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經是從心臟的外圍開始的,到達腋下三寸處,然后沿著手臂陰面中間的一條線,止于中指。敲打心包經解郁、解壓的效果非常好。撥動心包經時,先找到自己腋下里邊的一根大筋,然后用手指掐住撥動,這時你會感覺小指和無名指發麻。每天晚上19點到21點之間撥數十遍,就可以排遣郁悶,排去心包積液,對身體是非常有好處的。
人過了35歲以后,敲心包經更是必要。因為如果長時間飲食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使得血液中的膽固醇與脂肪含量增高,而血液中膽固醇太多時,會逐漸黏附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狹窄,彈性變差,繼而導致血液流動不暢,誘發心肌梗死及腦中風等嚴重并發癥。敲擊心包經就可以使血液流動加快,使附著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剝落,排出體外。
心包經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勞宮穴。這個穴位很好找,自然握拳,中指所停留的那個地方就是,勞宮穴是人體氣機最敏感的穴位,通過勞宮穴補養心臟的速度非常快。
心包經就是沿著我們胳膊前臂一直從中指出去的,所以心臟病就會伴有手指發麻的毛病,如果連小指都發麻那就是很嚴重了,因為小指的外圍就是心經,小指發麻表明這已經不是心包的病,而是心臟的病。當心臟出現刺痛的時候就是心臟病已經發展得很嚴重了。因此,很多老人都很注重鍛煉手指的靈活度,只要手指靈活,就表明氣血還能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去,五臟就基本沒問題。
另外,如果在一些場合覺得緊張,手心出汗、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這時你不妨按按左手的勞宮穴,它可以幫你找回從容自信的感覺。
三焦經當令,性愛黃金時刻
三焦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中間、肩部和側頭部。循行路線是:從無名指末端開始,沿上肢外側中線上行至肩,在第七頸椎處交會,向前進入缺盆,絡于心包,通過膈肌。其支脈從胸上行,出于缺盆,上走頸外側,從耳下繞到耳后,經耳上角,然后屈耳向下到面頰,直達眼眶下部。另一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于面部,到達眼外角。
三焦經的終點叫絲竹空,就是我們的眼外角,魚尾紋就長在這個地方,很多女士還愛在這個地方長斑,所以經常刺激三焦經就可以減少魚尾紋和防止長斑。三焦經繞著耳朵轉了大半圈,所以耳朵上的疾患如耳聾、耳鳴、耳痛等都可通過刺激本經穴位得到緩解;三焦經從脖子側后方下行至肩膀小腸經的前面,可以和小腸經合治肩膀痛,還能治療頸部淋巴結炎、甲狀腺腫等發生在頸部的疾病;此經順肩膀下行到臂后側,又可治療肩周炎,再下行通過肘臂、腕,還可治療網球肘和腱鞘炎。
晚上21點到23點(亥時),這段時間是三焦經在我們體內當令。在三焦經當令時,身體應保持不溫不火的平衡度。
亥時是陰陽和合的時段,這個時候是性愛的黃金時刻,其實也就是通過男女的交合配合身體完成陰陽和合的這個過程,達到“三交通泰”。中醫一直都是講究保精忌色,房事不能過度,但是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和諧的性愛會令人身心歡愉,激發生機,只有益處沒有害處。不過人的身體在非常健康的狀態下,神清氣爽、全身通泰,性事反而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了,反而是經常有性欲的人,身體比較虛弱。這與我們現代流行的觀點是不同的,現在我們經常看到有宣傳補腎的藥品都是明示暗示,使用了該藥品會讓你重振雄風之類的,這是一種誤導,只是把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性愛的歡愉上了,豈不知這樣是對身體很大的傷害。大家要注意,千萬不要為了那一時的快樂,無節制地透支身體,離疾病越來越近。
西醫認為性愛的最佳時間是在22∶30,我們傳統的中醫認為最好是在22∶00,西醫沒有給出明確的理由,中醫的理由是為了達到陰陽和合,但為什么比西醫認為的要早半個小時呢?這是因為下一個時辰就是膽經當令,應該是熟睡養陽的時候,如果22∶30進行性愛,很可能到膽經當令的時候人體還處于興奮狀態,會睡不著,而22∶00進行性愛,到下一個時辰開始的時候,人體就已經處于熟睡狀態了,可以養住陽氣。中醫不是孤立地看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認為天地、陰陽、萬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整體,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和諧,所以人什么時候該睡覺,什么時候該吃飯,什么時候過性生活都是有講究的,不能隨著性子亂來,否則就會傷害身體。
多做穴位按摩,健康無憂
常敲兩大長壽穴位——足三里和涌泉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足三里穴,另一個是涌泉穴。常敲這兩個穴位,可以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足三里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歷代醫學十分推崇足三里穴的養生保健和臨床治療作用,認為足三里不僅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還能夠治療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痛經、痹癥、耳鳴等多種病癥。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足三里部位有多種神經及動靜脈通過。拍打、按壓足三里像針灸一樣刺激穴位,使其產生“酸、麻、脹、痛”的氣感效應及循經傳導的現象,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足三里因為是胃經上的穴位,所以常用艾灸足三里穴,還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如果能每月用艾灸此穴10次,每天1次,每次20分鐘,人便可以長壽。若家中無艾,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穴,亦可達到同等效果。足三里穴位于膝蓋邊際下三寸,當然這里的“三寸”指的是四個手指并在一起的寬度,因人而異,在脛骨和腓骨之間。
涌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黃帝內經》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涌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等方面顯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壯骨之功。臨睡前,洗腳后坐于床上,將兩手搓熱;然后先用右手握右足,用左手中指、食指兩指擦右足涌泉穴100次;再用左手握左足,用右手中指、食指兩指擦左足涌泉穴100次。
神闕穴是返老還童、起死回生的大藥
神闕穴就在我們的肚臍眼這個位置,每天按壓這個穴位對于養生和療病來說是妙用無窮的,為什么神闕穴有如此大的功效,它真的能讓人返老還童和起死回生嗎?其實這些都是比較夸張說法,但是它對健康的作用確實是非常大的。因為它能激活元氣和元神。
我們都知道臍帶是嬰兒從母體吸取營養的唯一通道,嬰兒生下來后,這條吸收營養的通道就關閉了,而壓臍等于重新啟用這條通道,只不過,這時我們不再從母體吸收營養,而是從生命的源頭上激發自身的潛能,它的作用在于激發人體的元神和元氣。
所以元神和元氣就是人在生命開端那一刻就有的神和氣,它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不然不能發育成胎兒的生命。元神和元氣一直伴著人走完生命的全過程,而很多疾病都源于元氣的衰弱,如精神不振、男女性功能不調、腸胃功能衰退等,這些病都是慢性的,甚至可能伴隨人一輩子,但只要重新激活元氣和元神,我們就可以使精神飽滿,免疫力提升,而且可使很多病都能很快治愈。
要激發元氣和元神,就要到它們居住的地方去找它們,這個地方就是神闕,神闕是一個返老還童和起死回生的穴位。其實,古人早就很重視這個穴位的養生和保健功能,名醫陳良甫說:“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的神闕穴一壯故也。予嘗患久溏利,一夕灸三七壯,則次日不如廁足見經言主瀉痢不止之驗也,又予年逾壯,覺左手足無力,偶灸此而愈。”這段話告訴我們,灸神闕穴可以延緩衰老,治療慢性腹瀉,還可以治療四肢無力。
如果不想灸這個穴位,其實壓臍效果也很明顯,壓臍的時候要把意念集中在神闕穴上,人的意念其實就是“神”,就是神藥,屬于心神。平時我們忙于應付身邊的工作和生活,心神都是散亂的,元氣和元神就在這種散亂的狀態中不斷耗散,壓臍的時候,把心神收攏,讓它回到神闕,因為這里才是它的故鄉,如此元氣、元神在沒有耗散的狀態下才能被激發出來。
抗擊疼痛的自然療法——刺激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掌骨間隙之中點處,或第二掌指關節與陽溪穴之間的中點處,稍靠近食指側。
中醫認為,合谷穴能夠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堅持按揉刺激合谷穴,可以獲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可疏風止痛,通絡開竅。
合谷穴適用于緩解各種疼痛,無論外傷還是內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尤擅緩解晚期癌癥病人的惡性疼痛。此外,還可以治療頭暈、惡心等各種異常癥狀。
合谷穴不僅能治療多種疾病,還能預防腦中風及老年癡呆。合谷穴止痛效果好,是實行針灸麻醉時最常用的穴位。
按摩方法:用對側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處皮膚,隨時隨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沒有副作用和危險。以感到酸脹且能夠忍受為度。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或當拇食指并攏時,在肌肉最高處。或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角,骨頭延長角的交點處即是合谷穴。
但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足底按摩——最有效的免疫力提升法
俗話說得好,“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腳”,在醫學上,腳有人的第二心臟之稱,可見腳對健康的重要性,所以現在很多足療、足浴、足部按摩非常受歡迎,人們感覺累了、壓力大了、渾身不舒服又查不出什么毛病的時候,就想去做足療推拿,放松一下身心。
古老的中醫理論加上現代的全息醫學理論已經把我們的腳研究得清清楚楚,人的腳底穴位分布密集,五臟六腑都在腳底有對應的反射區,經常進行足底按摩就能通經活絡,使內臟得到相應的刺激,從而促進人體健康,所以說足底就是我們進行自我保健的理想陣地。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免疫力日漸衰退,經常按摩腳底的涌泉穴就能有效提升免疫力。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按摩這個穴位,有滋陰補腎、頤養五臟六腑的作用。能活躍腎經內氣,強壯身體,防止早衰,有利于健康長壽。老年人常按摩此穴位,還能防止腿腳麻木、行動無力、腳心涼冷等現象。
除此之外,足底按摩還有很多方面的保健功效:
1.緩解貧血,消化不良
以現在的生活水平,出現營養性貧血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但由于特殊的生理結構,在女性每個月不可避免的那幾天,很容易出現貧血癥狀,而不規律的就餐習慣又常常導致消化不良,經常按摩足底的肝、膽、脾反射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此類癥狀。
在雙足的大趾前端,有通向人體肝、膽和脾的穴位,當你有腹部膨脹、打嗝、吐苦水等消化不良癥狀時,刺激這些穴位,癥狀就能得到緩解。如果你經常頭暈、乏力、面色蒼白,這就是貧血的表現,除了在飲食上多吃紅棗、豬肝之類的食物以外,刺激小腳指頭部位的反射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2.給你良好睡眠
現代人都很忙碌,每天加班加點,即使睡眠也是“假寐”,腦子里還在不停地想著工作的事,根本睡不好,第二天上班也是無精打采。而經常按摩靠近腳掌根部三分之一處的失眠點,就可以每天香甜入夢。
3.對抗電腦病
如今我們的工作都離不開電腦,長期坐在電腦跟前就導致了諸如頸椎病、肩周炎等的“電腦病”,經常進行足底按摩就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病癥。頸肩肌肉反射區在雙足拇指指腹根部橫紋處,和雙足外側第五趾骨中部(足外側最突出點中部)。每天按摩該處穴位2次,每次10~30分鐘,堅持2周,就會有明顯效果。
自己在家進行足底按摩時,手法要準確,否則達不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長期堅持,每天2次,每次30~40分鐘,用力的輕重、緩急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通常要按摩至局部發紅、發熱為止。身體較弱,或者無法容忍疼痛者,必須減小力度,或者減少時間。對于嚴重的心臟病及腎病患者,更要緩慢、柔和進行。
在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足底按摩前最好配合熱水泡腳,邊浸泡邊用兩腳互搓,或用手在水中搓足,5~15分鐘后用毛巾擦干,再進行按摩,效果會更好。
自我按摩耳朵,養護宗脈的聚集地
中醫認為,“耳主貫聰而通心竅,為心之司,為腎之候也”。《內經》中也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的記載,并認為耳與經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十二經脈都直接或間接地經過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