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傳燈,星云大師的弘法歲月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我每天都在努力,要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
——星云大師
不論是酷暑天柔風清涼的晨間,還是寒冬里風雪相伴的清晨,每次早課諷誦《楞嚴咒》讀到“愿將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一句時,年紀尚幼的小沙彌都會在心中暗暗發愿:“將來,我一定要把全部的身心奉獻于弘法利生。”
世事蹉跎成白首,六十年甲子輪回間,當年的小沙彌早已成為受人尊敬的佛學大師。他就是佛光山的開創者星云法師,他為弟子信徒推崇備至,但法師為人依舊謙和低調。他的每一場演講都吸引了很多人,雖不至夾道歡迎,但眾人虔心求教的場面也蔚為壯觀。
從一個食不果腹、六年間只穿兩身衣服、鞋子破了拿紙墊的小沙彌,成長為屹立在兩千多年悠悠佛教歷史長河中一座豐碑,他把“人間佛教”的火種灑滿了五洲大地。媒體評論說:“如今的星云大師,不只屬于佛光山,不只屬于臺灣,不只屬于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寶藏。”
星云大師俗姓李,名國深,法名悟徹,號今覺,1927年他出生在江蘇省江都縣,12歲時在宜興大覺寺出家,隨志開上人修行。
1941年,他受具足戒,并入棲霞律學院攻讀。
1945年,他入焦山佛學院修學,并于1947年畢業后返回大覺寺擔任監院,兼任當地白塔小學校長,并任《怒濤》月刊主編。
1948年,他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
1949年春,星云大師前往臺灣,初駐錫中壢圓光寺,并于次年開始主編《人生雜志》。
1952年,他到宜蘭雷音寺,成立念佛會、弘法會、歌詠隊等組織,奠定了以后弘法事業的基礎。
1955年,他在高雄創建高雄佛教堂,兩年以后在臺北創辦了佛教文化服務處。
1962年,他任《覺世旬刊》發行人,并在高雄創建壽山寺,設立壽山佛學院。
1967年5月16日,他在高雄大樹鄉麻竹園山地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的宗旨,開始致力于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并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
從12歲出家,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六十年佛門生活讓星云大師擁有了慈悲的心腸、平和的心態、積極的人生觀。他教化宏廣,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出家弟子千余人,信眾更是多達百萬。他一生弘揚佛教,倡導“歡喜與融合、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等觀念。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我每天都在努力,要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星云大師這樣說,他從大陸到臺灣,從宜蘭雷音寺到高雄佛光山寺,他積聚眾人的愿力,遍弘佛法于五大洲。當年的一個平凡和尚,如今成就了不凡的志業。
一路走來,荊棘遍地,有快樂亦有痛苦,有喜悅也有憂愁,晴天朗日、雨天滴水,都成為一路走來不曾錯過的美麗風景。他將佛法的真諦一點一滴地向世人普及,他把佛門的慈悲與智慧之光灑向所有路人。星云法師曾說:“我只想盡一點心力,不妄想,不僭越,只想慢慢把弘法利生的事業做起來,直到現在,也從來沒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我只想像爬樓梯一樣,一步步往上爬,而非一步登天。”
世事絕無偶然,星云大師之所以能成為佛學大師,正得益于他那平和質樸的性格和勤奮不懈的態度。他傾盡心力,所行所思皆為弘法利生,指導世人離苦得樂。星云大師這一世云水歲月,已然成為后人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佛光山:以虛空包容萬有
虛空才能容萬物,茶杯空了才能裝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錢。
——星云大師
佛光山本是一座荒山,短短數十年間,星云大師與座下弟子一起將其建成了中外聞名的佛教圣地,成為中國臺灣地區最大的佛教道場,也成為星云大師弘揚其“人間佛教”理想的寶地。
在佛光山大佛城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現象:佛殿里既有密宗佛像,又有顯宗佛像。一般來說,佛教的派系之別是明顯的,依照不同的標準,或分顯密,或分南北,或分漢藏。但星云大師向來不認同這種分門別派,一則他認為這會削弱佛教本身的影響力,再則他認為佛教諸法其實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諸法自性平等一如,就像世間生命原本并無善惡、美丑、高下、貴賤的分別。
所以,星云大師在弘法之初就立下了“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凈雙修”的原則,并通過多年來的努力將佛光山建成了八宗兼弘的道場——“顯密要融合,禪凈要融合,南北傳佛教要融合,在家出家要融合”。事實上,這其中滲透著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包容。
八宗佛法之所以能在佛光山融合在一起,就是因為星云大師倡導“包容”。虛空能夠包容萬物,這也正是佛教中“真空妙有”的真諦所在。
星云大師與鳳凰衛視的總裁劉長樂先生曾就“包容”一詞做過多次探討。在討論中,星云大師對“包容”的妙處做了這般解釋: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頑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
正是放下了個人對佛教宗派的執著,星云大師才能將八宗精髓融會貫通;正是放下了個人的頑固己見,星云大師才能率眾建立起佛光圣地。在佛教中,“包容”一詞所對應的正是“空”字,星云大師說:“空是因緣,是正見,是般若,是不二法門。空的無限,就如數字的‘0’,你把它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放在100的后面,它就變成了1000。”把自己放空了,竟然就擁有了無限多的可能。
在禪宗的觀念中,空與有并非兩個完全對立的概念,宇宙萬物,因為虛空含納包容,所以能擁有日月星河的環繞;因為高山不揀擇沙石草木,所以成其崇峻偉大。
星云大師常說,佛光山之所以能建立起來,就在于他堅持“不要”,最后反而“不要而有”。
大師為人淡泊,平時但凡有稿費或者信徒的捐贈,他很少會像其他人一樣存入銀行,而是會把這些錢全都花出去,或建寺廟,或建學校,或添置法器,或布施給有需要的人。他說:“我認為個人可以不要,但是大眾要,要給大眾。”
就這樣,星云大師不僅建起了佛光山的廟宇,更使佛光山的精神深入人心。
出家人要“以無為有,以不要而有”,這是星云大師修行的心得,更是裨益他人的教誨。佛光山成于“空”,致力于包容萬法、普度眾生,這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會對他人有所啟發。
佛法沒有知識產權
佛法沒有本位主義,沒有知識產權,知識不能私藏,應該和大家分享。
——星云大師
“師父,我是您在XX監獄弘法時的皈依弟子!”在火車上,一個陌生的青年給星云大師讓座時對他說。
在幾十年的弘法歲月里,星云大師受到過不同的禮遇,從政府官員到商場大亨,從佛教宗師到社會大眾,他接受過極高規格的款待,也吃過窮人家簡單的齋飯,而這一次火車上的偶遇最令法師動容。
初入佛門,星云大師就立誓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弘法事業,在他看來,佛法是幫助眾生脫離苦海,獲得解脫的一劑良藥。
佛教發源于印度,漢代傳入中國。兩千年來,佛教的智慧之光始終照耀著苦海眾生,古往今來的得道高僧,從來沒有人把從佛法當中參悟的真理和啟示當做私人財產,他們秉承佛陀的心愿,用佛法教導他人、利益眾生。
“真理是每個人平等共有的,佛陀恨不得每一個人都早點開悟。”正是揣著這樣的想法,星云大師艱難地創建了佛光山、教育僧人徒眾,并在全球廣設道場、弘揚人間佛教。星云大師將佛門傳統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了起來,厘定儀制,有破有立,將佛法與生活的喜怒哀樂一脈貫通,“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喪失了自己的信仰,即使是信佛之人,也往往把佛教當成保險業,希望佛陀像神明一樣廉價地給予我們保佑。而星云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則是希望用佛陀的開釋教化作為改善人生的準繩,用佛法來凈化思想,讓佛法作為生活的依據,使眾生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弘法多年,星云大師已有萬千信徒,佛光山的影響也可謂深遠,但他卻說:“我沒有一張桌子,沒有一處房產。佛光山不是我的,是大眾的。大眾有了,我也有了,我就很高興。”大師說,沒有什么東西是自己的,佛法當然更不是個人的私有財產,它屬于每一個虔心向佛的人,就連那些對佛教懷有抵觸情緒的人其實也會受到佛法的澤被。
最令星云大師感到欣慰的是,那些曾經跟隨他吃苦修行的年輕人,如今大都有了美好的前途,這對他來說是就是一種收獲。所以,多年以來,只要有人邀請他去講佛法,無論路途多遠,無論自己多忙,星云大師一定會欣然前往,對他來說,這是在播種佛法的種子,終有一日它們會綻開菩提花果。
在弘法的過程中,星云大師堅持認為:“佛法沒有本位主義,沒有知識產權,知識不能私藏,應該和大家分享。”“大家”包括世間眾人,即使是常受人詬病、為人指責的獄中囚犯,也有參悟佛法的權利。
一大早,寺院門口就吵鬧不休,玄素禪師前去詢問,了解到原來是一個屠夫想要進寺燒香拜佛,但是寺里的僧人嫌他滿手血腥,不肯讓他進殿,于是雙方發生了爭執。玄素禪師看到這個情景,立刻阻止了眾僧人。
他問道:“為何事在這里吵鬧?”
旁邊的僧人說道:“這個屠夫每天殺豬宰牛,雙手沾滿了血腥與罪孽,怎么能讓他破壞佛門的清凈呢?”
旁邊的人也附和道:“每天晚上,他家里就會傳來豬狗牛羊的哀叫聲,聽得人心煩,讓人無法入睡,像他這樣的人怎么可以到這里來呢?”
玄素禪師說道:“你們這樣說就不對了,他身為屠夫,為了生計被迫屠宰生靈,一定于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懺悔。佛門為十方善人而開,也為度化十方惡人而開。”
屠夫滿面感激,來到禪師面前說:“方丈慈悲,我殺孽太重,于心不安,所以想要請方丈和各位法師到我家里去,我準備在家里辦齋供養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們全家齋戒沐浴三日,懇請各位光臨寒舍,助我完成這個心愿。”
眾人聽了他的話,搖頭不止。玄素禪師卻用微笑化解了,他說道:“在佛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只要與佛有緣,就可度他,佛門慈悲,不會舍棄任何人。”
屠夫也好,顯貴也罷;劊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罷,在佛陀眼里皆是平等,都有權利侍佛學法,哪里分誰聰明、誰愚鈍、誰善良、誰兇惡呢?
將無私的佛法傳播給所有人,讓佛法的光芒照耀到每個角落,才會出現星云大師所期待的幸福世界——一個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