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復雜的統一體,內臟之間的聯系是很廣泛的。它們之間既有結構上的聯絡,也有功能上的聯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是全身的營養來源。但脾的運化,除了胃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氣的疏泄、肺氣的輸布、心血的滋養、腎陽的溫煦,膽亦參與其間。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構成了人體活動的整體性,使得各種生理功能更為和諧,這對于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因此,五臟六腑都要養好,哪個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健康生活可以從“心”開始
古語說心是“君主之官”,也就是說心在五臟中處于最重要的地位。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心掌管著人體中最重要的東西——“神明”。“神明”指精神、思維和意識活動。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則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則可致精神異常,出現驚悸、健忘、失眠、癲狂等癥,也可引起其他臟腑的功能紊亂。心的另外一個功能是主管血脈。人的血和經脈都是由心來主導的。心就像一個泵,把血液送往身體的各個器官。心的正常工作是靠心氣的作用。如果一個人的心氣旺盛,血液就能流注并營養全身,面色也會變得紅潤有光澤;如果一個人的心氣不足,則血行不暢或血脈空虛,就會出現心悸氣短的現象。因此,保養身體,首要的是要養好“心”。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幾種最主要的心臟保健方法:
1.保持好心情
中醫認為“心在志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與七情中的“喜”關系密切。喜即高興愉快的情緒,對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一種良好的刺激,有益于心臟,也有益于身心健康。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性格開朗、精神愉快、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的人多能健康長壽,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明顯降低;而情緒急躁、精神抑郁、對人生充滿悲觀情緒的人則體弱多病,其心血管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善于調整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總是處于樂觀愉快的好心情是養護心臟的最好方法。
2.通過飲食來保護心臟
合理的飲食能預防冠心病、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病。平時飲食要清淡,因為鹽分過多會加重心臟的負擔;不要暴飲暴食,戒煙限酒;多吃一些養心的食物,如杏仁、蓮子、黃豆、黑芝麻、木耳、紅棗等。
3.穴位按摩來護心
一方面,內關穴可調節心律失常。內關作為冠心病的日常保健穴位之一,經常按揉該穴位,可以增加心臟的無氧代謝,增強其功能。平時既可以邊走邊按揉,也可以在工作之余,每天花兩分鐘左右按揉,有酸脹感即可。
另一方面,內關穴可止住打嗝。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打嗝不止的經歷,一般都會在短時間內停止,也有的長時間不停。這時,你可以用拇指在內關穴上一壓一放地按,很快打嗝就能止住。
內關穴的具體位置在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兩筋間。
4.夏季尤其要注意保護心臟
按照中醫理論,季節和五行五臟是相對應的。夏季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所以養心也成為夏季保健的一大關鍵點。生活中要注意戒煙限酒,不要飲濃茶,保證充足的睡眠。
要多喝水、多補水,因為夏季出汗較多,如不注意及時補充水分,會引起血液中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致使血流緩慢,造成血管栓塞,極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臟猝死。
千萬不要委屈了自己的肝臟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要有兩大功能,主藏血和主疏泄。肝主藏血一部分是滋養肝臟自身,一部分是調節全身血量。血液分布全身,肝臟自身功能的發揮也要有充足的血液滋養。如果滋養肝臟的血液不足,人就會感覺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肝主疏泄的功能即肝氣宜泄,也就是說肝氣具有疏通、條達的特性。這個功能其實與肝主藏血的功能是相輔相成的。“氣為血之帥”,肝氣疏通、暢達,血液就能順利地流向身體各處。如果肝氣淤滯,則血流肯定不暢,不能供給全身,就會導致全身乏力、四肢冰冷等癥狀。
另外,肝還與人的心情有很大關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心情則舒暢;肝的疏泄功能太過,則會出現急躁易怒、心煩不寐、多夢、頭痛等肝氣上亢的癥狀;肝的疏泄功能不足,則會出現情緒低落、郁悶等癥狀。因此,養肝護肝是不容馬虎的。
1.飲食要清淡
飲食要清淡,少食油膩、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肥肉、豬油、辣椒、油炸等上火食物;不能暴飲暴食,并注意食物禁忌,如不能飲酒,忌吃雄雞、鯉魚、牛、羊、狗肉等發物;要做到不偏食,注意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葷為充,合理均衡地搭配飲食。
2.保證睡眠時間
《黃帝內經》記載“臥則血歸于肝”,也就是說,當人睡著時,體內的血就會歸到肝里,肝的功能之一就是藏血,所以人要養好肝就要臥下休息,要有好的睡眠。那什么時候睡覺對養護肝臟是最好的呢?那就是丑時一定要處于熟睡的狀態。丑時是凌晨1點到3點這段時間,此時是肝經當令,也就是肝的氣血最旺的時候,這時人體內部陰氣下降,陽氣繼續上升,我們的一切活動也應該配合這個過程,而不要違逆它。
3.春季特別注意養肝
在陰陽五行中,肝屬木,應自然春生之氣,宜保持柔和、舒暢、升發、條達,既不抑郁也不亢奮的沖和之象,才能維持正常的疏泄功能。此時應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極拳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促進吐故納新、強身健體,又能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的效果。服飾要寬松,披散著頭發,形體得以舒展,氣血不致淤積,肝氣順暢,身體自然強健。
4.按摩太沖穴
太沖穴是肝經上最重要的穴位,是治療各種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夠降血壓、平肝清熱、清利頭目,與菊花的功效很相似,而且對女性的月經不調也很有效。它的位置在腳背上大腳趾和第二趾結合的地方,足背最高點前的凹陷處。那些平時容易發火著急,脾氣比較暴躁的人要重視這個穴位,每天堅持用手指按摩太沖穴2分鐘,直到產生明顯的酸脹感,用不了一個月就能感覺到體質有明顯的好轉。
只要做好上述幾點,并持之以恒,就可以養好肝臟。
輕松擁有好“脾”氣
脾在人體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屬土,是人體存活下去的根本。脾主運化,把水谷化成精微并吸收,轉換成氣血津液,傳輸至全身,保證人體的正常運行。沒有脾的運化作用,人體就不能得到能源,也就不能生存下去。
中醫認為“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因此,要觀察脾的運化功能是否正常,很簡單,看嘴唇就行了。脾的運化功能好,嘴唇就會滋潤、豐滿,否則就比較干癟。身體出現莫名的消瘦、流口水、濕腫等癥狀,都是屬于脾病,從脾上治肯定是沒錯的。
脾的日常保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避免太大的壓力
中醫有“思慮傷脾”之說,思慮過多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導致脾胃呆滯、運化失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而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悶、頭暈目眩等癥狀。所以緩解壓力就能健脾,心情不暢時要及時發泄出來,避免郁結于內,傷害脾臟。
2.夏季尤其要注重養脾
中醫認為“脾主長夏”,夏季炎熱又多雨,濕為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由于脾臟喜燥而惡濕,一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機不暢,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癥狀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腫。所以在長夏一定要注意飲食、起居的應時應季變化,以預防疾病發生。
3.食不可過飽
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為后天之本。養脾之道在于飲食不過飽,進食有規律,不吃損傷脾胃的食品,如過辣、過甜、過咸、過辛、過苦的食物。
一呼一吸關生死,好好對待你的肺
《黃帝內經》中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也就是說,肺相當于一個王朝的宰相,肺在五臟六腑中的地位很高。“肺朝百脈”,全身各部的血脈都直接或間接地匯聚于肺,然后敷布全身。所以,各臟腑的盛衰情況,必然在肺經上有所反映,中醫通過觀察肺經上的寸口就能了解全身的狀況。另外,肺外合皮毛,皮毛是肺的外延。皮膚是由肺經的氣機來充養的。如果肺經氣機長期虛弱,皮膚血液循環不足,就會失去光澤,膚色就比較暗淡。養好肺,才能面色紅潤,容光煥發。
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進行體內外氣體的交換。通過肺的呼吸作用,我們可以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從而進行吐故納新,實現體內外氣的交換,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養好肺,我們在生活中就要注意下面幾個方面:
1.少吃生火燥熱之品
肺是金臟,本性燥,與天之燥氣相應,燥氣通于肺,所以肺本燥,最惡火,因為火克金。火應季于盛夏、日中,所以盛夏及日中火盛之時,要注意少食生火燥熱之品。
2.常做深呼吸
肺主氣,司呼吸,天氣通于肺,人的呼吸全靠肺,所以中醫十分注意吐納、導引養生。方法是每天早晚于戶外做深呼吸。
另外,中醫認為肺的呼吸需腎的幫助,所謂肺主呼氣,腎主納(入)氣,所以可以進行肺腎吐納。《黃帝內經》所載: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此引頸咽氣順之餌(咽)舌下津無數。也就是做閉氣功七遍后,以舌攪拌口中唾液并汲取舌下廉泉穴涌出的津液,然后徐徐咽下。
3.秋季尤其要養肺
養肺的重點時間是從立秋到立冬(8月9日~11月8日),因為這個時期氣候干燥,有人容易咽干鼻燥口渴,因此在飲食上需滋陰潤肺,少食辛辣,多酸甜爽口的食物。蘆柑、山楂、芝麻、糯米、蜂蜜、枇杷、甘蔗、菠蘿都是養肺的首選。
4.避免過度悲傷
憂和悲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悲哀時,可傷及肺,出現干咳、氣短、咳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消化功能嚴重干擾之癥。所以,在生活中盡量不要讓自己處于憂或悲的情緒,如果出現這種情緒,就去找能讓自己快樂起來的事情做,用喜的情緒來戰勝憂傷的情緒。
腎好,健康才有“本錢”
腎被稱為“先天之本”,中醫認為,腎有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主水液代謝等功能。腎虧精損是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許多養生家把養腎作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
養腎補腎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適當的運動
肢體功能活動包括關節、筋等組織運動,由肝腎所支配,因而有肝腎同源之說。善養生者,在冬季更注重鍛煉身體,以取得養筋健骨、舒筋活絡、暢通血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效。鍛煉時運動量要適當,散步、慢跑、做健身、打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只要持之以恒,定能達到健腎強體之目的。
2.適當節制性生活
人體衰老與壽命的長和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腎氣的強弱。《黃帝內經》指出:“精者,生之本也。”《壽世保元》云:“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適當節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傷其腎精。”以上資料提示我們,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精的充盈與否,亦是決定人們延年益壽的關鍵。精氣流失過多,會有礙“天命”。冬屬水,其氣寒,主藏,故冬天宜養精氣,對性生活有節制,以益長壽。
3.冬季尤其要養腎
腎中精氣有賴于水谷精微的供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冬天氣溫較低,腎又喜溫,腎虛之人通過膳食調養,其效果較好。補腎食品有多種,冬天一般可以選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龍眼肉等溫性食物。腎虛有陰虛、陽虛之分,進補時對癥用膳,方可取得顯著效果。腎陽虛可選服羊肉粥、鹿腎粥、韭菜粥等溫腎壯陽之物,腎陰虛宜選服海參粥、地黃粥、枸杞粥等滋補腎精之品。
5.生活起居有規律
古人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護腎法則。陽者腎氣也,陰者腎精也,所以在春季,應該是“夜臥早起,廣庭于步”,以暢養陽氣;在夏季應該是“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以溫養陽氣;在秋季,應該是“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以收斂陰氣;在冬季,應該是“早臥晚起,必待正光”,以護養陰氣。若能做到起居有常,自然精氣盛、腎氣旺,就能夠達到抗衰老、保健康的目的。
老年人如何“安撫”五臟
人到老年,身體各臟器功能減弱,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種疾病。下面介紹一套保健五臟的健身法,簡便易行,老年人常做可強健身心,預防疾病。
1.健脾法。立正姿勢,雙臂同時向一個方向搖擺。手擺向左側,頭要轉向左側,意念從胸至左足;手擺向右側,頭亦向右,意念從胸至右足,反復做30次。
2.健肺法。立正姿勢,雙手掌心向后,俯身擦足3次,再雙手掌心向前,俯身擦足3次,反復做10次。
3.健腎法。站立,兩手握拳,緊抵左右腰部,身體向兩側搖擺30次;再以雙臂伸直下垂,右手蓋于左手上,身體向兩側搖擺30次。
4.健肝法。站立,兩手置于身體兩側,交替下按,意念達到掌心及指尖,各做30次,然后雙手置于胸前,手心向里,意隨手走,重復做3次;再以雙手向身體兩側平推,意念把身體渾濁之氣通過手推至體外。
5.健心法。站立,左手輕握右手背部,置于胸前,然后沿胸壁移動。向右移時,左臂貼胸;向左移時,右臂貼胸。各做10次。接下來雙臂交替前伸與后甩,各做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