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流傳千年的養生大道——走進《黃帝內經》的神妙世界(2)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大全集
- 春之霖 焦亮
- 4922字
- 2016-02-29 11:08:46
因此,《黃帝內經》整本書很少涉及什么病怎么治,而是在講一個“道”,就是養生之道,如何讓自己的人體更好地適應大自然,達到人體內部的和諧和人體與自然的和諧。只要領悟了《黃帝內經》的內涵,并且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就能達到天人合一,長命百歲?!饵S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將養生調攝方法歸納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也就是說養生應做到:適應周圍環境,避免外邪侵襲;鍛煉身體,強壯體魄;節制飲食,注意起居;保養精神,保持精氣充足,等等,這些都是。歸納概括起來,主要就是下面三點:
1.陰陽平衡
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身體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于無形了。我們講究起居有節、作息有時、節制情欲、調理飲食等都是為了達到平衡。
2.天人合一
人是天地的產物,養生要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我們所說的“春捂秋凍”就是天人合一養生觀的體現。
3.身心合一
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重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重心靈的修煉調養。你見過一個斤斤計較、心事重重、雜念叢生、心胸狹窄的人長壽嗎?沒有。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總之,《黃帝內經》是適合老百姓的養生寶典,是每個家庭的福音,是每個家庭成員的保健武器,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是老人還是孩子,是妻子還是丈夫,掌握《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并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那么你就能健康,就會少生病。
《黃帝內經》是醫書,更是生活之書
《黃帝內經》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是醫書。然而,它并不像西醫書籍那樣講數據,談病理以及普通人看不懂的指稱,恰好相反,《黃帝內經》一開篇即講東南西北、春夏秋冬……這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事物。
《黃帝內經》不僅涉及醫學知識,還涉及一種文化。它所說的大多來源于對天地自然的感悟,它力求讓人們的身體順應自然,把整個身體與大自然相聯系,做到天人合一。與其說《黃帝內經》是部醫書,倒不如說是一本生活之書。學習《黃帝內經》,可以讓我們更深刻、更輕松地領悟和了解世界以及世界上存在的各種事物和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懂醫學,但卻每天都在用這些東西,這叫“日用而不知”,但是如果學習了《黃帝內經》,你就可以領悟其中的因果以及來龍去脈。這是因為中華文化,大部分都能通過中醫來體現,實際上,中華醫道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明白醫道了,中國文化里面的很多東西就都能懂了。例如,大家都知道北京東邊是崇文門,西邊是宣武門,崇文門是文官走的門,宣武門是武官走的門,為什么會那么講究呢?東邊的崇文門,只可以走一種車,就是酒車,大家都喝酒,都要應酬,實際上酒在中國文化的概念里是具有生發的性質,而宣武門一方面是武官走的路,另外一方面只可以走一種車,就是刑車,說明宣武門守著肅殺之氣。這是按氣機來運行的。還有,做地產的人比較注重風水,而風水是大有講究的,住東邊的房子和住西邊的房子,對你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都有改變。經常住在東邊的房子,會培養一種朝氣蓬勃的心態,你會對人生充滿了希望;經常住西邊的房子,就有可能會隨著夕陽西下的時候,易引發你對人生的感慨和消極,慢慢影響你的人生。
《黃帝內經》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巨著,學習它就能參透人生,參透萬事萬物。此外,學習《黃帝內經》還可以使我們更多地向內看,向內的去觀察我們,是在培養我們向內看的能力。中醫是很偉大的,它能通過人體的外在表現來了解人體的內部運行狀況,而這種能力又是非常難培養的,這也是《黃帝內經》所特有的在國學經典里邊最為寂寞的一項,自古圣賢皆寂寞,就是說向內看實際上是很痛苦且很難的。
在西方社會,追求的目標是認識自己,而我們中國社會,是要天人合一,就是外面這個天和人、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諧,而這種和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所以關鍵要看這種和諧度,這就是向內看的問題。
此外“取象思維”的運用,更是《黃帝內經》的智慧之所在?!叭∠笏季S”就是打比方,例如,“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沒有直接說出心的形狀、功能,但一個比喻,把心的重要性說得很形象,讀者也會很明白?!饵S帝內經》在描述一個概念、一種器官的時候,從不像西醫那樣直接解釋某某是什么,用大概念來壓人;而是說它像什么,通過挖掘生活的點滴來映照人們的心靈,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感悟。由此可見,《黃帝內經》是一部接近老百姓的書,是一本值得我們反反復復去揣摩閱讀的書。
第二節 中醫就在你身邊 ——《黃帝內經》與日常生活
從常見的“東西”、“南北”談起
《黃帝內經》里的很多內容都蘊藏在生活當中,很多人每天都在用但自己卻體會不到,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日用而不知”。比如,它一開篇即講到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讓人們的身體順應自然,把整個身體與大自然相聯系,做到天人合一。這其中,就涉及了一個我們平常所說的“東西”與“南北”的問題。
中國罵人也是很講究的,兩個人在吵架罵人時,我們常??梢月牭健澳氵@個人真不是東西”。不過,大家是否想過,為什么說“這個人不是東西”,怎么不說“這個人真不是南北”呢?我們來看一下《黃帝內經》中的東西南北方位圖就明白了。
東西南北方位圖
南歸屬于火,北歸屬于水,罵人的候,說你不是東西,那既然不是東西就只能是南北了,南為火,北為水,水火是無情的,說你不是東西,其實就是說你這個人無情無義。
再比如購物,我們不說“購物去”,而常常說“買東西去”,為何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在《黃帝內經》的方位圖里,我們可以看出東歸屬于木,西歸屬于金。從某種意義上說,木和金都是可以用手拿得到的,而南為火,北為水,而火和水是用手拿不走的,所以中國人說“買東西”而不說是“買南北”。
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籃的購物者,問曰:何往?答曰:買東西?!盀楹钨I東西不買南北?”購物者啞然。王安石笑了笑,答曰:“東通于木,西屬金,南為火,北為水,中間是土,提籃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曰買東西。”王安石的意思其實就是說金和木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著去以物換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物,是不能用來盛東西的。
諸如此類情況還有很多。由此可見,中國的有些東西是很有文化內涵的,而不是毫無意義的,學習《黃帝內經》恰恰能讓人領悟到這種文化的內涵。
為什么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
民間有句諺語“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有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冬天很冷為什么還要吃涼的蘿卜,夏天很熱為什么還要吃很熱的姜呢?其實,《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恰恰解釋了這個問題。
在《黃帝內經》看來,冬天的時候,人體氣機慢慢地開始外散,到夏天的時候,所有的陽氣已經外散到了末梢,就會出汗。由于夏天陽氣到了末梢,人體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寒的格局,就是我們的五臟六腑里是寒虛的,是陰的格局,所以夏天的時候要吃點熱的東西。很多人在夏天覺得熱,就會喝很多的冷飲,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喜歡喝冷飲實際上是胃里有胃寒,熱出來攻這個寒,所以就形成一種燥熱,而這個時候越喝冷飲就會越渴,反而喝一點溫水更好。在古代,夏天不主張吃肉,即使吃也要剁得特別碎。冬天吃蘿卜的道理跟夏天吃姜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蘿卜就是用這種比較清涼通氣的東西,把內熱的局面稍微通調一下,使之達到陰陽平衡,這是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另外,古代特別講究吃東西。春天的時候,一定要吃糧食。因為春天的糧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種子,要想養春天的生發之機,一定要靠糧食種子的力量去養?!饵S帝內經》就是告訴我們:只要吃好了,睡好了、不要違背自然,身體就好了。所以,冬天可以吃一些涼的東西,而夏天一定要喝溫水才不會損害胃氣。
為什么人在哭泣時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
人在傷心的時候會流眼淚,如果再嚴重點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這在生活中是再常見不過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少有人會想其中的原因。其實,《黃帝內經》對此做了解釋。
眼淚和鼻涕雖說一個出于肝,一個出于肺,但他們都是心之液,都能為心所動?!饵S帝內經》里有,心是君主,是五臟六腑之主,眼睛是宗脈聚集的地方,是上液的流通渠道,嘴和鼻子是氣息的門戶,所以人一動感情,五臟六腑就會受到震動,宗脈也感受到了震動,淚道就會打開,眼淚鼻涕就一齊出來了。
《黃帝內經》里說,汗、涕、淚、涎、唾五液都屬于人體的元精,耗損過多,身體就會出現問題,所以一個人要是經常流眼淚就會“奪精”,久了會把眼睛哭瞎。
在生活中,我們常見有些人不哀傷也總是眼淚汪汪,人們稱之為“含情眼”,《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就屬此種。中醫認為這是肺氣不足、肝的收斂功能不足所致。肝主水道,而肺為水之源,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當肝肺之氣不足時,水氣就會總在上面壅著,或者水道老收斂不住,就會眼淚汪汪的。
另外,還有一些人迎風就流眼淚,在中醫看來這是肝腎陰虛的征兆,因為只有當肝腎陰虛,腎氣不納津,受到冷風的直接刺激后才會流眼淚。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男左女右”
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伏羲女媧圖”。伏羲在左,女媧在右,伏羲左手執矩,女媧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
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岳、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日神是伏羲,由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女媧,由盤古氏的右眼所化。這其實也是中國文化中“男左女右”習俗的由來。
在中國,男左女右,好像約定俗成地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共廁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出席某些禮儀場合,男左女右;中醫診脈,男取脈于左手,女取脈于右手……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黃帝內經》的方位圖,左邊是主生發的,右邊是主收斂的。男人要積極向上,努力在外賺錢養家糊口,女人要懂得持家,男人賺了錢交到你手中,你就要攢起來,不能隨便亂花,從這個意義上說,男左女右看起來就很有道理了。
“男左女右”的習俗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系非常緊密。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剛強屬于陽于左,女子性溫柔和屬于陰于右。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許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北象征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稱“敗北”、“北面稱臣”。正因為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過去老百姓蓋房子,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都是偏東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諱而獲罪。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東、西方向上,古人還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后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而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現代漢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也由此而來。
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既然“男左女右”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是約定俗成的習俗,那么它就有存在的道理,我們要尊重它,不要輕易打破。
男人眼光長遠,女人活在當下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男人為陽,女人為陰。陰陽是事物的兩個方面,《黃帝內經》里指出陽就是外面的、向上的、運動的、剛強的……而陰則是指里面的、向下的、靜止的、陰柔的……而這恰恰說出了男人和女人的不同之處。
男人是家里的頂梁柱,是一家之主,應該自強不息,要去努力;女人是主內的,男的在外面拼搏,女的就要把家里的事情料理好,讓丈夫安心工作。正因為這樣,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見一個現象就是男人在一起總是說我的工作怎樣怎樣,我的生意怎樣怎樣,我還想有什么樣的發展,總是在暢想以后的事情;而女人在一起總是會說我老公怎樣怎樣,我們家孩子又怎樣怎樣,我最近又胖了瘦了,就是說當前的事情。這正驗證了“男人眼光長遠,女人活在當下”。
我們這么說可能會有人反對:女人不是這樣的,很多女人也非常深謀遠慮,絲毫不亞于男人。其實,我們這里只是從中醫的角度來談一個比較常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