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星云大師
佛教在今天這個時代,有一些人不信,排斥。我說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它,世間所有的東西,即使是廢物都可以利用,何況宗教有這么久的歷史,這么久的文化,應該獲得起碼的尊重。它對凈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承載我們的中華文化,有莫大的貢獻。
這段話出自《包容的智慧》一書。在與劉長樂先生談到佛教的歷史與現狀時,星云大師還頗為感慨地說道,中國和佛教始終是和諧的。佛教文化被悠久的中華文化所接納,并且繼續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的佛教。佛教對得起中國,中國也不負佛教,正是兩者之間相互的包容造就了這一切。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边@句話不不僅適用于人對宗教的信仰,同時也適用于每個人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
“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边@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吶喊,它象征著西方人對尊重個體與尊重自由的向往,在東方,這種意識同樣存在,不過被轉化成了一種更加和諧、更易被接受的形式——包容。東方式的包容是海納百川、澤被萬物,是接受彼此的差異化,求同存異。
不論是學佛還是處世,包容的智慧都彌足珍貴。真正的佛法,對于世間的一切,都是恭敬的,這是佛的精神。所以,即使你不信佛法,也應該學會佛法倡導的包容的精神。如果你信佛法,第一要學彌勒佛,學常開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薩,那么肚子就要大一點,要能包容萬象;要相信即使其他人和自己觀點不同,也有對的地方;要用慈悲的笑容面對他人。以上這些都是佛法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感知到的。
這世上的事物千奇百怪,人與人之間也有著眾多的差異,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個性、價值觀等的差異,讓我們的相處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困難,無所謂希望或者失望、信任或者背叛,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不必強求一致。
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在客觀上便要求我們要做到“求同存異”,即尋找相互之間相同的地方的同時尊重相互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從而實現相互之間的合作。因此,要做到“求同存異”,“尊重”是基礎,而且還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開闊。如果能將這一條與取長補短、開誠布公協調運用,那么,不僅雙方能表達得更為舒暢,而且還能從中學到不少的新東西。
有一個人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總是與他人發生矛盾。后來他找到一位大師,向他求教。
大師沉思了一會兒,默然舀起一瓢水,說:“這水是什么形狀?”
這人搖頭:“誰哪有形狀呢?”
大師不答,只是把水倒入一只杯子,這人恍然,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
大師無語,輕輕地拿起花瓶,把水倒入其中,這人又道:“哦,難道說這水的形狀像花瓶?”
大師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個盛滿花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滲入土中,消失不見了。這人陷入了沉思。
這時,大師俯身抓起一把泥土,嘆道:“看,水就這么消逝了,這就是人的一生?!?
那個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來,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想通過水告訴我,我們身邊的人就是不同的容器,想與他們相處得好,那么,我就要把自己變成可以倒入各種容器中的水,是不是這個道理?”
“是這樣?!贝髱熚⑿?,接著說:“又不是這樣!”說畢,大師出門,這人隨后。走到門外,大師指著院內的水井說:“這里是水?!庇种赶驈R門旁邊的山泉:“那也是水?!比缓笥痔鸶觳仓赶蜻b遠的地方,說:“那邊有條河流,那也是水。”
此人大悟:“大師是想對我說,雖然水可以化為各種形狀,但水終究還是水,不是水瓢、水杯,也不是花瓶,對嗎?”
大師笑著點了點頭。
對那些我們不相信,但又無損于原則的事情,我們大可不必用絕對較真的態度排斥,我們可以像水一樣,能將自己融入其中,但又能保持自我。在宗教信仰問題上如此,在人際交往里亦是。
我們要逐漸學會求同存異,保留相同的利益要求,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學會照顧他人的利益。當雙方觀點出現分歧或利益不能平衡時,盡量尋找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中間值,否則,我們就很有可能在面臨差異與分歧時彼此傷害。
參禪未必非到廟宇之中
待人處世是修行,工作服務是修行,誦經拜佛是修行,談話會面是修行,愛語贊嘆是修行,改過遷善是修行,乃至休閑娛樂都是修行。
——星云大師
禪如空氣一般,將我們環繞其中。正如星云大師所言,“待人處世是修行,工作服務是修行,誦經拜佛是修行,談話會面是修行,愛語贊嘆是修行,改過遷善是修行,乃至休閑娛樂都是修行”。
古德說“熱鬧場中做道場”,只要自己息下妄緣,拋開雜念,哪里不可寧靜呢?“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鄙钌焦潘轮心苄扌?,紅塵俗世中也可得道。
禪是靜,禪是定,于滾滾紅塵中踉蹌奔走的眾生能否聆聽梵音佛唱呢?
只要心中有佛,外境又怎能阻礙人的修行之路?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心中有佛,耳中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心中有佛,說的話都是佛的語言;心中有佛,所做的都是慈悲的事情。這是星云大師所到達的禪悟境界,也是在俗世中摸爬滾打的眾生獲得心靈解脫的法門。
雖然生活在這污濁的婆娑世界,但只要心中有佛,凡塵俗世中也能聆聽到曼妙梵音,凡夫俗子也能成為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白蓮。
生活就是禪,禪就是生活。滿目青山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長江是禪,潺潺溪水是禪,青山翠竹是禪,郁郁黃花是禪。
禪就在身邊,所以,參禪并非必須到廟宇之中。
無德禪師從法堂中走出來的時候,恰好看到一位女施主手捧鮮花,面色虔誠地走進了佛殿。于是,無德禪師朝她點頭微笑。
女施主向無德禪師微微施禮后說道:“禪師,這是我今天剛剛從家中的花園里采下的鮮花,您看這花朵綻放得多么美麗!”
無德禪師回答說:“是啊,多么美麗的花朵!施主每天都這么虔誠地來以香花供佛,必然會得到福報?!?
聽到無德禪師的評價,女施主非常高興,她開心地說:“這是作為一個信徒應該做的。每次一走進廟門,我的心就會變得特別清凈,所有的煩惱剎那間煙消云散。可是一旦回到家里,無數的煩惱又會涌上心頭,我到底該如何消除心中的魔障呢?”
無德禪師并未回答她的問題,而是反問道:“既然施主每天都來寺里獻花,我很想向您請教,請問您是如何保持花朵的鮮艷的呢?”
“每次我將花采摘下來之后,都會將其泡在清水里,并且及時地為它換水。換水時,還會把花梗剪掉一段,因為花梗在水的浸泡下容易腐爛,一旦腐爛就無法正常地吸收水分和營養?!?
“施主,這和在世俗生活中保持清凈心難道不是一個道理嗎?我們就像是那瓶中花,而我們生活的環境就像是凈瓶一樣,唯有不斷地凈化自己的身心,檢討、修正自己的錯誤,才能獲得快樂?!?
女施主似懂非懂地問道:“謝謝禪師的開釋,我很希望能在寺院中過一段禪者的生活,既能夠向禪師多多請教,又可享受晨鐘暮鼓和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到寺院中生活呢?”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座廟宇,呼吸之間就能夠感受到禪意的清澄與圓融。
在自然天地之間,有無處不在的禪機妙意。一粒沙塵中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蘊藏一個天堂,生命中缺少的不是風景,而是一雙發現美麗風景的眼睛。道理是如此平常,關鍵是我們有沒有像孩童一般的單純心靈來體悟。
一切世間的學問、智慧、思想,一切世間的事,都可以使你悟到般若在哪里——到處都是。在看花中能悟道,在風景中也能成佛。
智慧絕非剎那芳華
智慧就是對萬事萬物的豁達和穿透一切的力量。
——星云大師
保持心正意誠是獲得并維系禪宗智慧的法寶,而如何才能做到正心誠意呢?
星云大師教誨:“對世間要救苦救難,對他人要感恩戴德,對家屬要共榮共有,對社會要獻心獻力?!?
智慧不是剎那芳華,也不是鏡花水月,它真實地存在于每個人身邊,也將永恒地存在于人世間。真正的智者能夠在這永恒的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演繹出最美麗的傳奇。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憋L雨凋零了春花,往日時光難以再現;光陰似水,時光如梭,所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南唐后主李煜將自己人生失意的一番悵恨寄寓在暮春殘景之中,這既是自我心情的寫照,也涵蓋了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將人生易逝、光陰難留的無限痛苦融匯和濃縮在了這千古一嘆中。
穿越歲月的長河,無數美好的瞬間都在細雨中凋零隕落,無數壯麗的舉動都在和風里化為塵埃,雄奇的景觀都將隨光陰而滄桑,堅定的信仰也會遺失在時光的洪荒里。美麗、感動、快樂、悲傷常常只在剎那之間,如清晨露水,日出即干涸;如夜色曇花,一夜枯榮。人道“天下黃河九曲十八彎”,然畢竟東流去,這一滴水與那一滴水轉瞬之間從咫尺到天涯。
人生短暫,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盡,而禪的智慧卻在人生的眾多瞬間化為永恒。
與群石對語,看頑石點頭,拈花一笑,撣衣無痕,這是佛的姿態。
相傳在靈山法會上,釋迦牟尼為眾人說法。他手指間拈著一朵花,一句話也不說,只是對著眾生微笑,似乎所有佛法的奧義,都已經在這拈花示眾和微笑之間道盡了。
眾生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回應。唯有大弟子摩訶迦葉抬起頭,直視著佛陀的雙目,并報以會心一笑。
釋迦牟尼欣然贊嘆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大迦葉。”
這一拈一笑間傳遞了一切,也象征著一種心靈的和諧、完美與圓融。這就是禪宗的第一次傳燈,摩訶迦葉繼承了佛祖的衣缽,也繼承了他傳法普度眾生的事業。禪法智慧的傳承似乎就在兩人相視一笑間完成了,但智慧的意義并未在那個瞬間全部實現。禪宗智慧的剎那芳華與永恒魅力往往是共存的,并行且永不相悖。
星云大師說,有智慧的人,對于任何事物都會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別人看到外,你看到內;別人看到相,你看到理;別人看到點,你看到面。所以,就在這一笑間,釋迦牟尼與摩訶迦葉就能洞悉彼此。
人的色身雖然有老死,真實的生命卻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樣,賡續不已。所以,人一旦獲得了禪法的智慧,就應該將其融匯于自己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既然每個人都以同樣的步速從這幾十年的光陰中穿行,為何不選擇走得更加踏實、更加穩健,既能自利,又可利人。當走到生命的盡頭,即使不能留下深刻的痕跡,也能夠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欣慰。
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言:“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边@種飛翔也是一種姿態,它同佛陀的所有智慧姿勢一樣,具有一種永恒不滅的精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