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的個體存在
人是什么,人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都在參悟生命、參究生死。透過漢字,我們也能夠體悟古人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個體存在的關注。
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字趣釋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名言:人類乃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從“人”的造字和演變過程里可以證實這一論點。
“人”字從甲骨文至現今的楷書均為象形字,幾千年來,“人”字由最早的圖形化經過線條化變為今天的筆畫化(一撇一捺)。 “人”的本義就是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表現在“人”字形體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在造“人”字時特別強調手、腳。“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正是由于人能夠運用自己的手去創造工具,此外,還因為人能直立行走,所以,古人在造“人”字時便以側面站立的人為字的形體。
草木初生——“生”字趣釋
生是和死相對的概念,也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古人是怎樣為“生”字造字的呢?
《說文解字》云:“生,進也。像草木生出土上。”甲骨文的“生”字像地面上剛長出來的一株幼苗,其本義即指植物的生長、長出。引申為事物的發生及人和動物的出生。
“生”本指草木幼芽生長,引申為年輕的、新鮮的、未成熟的、不熟悉的等義,生字的引申義非常廣泛,可以組成的詞匯也非常多。
“生”字還是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泛指凈、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見于宋元南戲,指劇中的男主角,與元雜劇的正末相當。清以后又衍化為老生、小生、外、末4個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稱須生,俗稱胡子生。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窮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征,唯漢劇的外唱、念、做并重。末,沿襲南戲、北雜劇之名目,今多數劇種已并入老生行。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娃娃生扮演兒童角色,京劇中還有娃娃武生。
祭奠死者——“死”字趣釋
當生命終結時,古人會有怎樣的感慨?譬如“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無論如何,死亡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古人是怎樣造“死”字的呢?
甲骨文“死”字,右邊是一垂首跪地的人形,左邊的歹表示死人枯骨,整個字形像活人跪拜于死人朽骨旁默默吊祭的樣子,傳達出有人死了的信息,特指死亡、生命結束之義。
由于死去的東西不會動,所以僵硬的、不靈活的東西也稱為“死”,如“死板”指不靈活,“死氣沉沉”形容氣氛不活躍或精神消沉不振作;“死”字還引申為堅決之義,如“死心塌地”是形容打定主意,絕不改變。
在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里,對于人之死,也有不同的稱法:天子之死叫“崩”;諸侯之死叫“薨”;大夫之死叫“卒”;低級官吏和有身份的讀書人之死叫“不祿”;平民百姓之死叫“死”。
關于“死”字有這樣一個故事:老趙在砍自家種的大樹時一不留神,壓倒了鄰家的一棵小白楊樹。而這一棵白楊樹只有手腕那么粗,可鄰家卻要索賠五百元。老趙十分氣憤,就去請了一位律師。這位律師看了老趙寫的材料,又讓老趙帶他到現場去察看。然后對老趙說:“行啦,等著開庭吧。”開庭那天,法庭最后判決:要求老趙賠鄰家小樹損失費10元,兩家各付訴訟費15元。鄰家收了老趙的錢后,又拿出了5元錢。原來,律師在現場查看時發現那棵壓倒的小白楊樹來已枯死,他就在“小白楊樹”前面加了一個“死”字。而這個“死”字是法庭判決的依據。一棵活的小樹索賠500元已經是獅子大開口,更何況是一棵已經死掉的樹,訴訟書中增加了一字,就改變了判決的結果。
口為出納官——“口”字趣釋
先讓你做一道腦筋急轉彎題:一個女孩一生當中,她臉上的某一個部位,爸爸碰過兩次,媽媽碰過兩次,男朋友碰過一次,老公一次也沒有碰過。這是哪個部位?
再讓你猜一則謎語:高高山頭有口井,不見清泉不見影,四周玉石密密砌,唯有鯉魚中間行。這是什么?
你猜出來了嗎?答案是:口。
《說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其意思是,口是人們用來進食和講話的器官,故有口為出納官的說法。
“口”字一望便知是一個象形字,像人的嘴巴。甲骨文的“口”更像一張嘴巴,上下唇及口角均描繪得惟妙惟肖。
由于“口”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人只一口,故以“口”作為計數單位。“口”字還引申為指“人”或“人口”的意思。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其意思是:一戶有百畝的耕地,統治者們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那么幾個人的家庭就可以吃飽不挨餓。
此外,與“口”有關的字大都為“口”字旁,如吻、吃、喝、唱等。
多面手——“手”字趣釋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大約500萬年到2000萬年前的森林古猿。大約1000萬年前,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古猿為了覓取新的食物和抵御野獸,前肢漸漸解脫出來,開始了直立行走。以后,前肢就從事一種專門的動作,如持石塊打擊野獸,或用石塊碰砸石塊制作工具,逐漸變成了人的手臂和手,由于不斷地使用手,所以人類逐漸得到進化,可以說,手是人類形成的關鍵。
“手”字是個象形字,金文的“手”字,正像一只人手的形狀,上面的分支代表五個手指,下面是手臂。后來篆書的寫法仍舊延續了金文的象形意味,隸變后,“手”字已經演變成現在的模樣。
手的本義是人體上肢腕以下能夠持物的部分,多用作名詞。手的引申義很多,例如“手下”,指所屬的人,猶部下。“手冊”指記事小本,也稱各種專業資料或一般知識性小冊子。人們還把專司某事或擅長某種技藝的人稱為“××手”,例如“能手”、“多面手”、“選手”、“好手”,等等。“手”可作偏旁,在漢字中,凡從手的字都與手的動作有關,如打、拍、扶、拿等。
目為檢察官——“目”、“面”、“眉”字趣釋
“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顆黑葡萄。”看到這個謎語,很多人都會心地一笑:呵,這不是眼睛嗎?是的,這個謎語正是生動地描述了眼睛的形狀,在人的五官中,眼睛是最傳神的,古有“目為檢察官”的說法。在古代,人們根據眼睛的外形創造了“目”字。
甲骨文、金文中“目”字的寫法基本一樣,是一只橫置的眼睛的形狀,篆書變為豎起來的眼睛,此后,“目”字變化不大。
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的相貌時,常常說“眉清目秀”,可見,眉毛對人相貌的影響同眼睛一樣重要。古人造“眉”字,也是采用了象形法。
俗話說“畫龍點睛”,人的面目因眼睛而生動,這個道理在古人造的“面”字中可以看出來,從古至今,“面”字中始終有“目”的影子。
在生活中,“面目”兩字常用來表示人或事物的面貌,例如面目全非、面目一新等。
“自”原為鼻子——“自”、“鼻”字趣釋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臘阿波羅神廟墻上的神諭是“認識你自己”。且不說認識自己,單看“自己”的“自”字,你認識嗎?
看到上圖,很多人會說,這不是一個鼻子的形狀嗎?它上面的一豎是人高高的鼻梁,最下面是鼻孔,中間還把鼻子上的橫級和兩旁的鼻翼也描繪了出來。這其實是“自”字的古文字,“自”原為鼻子,《說文解字·自部》:“自,鼻也,象鼻形。”下圖即為“自”字各個發展階段的形狀。
在甲骨文辭里,“自”雖然有時作“鼻子”用,但絕大多部被借來作第一人稱表示“我”,因為古人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往往用手指點點鼻子來表示。今天,一般人們都還有以手指鼻子表示“自己”的習慣。
正如上文所述,在古代曾經有一個時期,“自”字既是“鼻子”又是“自己”,這樣當然不大方便。所以古人便另創了一個以“自”表意以“卑”發音的形聲字“鼻”,把“自”、“鼻”二字區別開來。
疾趨曰走——“走”字趣釋
閱讀古籍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注意到一個問題:現代人說的“跑”,古人說“走”,而現代人說的“走”,古人說“行”,所謂“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古人是如何創造“走”這一個字的呢?
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走”字上半部分像一個擺動手臂的人形,下半部分是一個腳形,整個字形像一個人邁開大步朝前奔跑的樣子。“走”的本義是跑。近古時代,走字才漸漸由跑步之義轉變成行走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