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托起體內的“太陽”,男人生命之火更旺(2)
- 養生就是養陽氣:男性健康的革命
- 趙鐵鎖
- 4949字
- 2016-02-26 09:48:17
總之,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給大自然以光明和溫暖,失去陽氣,萬物便不能生存。如果人體沒有陽氣,體內失去了新陳代謝的活力,不能供給能量和熱量,生命就要停止。
一、扶陽的真諦是固守精神
中醫養生學認為,養生的真諦就在于固護陽氣,保養精氣。而精氣維持生命機能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藏精與行氣這兩個方面。那么,怎樣才能使精氣內藏呢?這里就要提到精神養生法,這種方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清除人的貪欲,改變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1.戕傷陽氣的首惡——無窮的欲望
中醫養生學經常會提到節制欲望的理念。確實,欲望太多就會傷害身體的陽氣。老子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罪過莫大于欲望膨脹,禍害莫大于不知道滿足,兇險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縱。所以,知道滿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遠的富足。此外,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也說:“夫常人不得無欲,又復不得無事,但當和心少念,靜慮,先去亂神犯性之事,此則嗇神之一術也。”意思是說,人是血肉之軀,是有情有欲的,要斷絕它做不到,也不必要,但需要節制它,這是守神的一種方法。
并不是所有欲望都對養生不利,但我們也要區別對待。我在翻閱當代中醫大師的醫書時,看到了鄧鐵濤教授對于欲望的詮釋。他認為,對人體有害的是那些私欲、小欲,為人類事業發展而生的“大欲”則是一股浩然正氣,對養生具有莫大的好處。因此,我們要把握好欲望的大小關系,舍小欲、私欲而懷濟蒼生之“大欲”。
中醫養生學認為,立志養德是精神養生中的調神養生法之一,即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中醫還認為,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達大度,有利于神志安定、氣血調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能夠達到養生的效果。與此同時,現代生理學和生物信息反饋療法研究證明,堅定的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有益于健康長壽。
既然小欲、私欲傷身 ,大欲、大德、大志養心。那么想要健康長壽的男士,就必須注意在平時的生活中戒除以下幾種不良心理:
(1)自私心理
私心太重,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世上的好處自己撈完才心甘,否則就怨天怨地。有這種心理,整天勞心傷神,寢食不安,必然危害身心健康。
(2)嫉妒心理
“人比人,氣死人”,任何方面都不容別人比自己優越,這種心理所產生的行為,不但容易在同行、同事、鄰里和家庭之間產生摩擦,也易使自己整天處于焦慮煩躁之中,傷心勞神,危害健康。
(3)貪婪心理
重財重利,貪欲無度,勞心傷脾,則百病叢生。
(4)陰險心理
心胸狹小,心機陰險,以整治他人為樂。這種品性陰險的人,不但生活不能瀟灑輕松,而且最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5)憂郁心理
抑郁寡歡,思緒重重,嘆老悲老。殊不知,“怕老老得快,嘆病病自生”。此心不除,疾病更易纏身。
(6)懷疑心理
對親朋好友和同事,缺乏起碼的信任和尊重。須知疑心過重是導致家庭失和、人際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
(7)回歸心理
總沉湎于往事的回憶中,倚老賣老,看不慣一切新生事物。此心不除,就會落伍,形勞精虧,積慮成疾。
2.三陽開泰,陽氣始生
從事保健行業,需要了解百姓的身體狀況及其對保健品的需求,因此我會常常去民間走訪長壽老人。有一次在走訪的時候,一位訪友提了個問題:“如果不用藥物療法,還有什么方法讓我升發陽氣呢?”當時我一愣,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我記起武國忠醫師的《養生就是養陽氣》一書里的“三陽開泰法”,于是當時給了一個回答,就是減少欲望,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但我自己不太滿意。回來后查閱了大量的道家古籍文獻,發現道教的教理和儀軌當中,蘊藏著不借助藥物和灸法卻行之有效的升陽方法。“三陽開泰”,出自《易經》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古人發現冬至那天白晝最短,往后白晝漸長,故認為冬至是“一陽生”,十二月是“二陽生”,正月則是“三陽開泰”。“三陽”表示冬去春來,萬物復蘇。“開泰”則表示吉祥亨通,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人體的陽氣生發也有類似的漸變過程,武國忠醫師稱其為人體健康的“三陽開泰”,即動則升陽、善能升陽、喜能升陽。
(1)動則生陽
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創編的五禽戲,里面有一句說,“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人只要動一動,搖一搖,氣血流通就百病不生了。學五禽戲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卻不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動搖正是對“動則升陽”最好的詮釋。現代社會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人們大多時候動搖的是精神,而不是身體。上班的時間坐在辦公室里,出門坐車,回家又坐在沙發上看半宿電視,一天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坐著的,不動則陽氣不得升發,氣血都淤滯了,長此以往身體怎能不病呢?動搖精神損耗的是我們的陽氣,動搖身體則能生發陽氣,所以我們要身體健康,就一定得先讓身體動起來。
中醫有一句話:“陽光普照,陰霾自散。”如果你體內陽氣嚴重不足,陰氣過盛,可以選擇一些柔和舒緩的傳統功法,如養生樁、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等。運動有一個標準,以心臟不劇烈跳動,身體微微出汗發熱為宜,運動過度反而會傷害身體。上午和春夏都屬于陽長陰消的階段,所以陽虛的人應該在上午鍛煉。
(2)善能生陽
《太上感應篇》中對“善”做了三個定義:一是語善,第二是視善,第三是行善。
“語善”就是要求我們說一些鼓勵人、激勵人、柔和的話,比如說一名員工犯了錯,如果是位德高望重的領導,他大多不會去埋怨員工,而是用激勵、鼓勵的方式,讓員工的信心建立起來。
事實上,現實中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在上級不斷肯定和鼓勵下成長起來的,在這種肯定語言激勵下,人的陽氣就會持續得到升發,身心都會得到平衡的發展。古人講,“良言一句三冬暖”,講的就是語善升陽的道理。
視善,就是要讓眼睛經常看到美好的事物。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間之大美,所以久居喧囂都市的人要經常出去看看,以此養目調心。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也是與天地交換能量,升發陽氣的過程。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睛所見之物反過來也會影響心靈,生活中不要總看到社會、人生的陰暗面,凡事要多看陽光的一面。如此,不用刻意追求,也能做到隨處視善了。
行善的例子就更多了,像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無數人伸出了關愛之手,捐出善款,還有的人做義工,親自到一線去支援災區,這都是行善。再比如一個人用車拉著一車煤或者白菜,爬高坡時上不去了,這時你幫他推一把,過了這個坡以后,拉車的人會回頭道一聲謝謝。這個時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覺呢?一定會感覺到暖暖的,這種暖就是陽氣升發的表現。幫助他人的行為都是行善。
《禮記·禮運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管是語善、視善還是行善,都是在講做人做事要去掉私欲,內心光明磊落,多為他人著想,那種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3)喜能生陽
古人說,喜則陽氣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喜應該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興的事情,看一些歡快的娛樂節目,聽自己喜歡的歌曲,看自己喜歡看的書,業余時間多做自己喜歡的事,都可以使人的陽氣生發。
喜能升陽,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沖喜”。按照道家醫學的觀點,沖喜是很高明的升陽方法,沖喜沖掉的是身體的邪氣,換回的是正氣。過去的人用辦喜事的方法來治病或者轉運。家中有久病或長年身體不好的人,就有意地操辦些喜事,對病情好轉是很有幫助的。
只生歡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稱為神仙。喜是一種人生境界,能夠保持一顆歡喜心,比吃什么靈丹妙藥都管用。
命運是每個人窮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變的事。陽氣旺盛不僅不會受到病邪侵害,還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悅,心想事成。所以,升發陽氣還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
二、扶陽先扶固正氣
陽氣是人體的正氣,男子漢必要的浩然之氣。男人為陽,女人為陰,陰陽平衡,天下則平衡,這是人類社會和諧安定、健康發展的必要。男人要有陽剛之氣,也就是正氣,一個男人面對敵人不敢亮劍,面對困難不敢亮劍,做什么事都畏畏縮縮,缺乏魄力,能成什么大氣候?而造成男人這種狀況的不只是天生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體內的陽氣太少。男人養好體內的陽氣才能夠喚醒自己體內的陽剛之氣,讓男人變得更有男子氣概,正義之感。
1.行氣可讓男人隨時隨地采集浩然元氣
中醫學與氣功認為,男人患病是氣血不足或氣血流行失常使得各種生命功能失衡的結果。練氣功一方面可使氣血充足,另一方面可促進氣血暢通,達到“氣血流通,百病不生”、“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狀態。所以,練功家大都把氣的鍛煉作為練功的一個重要方面。《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太虛廖廓,肇基化元。”空間無邊際,時間無終始,元氣充盈,運行不息,所以,浩然元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練氣功讓男人可以隨時隨地采集無量無邊的浩然元氣。
下面是我在參加各種養生保健會議時,學到的最基本的真氣運行法,大家不妨試試: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練功準備就緒,即微合雙眼,先注視鼻尖片刻,接著閉目內視心窩部,耳聽呼吸,勿使有聲。意念隨每次呼氣自喉部下達心窩部,呼氣時間盡可能逐漸放慢、放長,以每分鐘呼8~12次為宜。吸氣時任其自然,無念無識。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當第一步功法練至每次呼氣自覺心窩部發熱時,即可意息相隨,于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熱氣流逐漸向下延伸,一步步趨向丹田(小腹內)。但必須注意輕松自然,不可過分用意或操之過急。如此每日練功3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約10天即可于每次呼氣時出現一股熱流下達丹田的感覺。此時可出現小腹中汩汩有聲,矢氣增多,食欲增進,大小便異常者漸趨正常。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接上步,當每次呼氣皆有熱流下沉丹田,丹田溫暖發熱后,即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過分注意呼氣。每日練功3次,每次40分鐘左右。本步鍛煉時間約需40天,之后即可感到丹田內形成一個“氣團”。隨著功夫的積累,氣團逐漸增大,小腹充實飽滿有力,有時會出現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腎區及四肢發熱等現象,這些現象或感覺因人而異。一般患有失眠、陽痿、二便異常者漸可明顯好轉。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接上步,當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的程度,即會沿脊柱上行。此時,意念須隨之上行而不被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當其止于某處不復上行,甚或有所下退時,也不要用意向上引導(勿助)。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任督循環形成后,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時其他經脈也可相繼開通。如頭頂出現動力,可改守上丹田(腦中),可以靈活掌握。
練功時間仍每日3次,每次一小時左右。此期間,會出現頭皮奇癢,舌尖顫麻,全身如有電流亂竄,皮膚麻癢如有蟻爬,眉心、鼻梁緊張,環頭拘緊等反應,亦因人而異,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約一個月后各種動象漸會自然平息。此后各種慢性病皆可明顯好轉或痊愈。
我們在練習氣功時,還需要在生活起居上注意一些問題,比如穿衣要寬大、松軟、暖和,放松腰帶、領扣、袖口、手表,為內氣暢通創造條件。飲食須營養適當,以清淡為主,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冷過熱之食;用藥要遵醫囑,不可亂用;住房應明亮、通風、清潔、整齊;出行則最好少坐車,多走多動;要按時作息,改變熬夜、酗酒、暴躁等不良習慣。
總之,氣功是一種自我身心鍛煉方法,即精神與形體同練。長期練習自然可以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人的性格。氣功鍛煉時所產生的效果對全身各系統組織、器官及心理都有調整作用。
2.津液乃人體正氣,阻止外邪入侵
中醫認為,津屬陽,主表;液屬陰,亦稱陰液。津液與血、汗、小便、淚、涕、唾等都有密切關系。津液在經脈(經絡、脈管)內,即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說。津液可轉變為汗,可轉變為小便,也可轉變為唾液或淚液,如悲傷時號啕大哭之后,便會感覺口干舌燥,這就是津液大傷的表現。
當人體津液不足時,就會出現口干口渴、咽喉干燥等癥狀,即使不在炎熱的夏季,如果出汗過多,也很容易出現上述癥狀。這時,可以用玄麥桔甘湯(玄參、麥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飲用,可清熱生津。
如果體內的津液虧耗過多,就會導致氣血兩損;而氣血虧損,又會造成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與減少,能直接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疾病也會由此而生。如發高燒的病人會出汗過多及胃腸疾患者大吐大瀉,都會因損傷津液而導致氣血虧損。所以中醫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養血即可生津”的養生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