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緒論緣起與變遷(4)

  • 字海尋趣
  • 宿春禮
  • 3604字
  • 2016-02-26 15:04:57

注音字母通過之后,擱置了五年,于1918年才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從1920~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國使用了近40年的時間。這對于統一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層官員中有人覺得“注音字母”的名稱不好,改稱為“注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一種與漢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就馬上著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問題。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葉籟士在發言中說:“從1952年到1954年這個期間,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進行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定幾種草案,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漢字筆畫式)里頭”。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最終確定采用拉丁字母式的。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兩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規范化普通話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

簡體字的來龍去脈

漢字經歷過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到隸書、楷書以及草書、行書等字形演變,總的發展趨勢是逐漸簡化。正如錢玄同所說的:“從甲骨、彝器、《說文解字》以來,時時發現筆畫多的字,時時有人將它的筆畫減省。殷周之古體減為秦篆,秦篆減為漢隸,漢隸減為漢草(章草),漢草減為普唐之草(今草);漢隸的體勢變為楷書,楷書減為行書;宋元以來,又減省楷書,參取行書,變成一種簡體(即所謂的‘破體’、‘俗體’、‘小寫’)。這都是最顯著的減省筆畫。而篆與篆,隸與隸,草與草,簡體與簡體,其中尚有繁簡之不同,總而言之,漢字的字體,在數千年中是時時被減省的。從殷周之古體變到宋元之簡體,時時向著簡易的方面進行,可說是沒有間斷。”

簡體字的大量流行是在唐宋以后,這時期,由于民間文學盛行,刻印技術進步,書籍出版大量增多,簡體字也就在民間廣為流行。出版于1930年的劉復、李家瑞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譜》一書中就收集了1600多個簡體俗字,反映了八九百年間的簡體字發展的情況,但這期間的簡體字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只有在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曾經給簡體字以合法地位。

把簡體字作為正統文字(正體字)來用的主張,是到了清末才有人提出來。晚清末年,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皆主張文字拼音化。1906年,教育家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五四運動之后,一批知識分子痛感于漢字的“三多五難”:字數多,筆畫多,讀音多,因而就難認、難讀、難寫、難記、難用,不利于啟蒙大眾,文字改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胡適、魯迅、錢玄同等新文化運動的先鋒都倡導簡化字。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發起大規模漢字簡化運動,稱為“手頭字運動”,意即一般人怎么寫,書就怎么印,使得文字比較容易寫、容易認。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采用錢玄同主編的《簡體字譜》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簡體字324個,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這套方案后來因遭到戴季陶等人的反對,于第1936年2月通令收回。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政府的簡體字運動停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中央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字改革工作,于1954年12月成立了直屬國務院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為負責研究和推行文字改革的專門機構。1958年1月,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提出當前文字改革的三項任務,即: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訂并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這篇文章其實是為新中國文字改革劃定了大框架,他對漢字改革的闡述是比較科學和符合實際的。

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之前,文字改革工作已經在進行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曾于1950年編制了《常用簡體字登記表》,經過征求意見后,于1951年擬出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常用簡體字555個。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經多次討論、修改,于1954年底擬定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以后,立即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了這個草案,后又于1955年2月2日在中央一級的報刊上將草案全文發表。隨后,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至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以后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這就是今天中國內地的用字標準。此后,漢字簡化表經過幾次修訂。但是,1977年12月《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布及推行沒過多久,即被通知停止使用以致被廢止,原因在于進一步的簡化,引起普遍的非議,并暴露出漢字簡化的很多弊病。

1986年初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作出兩個重要決議:一是宣布廢除《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二是提出“今后,漢字簡化應持極其慎重的態度,使文字在一個時期內相對穩定,以利社會應用”。

21世紀是漢字發揮威力的時代

20世紀50年制訂的《漢語拼音方案》,雖然周恩來曾明確表示該方案“并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但是后來近30年的漢字改革工作中,漢字必須走拼音化道路的觀念占了上風,認為漢字的前途是走向拼音化。

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6年初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討論并貫徹了中央提出的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和任務。關于漢字的前途,方針和任務中沒有再重申拼音化的道路。同時又重申了周恩來的話“現在還不能作出結論”。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和人類快速進入信息化時代,漢字的前途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在1979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一位西方專家公開對我國科學家錢偉長說:“漢字將影響你們的現代化。因為今后計算機是社會的信息機構,而你們的文字是無法進入計算機的。”并預言:“你們的文字應當改為拼音文字,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你們。”其實,這番話真實地反應了漢字在信息時代前夕的困境,就連國內的一些專家也驚嘆:計算機時代來到了!

錢偉長教授回國后,馬上四處奔波,成立了“中文信息學會”。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就取得了重大突破。當年預言“你們文字進入計算機要靠我們”的西方人,如今卻購買了中國發明的漢字輸入編碼的專利。

在計算機信息輸入上,漢字逐漸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優勢。像英文這樣的拉丁化文字,是采用全息輸入的方法(按字符逐個輸入),只能靠熟練程度來提高速度。漢字通過音碼、形碼、義碼幾個途徑的結合,采用非全息編碼輸入的方法,計算機的智能化又使中文輸入由單個漢字輸入進入了詞語輸入的新階段。同樣內容的英漢對照短文,漢字161個,英文字符(字母)778個。漢字以每分鐘2033個的速度輸入,輸入一個漢字平均擊鍵15~25次,161個漢字擊鍵371次,用了48秒。英文以每分鐘500鍵的速度輸入,778個字符擊鍵778次,用了1分30秒,漢字比英文快了近一倍。

有報道說:聯合國5種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的一本一定是漢語。與任何拼音制文字相比,漢字所占空間要小得多。漢字的這一優勢,除了能大量節約紙張,提高印刷速度,降低發行成本,簡化圖書管理和使用外,最可貴的是可以節約億萬讀者的大量精力和時間,據統計,同樣的內容,英文本比漢文本至少多一倍以上。

香港語文協會名譽會長安子介先生說:“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1世紀是漢字發揮威力的時代”,漢字的信息化,使漢字從蒼老變得年輕,從彷徨走向輝煌,從而使漢字具有無比光明的未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绿春县| 南靖县| 江安县| 嘉祥县| 西丰县| 宜城市| 浪卡子县| 长白| 芦溪县| 阳春市| 冷水江市| 呼伦贝尔市| 尼玛县| 隆子县| 三原县| 碌曲县| 海口市| 扎囊县| 稻城县| 成都市| 项城市| 承德市| 右玉县| 阿拉尔市| 德令哈市| 沙洋县| 海盐县| 西丰县| 徐水县| 二连浩特市| 壤塘县| 绥宁县| 梁山县| 巨野县| 镇坪县| 治县。| 金沙县| 泸州市| 兴义市| 鄱阳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