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修德養(yǎng)性,品咂生活韻味(3)

老戴勝鳥覺得自己的子女都已經(jīng)長大,能夠獨立生活,自己的職責已經(jīng)盡到,可以無怨無悔地離開這個世界了。因此,夫妻倆商量決定不再離開自己的家,安心地待在窩里,靜靜地等待那遲早總會降臨的時刻。

但老戴勝鳥想錯了,它們辛辛苦苦養(yǎng)育的那些孩子們是絕不會扔下它們不管的。這天早晨,它們的大兒子就帶著一些好吃的東西,專程來看望它們。小戴勝鳥發(fā)現(xiàn)年邁的雙親身體不好,立即飛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它的兄弟姐妹們。

戴勝鳥的兒女們很快都到齊了,它們聚集在雙親的舊巢前,有一只鳥說:“我們的生命是父母親最偉大的饋贈,它們用愛的乳汁哺育了我們。現(xiàn)在它們老了、病了、眼睛也看不見了、已經(jīng)沒有能力養(yǎng)活自己了。我們一定要幫它們治病,細心看護好它們,這是我們做子女的神圣義務!”這些話剛說完,年輕的戴勝鳥們立刻行動起來。有的飛去筑起溫暖的新居,有的振翅飛去捕捉昆蟲,有的飛到樹林里去找治病的藥。

新房子很快就落成了,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幫著父母搬了進去。為了讓父母感到溫暖,它們像孵蛋的母雞用自己的體溫去保護沒有出殼的雛雞一般,用自己的翅膀蓋住老鳥。它們還細心地喂給父母泉水喝,并用自己的尖嘴幫忙梳理老戴勝鳥蓬亂的絨毛和容易折斷的翎毛。 飛往森林的孩子們終于回來了,它們找到了能治失明的草藥。大家高興極了,它們把有特效的草葉啄成草汁給老戴勝鳥擦用。盡管藥力很弱,需要耐心等待,它們卻一刻也不讓父母親單獨留在家里,總是輪流守候在父母身邊。

快樂的一天終于到來了,戴勝鳥和它的老伴睜開眼睛,向四周張望,它們認出了自己孩子的模樣。孩子們都高興極了,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好好地慶祝了一番。知恩的子女們就這樣用自己純真的愛,治好了父母的病,幫助它們恢復了視覺和精力,報答了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俗話說得好:孝敬、孝敬,只有敬才能做到孝。南先生所強調(diào)的“孝”也是建立在“敬心”之上,真心地孝敬父母。前人言:“久病床前無孝子”,對父母盡孝很可能會給自己的生活和事業(yè)帶來許多麻煩,人往往會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些厭惡的神色,此時不應忘記考慮父母心中的感受,也許父母心中隱隱的內(nèi)疚和失望遠遠比老邁和病痛的折磨更甚。

孝敬在行動上,更要在心中。雖然有些人表面上做得不錯,按時按節(jié)地照顧父母吃穿,但是很容易因為對父母所做的事情而“居功自滿”,時不時地給父母點“臉色”看看,實際上是打著“孝”的旗幟折磨父母的心靈,增加父母的內(nèi)疚和失望。這樣的子女和不孝也差不了多少了。

父母生我、養(yǎng)我、育我,我們也應當愛之、惜之、憐之。儒家為孝道規(guī)定了各種條框,然而孝敬父母需要用條框來規(guī)定嗎?愛父母、敬父母本是發(fā)乎情的內(nèi)心訴求,它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情感。如果為自己曾經(jīng)沒有好好孝敬父母、愛惜父母而感到后悔,那么就拋卻昨日之事,行今日之事,以最實際的行為實現(xiàn)自己的承諾,掏出自己的情感去關愛他們。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孝敬父母要及早,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才想起要孝順,那就為時已晚,只能空留遺憾。

比爾·蓋茨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順是不能等待的。趁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多為父母做點事,用實際的行動來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和感激吧。

海到低處深做“岸”

老子在提及萬事萬物的辯證兩面之時講到一句“高下相傾”。“高”與“下”的關系看似十分簡單,實則卻有深遠的含義。在南懷瑾先生看來,高高在上,低低在下,表面看來,絕對不是齊一平等的,重點在相傾的“傾”字。天地宇宙,本來便在周圓旋轉(zhuǎn)中,凡事崇高必有傾倒,復歸于平。因此,高與下,本來就是通過相傾而自然歸于平等的。即使不傾倒而歸于平,在弧形的旋律中,高下本來同歸于一律,即佛法中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道理說起來有些復雜且玄之又玄,但是生活中能夠印證這個道理的例子卻舉不勝舉。

中國南方苗家人房屋建筑很有特點。一個不大的屋子里面可以有幾十個房檐和門檻,平日里,苗寨里的鄉(xiāng)親們就背著沉甸甸的大背簍從外面穿過這些房檐和門檻走進來。雖然障礙如此之多,可從來沒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門檻絆倒,而外鄉(xiāng)人初至,即使是空手走在這樣的屋子里也會經(jīng)常碰頭跌跤。一位苗家老人常常告誡初來的外鄉(xiāng)人,要想在這樣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須牢記:可以低頭,但不能彎腰。低頭是為了避開上面的障礙,看清楚腳下的門檻。而不彎腰則是為了有足夠的力氣承擔起身上的負擔。

老人的告誡又何嘗不是對人生的形象比喻,苗家建筑好比人生,一路上充滿了房檐和門檻,一個不大的空間里到處都是磕磕絆絆,而人們肩膀上那個沉沉的背簍里裝滿了做人的尊嚴。背負著尊嚴走在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必須時刻提防四周的危險,還要時刻提醒自己:頭要低,腰須挺。低頭是為了能看清自己的路,不會因太過驕傲而摔跟頭,挺起腰是因為人格不能放下,唯有心靈堅韌者才能行得更遠,肩負得更多。

一位聞名遐邇的畫家每逢青年畫家登門求教,總是很耐心地給人看畫指點;對于有潛力的青年才俊,更是盡心盡力,不惜耗費自己作畫的時間。當有人問起他為什么這么做時,他微笑著講起了一個故事。

40年前,一個青年拿了自己的畫作到京都,想請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輩畫家指點一下。那畫家看這青年是個無名小卒,連畫軸都沒讓青年打開,便推托私務纏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門口,轉(zhuǎn)過身說了一句話:“大師,您現(xiàn)在站在山頂,往下俯視我輩無名小卒,的確十分渺小;但您也應該知道,我從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樣也十分渺小!”說完轉(zhuǎn)身揚長而去。青年后來發(fā)憤學藝,終于在藝術界有所成就,他時刻記得那一次冷遇,也時刻提醒自己,一個人是否形象高大,并不在于他所處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修養(yǎng)。

的確,站在山頂?shù)娜撕途佑谏侥_的人,在對方眼中,同樣渺小。高高的山峰終于被一群登山者踩在了腳下,極目四望,一切都離他們那么遠。“你們看,山下的人都如螞蟻一般!”其中一人興奮地嚷著。“可是,他們也許根本就沒覺著山上有人。”一位同伴在一旁輕輕地說。大家霎時冷靜下來:是啊,巍峨的只是腳下的山峰,我們還和過去一樣普通,并不因位置的升高而高大。

生活在世間的人不會因為地位的高低而在人格上有所差別,誰都不比他人差,只不過機遇不同造成的生存質(zhì)量有所偏差,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就是高、下在哲學意義上的平衡,這種平衡雖然存在有形的差別,但無形中卻趨于統(tǒng)一。南懷瑾先生所說的高下,就是這個道理。他暗含的意義就是,人們不應當為自己的身居高位而感到慶幸和驕傲,不可以高高在上俯視眾生,因為在眾生之中,你也很可能不為人知;而低低在下的人也不要為自己的身份感到悲哀,事實上只要經(jīng)過努力,你很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說白了,就是人們既不要驕傲自滿,也沒必要妄自菲薄。

南懷瑾先生曾譬喻說:“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過五尺高而已!我們這具昂昂六尺之軀,想生存于宇宙之間,只有低下頭來!”人生在世,有時頂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龍?zhí)ь^虎相撲;但有時也應虛懷若谷,有如龍退縮,虎低頭。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shù)蛣t低。高下相傾,進退有據(jù),才能獨立于世。

唐朝一位布袋和尚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波瀾壯闊的大海之所以能夠包容萬物,笑納百川,深遠偉大,關鍵在于其位置最低。位置放得低,所以能從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滄桑。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

一面心鏡,觀照自身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南先生在解釋孔子與其弟子的這幾句話時說:小人為人處世,對于自己的過錯,總會想方設法找出許多理由把過錯掩蓋起來。人對于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fā)現(xiàn),但是他們有個通病,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下一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證明自己沒有錯,或者錯得不得已。然而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錯了就會勇于承認,并且毅然去改過,這才是真學問、真道德。以子貢的觀點來說,大丈夫有過錯沒有關系,正所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和太陽、月亮一樣,偶然有一點黑影,大家都看得見,可是等一下就會過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因為君子懂得及時修改和彌補過錯,讓自己變得更加磊落。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過錯呢?其實一個人錯得再離譜也不要緊,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如果有了過錯卻死不悔改,或者根本不承認自己錯在哪里,這才是真正的過錯。生活中,有一些人能看到別人身上的優(yōu)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或者他們見到別人非常完美,就以為自己也很完美,完全不懂得自省,以自己的內(nèi)心為鏡,這才是自欺欺人。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再三的告誡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到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玩的愛因斯坦攔住,并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昨天,”愛因斯坦的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杰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蹬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扶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于爬上去了。下來時,你杰克大叔仍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他的后面。后來鉆出煙囪,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臉上都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xù)微笑著說:“我看見你杰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臟得像個小丑,于是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鉆出煙囪時干干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干凈,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jié)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杰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也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從那以后,愛因斯坦逐漸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獨特光輝。

自己的那面鏡子就是“反省”,或者稱為“自省”。正如孔子所說:人苦于不自知。人的很多迷惑和苦難都是不自知的結(jié)果。比如人類的眼睛演化的結(jié)果是只能朝外看,看得見別人身上的瑕疵,卻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斑點。為了看見自己,人類發(fā)明了鏡子,但鏡子只能照出人的外貌,卻看不見人的內(nèi)心。要看見更真實的自己,我們就要利用一面能照出內(nèi)在自我的神鏡——內(nèi)省。

柏拉圖說過,內(nèi)省是做人的責任,人只有通過內(nèi)省才能實現(xiàn)美德與道德。一個善于自省的人遇到問題往往會反求自身,從內(nèi)在找原因,而不是總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奇怪的是,許多人在遭遇挫折或犯了錯誤的時候,選擇的不是反躬自省,而是責怪或遷怒別人。有這樣一個小寓言,真實地反映了這種情況。

一只狐貍在跨越籬笆時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薔薇才不致摔倒,可它的腳卻被薔薇的刺扎傷了,流了許多血。受傷的狐貍很不高興地埋怨薔薇說:“你也太不應該了,在我向你求救的時候,你竟然趁機傷害我!”薔薇回答說:“狐貍啊,你錯了!不是我故意要傷害你,我的本性就帶刺,是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刺到了。”

花有刺乃是天性,沒有避開它,當然錯誤在于自己,又怎么能責怪花呢。主觀的能動性雖然能改變客觀事物的表象,但并不能改變其本質(zhì),如此淺顯的道理,為什么人們還總是去犯呢。

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便具有極好的自我糾錯習慣,他經(jīng)常興致勃勃地談起自己的某個最新見解,不久后又會毫不留情地自我否定掉。盡管他的十個見解中往往八九個都是錯的,可是他憑借有錯就糾的好習慣,卻能夠“沙里淘金”,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人總會犯錯,當意識到自己做錯的時候,首先做的不是如何掩飾自己的錯誤,而是找到錯誤的根源,從自身找原因,不要推卸責任,責怪他人。這樣才能于錯中求真解,將真解變成真理,將真理變作人生的成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南昌市| 民和| 阿图什市| 东兰县| 五原县| 禹城市| 旺苍县| 比如县| 竹溪县| 裕民县| 崇明县| 濮阳县| 晋中市| 南陵县| 应城市| 长顺县| 巴马| 兴业县| 元谋县| 泾阳县| 千阳县| 华池县| 榆中县| 英吉沙县| 三江| 马龙县| 于田县| 呼图壁县| 甘谷县| 榕江县| 周至县| 宁阳县| 泊头市| 景泰县| 册亨县| 永定县| 正宁县| 平度市| 永济市| 北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