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掌控了時間就掌控了生活(1)
- 如何掌控你的生活:掌握生活的平衡規律,邁向高效完美的成功人生
- 羅婷婷等編著
- 4179字
- 2016-02-26 11:28:04
別做時間的奴隸,做時間的主人
要想有效地掌控時間,就必須先放松自己,不讓自己被時間所約束。這樣,才能使自己在善用時間的過程中,爭得主動權,成為時間的主人。
如果你想要有效地運用時間,首先就要有效地掌控時間;而要有效地掌控時間,就要處于主人翁的地位。掌控時間就像人掌控自己的肢體一樣,能了如指掌、控制自如,而且對時間的分配有絕對的主動權。
在這里并不是要求你成為一個時間的管理者。所要強調的是“有效”,而不是要求“效率”。因為有這么三種人是不會受人歡迎的:一是過度重視計劃表的人;二是工作過度的人;還有,就是被時間捉弄的人。
過于重視計劃表的人,往往不根據實際情況,只忙于制定工作計劃表。有時候為完成一項工作,做計劃的時間甚至比工作的時間還要長。例如委托他們完成一項工作,他們都要反復斟酌事情的可行性,仔細地研究每個細節,并制定出非常詳細的計劃表。在工作之前,他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制定計劃表上,而不管工作的實際進展如何。所以,當事情有了變化時,他們往往還沉浸于美妙的計劃夢境中。
工作過度的人,每天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卻不知道他們到底在忙什么,完成了什么。有時他們會以工作忙碌為由,而任意指派別人。當你為他們提供一些節省時間的方法時,他們也會推脫太忙,沒時間聽。這類人工作往往沒有方向,只是一個勁兒地蠻干,沒有片刻的休息。他們的作為不但不利于自己,還很容易惹人嫌惡。
被時間捉弄的人是最可悲的,他們往往十分守時,為了爭取時間,凡事都急急忙忙,也不允許別人有片刻的休息。他們可能為了節省時間而改吃速食,也可能因為浪費了一分鐘時間而大發雷霆。這類人常常是不容易相處的人。
我們都知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統稱為勞動。既然是勞動,就必須強調有張有弛,有勞有逸。俗話說: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弓拉得過滿,弦必斷。人的身體,長期處于過分緊張的狀態,必然有害于健康,嚴重者還會導致英年早逝。
杜勃羅留波夫是俄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是一位才華橫溢而且又十分勤奮的青年學者。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暗下決心,立志成才。他的少年時代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能夠讀遍天下所有的書籍。他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這么寫道:??!我是多么希望擁有這樣的才能,在一天之中把這個圖書館的書都讀完。啊!我是多么希望具有非凡的記憶力,使一切我所讀過的東西,終生都不遺忘。啊!我是多么希望擁有這樣的財富,能夠替自己買下世界所有的書籍。啊!我是多么希望賦有這樣巨大的智慧,能把書本中所寫的一切東西都傳給別人。??!我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變成這樣聰明,使我也能寫出同樣的作品……
確實,杜勃羅留波夫是一個非常有毅力的人,他不只是這樣想的,而且也是這樣做的。他讀書真是到了分秒必爭的忘我境地。同樣是13歲,也許別人正蹲在地下玩五子棋,可是杜勃羅留波夫卻在一年里就讀了410種書。他從20歲到25歲一共寫了100多篇內容豐富而且深刻,戰斗性、藝術性都很強的論文。
遺憾的是,由于長期過分緊張的體力和腦力消耗,年輕的杜勃羅留波夫,還沒來得及實現更大的愿望,在僅僅25歲時就英年早逝了。
試想,如果杜勃羅留波夫能夠合理支配自己的時間,在學習、寫作和生活中只要稍稍注意勞逸結合,在勤奮學習、寫作的同時,注意必要的休息和堅持適當鍛煉,那么,他的生命輝煌篇章就不會很快畫上句號,他對人類的貢獻也一定會超越現在。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不懂得休息的人就不懂得學習和工作。為了避免淪為時間的奴隸,為了使學習、工作能夠在緊張而有節奏的氛圍下順利進行,為了避免或減少時間與精力方面的不必要的消耗,管理者應該科學地支配自己的每一天時間,保證每天除學習或工作外,都有必要的睡眠、活動、休息的時間。其實這樣做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柳比歇夫是俄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在主動安排時間,重視時間運籌等方面很值得我們學習。
早在1916年元旦,他就開始對自己實行時間統計法,即把每天的任何活動,包括讀書、寫作、休息、實驗、活動、睡眠等都一一記錄下來,并且他在每項活動的旁邊詳細標注了時間的花費情況——多少小時,多少分鐘,甚至是多少秒鐘。當然,他在做每一種活動以前都事先對所需時間有個合理的計劃,每天堅持對時間的支配情況進行核算,真正做到一天一小結,每月一大結,年終一總結。他在總結的過程當中,不斷尋找哪些是被浪費了的時間,以做前車之鑒。通過不斷的總結,他得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支配時間的規律,一直到1972年逝世,從未中斷過。
柳比歇夫同杜勃羅留波夫一樣,十分注意時間的充分利用,但是前者較后者更會科學地支配、運籌自己的時間,他完全可以使學習、工作、休息都很有節奏地進行,極大地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在他近80年的生涯中,總共發表了70多部學術著作,還寫下了12500張打字稿的論文和專著。從他的成果中,我們不難想象他平日里有多繁忙,在安排的滿滿當當的時間表中,除了科研、寫作、學習之外,他每天仍能保證10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并且經常參加各種文娛表演活動、體育活動……所有這些,都應歸功于他長期堅持科學地支配每一天的時間。
以上之所以介紹這三種人,之所以舉出杜勃羅留波夫和柳比歇夫的例子,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所謂的掌控時間、別做時間的奴隸、做時間的主人,是要有效地利用時間,而不是一味地求快;也不是盲目地制定不合理的時間計劃表,整天忙碌卻不明所以。
以上這三種人,無論哪一種,都很難辦好自己的事情。如果他們不及時改正,很可能一生都會暴露在危機之中。
試想,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工作任務會不斷地改變,即使已經有了周密的時間計劃,到了相當的年齡或事情有了變化時,過時的計劃就必須有所改變。這時,與其花很多時間去修改計劃,還不如把時間直接運用到工作上,反而更有效果。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時代,事態千變萬化,死守著條條框框和計劃表,是很不明智的抉擇。
要想有效地掌控時間,就必須先放松自己,不讓自己被時間所約束。這樣,才能使自己在善用時間的過程中,爭得主動權,成為時間的主人。
不讓生命的時間過早地老化
當你感覺時間過得慢,不知怎么打發時,這就表明你的生活正在老化。要做到永葆年輕,不僅心境要年輕,外表要年輕,生活更要“年輕化”。
中國古代自西漢漢武帝時董仲舒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便一直推崇儒家思想,并產生了一系列根據儒家思想所衍生的倫理規范,所謂的“三綱五?!薄ⅰ叭龔乃牡隆保统闪巳藗愔??!叭V五?!敝傅氖蔷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這種君臣、父子、夫妻的倫常規范中,所有行為皆有不可逾越的常度,臣子、兒子、妻子分別完全隸屬于皇帝、父親、丈夫,可說是一群喪失人格所有權的人。但最悲慘的莫過于為人妻者!除了以上的限制外,她們還必須遵守“三從四德”,即所謂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在這些規范中,婦女的一生被分割為三個時期,在這三個時期中則又分別隸屬于父親、丈夫、兒子;換句話說,封建社會的婦女一生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自主權。幸虧這種人為的殘酷現象隨著民主制度的建立而消失;但我們仍可由此看出,一個喪失時間自主權的人,處境是多么可悲。
有人認為,時間應該為我們大家所共有,但是,能否真正掌握時間的所有權,則完全取決于你的態度。下面有四個問題,給出你的答案便可以判斷你是否擁有時間的所有權:
①你重視你的時間,并妥善運用它。()
②你與朋友交談時,感到身心愉快。()
③你沒有被卷入無聊的爭論中,而堅持保留自己的思想。()
④你會拒絕別人毫無理由地對你說長道短。()
以上四題可判斷你是否擁有時間的所有權。如果你的答案全都是“√”,便可證明你是個握有時間所有權的人。如果你的回答模棱兩可或者全都是“×”,則說明你已完全喪失時間的所有權。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是絕對的“√”或“×”,所以這也的確成了困擾人生的一項重要因素。其實,在人的一生中,要想隨時掌控住時間的所有權并非易事,因為,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突發事件,它們會影響到現有狀況的發展。例如,突如其來的疾病、災難、意外或生活窘境,都有可能迫使我們喪失部分甚至大部分對于時間的自主權。但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現有的有限時間,把那些已被剝奪的時間盡量奪回來。
不讓生命的時間過早地老化
請不要讓生命的時間過早地老化,讓你時刻永葆年輕。要達到永葆年輕,不僅心境要年輕,外表要年輕,生活更要“年輕化”。
當你發覺短時間很難熬,長時間又過得特別快,這就表示你的生活已經出現“老化現象”。
或許是太渴望長大的緣故吧!上小學時,我們常常會問爸爸媽媽:“怎么還沒有畢業?”他們為了讓我們開開心心地念書,不要再問這種無聊的問題,就會答應我們在畢業之時,送我們一個禮物。
在還沒拿到禮物支票以前,只是覺得時間過得好慢而已,但在等待“支票兌現”這段期間,我們才體會到“度日如年”這句成語的真正含義。
好不容易熬到畢業,我們便立刻請爸媽兌現這張禮物支票,可他們卻滿臉驚訝地問我們:“這么快就畢業了呀?”
為什么我們和他們對“時間的感覺”差這么多?小時候以為他們是“舍不得花錢買禮物”,長大之后才知道,原來一個人對時間的感受,和年齡大小成正比。
對10歲的孩子來說,過一年是他人生的1/10,他當然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可是,對40歲的中年人而言,過一年只是人生的1/40,自然會覺得“時間過得好快”。
這就是為什么年紀小的時候,會覺得“長時間過得很慢,短時間過得很快”;而年紀大了之后,卻覺得“短時間過得很慢,長時間過得很快”的原因。
除了年齡因素以外,當生活出現“老化現象”,也會覺得“短時間很難熬”(一個上午不知如何打發),但“長時間過得特別快”(一年一年溜走)。
我們的身體需要定期檢查,才能知道有沒有老化現象,同樣,我們的生活也需要定期檢查,才能曉得有沒有老化現象。
因此,不妨每隔一段時間,就檢查一下,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出現下面這些“老化現象”。
①工作就像“沒有肉的雞骨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②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會覺得無聊,不知如何打發。
③生活若突然多出一塊空當,完全想不出來該怎么利用。
④不曉得從何時開始,對什么事情都失去興趣,連以前感興趣的事,也失去興致。
⑤每天晨昏顛倒,日子過得迷迷糊糊。
⑥做事進度嚴重落后,怎么趕都趕不上。
生活出現嚴重的老化現象。那種“內心慌亂,卻使不上力”的感覺,真的令人感到很可怕。
為了讓生活“年輕化”,可以采取幾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