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心理學(3)

  • 活學活用心理學
  • 馬澤峰 楊英
  • 4477字
  • 2016-02-26 10:32:27

但是第二年冬天,張醫生在精神方面又出現了問題。雖然生活中沒有發生過什么事,但張醫生的心情卻漸漸地煩悶起來,注意力越來越不易集中,他發現自己就是在為病人看病時,有時也會走神;腦子里經常出現一些消極悲觀的念頭;晚上不是睡不著,就是好不容易睡著了,沒多會兒又醒了,以后就再也睡不著了。這樣的折磨,使張醫生倍感痛苦,他不明白自己中了什么病邪。好在他的同學中也有從事精神醫學工作的,于是,進行了醫學咨詢。由此,揭開了張醫生痛苦的奧秘。原來,這個所謂的病邪就是——冬季抑郁癥。

在朋友的推薦下,張醫生在海南島的三亞購置了一套住宅。他打算以后每年的冬季像候鳥一樣,遷徙到溫暖如春的三亞。一旦四季返青,再回到北國的哈爾濱。于是,張醫生就成了“遷徙的候鳥”。

心理課堂

精神治療專家發現,人的情緒確實或多或少地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人們對天氣變化,特別是壞天氣的刺激反應強烈,會表現出種種不適癥狀:疲倦、虛弱、健忘、眼冒金星、神經過敏、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工作提不起精神、睡眠不好、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恐懼、冒汗、沒有食欲、腸胃功能紊亂、神經質、易激動,等等。

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如果天氣晴朗、陽光燦爛、微風和煦,你會覺得神清氣爽、精神振奮、心情舒暢。如果一連幾天陰雨綿綿,你會經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煩躁不安、心情低落、郁郁寡歡。

對于這種由于天氣變化帶來的心情變化,我們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多愁善感。因為科學家已發現,氣候特別寒冷的地帶,在冬天人們的情緒會顯著地憂郁、低落,而導致人們情緒低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陽光。此外,人們還會出現容易疲勞、嗜睡、喜歡吃大量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等現象。

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曾經使全球大約10萬人患上了抑郁癥,而且精神病的發病率也上升了38%,交通事故也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原因就是,全球氣候異常和天氣的災難,超過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溫度與暴力行為有關,夏日的高溫可引起暴力行為增加。但是當溫度達到一定限度時,即使再升高也不會導致暴力行為,而是導致嗜睡。溫度也和人際吸引有關,在高溫室內的被試者,比在常溫室內的被試者,更容易對他人作出不友好的評價。

心理視點

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日光燈中加入類似太陽光的紫外線,對健康有好處。讓自閉者生活在光線較充足的地方,自閉行為會減少一半,還會增加許多與人互動的行為;而陽光不足會造成視覺疲勞、反胃、頭痛、憂郁、郁悶等行為反應。研究甚至發現,人在日光燈下與太陽光下的工作效率不同。生活中,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兒童會顯得更加活潑。

在法國,曾有一段長時間的陰雨天氣,于是許多治療機構創造性地采用人造陽光治療法,就是用光照來治療這些等不及陽光出現的病人,結果顯示出了明顯的療效。

長時間的天氣特征,會形成氣候。研究發現,一個人所生活地區的氣候與他的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關系。這也是因為天氣影響到人的心情,天長日久,就影響了性格。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幾乎每個人都無法完全擺脫這種環境的影響。

長期生活在熱帶的人,性格比較暴躁易怒。緯度高的寒帶,氣候寒冷,陽光稀少,是抑郁癥的高發區。生活在氣候濕潤、萬物生機盎然的水鄉的人,一般比較多情、反應機敏。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大多性格豪放,山區的人多是性格率直。秋高氣爽的氣候被認為最適合創作,長年居住在15℃~18℃環境中的人,頭腦較為發達,文學藝術的成就比較突出。

天氣對人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一個地區的氣候與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關聯。但是,天氣、氣候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你若想擁有好的心情、良好的性格,能改變的唯有你自己。

令人毛骨悚然的慘案——寬敞的環境是保持好心態的必要條件

經典案例

1989年春節期間,重慶開往廣州的臨時客車上,擠滿了南下的民工。整個車廂擠得水泄不通,臭氣熏人的車廂里不足一平方米的空間竟然擠了七、八個人。一個小伙子擠在車廂里的小茶幾邊,站了一天一夜,疲憊不堪,只能一支接著一支地猛抽香煙,以驅散心中的煩躁不安。列車的呼嘯聲、車廂的喧嘩聲、難聞的渾濁的空氣,終于使他無法自控。突然他抓起桌上其他旅客的杯子、飲料瓶、水果等物瘋狂地朝著周圍的旅客頭上砸去,隨即揮舞一把水果刀刺傷了六名旅客……

1990年春節前夕,在烏魯木齊開往北京的長途列車上,一個額定118個座位的硬座車廂竟然擠進了300多個旅客,超員達百分之二百。在如此擁擠的空間中,一個在車廂過道上足足站了50多個小時的青年旅客漸漸支撐不住,只得站立著閉眼“睡覺”,但身旁座位上一個婦女懷中的幼兒因環境的惡劣而不停地啼哭。那個不堪疲憊的青年突然發瘋似的咆哮:“他媽的,吵死人了!”并從婦女懷中一把搶過幼兒,砸碎車窗玻璃,把孩子扔出飛馳列車的窗外。一切都發生在瞬間,誰都來不及阻止……

心理課堂

類似上述發生在列車上的慘劇,在長途超員嚴重的列車上時有發生,或傷人、或自戕。據統計,僅1989年春運期間在烏魯木齊開往成都、北京等的長途列車上就曾發生277起傷害旅客的惡性案件。近年來,從昆明、重慶開往上海的旅客列車,途經江西境內時曾發生20余起旅客從飛馳的列車上跳下致死的慘劇,其中僅1993年春運期間就有十多起這類悲劇發生。

上述慘案的發生與環境密切相關。環境通過對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微妙作用影響著人的心理健康。舉例來說:在一個空氣清新、花草蔥綠,又伴隨著優美的樂曲的環境中,人會體會到一種舒適與輕松,會暫時忘卻生活壓力,心理會呈現一種類似滿足的狀態。客觀的良好的自然環境會通過刺激人的感官傳達給大腦積極的信息,從而調適人的心理狀態,平衡人內部心理的失衡。而在嘈雜、擁擠的環境中,則會使人感到頭疼、眩暈、呼吸急促甚至窒息。于是,心情煩躁不安,大腦中腎上腺素分泌量猛增,當分泌量超過一定的范圍,人就極易發生急性綜合性應激反應,導致無法自控的瘋狂舉動。

心理視點

心理學家曾對小學生做過一個“擁擠對人心理傷害”的實驗:讓一群小學生擁擠(比列車擁擠要好得多)在狹小的教室中上課和活動。不到一個星期,連平時溫文爾雅、循規蹈矩的學生也慢慢地變得粗野起來,在他們身上,攻擊性行為急劇增加。實驗證明,在擁擠的環境中相互干擾、碰撞摩擦會使人精神疲勞、急躁煩惱、焦慮不安,覺得時光難熬。時間越長,這種心理越發嚴重,直到精神崩潰、行為失控,作出讓人無法理解的極端行動。

也許不曾身臨其境的人們對此難以理解,那么我們換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環境來加深理解吧。當你坐在一輛擁擠的公車中,而周圍都是不相識的陌路人時,你將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這時你的眼睛不愿平視你的前方、左右,因為那樣你會感到很難受,于是你會把目光投向公車外,通過這種與擠在一起的人拉大視覺距離的方法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它說明了人必須要有一個足夠的空間才能保持正常的心態。

由此可見,人們要想保持平靜的心態,寬敞的活動空間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整天愁的老太太——換個角度換片天

經典案例

有一位老太太,兩個女兒出嫁之后,老太太就開始整天發愁。原來,老太太的大女兒嫁給了一個賣傘的,二女兒嫁給了一個染布的。所以,晴天她擔心大女兒的雨傘賣不出去;雨天又擔心二女兒的染布生意做不成(因為古時候染布后需要晾干)。總之,每天都有讓她憂愁的事情,老太太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竟得了病。一個鄰居知道了這件事,就跑過來對老太太說:“老人家,您好福氣啊!下雨天,您大女兒的雨傘能賣出去,生意興隆;晴天呢,二女兒的染布生意又能做得好。對您來說,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啊。”老太太聽了以后,越想越高興,過了幾天,病也就好了。

心理課堂

同樣的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去想,心情就會很不一樣,人生的境界也會很不一樣。對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從情緒ABC理論說開去。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里斯已經把中國俗語“想得開”上升到科學理論的高度。他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情緒ABC理論。他以一句很有名的話作為ABC理論理念上的起點:“人不是為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這件事的看法困擾著。”

所謂ABC,A指事件(Accident);B指信念(Beliefs),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對該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這事件發生后,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onsequence)。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釋B才是引起情緒更直接的原因,即A→B→C。現在我們用ABC理論剖析一下老太太心情變化的原因吧。事件同樣是大女兒賣傘,小女兒家開染布店。老太太對這一事件的信念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情緒反應:當想法是“在雨天,擔心小女兒染的布曬不干;在晴天,擔心大女兒的雨傘賣不出去”時,天天憂愁;當想法是“下雨天,大女兒家生意興隆;大晴天,小女兒家生意好做”時,眉開眼笑。

心理視點

在沙漠里迷路的兩個人都只剩下半壺水,一個人想:沙漠這么大,我只剩下半壺水,肯定要命喪沙漠了。另一個人想:太好了,我竟然還有半壺水。這樣一來,前者可能覺得絕望,甚至輕易地放棄了;而后者可能充滿了信心,最終走出了沙漠。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出,正是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決定了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則被稱之為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那么,不合理的信念都有哪些具體特征呢?韋斯勒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絕對化要求

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我必須在每件事上都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

2.過分概括化

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過分概括化的一個方面是人們對其自身的不合理評價,如當遭遇到一次失敗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從而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及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產生。過分概括化的另一個方面是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即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等,這會導致一味地責備他人,以致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

3.糟糕至極

這是一種即使發生的是一個小問題,也會認為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即,將可能的不良后果無限嚴重化。這將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郁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自拔。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出現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但一個自我調控良好的人會很快意識到這些信念的荒謬,從而使自己很快地從中擺脫出來。如果一個人長久地受控于非理性的信念,他的生活質量會十分低下。這時,他必須求助于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清水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宣威市| 浠水县| 和田市| 唐海县| 平邑县| 丹寨县| 苗栗市| 肇东市| 泌阳县| 钟山县| 通辽市| 水富县| 巨鹿县| 五大连池市| 连州市| 河南省| 定远县| 桦南县| 平定县| 台北县| 东台市| 虎林市| 兴隆县| 会理县| 东海县| 牟定县| 松江区| 乐至县| 陵川县| 息烽县| 普洱| 长乐市| 芒康县| 新绛县| 延津县| 宝坻区| 揭西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