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人生觀之面面觀(3)

雖然他經商不順,但隨后上帝還是眷顧了他,一家知名企業招聘管理人員,由于他豐富的經歷、活躍的思維、朋友的引薦,他在眾多應聘者當中脫穎而出。企業待遇很好,工作清閑,收入高,也沒有什么壓力,在這樣輕松的工作環境中,他感到十分愜意。他每日都心安理得地過著這樣輕松自在的生活,工作上日復一日沒有什么創新。一年以后,以前的同學見到他,都說他有些變了。

時光飛逝,十年過去,同學聚會時,大家見到了他,都很吃驚,他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人不僅沒有精神,而且說話辦事慢慢吞吞,暮氣沉沉,過去那種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精氣神消失殆盡。不少同學經過艱苦的打拼都有所成就,只有他還是一個普通的職員。

一個人的思想和意志不得到磨煉,就不可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人總是好逸惡勞的,不磨煉自己的意志力,就會在平庸的人生中安于現狀,就不會獲得內心真正的幸福和享受。在安逸的環境里失去自我,最終一事無成,使自己的人生暗淡無光。

提到正身做人就會很容易聯想到雕硯。硯石最初都是工匠從溪流里涉水挑選而來,石塊呈灰,運回后首先需要暴曬。因為許多石頭在溪流里十分精致,卻有難以察覺的裂痕,只有經過不斷的日曬雨淋才能顯現。未經打磨的石頭,表面粗糙,不容易看出色彩和紋理,只有在切磨打光之后,才能完美而持久地呈現。雕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修底,因為底不平,上面不著力,就沒有辦法雕好,無論多么細致的花紋與藻飾,都要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

做人也是如此,無論表面怎么拙陋,經過琢磨,都會呈現美麗的紋理。從生活中歷練,正如同在雕硯時磨礪,外表敦厚內心耿介的君子,經過心志與肌體的勞苦之后,方能承擔大任。修底與磨礪都是正身的過程,“戒”與“慎”則是正身的方法。

生活對于每個人來說,蘊藏著無限的哲理與深意,它就像一本大書,只有用心去讀,才能品味到生活中處處有學問,處處有真理。只有感悟了生活中的真理,眼光才能看得更遠,深知了生活中的訣竅,才能活得自在、灑脫、游刃有余。生活里充滿智慧與學問,只有用心去領悟,才能體驗到自在的真諦。

人生是要經過磨煉的,不經過反復的磨煉,就會使自己永遠停留在原始的狀態,無論在怎樣的環境里都要精心琢磨,否則就不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的價值。所以,有人說,只有在苦樂相互的磨煉中,修成的幸福才能走得更長久。就像只有經歷了猜疑和印證,我們所得到的知識才是真理。

點亮心燈,眾生皆為佛生

佛與眾生,有什么差別?許多人聽到這個問題會暗自發笑,佛的境界又豈是凡夫俗子所能達到的?其實不然。南懷瑾先生說,在《金剛經》中,佛告訴我們,所謂凡夫者,本來是個假名,沒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眾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夫,個個是佛,眾生平等。所以后世禪宗經典,心、佛、眾生,三者并無差別。心即是佛,悟道了,此心即是佛;沒有悟道,佛也是凡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樣平等。

有一次,小和尚滿懷疑惑地去見師父:“師父,您說好人壞人都可以度,問題是壞人已經失去了人的本質,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應該度化他。”師父沒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筆在紙上寫了個“我”,但字是反寫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顛倒。

“這是什么?”師父問。“這是個字。”小和尚說:“但是寫反了!”“什么字呢?”“‘我’字!”

“寫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師父追問。“不算!”“既然不算,你為什么說它是個‘我’字?”“算!”小和尚立刻改口。“既算是個字,你為什么說它反了呢?”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樣作答。

“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說它是‘我’字,又認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為你心里認得真正的‘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識字,就算我寫反了,你也無法分辨,只怕當人告訴你那是個‘我’字之后,遇到正寫的‘我’字,你倒要說是寫反了。”師父說,“同樣的道理,好人是人,壞人也是人,最重要在于你須識得人的本性,于是當你遇到惡人的時候,仍然一眼便能見到他的‘天質’,并喚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難度化了。”

師父的意思再明白不過,在這個世界上,佛與眾生沒有任何差別,每個人都是佛。每個佛也都是最平凡的人,一個人只要體悟到般若的智慧,就和佛了無差別了,因此,如果要去度人,當然要度壞人,如果這世上都是好人,還需要你度什么呢?

有個人為南陽慧忠國師做了20年侍者,慧忠國師看他一直任勞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對他有所報答,幫助他早日開悟。一天,慧忠國師像往常一樣喊道:“侍者!”侍者聽到國師叫他,以為慧忠國師有什么事要他幫忙,于是立刻回答道:“國師!要我做什么事嗎?” 國師聽到他這樣的回答感到無可奈何,說道:“沒什么事要你做的!”過了一會,國師又喊道:“侍者!”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樣的回答。慧忠國師又回答他道:“沒什么事要你做!”

這樣反復了幾次以后,國師喊道:“佛祖!佛祖!”侍者聽到慧忠國師這樣喊,感到非常不解,于是問道:“國師!您在叫誰呀?”國師看他心竅不開,萬般無奈地啟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說道:“國師,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嗎?”慧忠國師看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說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實在你太辜負我了呀!”侍者回答道:“國師!不管到什么時候,我永遠都不會辜負你,我永遠是你最忠實的侍者,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慧忠的眼神暗了下去。

有的人為什么只會應聲、被動、進退地跟著別人走,就不會想到自己的存在呢!難道他不能感覺自己的心魂,接觸自己真正的生命嗎?慧忠國師道:“還說不辜負我,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認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認自己是佛祖,佛祖與眾生其實并沒有區別。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眾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實在是太遺憾了!”慧忠國師一片苦心,可惜他的侍者卻不明白,真是可惜。

心、佛、眾生是沒有差別的,每個人生來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淪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誤認為佛和人不同。因此,每個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愿意舍棄一切去修行,你一樣能夠成佛。

不過一念間,何必太執著

人們常常執著于某種念頭,不到黃河心不死,卻往往忽視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所以,南懷瑾先生說,宇宙生命的來源,本來是清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一切皆為虛清,又何必對什么事都抓得很牢,執著而不肯放手呢?

有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拜望一位禪師:“師父,我們在辦公室被人欺負,太痛苦了,求您開示,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兩個人一起問。禪師閉著眼睛,隔了半天,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就揮揮手,示意年輕人退下了。

回到公司,一個人遞上辭呈,回家種田,另一個人卻沒動。 日子真快,轉眼十年過去。回家種田的,以現代方法經營,加上品種改良,居然成了農業專家。另一個留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著氣、努力學,漸漸受到器重,后來成為經理。

有一天兩個人相遇了,“奇怪!師父給我們同樣‘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我一聽就懂了,不過一碗飯嘛!日子有什么難過?何必硬賴著公司不走?所以辭職。”農業專家問另一個人:“你當時為什么沒聽師父的話呢?”“我聽了啊!”那經理笑道:“師父說‘不過一碗飯’,多受氣、多受累,我只要想 ‘不過為了混碗飯吃’,老板說什么是什么,少賭氣、少計較,就成了!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兩個人又去拜望禪師,禪師已經很老了,仍然閉著眼睛,隔半天,答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

對于人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是可以完完全全、真真正正抓住的,無論是物,還是人,因此不必斤斤計較,刻意追逐。有人問南先生:“怎樣布施才不算過分貪心營利集財?”南先生精辟地回答:“地球都是你的,為什么不布施?”對于不生不滅的生命本源,要把握得住,要認識得透徹,才能夠善始善終。“不知常,妄作兇”,醉生夢死,碌碌無為,終將痛苦離去。想要抓住一切,往往什么都抓不住。

看過一則小故事,講的是一個頗有人氣的電視娛樂節目,節目內容是數鈔票。主持人拿出一大沓鈔票,幣值大小不一,雜亂重疊,現場選拔四名觀眾在規定的三分鐘內進行點鈔比賽,誰數得最多,數目又最準確,就將獲得自己剛剛數得的現金。現場氣氛火暴,游戲開始,四個人開始埋頭數鈔,而主持人則輪流給參賽者提問談話以打斷其思路,參賽者只有在答對題目的情況下才能繼續。時間一晃而過,四位觀眾手里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沓鈔票。主持人拿出一支筆,讓他們寫出剛才所數鈔票的金額。 第一位,3658元;第二位,5942元;第三位,2833元;第四位,896元。四位觀眾所數鈔票的數目,相去甚遠,臺下的人都搖頭嘲笑第四位觀眾的“業績”。

隨后,主持人開始當場驗證所數鈔票數目的準確性。眾目睽睽之下,主持人把四名參賽觀眾所數的鈔票重數了一遍,正確的結果分別是:3659、5842、2838、896。只有數得最少的第四位完全正確,眾人感嘆不已。主持人最后告訴大家一個秘密:自從節目開辦以來,在這項角逐中,所有參賽者所得的最高獎金,從來沒人能超過1000元。

知“常”就要把握住道的本源,這樣才能真正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許多事不過就在一念間,過分的偏執,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人生有時不必過于執著,如莊子所言,像嬰兒一樣,若有若無地自在把握,反而能夠將幸福抓住。

在若有若無間把握自在與逍遙

《莊子?大宗師》中說:“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南先生解釋說,這里的“藏”字,只能借用一個名稱來講,就是佛學中所說的執著,抓得很牢。一個人對生命之中的一切,都想把握得很牢,其實生命永遠都不會讓你完全把握的。所謂要想將人生牢牢把握,就是這里所說的“藏舟于壑,藏山于澤”,把船藏在山谷里面,把山藏在海洋里面。如此隱藏,在普通人看來,的確十分牢固。人們往往不知道,雖然我們認為藏得很好,但是有個大力士,半夜三更不知不覺地把山和海都背走了。

南先生認為,中國古籍中的“天圓地方”,是指地有方位。曾子就講過地球是圓的,且一直在旋轉,所謂“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觀念,由來已久。這里莊子是說,一般人不懂得,以為自己坐在地球上很穩當,實際上地球一直在轉動,仿佛山和海在夜里悄悄被人搬走。

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總有些難以預料的事情,有時無需太過執著。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細沙,握得越緊,越容易流失。自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中,一切藏得嚴嚴實實,其實卻十分不牢靠。

呱呱墜地的嬰兒,生來都是兩手緊握,成為兩只小小的拳頭,仿佛想要抓住些什么;而垂死的老人,臨終前都是兩手攤開,撒手而去。雙手空空來到人世的時候,偏讓他緊攥著手;雙手滿滿離開人世的時候,偏讓他撒開手。這是上天對人的懲罰嗎?其實,無論窮漢富翁、高官百姓、名流常人,都無法帶走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既然如此,又何必偏執于某一點、某一事、某一物呢?想永遠藏在一點,是不可能的。生命歷程往往也像河流一樣,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到某種程度的突破,有時必須放下“執著”。到底什么是執著呢,讓我們聽聽下面這個故事吧。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說:“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沒關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只小鳥啄食。“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沒關系!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沖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沖走了!”“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禿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師父點點頭說:“隨喜!”

這里的“隨”不是隨便,是順其自然,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慌亂、不忘形;是一種自在的把握,在若有若無之間,把握住了萬物的根本。

南先生說,嬰兒生下來不到一百天,手里拿著一個東西時好像很牢,但是他沒有用力,安詳而寧靜卻把握得很牢,這就是自在。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在若有若無之間把握住萬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昂仁县| 永昌县| 永安市| 杭锦后旗| 衡东县| 洱源县| 朝阳区| 衡水市| 乌什县| 紫阳县| 沁水县| 布尔津县| 府谷县| 清镇市| 莱西市| 永清县| 益阳市| 萝北县| 博湖县| 山东省| 轮台县| 平原县| 开鲁县| 万山特区| 和静县| 固镇县| 新源县| 公安县| 浠水县| 红桥区| 松滋市| 岚皋县| 和田县| 江山市| 南华县| 金秀| 清原| 娄烦县| 睢宁县| 铁力市|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