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冰山在融化:企業危機時代已經來臨(1)
- 只有危機感強烈的人才能生存
- 王非庶
- 4457字
- 2016-02-16 11:23:54
成功后的衰?。褐袊髽I為什么“富不過三代”
“書讀三代必發,財發三代必垮?!?
這句“富不過三”的中國古諺,既是無數企業興衰成敗的縮影,同時,也是壓在中國企業家頭上的一個歷史宿命。它就像咒語一樣纏繞著中國的家族企業,揮之不去。
臺灣塑膠天王永慶就常常舉“富不過三”的例子,用以自勉,也用來教育其子女。
王永慶認為“富不過三”的原因就是因為后代不能繼續吃苦,缺乏危機感,而且過分追求享樂,把前人的家業都揮霍掉了。王永慶分析了三代人的特征,他認為:
第一代人,不怕困難,不怕吃苦,踏踏實實,克服一切困難,最后取得了成功。
第二代人,雖然沒有經歷創業的艱難,但身受父輩的影響,還能夠勤于自勉,努力工作,但是跟第一代人比起來,用功和吃苦的程度已經大大減少了。
第三代人,創業的艱辛,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他們沒吃過苦,也不知道什么是吃苦,認為今天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而隨意揮霍,不加珍惜,天長日久,自然家境衰敗。
這樣的例子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都十分常見。例如,在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晉商喬致庸家族的興衰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乾隆初年,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有個農民叫做喬貴發,由于鄉下土地貧瘠,只好學其他人開始“走西口”——到北方與邊境的游牧民族做生意。他離開家鄉到現在的包頭開了家磨豆腐的小店,然后開飯店,再擴充到其他的買賣,慢慢地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如今當地仍然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復盛公就是喬貴發,可見他的影響力。傳到了第三代喬致庸,經營手法更見靈活,喬家開的“復盛公”字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到了第四代以后就開始走下坡路,加上戰亂,喬家子孫紛紛出國避難,曾經聲名赫赫的“喬家大院”從此輝煌不再。
看過電視劇《喬家大院》的人可能會對這段傳統商業家族興衰史有更深的體會。喬家其實不算太差,至少有兩代的經營者都很杰出。但有很多類似的商業世家,第一代開創、第二代耕耘,到了第三代如果只是守成的話,很快,這些家族就被歷史的狂潮卷得無影無蹤。
王安電腦,一度是華人的驕傲。王安電腦公司曾被評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企業。然而成立不到30年,這個電腦王國的強盛和輝煌就成了過去時,留給人們的是無限的惋惜和深思。
1992年8月18日,一則美聯社新聞轟動了全世界:久負盛名的王安公司在那天正式向聯邦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曾經如日中天的王安電腦王國走向了終結。
1955年,王安的第一個發明“磁性脈沖控制儀”技術專利被IBM公司買斷,王安也因此獲得了50萬美元的啟用資金。憑借這筆資金,王安創立了自己的電腦公司。由于華人在美國主流社會中并無競爭優勢,王安一開始自然也遇到了挫折,不過,這并未動搖他的信心,經過幾年的慘淡經營,1964年王安電腦公司首次突破百萬美元大關。這時王安強調公司適度的發展。平穩發展成為王安公司所追求的目標。因此王安能在1971年的危機時刻決定公司的正確發展,當時王安公司的計算器系列面臨嚴峻的挑戰,王安果斷決策開發新產品。放棄舊產品的銷售,這時使王安電腦公司保持了正常銷售。
王安積極拓展在世界市場的業務,由于公司的正常發展,在歐洲市場銷售再創新高,同時在亞洲獲得了豐富的利潤。王安電腦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迎來了自己的鼎盛時期。這時,王安公司成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電腦王國。一次在美國著名雜志《幸福》中所列全美最有影響力的1000家大企業中進入前200名。
如此一個強大的公司在以后的幾年內竟迅速走向了滅亡。其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在成功和輝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結果,機遇反而成了企業發展的絆腳石。
20世紀60年代末,一份調查報告引起王安極大關注。該報告稱,一般工廠平均每個工人都有價值上萬美元的機器和工具幫助其提高效率,而辦公室工作人員只有一臺幾百美元的打字機。因此,計算機進入辦公室前景看好;而且,美國辦公室工作人員的人數已日益超過產業工人。王安很快決定開發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1975年,王安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具有編輯、檢索功能的文字處理機,計算機進入辦公領域的革命遂告開始。
就在同一時期,IBM公司在開拓另一個計算機應用市場,而且是一個比辦公室更大的市場——家庭。該公司研制的個人電腦價格便宜,使用方便,功能齊全,迅速占領了廣大的市場。
在這個關鍵時候,王安在決策上出現戰略性失誤:繼續采取封閉式技術路線來發展文字處理系統,而無視已受到用戶普遍關注的計算機系統之間的兼容問題,尤其是沒有及時解決與已成為主流機的IBM個人電腦的兼容問題。這是王安公司逐漸失去用戶的根本原因。
1990年,GEC以很低的價格收購了王安公司的海外租賃副資作業機構,同年,王安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也被其他公司列入收購的計劃表中,王安公司成為眾人口中的肥肉。不得以,王安公司向法院提出破產保護申請。這就意味著王安公司正式破產。王安苦心經營多年的王安電腦王國覆滅了。
王安電腦公司的沒落被很多企業管理的研究者當作是一個家族式企業經營失敗的案例,當然,將公司交給兒子王列接管是導致王安電腦公司破產的一個直接原因,然而危機意識的喪失卻是導致王安電腦破產的根本原因。當王安博士所推出的新產品接連取得成功時,身為公司掌舵人的他就自滿和驕傲起來,喪失了危機感和創新意識,失去了對市場的敏銳反應力,這些都是將王安電腦公司引入失敗的深淵。
企業界存在一種已被廣泛認知的現象,即“成功之后的衰敗”。那么導致這種“成功之后的衰敗”的原因是什么?企業昨天的制勝之道為何成了今天的慣性思維和僵化教條?成功企業內部日益增長的自滿甚至是傲慢情緒如何令其喪失了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看了王安電腦公司的案例之后,或許你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一般而言,企業做出一定成績后,各大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企業的知名度提高了。在這種情況下,其領導人和員工就容易驕傲自滿,喪失對市場和經營風險的警惕?!膀湵財 ?,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競爭的白熱化,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往成功的經驗不再適用若企業員工安于現狀,缺乏危機意識,那么企業的壽命在無形中被奪走了。
企業越大,知名度越高,不少員工頭腦中就會產生“名門意識”。有人為在知名企業工作感到自豪,還有人會把企業看作不沉的“航空母艦”,也有人認為保持現狀則行,不用再拼搏,一旦這些思想泛濫,那么企業的倒閉是指日可等了。
俗話說,“創業難,守成更難”。被稱為中國第一帝王學的《貞觀政要》中記錄了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房玄齡魏征等人的一段對話,對我們今天經營企業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貞觀十年(636),太宗問身邊的大臣們:“帝王偉業,創業與守成哪個艱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回答說:“天下大亂的時候,群雄遂鹿,必須攻破城池才能使敵人投降,在戰斗中獲勝才能使敵人歸順。如此說來,創業更艱難?!?
魏征回答說:“帝王起兵,必定乘著世道衰敗混亂的時機,推翻昏庸無道的國君,獲得百姓的衷心擁戴,天下的人都來歸附,上天授命,百姓相助,并不算難。然而得到天下之后,志趣有了變化,容易滋生驕奢淫逸的思想,百姓想過安寧的日子而徭役卻無休無止,百姓窮困潦倒而國君卻一刻不停地奢侈享樂,國家的衰落破敗常常因此發生。這么看來,守成更難?!?
太宗說:“玄齡過去跟隨我平定天下,歷盡艱難困苦,九死一生,所以他看到創業的艱難。魏征如今輔佐我治理國家,擔心出現驕奢淫逸的苗頭,導致國破家亡的境地,所以他看到守成的艱難?,F在艱難的創業已成往事,而更難的守成我應當與諸位一起謹慎對待?!?
太宗的話正應了那句有名的話,“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達到一定的規模,經營方針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從“以攻為主”變為“以守為主”。企業中一旦流行“我們已經家大業大,得好好守住??!”這樣的觀念時,就十分值得警惕了。因為這種觀念的流行既是員工危機意識喪失的誘因,同時,也是企業危機到來的先兆。由創業發展到守業,企業的整體氣氛將變得保守。于是,企業失去了渴求精神,不敢向未知領域挑戰,整個企業也會缺乏改變現狀的熱情。在這種企業氛圍下員工也會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這個企業離真正的危機就不遠了。有人將企業的發展比作一個生命周期,即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像人一樣出現青年、壯年、老年等生命周期現象,在每一個階段企業都會面臨生老病死的考驗,企業要保持常青的生命力,走出“富不過三”的怪圈,唯一能做的就是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華為冬天”的啟示:最危險的情況是你意識不到危險
當華為在2000年新世紀伊始,在“網絡股”泡沫破滅的寒流還未侵襲中國,國內通信業增長速度仍以20%以上的時候,當華為在2000年年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以29億元人民幣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的時候,其總裁任正非卻大談危機:“華為的危機以及萎縮、破產一定會到來?!彼谝淮喂緝炔恐v話中頗有感觸地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只有危機感,也許是這樣華為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這篇題為《華為的冬天》的文章后來在業界廣為流傳,深受推崇。
當然,“華為的冬天”實際上并非只是華為公司的冬天。正如在《華為的冬天》最后,任正非指點江山地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網絡股的暴跌,必將對兩三年后的建設預期產生影響,那時制造業就慣性進入了收縮。眼前的繁榮是前幾年網絡大漲的慣性結果。記住一句話‘物極必反’,這一場網絡設備供應的冬天,也會像它熱得人們不理解那樣,冷得出奇。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能活下來?!?
“華為的冬天”帶給我們這樣一個重要的啟示——最危險的情況是你意識不到危險。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危機總會不知不覺地到來,因此,企業就要預先做好準備。怎樣做準備呢?那就是時刻樹立危機觀念,對企業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從而使企業健康快速地發展。如果一個企業喪失了危機觀念,就好像一個人閉著眼睛開車一樣,早晚會出事。
有這樣一個寓言:
兩只青蛙相鄰而居。一只住在遠離大路的深水池塘里,另一只卻住在大路上小水坑中。
大路上車來車往,交通繁忙。住在池塘里的青蛙友好地勸住水坑的鄰居搬到它那里去,說那將會生活得更好、更安全,可是鄰居卻說舍不得離開習慣了的地方,不想搬來搬去。
結果,幾天后,這只不愿搬遷的青蛙就被過路的車子軋死了。
習慣于環境不圖變遷,不但過不上好日子,反而還會為舊環境所困撓,有生命之憂。企業的命運與青蛙的命運何其相似。
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美國的汽車制造商身上就曾發生過類似的案例。當時,在底特律汽車制造商眼中,買外國車的只不過是一些愛表現的名校大學生而已,因此,美國的汽車制造商們依舊閉門造車,輕視外國車的設計、制造品質及其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于是,他們的競爭對手,卻通過自己的創新,不斷壯大,漸漸開創了汽車行業的新格局,而底特律則喪失了汽車業的盟主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