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腦決定一切,不換腦袋就換人(6)
- 不換腦袋就換人
- 王瑞生
- 4567字
- 2016-02-29 16:49:30
那英從小就具有非常強的語言模仿能力,在音樂感覺方面也有著很高的天賦,這使她有一種學什么像什么的特殊本領。由于她的音色與蘇芮相近,因此在她早期的演唱活動中,以模仿蘇芮而為人所知,她的演唱簡直可以達到亂真的程度。她曾錄制過一盤名為《蘇芮新歌》的帶子,流行甚廣,以至到了1992年小歌手姜珊遇見那英時說:“二姐,你那盤蘇芮的帶子蒙了我3年,我一直都以為是蘇芮的原版呢!”
但這時,那英基本上還沒有什么名氣,她的風格就是模仿別人的風格,音樂圈在流行什么,她就學什么、唱什么。
1990年以后,那英在聽蘇珊·維格和賽德等世界級大歌星的歌曲時突然有所領悟。她后來說:“我從她們的歌聲中發現,流行歌曲的演唱并不就是‘西北風’式的唱法,也許在本能的音色上才能唱出真正動聽的歌,這給我以很大的啟示,她們的風格并不連喊帶叫。我恍然大悟,以前總認為只有連喊帶叫才能證明自己是個實力派,尤其是1988~1990年,回頭一想真是幼稚無知。”
從這以后,那英在許多作曲家的幫助下,開始逐漸地脫離了蘇芮的影響,形成自己的風格。她開始成熟,開始走向一個新的高度,從而使自己的音樂事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1992年的“奧林匹克風”演唱會上,那英與蘇芮同臺獻藝,但兩人的聲音和風格已完全不一樣了。那英終于找到了最能顯現自我個性的聲音位置,表現出不凡的實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意味著你必須面對別人不曾面對的艱難險阻,吃別人沒吃過的苦,但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夠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達到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在工作中,如果你的腦袋里裝的都是前人的經驗,一味重復,毫無創意。那么你只會在陳舊的事物上盤旋,不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新的點子、新的創意,更不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企業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最后只能淪為被企業換掉的那個人。
閱讀思考題:
1為什么說“模仿乃是死,創造才是生”?
2在工作中,怎樣做才能達到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害怕變化的“恐龍族”:居安思危方可安身,逸豫則會亡身
只有那些危機感強烈、恐懼感強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安迪·葛羅夫
在數億萬年前,恐龍曾經是我們這個地球上最強大、最活躍的物種之一,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被滅種了,至今沒有一個科學家能拿出確實的證據來舉證。但有人曾提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長期安于現狀的恐龍缺乏“應變”和“學習”能力,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
職場中,有不少恐龍式的員工,我們姑且稱之為“恐龍族”。
“恐龍族”不喜歡改變,他們安于現狀,沒有野心,沒有創新精神,沒有工作熱忱,滿腦子目前的狀態,不設法改進自己,不讓自己有資格做更好的工作,更沒有想過為自己“換腦”。“恐龍族”不肯承認改變的事實。他們不愿為自己制造機會,而情愿受所謂運氣、命運的擺布。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運,所以會選擇錯誤,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蹣跚前進,就是一輩子坐錯位置。
世界著名的信息產業巨子,英特爾公司的締造者安迪·葛羅夫,在功成身退之時,回顧自己創業的歷史,曾深有感觸地說:“只有那些危機感強烈、恐懼感強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恐懼,無疑是一種不良的心志,而居安思危是使“懼”成為不懼的新起點。“懼”是審時度勢的理性思考,是在超前意識前提下的反思,是不敢懈怠、兢兢業業、勇于進取的積極心志。正是在這種懼者生存的經營理念下,“英特爾”在安迪·葛羅夫的領導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的半導芯片制造商。
“英特爾”成立時,葛羅夫在研發部門工作。1979年,葛羅夫剛出任公司總裁,剛一上任,他立即發動攻勢,聲稱在一年內要從摩托羅拉公司手中搶奪2000個客戶,結果“英特爾”最后共計贏得2500個客戶,超額完成任務。此項攻勢源于其強烈的危機意識,他總擔心英特爾的市場會被其他企業占領。
1982年,由于經濟形勢惡化,公司發展趨緩,他推出了“125%的解決方案”,要求雇員必須發揮更高的效率,以戰勝咄咄逼人的日本。他時刻擔心,日本已經超過了美國。
在銷售會議上,可以看到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葛羅夫。他的匈牙利口音使其吐詞不清,他用拖長的聲調說:“‘英特爾’是美國電子業迎戰日本電子業的最后希望所在。”這一刻,幾百名青年男女熱血沸騰,似乎被一個共同的命運所吸引,甘愿犧牲一切去完成這個神圣的使命:把生產出來的芯片賣掉!
危機意識滲透到安迪·葛羅夫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中。1985年的一天,葛羅夫與公司董事長兼CEO的摩爾討論公司目前的困境。他問:“假如我們下臺了,另選一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采取什么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答道:“他會放棄存儲器業務。”葛羅夫說:“那我們為什么不自己動手?”在1986年,葛羅夫為公司提出了新的口號:“‘英特爾’,微處理器公司”。
“英特爾”順利地渡過了這一劫難。其實,這皆賴于他那濃厚的危機觀念。他始終認為,惶者方可生存,企業家一定要居安思危,只有如此,企業才可長久。
由于不愿意讓公司再度陷入厄運,葛羅夫讓“英特爾”幾近瘋狂地投入到微處理器的戰場之中。1992年,葛羅夫讓“英特爾”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因為“英特爾”已不僅僅是微處理器廠商,它逐漸成了整個計算機產業的領導者。1994年,一個小小的芯片缺陷,一下子將葛羅夫再次置于生死關頭。12月12日,IBM宣布停止發售所有奔騰芯片的計算機。預期的成功變成泡影,一切變得不可捉摸,雇員心神不寧。12月19日,葛羅夫決定改變方針,更換所有芯片,并改進芯片設計。最終,公司耗費相當于奔騰5年廣告費用的巨資完成了這一工作。
但“英特爾”又一次活了下來,而且更加生機勃勃,是葛羅夫的性格和他的危機觀念挽救了公司。
如今,“英特爾”已經掌握了微處理器的市場,可在危機觀念的指導下,他們沒有任何放松的跡象,葛羅夫仍然沒有沾沾自喜而就此松懈。在他的帶領下,“英特爾”把利潤中非常大的部分花在研發上,繼續瘋狂行徑的葛羅夫依舊視這一行及其競爭者如洪水猛獸。葛羅夫那句“只有恐懼、危機感強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的名言已成為“英特爾”企業文化的象征。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職場中也是如此,居安思危方可安身,逸豫則會亡身。
今天,每個人所處的工作環境都在不斷的變化中,如果用一成不變的態度與方法去對待環境的變遷,只能落后于社會與身邊的競爭對手。高素質的職業人應不斷提醒自己去感覺周圍的變化,并不斷“洗刷”自己的大腦,調整、改變、充實自己,以適應社會的變化。
最舒適的時刻也許就是最危險的時刻。身為職場中人,當你習慣了某一種生活方式,也許就是危機來臨的時刻。因為習慣會逐漸消磨你的斗志,讓你不思進取。每個人都應不斷創新、學習,打破舊有的模式,跳出原有的圈子。
無論企業還是個人,滿足于現狀、得過且過,只會裹足不前;勇于進取、不斷突破,才能轉危為安、無往不勝。
閱讀思考題:
1你害怕工作中出現什么變動嗎?
2有沒有想過改變自己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自我懷疑的跳蚤:走出自我設限的牢籠
一個人唯一的限制,就是自己頭腦中的那個限制。唯有自己才能掙脫自我設限。
——拿破侖·希爾
科學研究證明,世界上的跳高冠軍是跳蚤。
科學家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就會馬上跳起來,高度是跳蚤身高的100倍以上,因此被稱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
科學家曾做過一次有趣的試驗:他們在跳蚤的頭上罩上一個玻璃罩,然后讓跳蚤跳動。跳蚤第一次起跳就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以后,跳蚤調整了自己能夠跳起的高度來適應新的環境,此后每次跳起的高度總保持在罩頂以下。科學家們逐漸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又經過數次碰壁之后主動調整了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無法再跳了,只好在桌子上爬行。
經過一段時間,科學家把玻璃罩拿走了,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跳,跳蚤變成“爬蟲”了,連再跳一次的勇氣也沒有了。它的信心、潛能都被自己扼殺了。
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生活中,很多人也有著類似的“跳蚤式”經歷。幾次失敗之后,他們便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為自身設了限。
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一個人唯一的限制,就是自己頭腦中的那個限制。唯有自己才能掙脫自我設限。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夠自救的人。”也就是說,沒有人可以限制你成功,除非你自己。如果你不想去突破,掙脫腦袋里固有想法對你的限制,那么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你。
曾經有一家跨國企業在招聘中出了這么一道題:“就你目前的水平,你認為十年后,自己的月薪應該是多少?你理想的月薪應該是多少?”
結果,那些回答數目奇高的應聘者全部被錄用。其后主考官解釋說:“一個人認為自己十年后的工薪竟然和現在差不多或者高不了多少,這首先說明他對自己的學習、前進的步伐抱有懷疑,他害怕自己走不出現在的圈子,甚至干得還不如現在好。這種人在工作中往往沒什么激情,容易自我設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對自己的未來都沒有信心,我們又怎能對他有信心?”
的確,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為他們在心里默認了一個“心理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他們的潛意識:我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個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于是,就一次次地降低自己的標準,將本可勝任的成功機會拱手相讓。
可你要知道,過去并不代表未來,不論你曾經失敗過多少次,受過多少挫折,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無論你過去怎樣,只要你調整心態,明確自己的目標,樂觀積極地行動,就能夠扭轉劣勢,更好地成長。
張偉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新員工,他始終忘不了工作第一天打的第一個電話。當他熱情地撥通電話,聯絡自己的第一個客戶時,沒想到他剛說明自己的身份,對方就非常生硬地打斷了他的話,不但拒絕了他的推銷,甚至將他罵了一頓,聲稱自己身體很好,不需要什么保險。從那以后,再打電話推銷時,張偉心中便有了陰影,說話沒有任何立場,講解吞吞吐吐,自然就沒有人愿意向他買保險。這片陰影越來越大,他甚至不再愿意去摸電話。工作近一年的時間,他一份保單都沒有簽成。他開始想,自己或許并不適合做這份工作,自己的口才不好,沒有打動別人的能力,他灰心極了。經理鼓勵他要給自己機會,沒有誰是生來就注定成功的,也沒有人會一直失敗。聽了經理的話,張偉深受激勵,他鼓足勇氣,決定搏一搏。他找出一個曾經聯系過卻被拒絕的客戶資料,仔細研究他的需要,選擇了一份適合他的險種。一切準備妥當后,他撥通了對方的電話,他的自信和真誠征服了那個客戶,對方買下了他推銷的保險。他終于打破了自我設限,嘗到了成功的滋味。
其實,自我設限遠遠沒有你想像的那樣恐怖,更不是牢不可破的。只要你摒棄固有的想法,嘗試著重新開始,你便會對以前的憂慮和消極的態度報以自嘲。
作為職場中的一員,應當及時擺脫自身“心理高度”的限制,打開制約成功的“蓋子”,那么你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成功率將會大為增加。現實中,總有一些有實力的員工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特別是求職時,由于受到“心理高度”的限制,常常對一些適合的職業發展機會(如合適的用人單位、升職機會、發展機會等)望而卻步,結果往往痛失良機,甚至導致經常性的職場挫敗。
心理高度決定事業高度,一個人若想突破事業的瓶頸,有所作為,就要首先突破心理的瓶頸,不能因為過去的一些失敗或者是眼前職位的無關緊要而降低自己的標準,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過早地蓋上一個“蓋子”。
閱讀思考題:
1你覺得自己在工作中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嗎?
2應該怎樣做才能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