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蓮花心中生,淵源有自來(1)
- 每天懂一點凈化身心的禪心佛語(圣嚴法師開示心理減壓秘法)
- 許長榮
- 4376字
- 2016-02-26 10:25:25
步步蓮花——始祖釋迦牟尼
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生活于距今兩千六百年前的古印度,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他的父親是智力釋迦族的國王凈飯王,母親是拘利族的公主摩訶摩耶。佛陀因創立了佛教,解救了苦海眾生而被佛教徒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
相傳,凈飯王人到中年,膝下無子,一天王后摩耶夫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頭如雪般美麗白凈的六牙巨象飛向自己,渾身散發著奇異的光彩,摩耶夫人夢醒受孕。
乘象入胎是相傳甚廣的關于佛陀誕生的傳說之一,而右脅生子更頗具幾分奇異色彩。
按照當地的風俗,懷孕十月后,孕婦應回娘家生產。于是,產期將至時,凈飯王便差人護送摩耶夫人回娘家,途中經過蘭毗尼園時,摩耶夫人入園休息,看到了一株無憂樹,花開滿枝香氣撲鼻,摩耶夫人伸手摘花時不慎動了胎氣,從右脅生下了一名男嬰,即為佛陀。
王子剛一生下來,不僅會說話,而且能夠獨立行走,他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腳下步步生蓮花,金光燦燦,芳香四溢。他身上散發著光芒,抬頭環視四方蒼穹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宣偈言:“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兩條金龍飛出,一條吐溫水,一條吐涼水,為他洗浴,而這一天,就成為了佛誕日,也就是浴佛節。
史料傳記中常有類似記載,偉人的出生總是伴隨著滿天異彩,而有感而孕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常用的母題。且不探討其真實性,其中寄托的更多是后人的無限敬仰。佛陀誕生之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偈言傳達出的并非一種狂傲霸氣,更接近于一種求得大徹大悟,以解救世人的誓愿。
釋迦牟尼天資聰慧,又接受了宮廷中較為全面的教育,自幼便善思考,但當時的婆羅門經典并不能為他答疑解惑。為何人世間有那么多苦難?人生的本質是否就是苦難?超脫苦難的方法又是什么?這些問題讓悉達多王子感到迷茫;世人被困于苦海而不得解脫的現實,又讓他感到不能普度眾生是自己的罪過。在一位出家人的點化下,他離宮開始了修行。
離宮后,悉達多進入苦行林開始禪定修行,但單純的禪定并未使他實現真正的解脫,于是他決定在“極度節食的情況下禪定思維”。六年苦修之后,悉達多終于認定苦修也不是求得解脫的方法。于是他前往尼連禪河邊清洗身上的積垢,但是因體力不支、極度虛弱而暈倒在地,幸而得到了一位牧羊女的救助。
吃過牧羊女施舍的乳糜,悉達多體力逐漸恢復,他來到了一棵枝繁葉茂的畢缽羅樹下,用草鋪成了一個座位,面向東方盤腿而坐,并起誓說:“若不能在此修成正果,證無上菩提,絕不起身。”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之后,他終于在一瞬間拋卻了所有煩惱,澄清了所有困惑,體驗到了圓融與澄明的精神境界,成為了覺悟圓滿的佛陀。
釋迦牟尼成佛之后,開始宣揚佛法,四十九年間度化了世人無數。多年修行一朝開悟,他實現了一直追求的自我解脫。
圣嚴法師說:“從有我、自私、執著的生死煩惱眾生,而成為無我、無私、生死一如也無煩惱的圣人,名之為解脫、自在。”釋迦牟尼為尋求開悟而經歷的種種正是他追求自我解脫時不可逾越的磨礪。因為在自我解脫之后,他又能幾十年如一日,無私無我地救濟他人,所以他從一位“圣人”進一步成為了大徹大悟的佛。
佛,從出生至涅槃,從困惑到舍棄,從執著于解脫到解脫后放下一切執著,他始終是一個覺悟的人,他一直追求對世間種種現象、真理的透徹了解,并肯為此拋棄世俗生活,苦修以求正果——不為迷惑,開啟真智。
佛陀創立佛法,為在苦海中掙扎無措的眾生指引了解脫之法。他的修行經歷,有如出生時周行七步,步步所生的蓮花,蘊含著清凈的功德與清涼的智慧,蘊含著無邊的佛法與覺悟后浩瀚的精神境界。
蓮心禪韻:
佛陀十號:佛陀創立佛教,為佛教徒精神的皈依指引了方向,為了表達感激與敬仰之心,佛教徒常常用各種異名來稱呼佛陀,最通用的尊號有十一種: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教經論中常常將各種名號開合為十種,并稱為“佛陀十號”或“如來十號”。
浴佛節:佛教信徒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又稱作佛誕日。相傳佛祖誕生時有金龍飛出,口吐香水為佛祖沐浴,因故得名。中國漢族地區一般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過浴佛節,又稱“四月八”。
萬法歸一——佛教宗派縱觀
佛教大約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在三大宗教中最早產生并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相較于其它宗教,早期佛教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并不承認世間存在著主宰萬物的萬能之神,而是主張一切皆空,認為世界是一個苦海,只有實現寂滅才能求得解脫。《增一阿含》經序中有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佛教理念主張通過止惡揚善、自我修行來自度度人。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教義的不斷衍變與完善,佛教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分化,形成了各種宗派。對于佛教出現的宗派分化,圣嚴法師說:“佛法雖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接受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在佛陀涅槃之后的一二百年間,印度社會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平民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升,而半島內各城邦兼并統一的速度加快,在這種情況下,佛教迅速發展,為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并接受。由于佛教的研究者和修行人都越來越多,在教理、修行方式等各方面難免會產生矛盾,因此,歷史上出現了多次佛教教義的結集與分裂。
印度佛教的第一次分裂是在佛滅后一百年,由于在“十事”觀點上的分歧,即僧侶是否可以接受施主施舍的金銀財寶,是否可以儲存多余的食品,早期佛教分裂為上座派和大眾派。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皈依佛門,佛教成為了印度的國教,傳播范圍迅速擴大,教徒數量也顯著增長,單一的傳播模式逐漸不再適應佛教的發展規律,兩種教派各自發生了分裂:大眾派分出六部,而上座派則分化為十二部,自此,原始佛教進入了部派佛教時期。
部派佛教壯大了佛教的影響,同時為大乘佛教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公元1世紀前后,大乘佛教興起于印度南部。由于對佛陀教義理解上的差異,大乘派自命“大乘”,而將之前的部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派”。“乘”本指交通工具,在佛教教義中,可以將之理解為渡人脫離苦海的方舟。大乘派主張出家人修習佛法,以慈悲為懷并普度眾生;而小乘派則強調個人修行,自我修煉。大小乘都標榜自己是佛教正統,各自吵嚷不休,成為了佛教史上最大的一次分裂。
佛陀涅槃之后的千年左右,由于“唯識說”的勃興,大乘派分為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至7世紀,佛教一些流派形成密宗,有空二派并為顯宗,佛教又被分為了顯密二教。
印度佛教的發展大致沿著這樣的脈絡而傳入中國的佛教,在與中國文化的交融中呈現出自身的特點。圣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中說:“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最初沒有宗派的門戶之見,后來由于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對于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宗派的出現。”佛經典籍的繁多以及翻譯的盛行,促使佛教出現多樣化的發展,一時之間,中國佛家學派林立。
中國佛教的宗派大多屬于大乘佛教的支系,只有成實與俱舍兩派屬于小乘。各宗并存并不斷斗爭與融合,逐漸穩定為十宗。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各種佛教宗派或聲勢漸大,或逐漸銷聲匿跡,其中,以菩提達摩為祖師的禪宗聲勢最為浩大,成為中國佛教宗派中影響最大的一支。到禪宗五祖弘忍法師時期,門下弟子造詣頗深,以神秀、惠能為代表分別創立了北南二宗,其中六祖惠能是禪宗的發揚光大者,他開創南宗,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頓悟、明心見性等觀點,成為中國佛教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六祖惠能之后,禪宗廣為流傳,并將中國的佛教發展進程推上了巔峰。
雖然佛教各種宗派在教義、戒律、修行方法上有所區別,但正如佛陀十號最終指向的仍是佛陀本身,佛陀有十號,佛教分派別,然同宗同源,各宗派歸根到底也都是對佛教本質的認識,研習佛法的目的也依然都是為了“覺悟”。所以,圣嚴法師自信地認為:“佛教的分宗分派,是屬于支節的分門別類,而不是根本思想的左右出入,正因如此,不久的將來,當可見到統一的佛教,在世界上出現。”
蓮心禪韻:
阿育王:Ash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為“無憂”,又稱作“無憂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他從小心中向佛,后皈依佛門,成為佛教的護法。他強調寬容和非暴力主義,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融入佛學觀點,并積極向其它國家宣揚佛教思想。在他統治期間,佛教成為印度國教,并成為了世界性的宗教。在佛教中,阿育王是僅次于釋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增一阿含》:原始佛教基本經典,相傳原由前秦曇摩難提誦出梵本,竺佛念傳譯,曇嵩筆受,后經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盡錄偈頌。但譯文未能盡善,所以又經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訂。此經主要記錄了佛陀及其弟子的故事,重點在說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種因緣故事。
白馬東來——佛教與中國的淵源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后,一生致力于佛法的傳播與弘揚,出家、在家弟子不計其數,有史料記載的十大弟子更是佛教傳播過程中功勛卓著的典范。經過他們的努力,在佛陀涅槃后的數百年間,佛教逐漸傳遍了印度次大陸,到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國教,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并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歷來爭議較大,學術界眾說紛紜至今未能統一。但其中以“東漢初年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相傳在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在夢境中見到一位金色天神,身披金光在金鑾殿中飛行,漢明帝為天神的氣質所折服,欲上前施禮,而天神卻一語不發,駕云西去。明帝不知這個夢境有何寓意,于是在第二天向大臣們求解,太史傅毅回答說:“西方有一位天神,全身金色,人稱為佛,陛下夢到的也許就是他。”明帝聽后心生羨慕,于是召見蔡愔、秦景等人,命他們去西域求取佛法。
永平十年,歷盡千辛萬苦的使臣用白馬駝回了經書和佛像,同歸洛陽的還有兩位梵僧,名喚攝摩騰和竺法蘭。次年,漢明帝在洛陽城東為兩位僧人建造了寺院,起名為白馬寺。
這是關于漢地佛教初傳的普遍說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由于印度文化與華夏文化之間存在的天然溝壑,佛教傳入之初發展并不順利。盡管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教,而是以祖先鬼神崇拜為主體,而且即使是較為流行的神仙傳統也不過是現實政治的翻版,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佛教擁有了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形成較早,同時由于傳統倫理道德觀的束縛,家國同構的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君權與父權的絕對權威深深地扎根于華夏文明血脈中。
在這種情況下,佛教的出世觀與當時的忠孝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佛教被斥責為“無父無君”之說。為了調和這種矛盾,初來東土的佛教不得不借鑒并依附于中土的文化體系,以一種“異域道術”的面目出現在,高僧們普遍采取“依神通行教化”的方式,即通過占卜算卦、趨妖避禍等帶有神異色彩的方法實現曲線傳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