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流傳千年的養生大道——走進《黃帝內經》的神妙世界(4)
書名: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大全集作者名: 春之霖 焦亮本章字數: 4878字更新時間: 2016-02-29 11:08:46
死的時候,氣不足都散開了,所有的皺紋也會展開,有人研究過,人去世的時候,最后死去的一條經脈就是肝經,肝經的力量全部表現在手的握力上,如果肝經的氣徹底散掉了,手的握力就自然消失,人就去世了。所以,握力足不足其實就表現了肝氣足不足。我們在緊張或者驚恐的時候握拳其實就是聚斂肝氣,將“魂”定住,這都是本能。
那么,在這一生中,你哭著、攥著拳頭干嗎?這就決定了你一生要攥緊拳頭干活,不要怕苦怕累,你生下來就是這種狀態,那么你就要坦然地面對這一切。
人的一生就是從哭到笑的一生,從攥著拳頭到撒手的一生,出生時自己哭,大家笑,離去時,自己笑,大家哭,就是這么一生。“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我們要善待得失,懂得舍棄,這種心態在養生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節 醫家之宗——《黃帝內經》與中醫基本理論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與中醫整體思維
中國人有句俗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通常來形容醫術非常差的醫生。當患者出現疾病的癥狀時,醫術差的人會直接對患病部位進行治療,使癥狀消除,結果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相反,醫術高明的醫生會仔細觀察病人,利用醫術和長期積累的經驗,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從而進行根治。
例如,當我們喝溫度低的冰水時,如果喝得很急,常常會造成臉部側面的一條直到額頭太陽穴的線狀部位疼痛。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那條疼痛的線就是胃的經絡,因此這種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時會傷到胃,也就是說這種額頭上的疼痛實際上是胃的疾病。胃的經絡分布的位置就是從頭到腳左右對稱的很長的兩條線,如果在這條經絡的頭部出現疼痛,中醫會認定是胃的疾病,因而可能在胃經腳部的穴位進行針灸。
另外,中醫還強調身心互動,即人的身體和意識也是密切相關的。人患病是身體和心靈的雙向選擇,人祛病也是身體和心靈的雙向選擇,因為身心是互相影響的。
中醫是講生克的。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強大的話,也就是肝氣很旺的話,那么這個人頭腦就很清楚,人就很有理智,所以一個人有沒有理智跟他的肝好不好有關系。一個人有沒有志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腎好不好,現有有些人沒有遠大的志向,差不多就行了,實際上說明他的腎精不足。
在中醫里,魄是肺的神,神就是精氣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現。而魄力的力則關系到腎。在中醫看來,我們的力量都來源于腰,都來源于腎,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的精氣都非常的足,所以做事才能氣壯山河,才能出大手筆。而肺和腎這兩個臟器在中醫里又屬于先天的范疇,關涉我們的本能。
總之,中醫是講究整體的,身體的某處發生病痛,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只關注疼痛的部位,而要對其他部位也做相應的檢查,因為此處的疾病可能是別的部位的病變引起的。一個人有沒有魄力、有沒有精神、有沒有意志也與他的身體素質和身體狀況有關,這些都是中醫講究整體的力證。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中醫治療原則
中醫的整體思維觀念,運用到實際當中其實就是“辨證施治”的理念。在《黃帝內經》中,治病其實治的不是病,治的是證。就醫學本身而言,辨證施治所反映的正是中醫的一條治療原則——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所謂“同病異治”,就是說患者患的是同一種病,表現出相同的癥狀,但由于產生的原因不同,采取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不同。名醫華佗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兩個人都是頭疼,癥狀也一模一樣,但華佗卻采取了不同的治療方法,一個用泄法,一個用汗法,結果兩人很快就康復了。為什么呢?
前面我們說了,中醫治病講的是“證”,所謂“證”,是指一種綜合狀態,是人的生理狀況所出現的失衡的狀態。不要小看這個字,陰陽表里,虛實內外都在里面了。華佗治病所依據的就是這兩個人的“證”,一個是飲食所傷造成的,屬內實,應該用瀉下法以去除食積,而另一個是感受寒冷之邪所造成的,屬外實,應發汗以驅散風寒。也正因為華佗能夠按照中醫的辨證施治理論,準確地使用不同的藥物,所以二人的疾病很快消除了。
以現在人們常見的頭痛為例,西醫認為頭痛就是頭痛,誰來了都開同樣的藥,但中醫不這樣認為,在中醫看來,頭痛癥狀相同,但發病的原因不同,如果是兩邊痛,是膽經出了問題。里面的中空痛,是肝經出現問題;后腦勺痛就是膀胱經的問題。前額痛就是胃經出了問題;而左邊偏頭痛和右邊偏頭痛也是不同的,因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邊偏頭痛,很有可能是肝血的問題,而右邊頭痛可能是肺氣的問題。所以治療時中醫不會像西醫那樣,而是根據頭痛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中醫思維的一個關鍵點:“同病異治”。
中醫思維的另一個關鍵點是“異病同治”,就是針對不同疾病表現出的相同病理結果,采取相同的治療方法。漢末醫學家張仲景,有個很典型的“異病同治”的案例。
兩個病人,一個心慌心跳心煩,另外一個肚子痛,結果張仲景對這兩個病人開的都是一個方子,都是小建中湯,用的治法都是溫中補虛,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他們病機相同,都是氣血兩虛。心臟失養,就出現心慌、心跳,心神失養就出現了心煩,氣血兩虛,腹部經脈失養。經脈拘攣,就出現了腹部劇烈疼痛,所以都用一個方子來治療,這就叫做異病同治,這也是抓病機的體現。
“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是相對的,比如有的是高血壓,有的是失眠、有的是發燒,但是只要他們的“證”是一樣的,就完全可以開同樣的藥方,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療。這與西醫是有很大不同的,因為在西醫看來,只要是感冒就用感冒藥,高血壓就用降壓藥,肯定能把癥狀給消除,而不管感冒是由傷風引起的還是病毒引起的,高血壓是由肥胖還是壓力過大導致的。
可以說,“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體現,是治療疾病的關鍵。之所以向普通讀者講解這些知識,是因為不僅醫生治病需要堅持這一原則,我們平時保健也需要,養生就要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所處環境、不同地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一成不變。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養生的精髓
中醫認為,能夠及早消除疾病的隱患,使身體免受疾病的侵害,這才稱得上是“上醫”。這種思想也就是中醫所倡導的“治未病”。在《黃帝內經》中有一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后藥之,亂以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疾病已經產生才去用藥治療,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戰斗已經開始了才去鑄造武器一樣,不是太晚了嗎?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醫生很多時候都是在做“渴而穿井,斗而鑄錐”這樣的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理論的精髓,就是不治已經生病的這個臟器,而是要治還沒有生病的這個臟器。舉個例子,如果得了肝病,就暫時把肝放在一邊不治。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造成的。中醫認為水生木,水是腎,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腎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們要先把腎水固攝住,讓腎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還有一點就是木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還會傷及脾臟,因為脾是土。公司管理也是一樣,這里出現問題了,就要查明到底是什么造成現在的糟糕狀況,同時還得要能管得住下面的一個環節,不要讓它去影響其他方面,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內涵。
“治未病”往往會在疾病的潛伏期及時發現,并扼殺它的滋長,使人體恢復真正的健康。而如今的醫療現狀,無論財力物力都僅僅只夠應付“已病”的人群!對疾病的治療就像等洪水泛濫的時候再去堵窟窿一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根本沒有更多精力談及預防!很多人因此疾病纏身,疲于奔命,這樣的人生還有何樂趣可言?因此,只有我們自己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的人生才會充滿自信與快樂。
可以說,“治未病”就像消防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工作就是四處檢查,防患于未然;而“治已病”就像消防隊員,哪里失火就哪里忙,最后難免損失慘重。所以,我們要提倡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
求醫問藥之前先求自己——中醫的自愈理念
現在流行一句話:“西醫治病,中醫治人。”怎么理解呢?人生病了,西醫想的是如何把病毒給殺死,中醫做的是如何把人的身體調養好,不給疾病生存的土壤。《黃帝內經》認為,人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本。人得病了,病只是機體不正常的某一方面的反映,要治的是那個人,要先把身體養好,通過提高人體的自愈力來驅趕疾病,不行再求醫問藥。
《黃帝內經》是一本適合老百姓的經典之作,它重視人文關懷,不管是看病還是養生,它都強調“求本”,追求的是臟腑順安,氣血充足和暢,提高人體的自愈能力。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負責任的中醫在你看病時,會仔細詢問你的生活習慣、查看你的脈象,把很多問題都問清楚了再考慮對策,而且不會輕易給你開藥,而是想方設法提高你本身的自愈能力。
事實也證明,人體是有很強大的自愈能力的,很多小病小痛不用打針吃藥,靠人體的自愈力就可以解決。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做菜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劃破了一個小口,運行到此處的血液就會流出。由于血液運行出現局部中斷,就有更多的血液運行于此,由此促使傷口附近細胞的迅速增生,直至傷口愈合。增生的細胞會在傷口愈合處留下一個疤痕。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藥物的作用,這就是人體自愈功能的一個最直觀的表現。
人體的自愈力也恰好體現了中醫治病的一個指導思想:三分治、七分養。中醫不主張過分地依賴藥物,因為藥物不過是依賴某一方面的偏性調動人體的元氣,來幫助身體恢復健康。但是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如果總是透支,總有一天會沒有了。而我們生下來活下去依靠的就是體內的這點元氣,元氣沒有了,再好的藥也沒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張,人體有自愈的能力,那我們就充分相信它,用自愈力把疾病打敗。
人體具有強大的自愈力,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為所欲為”:想吃冷飲就吃冷飲,想熬夜就熬夜……任何事情都有度,自愈力不是萬能的,如果你隨意踐踏的話,不僅病好不了,自愈力也會降低,自愈力低了,病就容易來“光顧”了,這樣就演變成惡性循環了。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配合人體自愈力開展工作,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每天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適當地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人體就會進行自我修復,一些病癥就會自然消失,人就恢復健康了。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很多人就是不信,其實,大道至簡,大的道理有時候就是那么簡單,有時就像空氣在你我身邊,而我們往往會忽略它一樣。
說到這里我們要明白,自愈功能的作用不是絕對的,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依賴人體自愈力解決問題。自愈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借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依然是食物為主。一般情況下,通過營養素的補充,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中醫就是通過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筑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面對已經染病的情況,中醫也是更多地求助于人體自身的大藥——經絡和穴位,通過疏通經絡、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調動身體的自愈功能來對抗疾病。
但是,在現代醫療中,人們似乎對于醫藥過于信任和依賴。由于人體在自我修復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癥狀,如咳嗽、發熱、嘔吐等,人們為了消除這些癥狀帶來的不適感,就會用藥物進行干涉,這樣,人體的自愈能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人們反而因為癥狀的消失,認為是這些藥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疾病來襲的時候,他們還是第一時間求助于藥物,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身體的自愈力就會越來越懶惰,直到失去作用。
所以說,我們在平時不要動不動就吃藥,更不能亂吃藥,而是通過合理飲食、按摩經絡穴位、注意起居等中醫的方法來提高身體的自愈能力,從而消除疾病,保持健康。
人體內部的“中庸之道”——中醫的平衡觀
中國是一個講究中庸之道的國家,很多人理解中庸就是既不突出也不落后,既不說好也不說壞,有點像和事老的角色,對其大肆批判。其實,中國的中庸之道是一種平衡,是一種美。自然界講究生態平衡,為人處世方面講究平衡,我們的人體內部也講求一個平衡,這樣才能和諧,才能長久。
《黃帝內經》中講到“中央生濕,濕生土……其蟲倮。”“倮蟲”,就是人,即沒有毛的動物。人為倮蟲,五行屬土,而土生于中央,這個中央既非南北,也不是東西,雖然東西南北都有土,但是只有中央的土才是集合了東西南北土的特點,又把土散向東西南北,處于中間又無處不在,這就是土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