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流傳千年的養生大道——走進《黃帝內經》的神妙世界(1)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大全集
- 春之霖 焦亮
- 4840字
- 2016-02-29 11:08:46
第一節 學習《黃帝內經》,領悟健康之道
中國三大奇書之一:《黃帝內經》
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張其成教授曾經自己的作品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作為一個大學圖書館館長,我可以負責任地說,現代很多書沒有必要多讀,但古代的經典一定要讀。我認為只要讀透五部經典,就可以掌握博大精深的國學精髓了。第一部《易經》,第二部《道德經》,第三部《黃帝內經》,并稱為三大奇書,再加上《論語》和《六祖壇經》,共五部經典,我把它稱為‘國學五經’。這五經當中《易經》代表易家,《道德經》代表道家,《黃帝內經》代表醫家,《論語》代表儒家,《六祖壇經》代表中國的佛家。各家的主要思想都集中在這五部經典里面。”
在張教授看來,《黃帝內經》不僅是中國三大奇書之一,同時也是“國學五經”之一。那么,這部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如此重要地位的《黃帝內經》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呢?下面,我們就先來籠統的了解一下。
《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的地位非常獨特,不僅是唯一一部以圣王命名的書,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以生命為中心,記載了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并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黃帝內經》又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素”就是素質,一個人本來的體質,在這里就是生命的本質。“靈”是神靈,“樞”是樞紐,是關鍵。靈樞的意思就是神靈的關鍵,生命的樞紐。《黃帝內經》分為162篇,《素問》、《靈樞》各占81篇。古代以陽數為王,而九為陽數之最,“九九八十一”,81表示最大的陽數,也是最大的“王”。
在中華文化里,很多經典之作都是以“經”命名的,比如《道德經》、《易經》、《神農本草經》等,還有《黃帝內經》。怎么理解呢?“經”在古代是指絲線,絲線的原始意象是臍帶。我們知道臍帶是連接先天和后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人之根本。看過織布,或者是見過地球儀的人,都會知道南北為經的概念。織布時先拉過來的那條線叫經,經線有個特性,就是只要一旦被拉過來,就不許再動,所以,經書都有亙古不變的特性。這也說明《黃帝內經》一書的地位之重要。
那為什么又叫“內經”,而不叫“外經”呢?有人說內經就是講內科的,講內在人體規律的,其實《黃帝內經》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人健康長壽,它主張的不是求醫問藥,而是要往里求、內煉,通過調整氣血、經絡、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
另外,在世界古代的經典著作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它們大部分都是采用對話體的。比如古希臘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對話集,還有中國孔夫子和弟子們的對話集——《論語》等,當然《黃帝內經》也不例外。它基本上就是采用對話的形式,記錄黃帝與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對話,以與岐伯的對話為主,基本上采取黃帝問、岐伯答的形式。后來,人們后來就用岐伯和黃帝這兩個名字的開頭“岐黃”表示《黃帝內經》,所以《黃帝內經》又叫“岐黃之書”。同時,因為它是中醫的開創性著作,所以又把中醫稱為“岐黃之術”,把我們的醫道稱為“岐黃之道”。
總之,《黃帝內經》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書,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另外,它還奠定了我國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從前,有一個叫黃帝的人
《黃帝內經》究竟是不是黃帝寫的?每一個讀《黃帝內經》的人都會涉及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研究《黃帝內經》的專家學者都認為,這本書跟黃帝本人沒有什么關系,只是后人假托黃帝之名而已。不過,也有一些學者堅持認為《黃帝內經》就是一本黃帝為了生命科學,請教醫學老師的對話記錄。比如,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經在《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中說:那些《黃帝內經》的考據者“把自己的祖宗看癟了”。那么,《黃帝內經》究竟跟黃帝有沒有關系呢?如果有,又有多大關系呢?要想了解這一點,我們還得從黃帝這個人說起。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錄的第一個帝就是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其國號為“有熊”。可以說,黃帝是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后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上古時期約在姬水一帶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即因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黃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陜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帶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來,在黃帝族后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于是,黃帝也就成了華夏民族的始祖。
在《黃帝內經》中,對黃帝是這樣描述的:“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意思是說,黃帝一生下來就神靈,就跟一般人不一樣,很神靈很神奇。在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能夠說話,在他幼小的時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斷;長大成人了,二十幾歲,非常厚道而且絕對地聰明;等到他活到100歲,“成而登天”,變成神仙騎上一條龍就飛上天了。當然,有人對這句還有另外一番解釋,認為是將黃帝的一生分成了五個階段,分別對應人生的各個階段。但無論如何,讓我們對這位遠古的祖先有了一個籠統的認識,盡管這種認識可能帶有夸張的成分。
事實上,黃帝不只是中國人的祖先,也是東方黃色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國一切的文化,科學的,宗教的,哲學的,都是從這里開始。《易·系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屬于生產技術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于物質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數、造律呂、笙竽、醫藥、文字等。當然,其中有不少是黃帝以后的發明創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可能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后人才把《黃帝內經》冠以黃帝之名。不過,如果說《黃帝內經》與黃帝一點關系也沒有,顯然也是不準確的。我們只能說這本書是后人把從黃帝開始的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有關生命的思想匯集起來所形成的。
根據一些專家考證,《黃帝內經》是在戰國時期形成的。這個時期正是世界文化的軸心期(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高峰期,各民族不朽的經典大多是這時期形成的。另外一些人則認為,《黃帝內經》大部分篇章形成于戰國時期,但最后匯編成書則是在西漢,有的篇章甚至還要更遲一些。當然,我們且不管這些考證如何,我們要學習的是《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智慧,這些智慧經過幾千年的洗練,早已被各代醫家所驗證,對我們的生命健康確有極大的幫助。
《黃帝內經》對后世中醫影響深遠
《黃帝內經》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公認的中醫學的奠基之作,為中國數千年來的醫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被后世尊為“醫家之宗”。后來的無數名醫,如華佗、孫思邈、皇甫謐、張仲景等,多是在鉆研學習《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并獨樹一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黃帝內經》是后世名醫的師傅、先輩。
首先,讓我們看看扁鵲的“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扁鵲弟兄三人均是名醫,尤以扁鵲最負盛譽。某日扁鵲為魏王針灸,魏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醫術最高?”扁鵲不假思索道:“長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詫異。扁鵲接著說道:“我長兄治病于病發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為人鏟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醫術雖高,名氣卻不易傳開;而我是治療于病情發作和嚴重之后,人們能看到我為患者把脈開方、敷藥刺穴、割肉療傷,我也確實讓不少病人化險為夷,大家就以為我的醫術比長兄高明。”扁鵲認為能夠及早消除疾病的隱患,將身體遭受疾病侵害的危險降到最小,這才稱得上是“上醫”。而扁鵲的這種思想正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治未病”。
然后,再看華佗的心理療法。有一個郡守因為思慮過度,造成身體里有淤血。華佗收了這個郡守很多禮,不但不給他治病還寫了一封信罵他,說他不仁不義。太守一怒之下竟然吐出了幾口黑血,說也神奇,郡守吐出淤血后病居然好了。華佗巧醫郡守用的就是《黃帝內經》中的“情志生克法”。郡守是因為思慮太多而得的病,《黃帝內經》中說,憤怒可以戰勝思慮,所以華佗用“怒勝思”法把郡守激怒,怒則氣上,這樣就把郡守身體中的淤血一下子全倒出來,病也就好了。
此外,還有張仲景的神奇醫術,也多和《黃帝內經》一脈相承。有兩個人來找張仲景看病,這兩個病人都是大便不通、發燒、頭痛,結果張仲景給一個病人用的是瀉下通便的藥,給另外一個病人用的是發汗的藥,兩個病人吃完藥后都好了。張仲景的治病思想正是《黃帝內經》中的辨證施治,因人而養的寫照。
諸如此類的例子,舉不勝舉。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無數的名醫先賢們遵循的是《黃帝內經》。養生也是如此,比如華佗運動養生的“五禽戲”,就是出自《黃帝內經》所說的“吐納導引”,孫思邈的“十二多與十二少”,就是《黃帝內經》中的凡事要節制,不為過的體現,等等。
《黃帝內經》是一部偉大之作,不管是養生還是療疾,如果不懂得《黃帝內經》的理論精髓,不遵循里面的養生之道,那么這個人的健康是令人擔憂的。
以人為本——《黃帝內經》的養生特色
我們去醫院看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這邊剛說哪兒哪兒不舒服,還沒等你來得及描述病情時,那邊醫生大筆一揮,已經給你開出了藥方,這在西醫院和中醫院都很常見。西醫看的是病,注重的是數據、客觀指標;但是中醫講究扶正祛邪、治病求本。
《黃帝內經》是經典之作,是祖國醫學的理論淵源。它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從不草率“行事”。在《黃帝內經》看來,身體就是天下,就是國家,是從事一切生命活動的根本。中國人一直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恰恰在說明修身乃一切之本。《黃帝內經》認為生命是自自然然的一種活潑的存在,是自足的,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和諧機制,它不需要人為的強制和主觀意愿。也就是說,人體比頭腦更聰明,頭腦是有為,人體是無為。身體不適時,《黃帝內經》所主張的不是求醫問藥,而是固本強身,先把臟腑調理好,把氣血養足,讓經絡暢通起來……它給予人體的是尊重。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本身便是最完美、最和諧、最無為的,同時也具有最好的功能,套用一句佛家的話語:“這個創造所賦予的本貴肉身,原本就是萬法俱足。”人體原本就配備著最精密的功能,例如自我治療甚至組織再生的功能。就像現代個人計算機即插即用的簡單特性一樣,如果按照使用手冊使用個人計算機,計算機就不太容易出現故障。同樣的,人體具備了許多功能,如果能依照人體所設定配備的條件來使用人體,讓人體原先具備的各種能力都能發揮,就能確保人體隨時都擁有足夠的能量,許多疾病就都不會發生。就算生病了,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也會像個人計算機的磁盤驅動器自我修復程序一樣,有能力自行修復大多數的損傷。
但是,現代人都不好好使用的身體,經常熬夜、經常煩躁、經常過食等,使得自己的身體不能正常運轉,于是故障——疾病經常登門造訪。這都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你不尊重身體,又怎么能讓身體健健康康的呢?而這也是《黃帝內經》的一個宗旨:健康長壽就要自制,不靠人不靠藥,完全靠自己。其實,我們的身體是最無為的,只要我們好好地、正確地使用它,就可以達到百病不侵的良好狀態。
世界上最高的學問是研究人的學問,最聰明、最智慧的舉動是對人的尊重,因為“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是假借修真的載體,是我們要蓄之、養之的精品。事實上,《黃帝內經》正是這樣一本書,學習它,我們就可以完善人生,開始新的航程。
健康人生,就在《黃帝內經》之“道”
古代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對于疾病,不著重于治療,而是著重于預防疾病的發生。正和治理國家一樣,不是國家出了亂子才去整治,而是在平時便加以防范。假如等發生了疾病再去治療,國家出了亂子才去整頓,這樣做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鑄造武器一樣,為時已太晚了。《黃帝內經》恰恰正是提倡這種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