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書林清話
  • 葉德輝
  • 3480字
  • 2015-12-28 12:13:13

書節鈔本之始古書無刻本,故一切出于手鈔,或節其要以便流觀。如《隋志》所載梁庾仲容《子鈔》,其書雖佚不傳,而唐魏徵《群書治要》、馬總《意林》,固其流派也。宋有曾忄造《類說》、無撰人之《續談助》,元有陶九成《說郛》,明有陸楫《古今說海》,其體例頗相類,而于卷帙少者,無所省刪。(周亮工《書影》:“余幼時在金陵,聞舊曲中老寇四家有《說郛》全部,以四大廚貯之。近見虎林刻本才十六套,每一種為數少者尚全鐫,多者咸為逸去,每一集有存不四五葉者。陶氏當時即有去取,未必如此之簡。此刻未出時,博古之士多有就寇氏鈔錄者。及此刻出,不知者以為《說郛》盡于此,更不知求其全。余嘗言,自刻本《說郛》出,而《說郛》亡矣。”)《四庫全書提要》入之子雜家、雜纂、雜編之屬,蓋本《隋志》之例。至刻本書之節鈔者,宋坊行有《十七史詳節》,托名于呂祖謙,然未有及于他書者。魏了翁節錄《五經正義》為《五經要義》,是為節鈔《義疏》之始。正以《義疏》過繁,故摘其要以便省覽,然未有及于經文者。乃周密《癸辛雜識》云:“廖群玉《九經》本最佳,凡以數十種比校,百馀人校正而后成。然或者惜其刪落諸經注,反不若《韓柳文》為精妙。又有《三禮節》、《左傳節》、《諸史要略》,及建寧所開《文選》。其后又欲開手節《十三經注疏》、姚氏《戰國策》、《注坡詩》,皆未及入梓,而國事異矣。”竊謂吾人讀書,正苦浩博。鉤玄提要,如魏氏之節鈔《五經正義》,亦未始不可為課程。若刪節《三禮》、《左傳》并及其他古書,此三家村學究之所為,而不謂南宋末已有此陋習。然則明人如胡文煥、陳繼儒之流,又何責焉。

巾箱本之始巾箱本之名,不始于有刻本時也。晉葛洪集《西京雜記》二卷,序云:“劉子駿《漢書》一百卷,無首尾,始甲終癸,為十衤失。衤失十卷,合為百卷。今鈔出為二卷,以裨《漢書》之闕。”爾后洪家遭火,書籍都盡。此二卷在巾箱中,嘗以自隨,故得猶在。《南史》:齊衡陽王鈞手自細書寫《五經》,部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備遺忘,諸王聞而爭效為巾箱《五經》。此蓋小,便于隨行之本。南宋書坊始以刻本之小者為巾箱本。宋戴埴《鼠璞》下云:“今之刊印小冊謂巾箱,起于南齊衡陽王鈞手寫《五經》置巾箱中,諸王從而效之。古未有刊本,雖親王亦手自鈔錄,今巾箱刊本無所不備。嘉定間,從學官楊之奏,禁毀小板。近又盛行,第挾書非備巾箱之藏也。”觀此則宋刻巾箱全為士子懷挾之用,誣此美名矣。近世所傳各經,宋版最小者有不分卷《九經》,見《天祿琳瑯后編》三。一為婺州本《點校重言重意互注尚書》,卷止四寸,寬不及三寸,見《瞿目》。一為《纂圖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禮》鄭注,長三寸一分,幅二寸,見《森志》。一為京本《點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禮記》,長三寸半,寬二寸半,見《楊譜》。一為淳熙三年阮氏種德堂刻《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宋刻十行本,行十八字,注文雙行二十二字。)高四寸八分,廣三寸四分。一為《名公增修標注隋書詳節》二十卷,(宋刻十行本,行二十字。)高三寸半,寬二寸,均見《繆續記》。吾所藏明刻小板,有《永嘉八面鋒》,長止今工部尺二寸六分,寬一寸七分。近則乾隆十三年姚培謙刻《世說》八卷,五行十一字本,長止今工部尺一寸八分,寬一寸一分。又乾隆中蘇州彭氏刻有《論》、《孟》注疏兩種,行字極細密,長止今工部尺二寸,寬一寸七分。此皆至近時刻本。往年京師廠肆出一部,前無彭序,福山王文敏懿榮詫為宋槧,以重價得之。后始悟之,已傳為笑柄也。

書肆之緣起《揚子法言。吾子》二:“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此“書肆”二字見于文士著述之始。《后漢書。王充傳》:“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此后漢時有書肆也。梁任囗《答劉居士詩》“才同文錦,學非書肆”,此六朝時有書肆也。唐柳比《訓序》,言其在蜀時嘗閱書肆,云“字書小學率雕板印紙”。又呂溫《衡州集》中《上官昭容書樓歌》:“君不見洛陽南市賣書肆,有人買得研神記。”此唐時有書肆也。馬令《南唐書。魯崇范傳》:“崇范雖窶,九經子史世藏于家。刺史賈皓就取之,薦其名不報,皓以己緡償其直。崇范笑曰:”典墳天下公器,世亂藏于家,世治藏于國,其實一也。吾非書肆,何估直以償耶?‘卻之。“此五代時有書肆也。至宋則建陽、麻沙之書林、書堂,南宋臨安之書棚、書鋪,風行一時。迄今如乾嘉間錢景開萃古齋,陶正祥、珠琳父子五柳居,以及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中韋氏瑞錦堂,(舊名鑒古堂。)劉氏延慶堂,一經文人品題,遂得附名千古。章學誠《文史通義》援周長發之言,目此輩為”橫通“,著《橫通篇》以寓諷焉,亦可謂善于題目也已。

刻書有圈點之始刻本書之有圈點,始于宋中葉以后。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有圈點必校之語,此其明證也。《孫記》宋版《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章正宗》二十四卷,旁有句讀圈點。《瞿目》明刊本謝枋得《文章軌范》七卷,目錄后有門人王淵濟《跋》,謂“此集惟《送孟東野序》、《前赤壁賦》系先生親筆批點,其他篇僅有圈點而無批注,若《歸去來辭》、《出師表》并圈點亦無之”。《森志》、《丁志》、《楊志》宋刻呂祖謙《古文關鍵》二卷,元刻謝枋得《文章軌范》七卷,又《孫記》元版《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廬陵須溪劉辰翁批點,皆有墨圈點注。劉辰翁,字會孟,一生評點之書甚多。同時方虛谷回,亦好評點唐宋人說部詩集。坊估刻以射利,士林靡然向風。有元以來,遂及經史,如《繆記》元刻葉時《禮經會元》四卷,何焯校《通志堂經解目》程端禮《春秋本義》三十卷,有句讀圈點。大抵此風濫觴于南宋,流極于元明。《丁志》有明嘉靖丙辰(三十五年。)刻《檀弓叢訓》二卷,則托名于謝疊山批點矣。《繆續記》有明刻蘇批《孟子》二卷,則托名于蘇老泉朱墨矣。至于《史漢評林》,竟成史書善本;歸評《史記》,遂為古文正宗。習俗移人,賢者不免。因是愈推愈密,愈刻愈精。有朱墨套印焉,有三色套印焉,有四色套印焉,有五色套印焉,至是而槧刻之能事畢矣。

刻書分宋元體字之始今世刻書字體,有一種橫輕直重者,謂之為宋字;一種楷書圓美者,謂之為元字。世皆不得其緣起。吾謂北宋蜀刻經史及官刻監本諸書,其字皆顏、柳體,其人皆能書之人。其時家塾書坊,雖不能一致,大都筆法整齊,氣味古樸。如《瞿目》影鈔宋本《古文苑》九卷,孫岷自手跋曰:“趙凡夫藏宋刻《古文苑》一部,紙墨鮮明,字畫端楷。靈均鉤摹一本,友人葉林宗見而異之,亦錄成一冊,藏之家塾。辛巳夏同陸敕先假歸,分諸童子,三日夜鈔畢。但存其款式耳,其宋字形體,葉本已失之也。”又《黃記》殘宋刻本《禮記》二十卷所云“字畫整齊,楮墨精雅”。又宋刻本《史載之方》二卷所云“字畫斬方,神氣肅穆”。又校宋鈔本《春秋繁露》十七卷所云“鈔本為影宋,字畫斬方,一筆不茍”。又殘宋刻本《圖畫見聞志》六卷所云“字畫方板,南宋書棚本如許丁卯、羅昭諫唐人諸集,字畫方板皆如是”是也。則南宋時已開今日宋體之風。光宗以后,漸趨于圓活一派。如《天祿琳瑯》一宋版類光宗時刻《周易》十卷所云“字畫圓活,刻手精整”。《陸續跋》宋槧宋印建本《北史》一百卷光宗時刻本所云“字體秀勁”。此已近于今日之元體字。而有元一代官私刻本,皆尚趙松雪字,此則元體字之所濫觴也。前明中葉以后,于是專有寫匡廓宋字之人,相沿至今,各圖簡易。杭世駿《欣托齋藏書記》云:“宋刻兩漢書,板縮而行密,字畫活脫,注有遺落,可以補入。此真所謂宋字也,汪文盛猶得其遺意。元大德板,幅廣而行疏。鐘人杰、陳明卿稍縮小,今人錯呼為宋字,拘板不靈,而紙墨之神氣薄矣。”錢泳《履園叢話。藝能類》刻書一則云:“刻書以宋刻為上,至元時翻宋,尚有佳者。有明中葉,寫書匠改為方筆,非顏非歐,已不成字。近時則愈惡劣,無筆畫可尋矣。”錢泰吉《曝書雜記》論刻書用宋體字,亦引杭說,謂:“宋字濫觴于明季。汪琬、薛熙刻《明文在》凡例云:”古本均系能書之士各隨字體書之,無有所謂宋字也。明季始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庸劣不堪。‘余嘗以此言驗所見書,成化以前刻本,雖美惡不齊,從未有今所謂宋字者,知《明文在》凡例之言不謬。“吾按杭氏所論,尚不知宋、元兩體之變遷。蓋宋刻,一種整齊方板,故流為明體之膚廓;一種圓活秀勁,故流為元體之流動。世傳明萬歷戊午(四十六年。)趙用賢刻《管子》、《韓子》,已用今之所謂宋體字,想其時宋體字刻書已通行。然雖橫輕直粗,猶有楷書風范。毛氏汲古閣刻《十三經》亦然。其他各種,則多近于今刻書之宋字。古今藝術之良否,其風氣不操之于紳,而操之于營營衣食之輩。然則今之倡言改革大政、變更法律者,吾知其長此擾攘,不至于禮俗淪亡文字消滅未已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安县| 嘉鱼县| 昭苏县| 凤山市| 清远市| 本溪| 龙泉市| 资源县| 湘西| 仙桃市| 江北区| 财经| 穆棱市| 安徽省| 浮山县| 兰州市| 开江县| 肇庆市| 乡城县| 彰化县| 黄骅市| 长泰县| 汕尾市| 山东| 庄河市| 迭部县| 抚宁县| 屏东县| 襄樊市| 盘锦市| 合山市| 泸溪县| 宣化县| 琼结县| 昆明市| 金川县| 集贤县| 印江| 永福县| 水富县| 侯马市|