐山县| 二连浩特市| 宾川县| 吉安市| 永平县| 珲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