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從頭到腳說健康,透視潤澤生命的人體使用手冊(17)
- 從頭到腳談養(yǎng)生大全集
- 春之霖 小慈
- 4979字
- 2016-02-29 10:05:42
自我調理
在膽囊炎發(fā)作時,禁吃固體食物數(shù)天,僅喝蒸餾水或礦泉水。接著再喝果汁3天,可喝梨子汁、甜菜根汁、蘋果汁等。然后才開始恢復固體食物,用生甜菜切碎加2湯匙橄欖油、新鮮檸檬汁、新鮮的蘋果醬食用,這個飲食計劃對患者很有幫助。
膽絞痛,要人命——膽結石的食療方法
“膽絞痛,要人命”,這是對膽結石發(fā)作起來的苦痛的最佳寫照。膽囊內膽固醇或膽紅素結晶形成的一粒粒小團塊就是膽結石,這主要是因為人體內膽固醇和血脂過高造成的。膽結石平時可能無明顯癥狀,但當結石異位或嵌頓在膽管時開始發(fā)作,主要于晚餐后膽絞痛、脹痛,一般在中上午或右上腹,向右肩放射,并伴有惡心嘔吐、發(fā)熱、黃疸等癥狀。
營養(yǎng)方案
1.預防
預防膽結石應注意飲食調節(jié),膳食要多樣,此外,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魚類及海產類食物則有助于清膽利濕、溶解結石,應該多吃。每晚喝一杯牛奶或早餐進食一個煎雞蛋,可以使膽囊定時收縮,排空,減少膽汁在膽囊中的停留時間,有效預防膽結石。堅果類食物也是預防膽結石的絕佳選擇。
2.食療
膽結石患者在飲食上要注意降低膽固醇和血脂,逐步溶解或引導排除結石。多補充維生素E、維生素A、維生素C和高纖維,多吃粗糧、水果蔬菜和動物內臟等食物。
忌吃食物
絕對不吃內臟、蛋黃等富含膽固醇的食物;
進食如馬鈴薯、地瓜、豆類、洋蔥等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
脂肪含量多的高湯也在禁忌之列;
少吃生冷、油膩、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濕生熱,使膽汁淤積;
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也要避免進食。
推薦食譜
清蒸鮭魚
材料:鮭魚1片(300克),蔥60克、美蒜、辣椒各20克、酒、生粉各1大匙,鹽1/2 小匙、蠔油、胡椒粉、糖各1小匙,酒、水各1大匙。
做法:鮭魚洗凈用調味料A腌15分鐘。蔥切絲、蒜切片、辣椒切絲,取一半的量鋪盤底,再把腌好的魚放上。魚表面淋上調勻的耗油、胡椒粉、糖、酒、水等調味料,將剩余的蔥絲等鋪上,送入蒸籠大火蒸1 0分鐘,用筷子刺魚肉、不沾筷即可食用。
功效:清蒸鮭魚能降低膽固醇、預防膽結石,滋味也十分鮮美喔。
豆薯拌番茄
豆薯(又稱涼薯)200克,大番茄100克,金桔醬3大匙,黑芝麻少許。
做法:將番茄、豆薯洗凈切條狀,放入容器里頭。加入金桔醬、黑芝麻拌勻,涼拌2小時后即可食用。
功效:清清涼涼的涼拌食譜,不但消暑、還能預防膽結石、減少膽固醇。
○胃
胃為后天之本,為倉廩之官
人體的生長發(fā)育、維持身體正常運行所需要的一切營養(yǎng)物質都靠脾胃供給。胃為后天之本,也是氣血生化之源,是制造精血的源頭。我們身上的精血全是通過胃消化食物而來的。
同時,胃是六腑之海,胃在六腑之中就像大海一樣,六腑的運化全在于胃能否消化吸收。胃的好壞以及運化正常與否都對人體有著巨大的影響。那么胃的好壞跟什么有關呢?實際上跟吃、睡和情緒等都有關。
胃以降為順,就是胃在人體中具有肅降的功能。胃氣是應該往下行、往下降的,如果胃氣不往下降,就會影響睡眠,導致失眠,這就叫做“胃不和則臥不安”。
胃有一個重要的功能——生血。“血變于胃”,胃將人體吸納的精華變成血,母親的乳汁其實就是血的變現(xiàn),血是由食物的精華變成的,在撫養(yǎng)孩子的時候,母親的血又變成了乳汁。
讓胃經好好為身體工作
胃經是人體很長的一條經脈,有兩條主線和四條分支,是人體經絡中分支最多的一條,主要分布在頭面、胸部、腹部和腿外側靠前的部分。很多人臉上愛長痘痘,這其實就是胃寒的相,例如現(xiàn)在很多人都愛喝冷飲,不管冬天夏天都愛喝,這就容易造成胃寒。而當身體遭遇到外界來的寒氣的侵襲,出于自我保護,身體就會用自身散發(fā)的熱來抵御寒氣,這種熱是燥火,燥火不停地往外攻,皮膚就成為它的出口。所以說,痤瘡就是體內的燥火,根源在于胃,治療時從胃經入手就可以了。另外,經常情緒不好的人也容易長痘痘,這也是由于胃寒造成的。
但是也有很多人,經常情緒不好,經常喝冷飲,卻很少長痤瘡,這怎么解釋呢?其實,不長痤瘡不一定是好事,并不是說他沒有胃寒,而是他已經沒有胃火攻出來了。那么他的胃寒怎么疏解呢?雖然不在臉上,但是這股寒氣會順著胃經一直向下走,經過乳中(乳房的正中線),假如胃寒的是女性,她就很可能會發(fā)生痛經、月經不調,并且在經期前后乳房脹痛和大腿根酸痛,這就是胃經不調的征象。因為胃經經過乳房和大腿根,她的經血下不來,這些地方就會不通則痛。
胃經上的足三里號稱人體保健第一大穴。刺激足三里可以使腸胃蠕動有力而有規(guī)律,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性,增進食欲,幫助消化,還可以改善心臟功能,調節(jié)心率,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內分泌系統(tǒng)方面,對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有雙向良性調節(jié)作用,能提高人體抵御疾病的能力。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指,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的凹陷處便是此穴。
按摩胃經上的天樞穴,對便秘、消化不良、臍周疼痛、惡心嘔吐有很好的作用。腹瀉時按壓天樞穴會有很好的療效,只是力量應該稍大一些。天樞穴位于肚臍向左右兩側大約2寸處。
胃好容顏就好
我們都知道胃是人體的加油站,人體需要的能量都來源于胃的攝取,但很少有人清楚胃的另一個重要功能——胃是人體的第二張臉。
雖然你看不見你的胃,但它每時每刻都反映著你的情緒變化。當你處于興奮、愉悅、高興的情緒狀態(tài)時,胃的各種功能發(fā)揮正常甚至超常,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運動加強、食欲大增。如果你處于生氣、憂傷、精神壓力很大的消極情緒狀態(tài),就會使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增高,胃黏膜充血、糜爛并形成潰瘍。在你悲傷或恐懼的時刻,胃的情形更糟——胃黏膜會變白、胃液分泌量減少、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下降,導致消化不良。所以,愛美的女性朋友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保護好“第二張臉”。
下面教追求美麗漂亮的女孩子們一個養(yǎng)胃好方法。
煲一鍋“花膠”,每天喝上一碗。花膠,也就是魚的鰾,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是一種美容圣品。靠海居住的朋友應該知道,價錢大約是一百多元到一千多元一斤,建議買一百多元的就可以了,可以吃20次左右。花膠有咸吃和甜吃兩種。咸吃就是拿花膠煲雞,加幾顆紅棗。花膠要先用水泡半天,去腥味,煲兩小時就好了。甜吃是加冰糖、紅棗、桂圓、枸杞、銀耳一起煮。
吃好早餐養(yǎng)護胃氣
所謂“胃氣”,在中醫(yī)中泛指以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對正常人來說,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體現(xiàn);對病人而言,胃氣則影響到康復能力。
那么如何判斷一個人有無胃氣呢?看一個人是否有饑餓感。
嬰兒餓了,就哇哇地哭,這就是饑餓感;小孩子餓了,就鬧著要吃飯,這就是饑餓感;成年人早晨起來就想吃東西,這就是饑餓感;病人病好點了,就有吃東西的欲望,這就是饑餓感。人只要有饑餓感,就說明這個人是正常人、健康人,也說明此人的胃氣很好。
胃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氣,只可養(yǎng),不可傷。因此在診斷上要審察胃氣,在治療上要顧盼胃氣,在養(yǎng)生上要調攝胃氣。胃氣強壯,則氣血沖旺,五臟和調,精力充沛,病邪難侵,可祛病延年。所以胃氣是養(yǎng)生學中的關鍵問題。
那么,我們該如何調養(yǎng)胃氣呢?
調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吃好早餐。胃經在辰時當令,就是早晨的7點到9點之間,一般這段時間大家都非常忙碌,趕著去上學、上班,但是不管多忙,早飯都一定要吃好,而且最好是在這段時間吃。因為這個時候太陽升起來了,天地之間的陽氣占了主導地位,人的體內也是一樣,處于陽盛陰衰之時,所以,這個時候人就應該適當補陰,食物屬陰,也就是說應該吃早飯。
很多人以為不吃早飯就可以減肥,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早飯即使吃得再多也不會胖,因為上午是陽氣最足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食物很容易被消化。胃經以后是脾經當令,脾可以通過運化將食物變成精血,輸送給人體五臟。如果不吃早飯,9點以后,脾就是在空運化,它也沒有東西可以輸送給五臟,這時人體會有不適現(xiàn)象產生,比較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頭暈。所以,早飯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中醫(yī)說脾胃是“后天之本”,也是這個道理。因為人維持生命靠的就是食物,而脾胃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不好,人體運轉就會出問題。
早餐不但要吃而且還有吃對,最健康的早餐就是要選擇熱食。一些人貪圖涼爽,尤其是夏天,早餐喝蔬果汁代替熱乎乎的豆?jié){、稀粥。這樣的做法短時間內也許不覺得對身體有什么影響,但長此以往會傷害胃氣。
從中醫(yī)角度看,吃早餐時是不宜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紅茶、綠豆沙、冰牛奶的。早餐應該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因為早晨的時候,身體各個系統(tǒng)器官還未走出睡眠狀態(tài),假如這時候你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體內各個系統(tǒng)出現(xiàn)攣縮、血流不暢的現(xiàn)象。也許剛開始吃喝冰冷食物的時候,不覺得胃腸有什么不舒服,但日子一久,你會發(fā)現(xiàn)皮膚越來越差,喉嚨老是隱隱有痰不清爽,或是時常感冒,小毛病不斷。這就是傷了胃氣,降低了身體的抵抗力。
因此,早飯應該是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片、熱羊乳、熱豆花、熱豆?jié){、芝麻糊、山藥粥等,然后再配著吃蔬菜、面包、三明治、水果、點心等。最好不要喝牛奶,因為牛奶容易生痰、導致過敏,不適合氣管、腸胃、皮膚差的人及潮濕氣候地區(qū)的人飲用。
胃氣猶如國家之餉道,餉道一絕,則萬眾立散,而胃氣一敗,便百藥難施,所以無病之人若想不生病,有病之人想盡快康復就要想方設法調攝自己的胃氣。
飯前先喝湯,養(yǎng)胃的良藥方
常言道“飯前先喝湯,養(yǎng)胃的良藥方”,這話是有科學道理的。這是因為,從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猶如一條通道,是食物必經之路。吃飯前,先喝幾口湯,等于給這段消化道加點“潤滑劑”,使食物能順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若飯前不喝湯,則飯后會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感,這時喝水會沖淡胃液,影響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湯可以是雞湯、牛筋湯、豬蹄湯、魚湯、肉皮湯、羊蹄湯、牛肉湯、排骨湯等。湯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效價不同,不同的湯可以起到不同的抗病防疾效果。
1.雞湯抗感冒。雞湯,特別是母雞湯中的特殊養(yǎng)分,可加快咽喉部及支氣管膜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黏液分泌,及時清除呼吸道病毒,緩解咳嗽、咽干、喉痛等癥狀。煲制雞湯時,可以放一些海帶、香菇等。
2.排骨湯抗衰老。排骨湯中的特殊養(yǎng)分以及膠原蛋白可促進微循環(huán),50~59歲是人體微循環(huán)由盛到衰的轉折期,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頭湯可收到藥物難以達到的功效。
3.魚湯防哮喘。魚湯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脂肪酸,它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治療呼吸道炎癥,預防哮喘發(fā)作,對兒童哮喘病最為有效。
另外,急性病人要喝魚湯,慢性病人不僅要喝魚湯,也要喝牛肉湯;癌癥病人不僅要喝魚湯和牛肉湯,而且要喝牛筋湯;糖尿病和血黏稠的病人不僅要喝魚湯和牛肉湯,還要吃肉皮凍等。
我們要想健康,就一定要先喝湯后吃飯。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飯前喝湯并不是說喝得多就好,要因人而異,一般午餐和晚餐前以半碗湯為宜,而早餐前可適當多些,因經過一夜睡眠后,人體水分損失較多。喝湯時間以飯前20分鐘左右為好,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進湯。
總之,喝湯以胃部舒適為度,飯前飯后切忌“狂飲”。
最后,我們還要知道怎么熬湯最科學合理。
1.熬湯用陳年瓦罐熬制效果最佳。熬湯時,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熱能傳遞給里面的原料,而相對平衡的環(huán)境溫度,又有利于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溢出得越多,熬出的湯的滋味就越鮮醇,原料的質地就越酥爛。
2.火候要適當。熬湯的要訣是:旺火燒沸,小火慢煨。這樣才能把原料內的蛋白質浸出物等鮮香物質盡可能地溶解出來,使熬出的湯更加鮮醇味美。只有文火才能使營養(yǎng)物質溶出得更多,而且湯色清澈,味道濃醇。
3.配水要合理。水溫的變化,用量的多少,對湯的營養(yǎng)和風味有著直接的影響。用水量一般是熬湯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而且要使食品與冷水共同受熱。熬湯不宜用熱水,如果一開始就往鍋里倒熱水或者開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溫,外層蛋白質就會馬上凝固,使里層蛋白質不能充分溶解到湯里。此外,如果在熬湯的過程中往鍋里加涼水,蛋白質也不能充分溶解到湯里,湯的味道就不夠鮮美,而且湯色也不夠清澈。
4.熬湯時不宜先放鹽。因為鹽具有滲透作用,會使原料中的水分排出,蛋白質凝固,鮮味不足。
5.熬制時間不要過長。長時間加熱能破壞煲類菜肴中的維生素;加熱1~1.5小時,就可獲得比較理想的營養(yǎng)峰值,此時的能耗和營養(yǎng)價值比例較佳。
胃口不佳就多吃點香菜
香菜是一種人們經常食用的香料類蔬菜,具有增加食欲、促進消化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