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解讀神秘的心理效應(1)
- 活學活用心理學
- 馬澤峰 楊英
- 4892字
- 2016-02-26 10:32:27
從“鬼蘋果”到人人喜愛的美味佳肴——禁果效應
經典案例
土豆從美洲引進法國時,很長時間沒有得到認可。宗教迷信者把它叫做“鬼蘋果”,醫生們認為它對健康有害,而農學家則告訴人們,土豆會使土壤變得貧瘠。這些“權威人士”的斷言,使土豆成了不受歡迎、稀奇古怪的東西。
著名的法國農學家安端·帕爾曼切在德國當俘虜時,親自吃過土豆。他嘗到了土豆的“甜頭”,就想回到法國后,在自己的故鄉培植它。可是因為那些權威人士的斷言,誰也不敢種土豆。
后來他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得到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出了名的低產田上開始栽培土豆。根據他的要求,要由一支身穿儀仗服裝的、全副武裝的衛隊看守這塊土地。但只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警衛就撤了。
這使人們非常好奇,是什么好東西需要這樣煞有介事地看守?一定是好東西,才怕別人偷啊。人們這樣一想,就猜測土豆一定是非常美味或很有好處的食品,就禁不住想要知道個究竟。他們于是商量好,晚上到那塊土地上偷挖土豆,然后種到自己的菜園里去。
心理課堂
不用說,土豆得到了很好的推廣,人們發現這是一種風味獨特的食品,它沒有任何可怕的地方。帕爾曼切就這樣達到了目的。
生活中,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就越感興趣,越想得到,這是人的逆反心理的一種表現。
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越是被禁止的東西或事情,越會引來人們更大的興趣和關注,使人們充滿窺探和嘗試的欲望,千方百計試圖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或嘗試它。這一現象被稱作“禁果效應”。“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學依據在于:無法知曉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觸到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也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需求。我們常說的“吊胃口”、“賣關子”,就是因為對信息的完整傳達有著一種期待心理,一旦關鍵信息在接受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這種空白就會對被遮蔽的信息產生強烈的召喚。這種“期待—召喚”結構就是“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基礎。上例中土豆的推廣就是很好地利用了“禁果效應”。
心理視點
人的心理是多么奇怪啊,越是禁止、不讓做的事,人們越是想了解個明白。這是由人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決定的。人們渴望揭示未知事物的奧秘,本來一個平常的事物,如果遮遮掩掩,就會大大吊起人們的胃口,非要弄到手,研究個明白而后快,否則這種好奇心就會一直折磨人們的心靈。
歷代統治者經常把他們認為是“誨淫誨盜”的書列入“禁書”之列,如我國的《金瓶梅》和西方的薩德、王爾德、勞倫斯等人的作品。但是被禁不但沒有使這些書銷聲匿跡,反而使它們名聲大噪,使更多的人挖空心思要讀到它們,反而擴大了它們的影響。
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禁止孩子做這做那,比如不讓讀不健康的書,不讓早戀,不允許玩游戲、網絡聊天,等等。但是如果一味地嚴厲禁止,卻不講明利害,就容易產生“禁果”效應,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甘冒風險去嘗那些也許并不甜的“禁果”,這反倒使教育走向了反面。因而,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和老師應該注意教育方式,避免進入“禁果效應”的誤區。
幫書商做“宣傳”的總統——名人效應
經典案例
有一個出版商有一批滯銷書久久不能脫手,便給總統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見。忙于政務的總統不愿與他多糾纏,便回了一句:“這本書不錯。”出版商便大做廣告:“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于是這些書被一搶而空。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給總統。總統上了一回當,想奚落他,就說:“這本書糟透了。”出版商聞之,又做廣告:“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仍有不少人出于好奇心而爭相購買,書很快又賣完了。第三次,出版商將書送給總統,總統接受了前兩次教訓,便不作任何答復。出版商仍大做廣告:“現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居然又被一搶而空。總統哭笑不得,商人大發其財。
心理課堂
商人利用總統的聲望,大肆宣揚其書是經過總統評論的。購書者出于好奇,想知道為什么總統會覺得那本書不錯、討厭和難以下結論,所以爭相購買。這其中便存在名人效應。由于總統屬于眾所周知的人物,又被世人尊敬,所以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被人注意。商人就利用了這一點,發了一筆橫財。
所謂名人效應,是指名人對大眾的社會意識、社會行為的影響程度、范圍和效果。
現在許多企事業單位以及商場、酒店、學校、娛樂場所,大都愿意請黨和國家領導人或名人雅士題寫名稱;很多書籍也喜歡請名人題簽;有的藥品、保健品的宣傳資料上,常常見到政界高級知名官員的題詞和接見董事長、總裁的照片。這就是因為人們更愿意買名人的賬。還有許多人初次見面,總愛向對方夸耀自己認識某某大人物,一提到那些官居要職的人,即便攀不上親戚,也一定要說成是自己的熟人,或曰“朋友”,或“朋友的朋友”。這些人無非是想假借名人之名為自己帶來好處。
心理視點
名人效應對社會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助力。但物極必反,由于名人所帶來的效應是一種無形的資產,那么如何適當利用這無形的資產來獲取相當的利益就非常重要了。倘若過度依賴名人效應所帶來的利益,那么得到的必然會是反效果。
在我國明朝年間,江西吉州地方有個名叫歐陽伯樂的秀才到省城赴考時,在行李擔上插了一面旗,上寫“廬陵魁選歐陽伯樂”,以標榜自己是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的后代。眾考生見此便賦詩一首加以嘲諷:“有客遙來自吉州,姓名挑在擔竿頭。雖知你是歐陽后,畢竟從來不識修(羞)。”
如何正確對待名人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呢?想要正確地處理名人效應,首先要了解這個名人在什么方面更能體現出其名人效應,用在不恰當的地方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其次要正確地知道這個名人效應所能帶來的利益和社會效應究竟是多少,如果心里沒底,一味追求名人效應帶來的金錢利益,那么這個名人也只是如曇花一現而已。
名人效應在推進社會發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正確利用才能發揮出名人效應的優勢,才不會陷入名人效應的泥潭而不可自拔。
“機長綜合征”頻發的原因何在——權威效應
經典案例
一次,著名空軍將領烏托爾·恩特要執行一次飛行任務,但他的副駕駛卻在飛機起飛前生病了,于是臨時給他派了一名副駕駛員做替補。和這位傳奇式的將軍同飛,這名替補覺得非常榮幸。在起飛過程中,恩特哼起歌來,并把頭一點一點地隨著歌曲的節奏打拍子。這個副駕駛員以為恩特是要他把飛機升起來,雖然當時飛機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以起飛的速度,他還是把操縱桿推了上去。結果飛機的腹部撞到了地上,螺旋槳的一個葉片割入了恩特的背部,導致他終生截癱。
事后有人問副駕駛員:“既然你知道飛機還不能飛,為什么要把操縱桿推起來呢?”他的回答是:“我以為將軍要我這么做。”
心理課堂
航空工業界有一個現象叫“機長綜合征”,就是在很多事故中,機長所犯的錯誤都十分明顯,但飛行員們卻沒有針對這個錯誤采取任何行動,最終導致飛機墜毀。上面這個故事就是“機長綜合征”的一個例子。
這個故事同時揭示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規律,就是人們對權威的信任要遠遠超出對常人的信任。
每個人都對身邊的人或者對社會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影響力的大小各有不同。一般來說,權威人物容易對其他人產生更大的影響。假如你眼部不適,到醫院就診,如果其他條件相同,有一位眼科專家和一位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年輕大夫供你選擇,你會選擇哪個呢?相信你一定會選擇專家。
如今,崇尚權威、迷信權威人士成了社會大眾的一個普遍特征。社會中大多數處于中下層地位的人,學識有限,心理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問題不甚了解,不辨真偽,因而盲目相信所謂權威的意見。他們甚至不在乎“說什么”,而在乎說者本身的權威地位。古往今來的君主梟雄、教主領袖,乃至市井中有號召力之人,他們的號召力往往正是來源于對大眾心理的這種控制。
心理視點
不可否認,“權威效應”有它積極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上進的“權威效應”是值得提倡的。如果權威人士給群眾作出好的榜樣,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而消極、頹廢的“權威效應”則應該杜絕和制止。
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明白,其實“權威”也是凡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時代和自身條件的局限。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而總是跪倒在“權威”的面前,那么我們就永遠不會進步。
我們看問題不要被問題嚇倒,更不要懼怕權威。其實,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權威是相對的,如果我們足夠努力、勤奮,我們也可以從非權威變成權威。所以,我們不能一味迷信權威。
“山里”的水真甜——安慰劑效應
經典案例
一天,幾個很少接觸鄉村環境的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達山腰時,他們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綠的草地和迷人的風景深深吸引。休息時,其中一人很高興地接過同伴遞過來的水壺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山里的水真甜,城里的水跟這兒真是沒法比。”水壺的主人聽罷笑了起來,他說:“壺里的水是城市里最普通的水,是出發前從家里的自來水管接的。”
心理課堂
在健康心理學中,人們把由于服用或注射安慰劑藥物而引起的心理、生理的積極變化的現象,稱為“安慰劑效應”。上例中那人之所以會產生那樣的錯覺,就是因為受到了安慰劑效應的影響。
所謂安慰劑,是用生物學上的本屬中性的物質做成使受試者或病人相信其中含有某種藥物的藥丸或制劑,如用沒有藥物活性的物質淀粉等制成與真實藥物一樣的劑型作為安慰劑。藥物的安慰劑效應是通過服藥者對藥物的認識、感受以及服藥行為本身,通過心理—生理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效果的。其效應既有加強藥物生理效應的一面,又有削弱生理效應的一面。許多研究表明:至少有1/3以上的人對安慰劑有反應,出現了臨床癥狀的好轉;如果再結合言語、宣傳和其他途徑,安慰劑的效果還要更顯著,這正應了中國一句俗語:“信則靈。”其實,不但是安慰劑,所有真實的藥物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安慰劑效應”。
美國有一位生理心理學家曾將吐根堿(致吐劑)通過胃管注入嘔吐病人的胃中,并告訴病人這是止吐藥物,結果在短時間內病人的惡心嘔吐感消失。經過一段時間后病人又出現嘔吐,重新注入吐根堿,惡心感又很快消失。這個實驗說明藥物不但有生理效應,而且通過一定的誘導會產生心理效應。在這個實例中,心理效應(鎮吐和安慰)的作用超過了藥物的生理效應(催吐)。這里的心理效應就是安慰劑效應。
心理視點
心理學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均有一定程度的暗示性。人類疾病的藥物治療效果,部分與暗示性有關。因此,臨床工作中不得忽視這一作用,尤其在藥物治療的護理過程中,應高度注意。
通常一個人患病后,一般都需要藥物治療,通過藥理作用對機體的生理機能發揮作用,以達到治療的目的,這是藥物的生理效應。研究證明,不僅如此,藥物還可通過心理效應,以“接受藥物治療”的方式,在病人心理上引起良好的感受而促使疾病的好轉。
藥物的心理作用并非人人都一樣,它與病人的各方面條件(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狀況、經濟水平等)以及個性特征、心理狀態、服藥時的心情、醫護人員的言語態度有密切的關系,而其中較重要的是病人對藥物的認識與態度以及接受暗示性的程度。
在臨床實踐中,醫護人員與病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或使用安慰治療。如在疾病診斷不明確或在誤診情況下用藥,實際上就是安慰劑,關鍵是如何用得更妥當,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復。在用藥時,醫護人員或家人可通過言語和態度來提高藥物的心理效應。
醫務工作者在針對病情科學用藥的前提下,應根據病人的心理特征,努力創造條件使藥物成為一種良好的信息刺激,充分發揮其生理和心理效應,以達到最好的療效。
不認主人的狗——刻板效應
經典案例
某地有兄弟二人,哥哥叫王軍,弟弟叫王偉。兩兄弟一邊在家幫父母耕地、擔水,一邊勤讀詩書。這兄弟兩人都寫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詩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王偉穿著一身白色干凈的衣服,興致勃勃地出門訪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突然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當時王偉正走在前不著村、后不落店的山間小道上,只好硬著頭皮頂著大雨往朋友家走。等到了朋友家,他已被淋成了“落湯雞”。
王偉在朋友家脫掉了被雨水淋濕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借給他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在家里招待王偉吃過飯,兩人就開始談詩論文,評議前人的字畫。他們越談越投機,越玩越開心,不覺天快黑下來了。這時王偉告辭回家,但因為自己的衣服濕了,王偉就把自己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自己穿著朋友借給他的一身黑色衣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